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亭台的建筑营造与审美意涵
——以宋画图式为例
2021-11-10章雅玙
章雅玙
(武汉市农业科学院规划设计研究室,湖北武汉 430000)
一、亭台的审美意涵
亭在《说文解字》中释意为“民所安定也”,即人们休息的建筑场所,“亭之引申为停止”,亭的释义是古人居住观念的延伸,杨衒之《洛阳伽蓝记》中记载了北魏兴盛的佛寺园林建筑,寺院“珍木香草,不可胜言”的景象营造出隐逸出仕的园林氛围,宋代文人造园、写画有效仿的意味。广平王元怀“舍宅而建”的大觉寺位于城西“北瞻芒岭,南眺洛汭,东方宫阙,西顾旗亭”,面水背山,西边是旗亭,寺院内“至于春风动树,则兰开紫叶,秋霜降草,则菊吐黄花”,是静修生性的绝好地方,山石景观也十分考究“土石之功,穷精极丽”。北魏寺院园林中的自然屋宇是文人的理想范式,院中的“亭”是隐逸精神的载体,也是探求“无为”意境的符号。现代建筑中的亭亦是如此,既是休憩娱乐的场所,也是古人“游与物外”宇宙观念的延续。
亭台建筑发展到宋代,其艺术审美的功能性已大于实用性,在江南一带的园林中更为常见。南宋文人周密在《癸辛杂识》前集撰有“吴兴园囿”一条,回忆了湖州的园林盛况,文中详细记载了36处私家园林,文载:“吴兴山水清远,升平日,士大夫多居之。其后秀安僖王府第在焉,尤为盛观。城中二溪横贯,此天下之所无,故好事者多园池之胜。”南宋绍定年间的《平江图》中明确标注了苏州著名园林景观“沧浪亭”,苏舜钦在散文中对沧浪亭有详细的记载,“构亭北碕,号‘沧浪’焉。前竹后水,水之阳又竹,无穷极。澄川翠干,光影会合于轩户之间,尤与风月为相宜”,可以看出沧浪亭在山水竹石之间又与风月相伴,正是文人“寓于物”排遣心中郁气的好去处。《梦粱录》中也有亭台“经营位置”的记载,“杭州苑囿,俯瞰西湖,高挹两峰,亭馆台榭,藏歌贮舞,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矣”,亭在园林景观中是人与林麓山川共情的媒介。以南宋画家李嵩《月夜观潮图》为例,此画以江边亭台一角、远山一撇来描绘夜晚观潮的景象,描绘了详细的台阁形制,屋顶上的两对高高翘起的檐角十分醒目,檐角高而大正是时值江南工匠喜好的园林形式之一,“中国南方建筑的屋顶比北方的翘起更大一些,不同的翘起程度似乎代表着不同的性格”。根据“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留向月中看”的题跋来看,有意点出夜晚苍凉的语境,画家借助建筑形制的“精”与潮水远山的“空”,抒发了“还有楼台烟雨在”的情感。
二、亭台营造与艺匠活动
中国古代的建营活动历经数千年发展,逐渐形成“一种延续时间最长、从未中断、特征明显而稳定、流播范围很广的有很强适应能力的建筑体系。”建筑活动从营造材料到设计构思,与工匠群体都有着紧密的联系。“匠”在说文解字解释为“木工也,从匚从斤。斤,所以作器也。”从原意上来说,从事木工和器具生产的人称之为匠,清代书法家段玉裁根据原意又做了进一步的解释:“木工也。工者,巧饬也。百工皆称工,称匠。独举木工者,其字从斤也。以木工之称引申为凡工之称也。”工百皆可称之为工,是社会中从事手工生产人群的总称,我国最早的手工技术著作《考工记》中也有对工匠群体社会职事的记载:“国有六职,百工与居一焉……以饬五材,以辨民器,谓之百工”,明确指出审视营造材料、制备民生器具是工匠的社会职责,因此可以说工匠是建筑实践的直接生产者。我国古代建筑营造中强调“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方可为良”,天时、地气、材美、人工缺一不可,这里的“工”指的是工匠的创造构思与设计。工匠不但是建造者也是文化传播者,他们在建造生产活动的过程中传承了建筑技术和文化,“他们在中国重道轻器的封建社会里,处于社会的底层,但他们仍然通过薪火相传,创造了中国传统的设计文化”。
南宋时期大兴园林营造,规模诚然,文献记载的园林建筑有150余处,加上贵族文人南迁、匠籍制度的确立等因素,工匠群体社会地位有所提高,营造技术受到了文人思想的熏陶,技术与艺术逐渐融合,许多文士贵族也都参与了宅邸亭台的设计,规范性的“工匠”逐渐走向变通灵活的“艺匠”。尤其是江浙地区,士大夫群体的涌入带动了建造的兴盛,平江府(苏州)兴起了“香山帮”的工匠群体,他们在建造中接受和吸收了文人艺术审美,把建造技术与审美情感相结合,创造出了独具风格的苏南建筑,“他们从相地选址到布局擎划、从选材下料到空间组织、从雕镂刻画到意境建构都表现出独具匠心的巧思营构建。”
在宋代建筑绘画领域,“那些从事设计绘图及施工的称为料匠”,“料匠”所绘制的建筑图像文本通常用于工艺技术的延续和工程制造的规范,最有名的莫过于北宋李诫编纂的《营造法式》,书中除了工料建造的文字说明之外,还附有大量的平面图、构件图、雕作图样、彩画图案等详细说明,此类绘图样式精准,结构严谨,都是出自专业的匠人之手。明代造园家计成不但参与园林建造,还是绘图能手,生活中经常研习山水名家的笔墨,自诩“不佞少以绘名,性好搜奇。最喜关仝、荆浩笔意,每宗之。”他的造园专著《园冶》中绘制了超过200幅图案,其中不乏造墙、地铺等细节图案的绘制,通过图像直观的传递建筑兴造的理论。
在“艺匠”风尚的影响下,南宋的绘画更趋于精工,精美的小景、边角式图页画走上历史舞台,与宋初时期全景绘画大相径庭,小景绘画偏向精巧之美,与南宋建筑的“巧工”有异曲同工之妙。文震亨认为 “屋木小者次之,大者又次之。”除此之外,明代万历年间编著的《鲁班经匠家镜》更是直接以图释文,书中建筑绘图细致,笔墨线条简明,家具造型准确,是考究明代民间建筑的珍贵资料,更是民间工匠的勤劳结晶。以南宋画家刘松年《瑶台献寿图》为例,该画虽以神仙庆寿为题材,但并未刻意凸显祥瑞仙乐的寓意,反倒有“引出半边一角山”的趣味,此画使用了图页式的边角构图,并重点刻画了建筑瑶台,寻杖、柱头、大华板等造型轻巧而精美,显然受到了工匠巧思设计的启发,瑶台四周包围着山石和松树,给人以烟波淡泊的感受。
三、宋画中的亭台意象
宋代随着文人地位的提高,再加上社会环境的稳定,亭在宋画建筑图像中大量出现,以王羲之《兰亭集序》为典故的“兰亭图”是常见的表现主题之一。以北宋李公麟《兰亭修契图》为例,画中通过人物、山林流水、亭台的巧妙组合叙述了“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的赏亭乐趣,凸显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除此之外,宋佚名《荷亭消夏图》(见文末)也表现了对闲适隐逸生活的向往,画中凉亭依荷花池而建,亭中有数人休憩,田间捕蝉玩耍的孩童是画面的点睛之笔,虽然以亭为主题,但是画家不在表现亭本身,而是强调亭台山林的空间场域,亭的静止与孩童的空灵形成对比,这就是画家向往的“田园踏歌”。宋画建筑图像中的亭是精神意化的象征,“并不是看到真实景象的图像复原,而是出自某种生活境遇与文化选择。”
四、结语
亭作为“人造空间”点景意象,超越了本身的实用性能,正如宗白华所说“建筑之特点,一方不离实用,一方又为生命之表现。”生命的表现也是现代的亭所承载的功能,历史中的亭外形在一直演变,现代的亭则体现中国建筑的时代精神,又要古为今用,“是现代的,又能通过建筑形象联系到它的悠久历史”,宋代亭台通过图式内涵和工匠精神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生命的表现,营造出“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意境。
附图:
宋佚名 荷亭消夏图中的凉亭样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