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时期组建化学工业园区化工灭火救援编队构想
2021-11-10董兵
董 兵
上海化学工业区消防救援支队 上海 201400
一、辖区基本情况
上海化学工业区消防救援支队主要承担化工园区29.4平方公里、金山化工分区2.9平方公里、奉贤化工分区3.8平方公里的灭火救援任务。其中上海化工区内化工企业共计52家,涉及易燃易爆危险品67种(石脑油、苯、甲苯、甲醇等)。并汇聚了赛科120吨/年乙烯、巴斯夫6万吨/年聚四氢呋喃(PTHF)等世界著名跨国公司及国有骨干企业。是国内最早建立的石油和精细化工为主“一体化”大型化工专业园区。
二、园区危险源和风险点分析
(一)危险源
1.化工装置多
园区内共有化工生产装置97套,其中甲类化工生产装置76套、乙类化工生产装置12套。
2.危险物料多
园区内共有易燃、易爆、有毒有害危化品约103种,在线当量大约2259万吨,占物料总量的91.6%,其中剧毒化学品占到9.4%。
3.储罐密集
区内有储罐913座(主要介质有石脑油、苯等),储罐总容积约145.68万立方,其中单罐构成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的储罐197座。
4.公共管廊长
公共管廊服务于50家企业,共有350根左右管道,区内管线总长550公里,其中输送易燃易爆介质公共管道107根(主要介质有石脑油、苯等36种),长约180公里。
5.海运码头繁忙
有4座海运物流码头,每年输送危化品达2000万吨以上(海运危化品主要包括石脑油、苯、甲苯等约30种)。
(二)风险特点
1.火灾风险大
(1)易燃易爆、有毒有害。涉及易燃、易爆、有毒有害危化品约103种,在线当量在2259万吨左右,占物料总量的91.6%,其中剧毒化学品占到9.4%,十万吨级以上的38种。
(2)生产工艺风险高。化工区中有国家18种重点监管化工工艺中的12种,具有高温、高压等特点。
(3)流动危险源威胁大
园区日均进出危化品运输车辆超过2000辆次,运输车辆碰撞等事故风险大。
(4)生产装置及设备老化
化工区最早开发建设的项目已经26年,部分化工装置设备设施老化严重,已进入安全事故高风险期。
(5)产业聚集易引发连锁反应
一体化程度高风险叠加,化工区各企业上下游关联紧密,产品关联度达到80%以上。危化品管道输送连锁反应大,各种管线纵横交错,且多为易燃易爆危化品。
随着上海化学工业园区26年持续发展升级,大量新项目、新设备、新工艺的引入投产,随之而来的灭火救援挑战与日俱增,建立一支符合园区发展需要的技术过硬,反应快速,能打硬仗的化工灭火救援编队势在必行。
三、消防救援力量实力现状分析
园区消防救援体系建设主要有消防救援支队(国家队)、化工企业专职消防队、化工灾害处置专家组、化工救援工艺处置队、化工重点单位微型消防站、化工园区社会联动力量、园区应急响应中心组成。
(一)园区消防救援支队实力情况
园区内配备1家消防救援支队,下属4个消防救援站分布在园区各重点区域,现有消防指战员、政府专职消防员约300人,现有执勤消防车辆35辆。各级指战员经过长期的化工灾害灭火救援战斗训练,已形成独立作战体系,是化工灾害处置中最核心的应急救援作战力量。
(二)园区内企业专职队实力情况
园区内有赛科、科思创等共8支企业专职消防队,现有指战员223人,各类执勤车辆26辆。是按照化工企业建设标准设置的配套化工消防救援力量,驻扎在企业内部,对企业情况最熟悉,是灾害发生初期快速反应力量。
(三)化工应急处置专家组情况
以化学工业区应急响应中心为平台,成立化学灾害应急救援专家组,吸纳化工领域各类化工专家共63人。快速进驻DCS收集信息,为事故处置决策提供技术支持。
(四)化学工业工艺处置专业队情况
以化学工业区应急响应中心为平台,园区组建化学工业工艺处置专业队51支,共524人。涵盖化学工程与工艺、热控、压力容器等类别,设有专业技术安全员和抢险小组。
(五)园区微型消防站情况
依托重点单位组建44家微型消防站,灾害发生初期快速介入,实时传递现场信息。
(六)园区社会联动力量情况
园区公安、环境监察、医疗中心、公共管廊等9家单位,在应急救援处置过程中提供环境、医疗、供气、化学品管道及管廊服务等工作保障。
优缺点明显,国家队、企业专职队、专家组等应急力量体系明晰,通过园区应急响应中心平台互联互通,执行24小时值守,遇紧急事件,快速联动。自2011年“9.8赛科”火灾救援后,近10年未发生较大规模灾害,各救援队伍实战锻炼少,缺乏经验积累,紧急情况下应急联动配合难以保障。
四、化工灭火救援编队建设目标和原则
(一)编队建设目标
根据化工灾害事故特点,着眼“灭大火、打恶仗”需求,科学评估所需作战力量规模,调整优化车辆装备和人员,提升化工火灾事故攻坚打赢能力。
(二)编队建设原则
按照“实战型配置、模块式调集、系统性训练、体系化作战”基本原则,将建设一支处置套路清,业务素质强的化工灭火救援编队。
1.实战型配置原则。从利于实战协同的角度出发,各作战单元构成确保相对独立,确保编队架构稳定。
2.模块式调集原则。集结反应迅速,编队出动高效,模块化建设,便于装备协同,模块化调集,便于保持战斗力。
3.系统性训练原则。先开展车辆装备效能测试,编配作战模块,从分解作战任务,逐步到系统性合成训练。
4.体系化作战原则。根据作战对象和任务编配编队等级,如辖区化工装置、储罐等级,编配各等级化工救援编队。
对应储罐吨位,轻型编队应对1万吨储罐、中型编队应对3万吨储罐、重型编队应对5万吨以上以及满足跨区域救援。
轻型编队立足支队内部力量组建,队站根据承担任务开展日常训练、支队定期组织拉动演练。
中型编队在以支队力量为主,编入辖区内企业专职队力量,联合区域临近支队力量联合作战。日常训练可按任务分解训练,需定期组织区域合成演练。
重型编队在总队范围内整合各方化工作战资源优势力量联合组建,应对最高、最大、最难化工储罐,对标园区5万吨石脑油储罐灾害救援力量编配。定期由总队层面组织规模性合成拉动演练。
跨区域编队在总队重型编队的框架下,注重泡沫液的一次性调集和携行,着重编入社会联动等战勤保障力量,保证跨区域编队作战消耗物资保障(消耗类装备、泡沫药剂、油料),指战员长时间生活物资保障(饮用水、应急食品、宿营等)。
五、化工编队组建依据
(1)车辆编配。主战车辆供液能力要求,用于冷却灭火和举高喷射的主战车泵浦流量不低于10000L/min,同时车载泡沫能满足30分钟持续供液,远程供水车泵浦流量不低于20000L/min。举高喷射车辆举高度要高低搭配,最高举升达到60米以上。
(2)装备编配。主要灭火装备配备移动炮流量不低于80L/S,灭火冷却车配移动炮不少于2门,编队中机器人配备数量不少于2台,可远程遥控。灭火冷却车需配泡沫挂钩不少于2支,中低倍数泡沫发生器不低于2个,高倍数泡沫发生器不低于2个,泡沫枪不低于2把,泡沫车需配备虹吸管,泡沫输转泵,侦检、个人防护等根据化工灾害特点配置。
实战案例:2016年“4.22”上海消防总队跨区域应援江苏靖江石油化工火灾。接到增援命令,迅速集结跨区域重型化工编队,调集化工专业队和战勤保障力量共40辆消防车、200余人、225吨泡沫驰援靖江。调集油槽、器材运输和社会联勤保障单位各类保障车辆21辆,人员38名,器材5098套(件),泡沫225吨。根据火情发展,部署第二批次增援力量,集结19辆消防车、85名指战员做好二次增援准备。经过10个小时的殊死鏖战,成功扑灭现场明火,有效阻止了火势蔓延扩大。
六、编队训练重点
一支化工编队的战斗力怎么样,关键在于其平时训练水平怎么样,训练的重点如何把握至关重要。
(一)组织辖区单位调研熟悉。对重点单位和部位,要深入调研,重点掌握。
(二)组织车辆装备能力测试。定期组织车辆泵浦供水供液能力测试,熟悉车辆装备性能,对提升战斗力至关重要。
(三)组织合成训练演练。每周开展单个作战单元训练,每月开展编队单元间合成训练,每季度组织规模性实战拉动演练,每半年组织“全过程、全要素”演练,每年组织跨区域全要素拉动演练。
(四)高效调度“一键式”调派。一键式调派,快速集结,编队行进,现场作战区域划分和力量布置,现场作战指挥,供液线路建立,应援和联动力量协同配合。
(五)设置“集结区”理念。编队进入阵地前必须在安全线外集结,侦查收集第一线灾情情报,制定有效作战方案,有序进入作战阵地,避免盲目涉险。
(六)灾情侦查要第一时间驻守DCS控制室。安排专人值守DCS控制室收集事故部位、温度压力变化等关键信息提供指挥部决策。
(七)严格执行防护等级。对“防火、防爆、防毒、防灼伤、防冻伤、防同位素”等危害特点,分类、分级、分区落实安全防护措施。
(八)坚持工艺处置优先。听取化工专家意见,优先采取紧急停车、关阀断料等工艺处置。
(九)保证泡沫有效供给强度。根据泄露范围和火灾态势,集中打击,重点区域必须保证区域内有效供给强度。
(十)泡沫统型是关键要素。储备、调集和释放泡沫坚持统一型号。
七、编队建设效能评判
坚持仗打就怎么考的理念。利用实战拉动,无预案拉动、跨域区拉动,检验实战效能。力量编成方案是否纳入支队、总队指挥调度平台一键式指挥调度系统。下达作战任务能否系统性完成,快速建立作战线路,达成作战效果就是编队作战效能好坏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