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龚贤《挂壁飞泉图》的笔墨运用

2021-11-10刘宝水

老年教育 2021年10期
关键词:山石笔法笔墨

□ 刘宝水

龚贤(1618-1689),清初山水画名家、“金陵八家”之首、“野逸画派”重要代表人物。《挂壁飞泉图》创作于龚贤晚期,用笔苍郁古朴,用墨浓重而润,笔墨浑沦,运用巧妙。现对其笔墨运用试作分析。

一、笔墨与意象

北宋韩拙《山水纯全集》中说:“山水悉从笔墨而成。”龚贤对笔墨有独到的见解,强调“笔法要健,墨气要活”。他认为,“笔法易遒劲。遒者柔而不弱,劲者刚而不脆”“墨气中见笔法,则墨气始灵。笔法中有墨气,则笔法始活。笔墨非二事也”。在《挂壁飞泉图》中,龚贤为表现意象,淡化线的功用,强化墨的表现力,从而成功地驾驭笔墨。用笔多中锋,线条浑厚圆润;采用“积墨法”塑形,喜用润墨、干墨,不用湿墨。作品以其独有的笔墨语言表现出意象。

(一)树的笔墨表现树为山之衣。若没有树,山便不会呈现茂盛的景象。《挂壁飞泉图》中,树的表现手法独特。树干多为白色,少皴擦或不皴擦、不渲染,只用湿笔中锋勾画,线条有转折、断连、刚柔,线条的圆厚感通过笔墨来实现。画面在浓黑的石头中出现几株白色的树干,被一片浓黑的树叶包围。白色的树干劲挺、跳动,如同夜空里的闪电,使沉寂、幽邃的黑更显博大、神秘,寂静中蕴涵无限生机。画树叶用点、皴、染等笔墨手段,“大约一遍为点,二遍为皴,三遍为染,四、五、六遍仍之”。墨层层叠积,枯中加润,呈现深、浓、湿之变化。所画树丛不求单体形象的逼真,只求群体形象的浑润。近观之,则叶叶分明,一树一色;远望之蓊蔚浑厚、和谐相融,着力营造一种朦胧景状。

(二)山石的笔墨表现石为山之体。山石是山水画的重点表现之一。图中,山石大小相间,小石若干相抱,与大石形成完整与琐碎的节奏组合变化。山石的表现除轮廓用线以外,其他地方几乎看不到线的存在。笔法亦与画树相同,中有转折处,不露棱角。山石用墨采用“面皴法”,干皴与湿染相结合,墨先干后湿,反复积染,使其外润而内有骨。

因“下苔草所积阴也,上日月所照阳也”,阳白而阴黑。笔墨皴其下不皴其上,底部黑,顶部白,中间过渡为灰,阴阳有别。山石因黑、灰、白墨色的自然过渡有了真实感、立体感。此外,为打破笔墨表现的局部呆板,龚贤采用“点苔法”。点苔用笔或方或圆,或浓或淡,或聚或散,变化多端。笔健墨润,神采内贮。此图对山石的描绘大巧若拙,其神奇在于笔墨的巧妙。

二、笔墨在意境营造中的运用

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龚贤曾言:“先言笔法,再论墨气,更讲丘壑,气韵不可不说,三者得则气韵生矣。”山水画创作先有丘壑(即位置)安排,再通过笔墨表现产生气韵生动的意境画面。

(一)画面层次的笔墨表现《挂壁飞泉图》咫尺千里的画面美感,源自多层次的笔墨表现。作品中丘壑的编排制约着画面层次的表现,也关系到意境表现的成败。丘壑布置采用“三远法”,是龚贤对郭熙“三远法”的创新。他指出:“画有三远,曰平远,曰深远,曰高远。平远小景,深远烟云,高远大幅。画手卷要平远,画中幅要深远。”此作采用“高远法”布置:压低近、远景,抬高中景,布置意象追求“奇”与“安”,既有别于现实,又合乎常理。

为表现层次和空间,龚贤巧妙地利用了黑与白、浓与淡、虚与实等笔墨对比因素。树丛之中树干近白远灰、树叶近浓远淡;石头上白下黑,过渡自然。意象表现黑白互衬,前后距离分明。树丛多浑融,山石多变化,穿插组合,层次明显。树丛、山石用墨层层积染,天空、云雾、水面不着一笔一墨。茅舍寥寥数笔,虚出不染,点缀于黑密而厚重的千岩万壑之间。画面紧要处着力描绘,次要处概括表现,整幅作品无虚不能显实,无实不能存虚,虚实相生,颇显空间,呈现出鲜活的灵动感和旷达的厚重感。

(二)画面光感的笔墨表现《挂壁飞泉图》创造性地将中国画传统的黑、白、灰构架关系与视觉经验进行成功结合,营造出光作用下浓郁生气的山水境界。石头下端多次积染,墨色浓黑,越往上积染的次数越少,产生黑、灰、白自然递变,增强了体积感、受光感;上端的白在整个画面中闪耀,产生神秘感。树林层层积染,由浓变淡,与空白相融合生发出光的笼罩感。空白与具有黑、灰墨色组合变化的实写意象相联系,使画面产生静谧感和明暗变化的节奏感。整体与局部的墨色变化和谐交融,共同营造出极具自然生气且具光感的世界,描绘出大气笼罩下大自然的勃勃生机。

清笪重光《画筌》中言:“夫山川气象,以浑为宗。”龚贤《挂壁飞泉图》是笔墨、自然、意境的有机结合,它以“浑沦包破碎”的表现手法和高标千古的笔墨形式营造出宁静深邃、生机勃发的山水意境,对后世山水画发展影响深远。

《挂壁飞泉图》清·龚贤 纸本水墨 273cm×99cm 天津博物馆藏

猜你喜欢

山石笔法笔墨
品读
笔墨童年
草木化英魂 山石写丰碑——脚山铺阻击战纪实
几多笔法写思情
山行
张旭《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
山行
《左传》笔法
黄山石潭现唯美壮观云海
为练笔墨才写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