基于大数据的军民融合发展措施浅析
2021-11-10刘培培
刘培培
海军后勤部信息保障室 北京 100841
党的十九大后,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奋斗,军民融合可以盘活国民经济存量资产,促进国防军事工业快速升级,构建以国防需求为牵引,军民融合的国防军事工业体系,使国防军事工业与国家工业体系形成有机整体。军事后勤大数据是后勤建设的倍增器,应准确把握历史方位,推进后勤大数据建设军民融合更高层次发展。
1 军事后勤大数据建设军民融合发展措施
军民融合发展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追求,我国军民融合相比发达国家存在许多问题,目前军队与地方政府部门对军民融合认识深度不够,军队认为军民融合应以提高战斗力为核心。我国是拥有完整工业体系的国家之一,军工行业处于相对封闭发展状态,军队建设是计划经济管理模式[1]。2010年前地方政府与军队交往中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主,深度军民融合方面缺乏主动性,专业领域军民参与未建立沟通渠道。设备军工业技术产品面临巨大挑战。
1.牵引业务信息系统军民融合
统筹国防建设与经济发展指导方针是实现富国强军的战斗决策,为破解军事斗争准备难题指引路径,军民融合发展是提高大数据建设质量效益的必然举措。应加强融合设计,推进后勤大数据建设军民融合向更广范围发展。近年来全军后勤针对业务信息军地衔接特色,发挥后勤可量化优势,以后勤数据资源开发利用为核心,推动后勤信息化军民融合发展取得新突破。后勤业务部门围绕军民一体保障要求,信息化建设军民融合发展成效显著。财务信息化在会计核算管理与资产管理等方面与财政信息化同步推进;在公务卡结算、军队单位银行账户资金监管等方面与银行金融信息化互动合作[2]。推动军医网上预约挂号,医保结算等地方应用。通过军粮、军交等信息工程,与地方行业结构交换电子信息。
2.军地数据跨界共享
军民围绕架空明线、光缆网等工程建设开展系列军地融合实践活动,促进经济与国防建设统一发展。随着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没民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服务支撑能力提升,如原总参谋部组建预备役电磁频谱管理中心;江西省军区严格落实保密规定,通过信息人才共建共育等项目落实,推动信息通信军民融合协调发展。军队一次性买断地方公司卫星部分转发器;中星5A由邮电部与总参谋部投建管理等。依托业务系统应用,以专业应用信息、军用物资编目等为重点,推动军地数据交换共享。效仿国家行业系统建设多个军字工程,与金融系统、地方医保、市政机构等交换共享财务卫生等有关业务数据,军队人员信息与国家人口基础信息一致[3]。军用物资编目通过标准共建共享,为军用物资研制生产,仓储运输等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2 军事后勤大数据下军民融合取得成效
大数据技术在军民融合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军民融合是将军民资源等因素整合利用,大数据技术因其高效化等特点发挥良好桥梁作用。我国大数据发展与军民融合政策环境向好,大数据应用于军队后勤军民融合可以关注军民融合现状,预测军民融合未来发展,依靠现有数据提供依据决策。目前我国军民融合发展稳步推进,民参军技术产品质量不断提升。大数据下军民融合取得很大成效,体现在推动军民两用技术发展,加快军民资源整合等方面。
军民融合大数据涵盖领域多,大数据平台可以发挥其网络扁平化的优势,提升军民融合发展效益。国家军民融合战略下,航天科技公司物联网技术应用研究院融合天地基资源,天基资源以标准化体系下国产通信等卫星为基础,地基资源包括服务集群等,社会资源以行业数据等为核心,围绕国产大数据基础服务,研究航天特色天地一体化大数据综合应用服务平台体系架构,大数据平台等问题。利用医疗大数据平台与地方卫生行政部门,商业保险部门等联通,推进生命科研等成为推进军医纳入国家医保体系新模式重要内容。军事科学信息研究中心开发全军武器装备采购信息网是优势民口企业产品主要汇集渠道,面向社会公众等用户,提供军民信息推送,信息动态监测等功能,是装备领域军民融合重要服务窗口。
3 基于大数据的军事后勤军民融合发展中的问题
1.大数据下军事后勤军民融合发展面临挑战
大数据为军民融合带来新的机遇,同时目前军民融合应用面临国家政策法规不完善,军民资源整合难度大等方面挑战。军民融合涉及跨层级,跨系统业务,军民融合资源丰富,各领域民营企业资源数量庞大,军民融合主体庞大,参与主体性质成分不同,各部门有成熟的管理机制,如何实现各类资源高效利用,实现需求与市场互联通是巨大的挑战。
军方项目资产安全关系到国家安全,我国对军品研制采取保密仿真,但隔离限制顶尖技术的应用。目前我国军民融合立法大多为行政规章,相关政策文件未形成清晰的逻辑体系,现有立法模式内容滞后于形势发展需要。大数据应用于军民融合出现信息安全等问题,现有政策法规发展滞后。我军军民两用技术双向流动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军队订货部门与民用企业未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渠道。很多具有军民研发生产资质民企无从获取信息,很多民用高新技术不能及时为国防现代化建设服务。一些利益集团存在本位主义思想,军民信息双向流动中不平衡特征突出。
2.大数据下军事后勤军民融合存在的问题
后勤大数据对军事后勤建设军民融合发展发挥重要作用,但目前仍存在规划计划不统一,需求对接不一致,数据更新不实时等问题。受制于网络阿沁,军地各自封闭自成系统,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发展思维不融合表现为一些军队单位固收大而全的思维定式,有的军队单位对民用技术不信任,一些地方部门国防意识不强,认为实现军民融合会增加投入。军地有关数据联动更新是后勤军民融合的基础,当前军地联动时效性较差,表现为数据只能加密报盘静态维护;常态维护机制不健全等。
目前我国推进信息化军民融合方面总体筹划薄弱,表现为军地各自制定规划计划,难以做到统一设计建设;军地资源分散,缺乏有效共建共享运作方式;军地各自开展技术研发,难以有效整合社会资源。军民融合后勤大数据建设涉及各层级专业,是跨部门行业的社会行为。目前缺乏军民统一信息化标准体系,存在领域覆盖不全面,任务目标不具体等问题,融合共建项目大多为临时性,表现为各部门分头协调多,临时协调多,考虑市场多。
4 大数据时代军队后勤军民融合发展对策
1.军事后勤军民融合大数据应用措施
大数据背景下军事后勤军民融合要从建立信息服务平台,应用智能技术,加强安全保密等方面采取措施,促进军队后勤军民融合发展。军民两界数据资源体量得到空前扩展,有效利用数据采集处理等技术处理海量数据,提升军民融合大数据应用智能化水平。建立军民融合大数据中心,紧扣国内各类企业,科研院所发展需求,相互集尿流研讨,使军民优质资源双向流动,推动军民深度融合发展。
军地双方形成统一认识,军事后勤大数据建设是客观趋势,从思想上形成统一,要树立大国防意识,在双方交流中达成思想共识,地方政府要参与大国防建设中,如教育部门开展国防教育,为信息化建设储备人才。军事后勤大数据建设需要多方协调,要统筹做好体制机制建设,国家政策支持等多项工作,做好顶层设计工作,共同服务军事后勤大数据建设发展。针对军方数据资料保密特性,从物理安全上升到人工智能安全,实现覆盖大数据下军民融合各层级安全分为,形成技术可互通的军民融合环境。建立健全军民融合政策法规,构建纵向到底的政策法规体系;设立军地统筹管理军民融合综合性法律机构,积极引导促进军民融合观念落地。
2.大数据军事后勤军民融合发展重点
军事后勤大数据推动军民融合发展,要坚持需求牵引、市场运作,加快形成全方位,成体系的融合态势。要求加强顶层设计,转变思想观念,构建保障措施。要破除各自封闭的陈旧观念,统一思想认识。部队要注重研究现代化战争特点,组织以地方政府领导为对象的国防明星评选。地方政府要坚持把国防教育纳入思想教育规划,促进国防教育普及。把国防建设列为各级党委中心组学习的重要内容。
军事后勤大数据军民融合发展是与社会经济系统在体制机制等方面深层次渗透,当前改革调整期间涉及利益关系复杂,仅靠军队后勤难以协调解决,必须强化战略管理。要借助国家行政主导职能,推进大数据军民融合发展。要建立军民融合发展咨询督导机构,负责提出发展目标规划,建设标准、有关攻关项目等问题建议论证;建立军民融合发展运行管理机制,建立协调议事机构,实时研究解决军事后勤大数据建设发展中的问题。军事后勤大数据军民融合发展涉及军队企业等诸多领域,需要法律约束保障高效运行。必须建立健全军事后勤大数据军民融合发展适应的政策法规,制定适应军民融合发展政策,确保国家安全利益下,努力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参与。
结语
自军民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后,我国军工市场蓬勃发展。我国军工大数据业务具有广阔市场前景。我国军民融合领域相比发达国家存在一定差距,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道路是深化国防军队建设改革的必由之路。数据化整合各项资源,根据不同需求提取对个体有价值信息,军民领域可以利用各类资源技术,利用大数据优势加快军民融合产业深度发展,促进军民融合快速发展。要从客观问题中汲取教训寻求创新,军地双方要做好宏观筹划,为信息化军民融合建设创造良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