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京市职工体重控制干预项目效果评价

2021-11-10李玉青万国峰刘秀荣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2021年5期
关键词:体质对象体重

曹 远,李玉青,万国峰,刘秀荣

肥胖既是一种独立的疾病,又是多种慢性病的危险因素[1-3]。《北京市2015年卫生与人群健康状况报告》显示,北京市15~79岁居民的平均体质指数(BMI)为25.1,超出成人正常体质指数的上限(24.0);且北京市居民BMI有随年龄增长而增高的趋势[4],提示北京市成年居民超重肥胖问题不容忽视。为提高广大市民对健康体重的认识,引导公众形成管理体重的意识和行为,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北京健康教育协会联合16个区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开展了为期100天的体重控制干预项目。本研究对项目干预效果进行评估。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在北京市16个区开展“集体单位职工体重控制项目”。该项目要求每个区至少招募20家非医疗卫生单位,每家单位招募2~3名职工参与。纳入标准:18岁以上,工作满半年且自愿参加体重控制项目的在职员工。排除标准:患有严重的代谢性疾病,有身体活动受限的情况或有精神障碍者以及正在采用其他方法控制体重者。最终,项目共招募到来自390家集体单位的824名职工作为研究对象。项目干预前对所有项目参与人员进行调查,干预100天后,再次对项目参与者进行随访调查。调查对象均知情同意。

1.2 方法

在参考以往体重干预评估问卷的基础上自行设计问卷,并通过专家咨询和预调查后修订而成。问卷由调查对象自填完成,内容包括人口学资料、体质指数等体重控制相关知识、过去1个月的运动行为和饮食行为等。使用国产健民牌GMCS-Ⅳ型成年人体质测试系统对身高、体重进行测量,分别精确到0.1 cm和0.1 kg。

1.3 干预措施

对项目参与人员实施100天的体重控制干预。干预措施包括线上微信群管理、体重控制相关知识推送,线下组织培训及举办现场干预活动。按区将所有参与人员分成16个团队,每个团队建立微信群。通过微信群对项目参与者进行管理:要求队员使用运动手环或手机应用软件记录运动情况,每日参与微信群打卡排名活动。微信群还组织分享健康饮食等活动,提高大家参与项目的积极性。项目组织者通过公众号及微信群推送体重控制核心知识图文8期、共21篇。项目启动时组织线下集中统一培训1次,培训的内容为维持健康体重的意义、项目实施方案和时间安排等。随后在项目期间,各团队每月组织1次线下干预活动,包括培训、健步走等形式。培训的主要内容为:体重控制的方法(膳食和运动)、健步走的技术要点、根据体质检测结果制定体重控制计划等。

1.4 指标定义

正确知晓体质指数:听说过BMI指数且能准确认知BMI指数的计算公式。正确知晓成人每年增重限值:知晓成年人每年增重超过10 kg不利于身体健康。正确知晓超重肥胖者每年宜减重百分比:知晓超重肥胖者每年减轻5%~10%的体重会产生健康收益。体重分组:体重偏轻、正常和超重肥胖3组, BMI<18.5kg/m2为体重偏轻,18.5kg/m2≤BMI<24.0 kg/m2为体重正常, BMI≥24kg/m2为超重或肥胖[5]。过去1个月有运动行为:过去1个月有目的、有意识地利用各种手段和方法,为满足运动需要而进行的身体活动。运动达到中等强度:主观感觉运动中有气喘、微微出汗,能连续说话而不能唱歌。每日吃早餐:过去1周,每天吃早饭。

1.5 质量控制

调查由经过统一培训的调查员实施。身高、体重的测量采用统一的工具和方法。调查数据经双轨录入、仔细核查校对后进行统计分析。

1.6 统计学处理

使用Epi Data 3.1对数据进行录入、核查;使用SPSS 19.0清理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构成比或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表示,干预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本研究的824名调查对象全部完成干预前调查,男性和女性分别占25.5%和74.5%。 30岁及以下、 31~40岁、 41~50岁、 50岁以上的分别占15.1%、 32.9%、 40.5%和11.5%。以大学本科学历为主,占66.2%。机关事业单位员工所占比例最高(56.7%),其次为教师(38.6%),企业职工参与人数最少(4.7%)。项目干预后, 782人完成调查, 42人因工作调动、出差等原因未被随访到。 42名失访者的性别、年龄和职业构成与完成随访者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3.71、 1.74和3.67,P>0.05) ,干预前后,调查对象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2.2 干预前后调查对象体重控制相关知识知晓情况

干预后调查对象正确知晓成人每年增重限值、超重或肥胖者每年宜减重百分比、正确知晓减重不能单纯依靠不吃或少吃主食、正确知晓体质指数的比例均高于干预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干预前后调查对象体重控制相关知识的正确知晓情况比较

干预后,调查对象过去1个月有运动行为的比例为94.6%,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有运动行为的人中,每周运动3次及以上、每次运动30分钟以上、运动以中等强度为主的比例均高于干预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调查对象睡前至少2小时不再进食、吃饭速度较快或很快、吃零食的比例均低于干预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每日吃早餐的比例与干预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12)。见表3。

表3 干预前后体重控制相关行为及体重变化

2.3 干预前后的体重变化

干预后,调查对象体重超重或肥胖的比例降低,体重正常的比例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782名完成随访者干预后BMI的平均值低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重为超重或肥胖、体重正常者干预前BMI平均值较干预后均有所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体重偏轻者,干预前后BMI平均值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干预前后782名完成随访者的体质指数比较

3 讨论

职业人群是社会生产的主力军,促进他们的健康有利于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和进步,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6]。体重过高或过低都会对人的健康产生不利影响,维持健康体重对于防控慢性病、促进健康具有重要意义[7]。本项目以提高职业人群维护健康体重的意识、培养科学减重的行为为核心,干预对象不仅包括超重、肥胖人群,还涵盖了体重偏轻者和正常体重群体,与以往在职业人群中开展的仅针对超重或肥胖者的体重干预项目不同[8-10]。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微信平台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越来越多的学者尝试利用微信平台开展知识普及和健康行为干预[11-13]。利用微信平台对职业人群进行管理,增加了干预实施的可行性和灵活性,是对“以场所为基础的职业人群干预模式”的有益扩展[14-15],使同时对来自不同单位的职业人群进行干预成为可能。而线下开展培训和举办干预活动,则能增加干预的互动性,提升被干预对象的参与感,调动其进一步参加活动的积极性。

本项目兼顾体重控制知识的传播与健康行为培养,对招募到的职业人群进行了为期100天的干预。与干预前相比,调查对象对体重控制相关知识的正确知晓率均有提高,特别是对于体质指数计算方法的正确认知率提高了32.4个百分点。调查对象干预后的运动和膳食行为较干预前明显改善,参与运动的比例接近95%,每周运动3次及以上、运动以中等强度为主、睡前2小时不再进食等比例均有所提高。而与其他行为相比,调查对象干预前后每天吃早餐的比例没有明显提高。这可能与项目在这方面的宣传不够,调查对象对于早餐重要性的认识仍不足有关,也可能与不吃早餐的习惯较难改变有关。这提示,在今后开展健康生活方式干预的项目中应加强对膳食行为,特别是吃早餐行为的干预。良好的生活方式是控制体重,乃至促进个体健康发展的基础。项目通过线上线下干预提高了调查对象对于健康体重的认识,部分调查对象建立起了较为健康的生活方式。但是如何提高参与者健康行为的可持续性,将短期体重控制干预的模式转化为长期的健康管理模式还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探讨。减重效果方面,调查对象干预后超重或肥胖的比例较干预前下降7个百分点,与何朝等[12]在北京市顺义区职业人群中开展线上线下干预的超重或肥胖率降低7.9个百分点相接近。本项目中被调查对象BMI平均下降的水平低于李哲、黄清香等在职业人群中开展的减重干预结果[9,16]。一方面,可能由于不同研究采取的干预措施不同、干预对象的减重意愿不同;另一方面,也与本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强调“健康体重”的理念、反复宣传“减重不是越快越好”密切相关。研究结果显示,体重正常人群BMI降低的幅度低于超重或肥胖人群,体重偏轻者的BMI没有降低而略有提升,这也与项目提出体重控制的理念和目标相一致。

本研究参与单位和调查对象均采用招募方式获得,结果外推性可能受限,但是结果表明了干预的有效性。因而,这种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干预模式适应进一步在职业人群中推广。

猜你喜欢

体质对象体重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回答
晒晒全国优秀县委书记拟推荐对象
奇妙体验之称体重
称体重
28天吃出易瘦体质
攻略对象的心思好难猜
图说车事
体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