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研究
2021-11-10纪莎
纪 莎
青岛台湛路小学 山东 青岛 266000
引言:在读写结合教学的渗透中,需要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控制好两者有效融合的“度”,让读写结合真正落到实处,而不是处于一种割裂教学的状态。在实际教学中,要帮助学生理解读写之间的关系,更好地掌握读写结合学习的技巧。落实核心素养的要求,读写结合教学需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促进学生融会贯通,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全方位全方面的能力。本文就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研究为基本论题,展开论述。
一、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研究的重要性
(一)夯实学生基础,提高学习能力
语文是一门语言类学科,读、写是学生对于语言的两种运用。读写能力是语文学习的一种基础能力,在读与写结合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师要增强基础训练强度,让学生能够专注基础、夯实底板。地基足够牢固,学习过程中才能有效降低阻力,学生的学习成就感和自信心逐步得到增强,自主学习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随之增强,有利于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
(二)提供锻炼机会,开拓学生眼界
读写结合教学是一种与学习有关的实践。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将直接接触到阅读,阅读量的增加能够有效地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陶冶情操,增加知识面,提高感知能力。在这一过程中,还会接触到写作,将阅读中获得的知识和感想融入到自己的写作过程中,形成为自己的作品,要帮助学生从各个角度看待问题、解决问题,将其反映在写作中。一定程度上,学生的学习内容得以增加,学习方式得以改进,可以开拓视野,发散思维,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提高。
(三)促进创新发展,渗透创新理念
创新思维是核心素养要求学生需要注意的一个重要部分。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都强调能够“创新”,在阅读中能够提出创新的见解,在写作中能够有创新的亮点。基于这两者的基本情况,将其进行结合教学,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对于读写的兴趣,增强学生的素养能力。读写结合教学是将阅读中的意见转化为写作素材、结构等等,读写结合学习又是以学生自主思考的一个环节,有利于创新思维的萌发,反过来促进阅读能力以及写作能力的提高。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研究的措施
(一)促进主题阅读,丰富写作素材
文化基础中的科学精神和人文底蕴是核心素养中强调的两大引擎[1]。从教学实践看,小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尚不成熟,对阅读和写作暂未掌握方式方法,不能有效读书,将获得的知识和概念转化为实际写话和文章的能力不强。从统计数据看,表面上是过半的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缺乏灵感”,而抵触写作,深度剖析是缺乏阅读能力“读无所得”,造成的“无话可写”。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有效阅读能力,加快构建问题、目标、结果三种阅读导向,培养学生有效写作转化能力。与此同时,基于提高学生的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科学精神,小学语文教师应提供更具广度和深度的延伸素材,以便让学生在阅读中辩证地认识事物,形成客观的价值判断,进而全面升级学生的科学素养内动力。
例如,在教授《盘古开天地》这一节课中,教师可以开展主题阅读教学。一方面聚焦延伸阅读,突出目标导向,整合女娲补天、愚公移山等相关“神话”主题的阅读资料,帮助学生在主题阅读中汲取更多的写作素材,在同一题材的资料阅读中得到强化训练,逐步掌握比喻、对比、夸张等一些修辞手法,形成对中华民族向往光明、为造福人类社会无私奉献伟大精神的深刻认知,随后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仿写、经典引用等专项练习,让接下来的写作“水到渠成”。另一方面聚焦精读,突出问题导向,教师可以引用原句“伟大的巨人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世界”,抛出问题“盘古到底是人还是神?”激起认知冲突,引导学生通过认真阅读,从原文中分别找出依据,从而加深对盘古奉献精神的深刻理解与价值认同。同时,通过播放宇宙大爆炸、太阳系一万年等科学探索视频,组织学生深入了解探索宇宙起源、地球演化等科学知识,帮助学生客观、辩证地看待自然科学与神话故事,逐步养成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反过来看,站得更高,看得更远,认识得更全面,写作才能更加深刻。
(二)课堂趣味改写,重视不同角度
自主发展中的自主学习与健康生活是核心素养中的两块底板。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缺少相关训练,对阅读和写作缺乏兴趣,在两者结合的学习中,更是产生畏难情绪,自主阅读与自主写作的能力有限。一定程度上,教师应当及时增强学生对于读写的兴趣,以有趣的教学设计、有趣的教学内容吸引学生,促进学生能够自主、自发地阅读与写作,并能够较好地运用自己的核心素养,促进问题的解决和学习方法的优化[2],不断筑牢自主学习这块底板。同时,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与写作过程中,要注重适时渗透人生哲理、健康教育等内容,帮助学生在人生起步阶段树立健康生活理念,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底板足够牢固,上层建筑才能稳固,学习起来才能事半功倍,学生的综合素养才能全面提升。
例如在教授《亡羊补牢》这一节课中。首先,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分别探讨亡羊补牢中的细节,自主设定问题、探究问题、总结问题,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和相关意义,以便让学生有效地精细化阅读,激发学生探究阅读兴趣。其次,要求各小组分别改写《亡羊补牢》。由于存在原文的“根”,改写时写作难度降低,学生的写作兴趣比较高。然后,开展小组讨论,学生交换意见,通过多元化思考得到多角度的改写思路。有的学生从“羊”的角度出发,对事件进行思考,可以写一部“羊”的自述;有的学生从“狼”的角度思考,写狼对人和羊产生的看法。学生的兴趣得到有效激发,在改写中找到适合自己风格的写作方式,在小组合作中开拓了思维,展示了个体的想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有效提高。此外,《亡羊补牢》作为经典寓言故事,授课过程中要注重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的潜移默化,可以从《亡羊补牢》的历史出处为切入点,对《战国策·楚策》“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的背景故事适当延伸,在激发阅读兴趣、丰富写作素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以史为鉴,对“做错了事情要及时改正,才能防止更大损失”形成最深刻的理解,真正做到融入生活、指导生活。
(三)促进德育渗透,营造读写氛围
社会参与中的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是核心素养的两项重要支撑[3],要求学生能够在学习中提高个人的道德修养。读写结合教学的过程中,阅读是学生学习德育思想的过程;写作是学生践行德育,发展德育思想的过程。两者的结合,使德育教育得到有效的、完美的推行,能够有效激发学生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理解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从而提高个人的核心素养。学生在阅读和写作的过程中,全方位渗透德育教育,能够更加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责任担当与践行意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提升。从教学实践看,小学生身心发育不够成熟,必须从其身心发展规律、特点出发,密切结合教育教学目标任务,聚焦包括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等基本要点的责任担当,聚焦包括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应用等基本要点的实践创新,在读写的反复强化、维度延展中,进行全方位、全链条的重点培养。
例如,在教授《落花生》这一节课时,教师可以深挖其中的道德修养内容,通过对人性价值的拷问,加强德育教育的渗透,为读写结合架起桥梁。首先,可以观看劳动模范、志愿者的视频,帮助学生形成“劳动光荣”“默默奉献伟大”的认知。接下来,引导学生阅读,把握文章细节,深化学生对道德的思考。比如,询问:“文中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文中的父亲具有怎样的品质?你从文中的花生身上学到了什么?”学生通过沉浸式思考,进而深入探究文章,由花生的特点道出“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个耐人寻味的道理,形成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写作环节中,教师要注重语言引导,让学生在有感情地朗读中感受家的氛围,围绕由“落花生”想到哪些默默无闻作着贡献的人,试写一段话,比如由“蜜蜂”想到了辛勤劳作的环卫工人,由蜡烛想到了蜡炬成灰泪始干的人民教师……从思想内涵层面,为阅读与写作结合教学找到了着力点,学生在情感共鸣中阅读更容易产生代入感,写作才会拥有思想和灵魂,也更容易实现思想的升华。
总结:综上所述,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研究,既是符合新课改教学要求的必然选择,也是构建高效课堂、提升语文学习效率,促进学生全面综合发展的最佳途径。教师应该坚持以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为中心,围绕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大层面,聚焦科学精神和人文底蕴、自主学习和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等六大核心素养,注重小学语文学科课程建设的整体性,与其他学科的关联性,与日常生活的融合性,开发出与小学生年龄、学习习惯等相匹配的读写结合教学模式,通过促进主题阅读、丰富写作素材,重视不同角度、组织趣味改写,营造读写氛围、促进德育渗透等多种教学措施,进一步优化读写结合教学的设计与开展,提高学生的读写结合能力,从而多方位、立体化地推动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