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农村道路交通安全责任制规定》解读
2021-11-09
出台背景
2015年以来,全省等级公路累计增加2万公里、机动车累计增加386.7万辆,驾驶人累计增加522.8万人,农村道路交通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占交通事故总量的比例分别达63.5%和70.1%。随着机动车和驾驶人数量不断增加,道路交通安全风险日益突出,同时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体系还不够完善、安全监管责任还不够明晰,农村交通安全治理存在短板和薄弱环节,交通参与者安全文明意识整体偏弱,加强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监管、完善全省农村道路交通安全责任体系、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迫在眉睫。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国务院关于加强道路交通安全工作的意见》(国发﹝2012﹞30号)《地方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制规定》和《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黔党发﹝2018﹞1号)要求,结合当地实际,贵州省启动了《规定》编制工作。
《规定》主要内容
《规定》核心内容共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总则。一是明确制订《规定》的目的和说明制定依据;二是界定了适用范围,对本省行政区域内的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應当按照本规定实行农村道路交通安全责任制;三是规定责任属性,明确政府领导责任、部门监管责任、企业单位主体责任;四是明确农村道路交通安全责任定义。
第二部分,政府职责。明确市、县、乡三级人民政府工作职责,健全和完善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社会化管理机制,力求体现较强的系统性和全面性;坚持问题导向,推动责任落实,力求较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第三部分,部门(单位)职责。一是明晰公安、交通运输、应急管理、教育行政管理、工业和信息化、司法行政、财政、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农业农村、文化和旅游、卫生健康、市场监管、银保监、气象管理等部门的职责;二是明确了各行业主管部门应督促道路运输和交通设施设计等单位(企业)严格落实交通安全主体责任。
第四部分,考核监督与责任追究。一是立足于加强道路交通安全综合治理,建立完善联席会议、隐患预警、挂牌督办、警示约谈、巡查考核机制;二是坚持“四不放过”原则,依法依规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三是对各级领导干部到场制度进行分类明确,加强对道路交通安全工作的领导,统筹指挥事故调查处理、及时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
《规定》重点解决的问题
立足推进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社会管理创新,构建“权责一致、分工负责、齐抓共管、综合治理”的协调联动机制,重点解决当前问责制度适用法规、条例散见于各种政策文件中,以及部分法律、法规缺乏操作性、实际执行难的问题。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及《国务院关于加强道路交通安全工作的意见》(国发﹝2012﹞30号)《地方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制规定》,制定《规定》,解决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体系还不够完善、安全监管责任还不够明晰的问题,使问责工作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以现行有效的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为依据,力求体现较强的合法性和权威性。从概括的来说,《规定》坚持以齐抓共管、共享共治为原则,明确政府领导责任、部门监管责任、企业单位主体责任,推动建立完善政府监督职能部门责任落实机制、职能部门监督相关企业单位责任落实机制、各部门协作配合机制,同时规定了一系列的工作措施,将实践中行之有效的经验和做法予以固化,包括落实源头监管措施、隐患排查治理机制、责任调查及追究程序等内容。
明确农村“两站两员一长”规范化建设。“两站两员一长”(乡镇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办公室或交管站,村、居道路交通安全劝导站点,专职道路交通安全协管员,村级专兼职劝导员,县、乡、村农村公路路长)是被全国多地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加强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的有效机制,被中央政法委纳入“平安建设”考核的重要内容;目前,乡镇已按照省政府令2010年第115号之规定建立了交管站,村级劝导站可通过整合村支两委等现有力量,进一步完善农村道路交通安全“两站两员一长”管理机制,筑牢农村道路交通管理网底,构建管理主体到乡镇、隐患治理到乡镇、宣传教育到乡镇、矛盾化解到乡镇、便民利民到乡镇的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机制。
立足规范道路交通安全考核监督与责任追究,重点解决道路交通安全考核监督与结果运用不规范等问题。各级人民政府要明确目标任务、细化工作措施、严格兑现奖惩,上级人民政府要对所属部门和下级人民政府落实农村道路交通安全责任制情况进行巡查,巡查结果列入所属部门和下级人民政府年度安全生产工作考核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