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森林康养产业现状及对策建议
2021-11-09张乔艳谭玮颐罗时芬
张乔艳,谭玮颐,冉 洁,罗时芬
(贵州省国有扎佐林场,贵州 贵阳 550201)
1 引言
目前,人们对健康生活迫切向往,对于回归自然,享受良好生态环境的意愿增加,为森林康养的发展提供了机遇[1]。森林康养是依托于优质的森林资源,结合相应的养生医疗、康体服务等措施,通过开展森林休闲活动,达到调适人体机能、修生养性、释放压力和延缓衰老等目的的森林活动的统称[2,3]。森林康养一词源于“Forest of health”,其含义较为广泛,普遍认为是人类通过购买获得森林康养服务,而森林在合理利用和保护中得以持续发展和持续供给。森林康养主要是指利用森林中的负氧离子以及植物精气刺激人体五官,以达到调节神经系统,改善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等作用[4,5]。其主体是服务森林和人,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森林康养迅速发展并形成新业态,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6]。此外,森林康养的发展依赖于优质的森林资源,是实现“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有效措施之一,是巩固脱贫攻坚和助推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
2 我国森林康养现状
2.1 起步较晚
森林康养作为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产生的新业态[7],其最初起源于德国,以森林医疗为主,达到治疗“都市病”的目的[8]。随后引入日本并得到快速发展,其以森林浴为主[9]。我国森林康养较之其他国家仍处于起步阶段,森林康养作为全新的林业产业发展方向。发展前期主要集中发展康养基地数量,当地经济、消费群体的综合分型欠缺,造成一定程度的资金浪费。此外,森林康养建立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及关注度较低[10]。此外,国内由于起步晚,缺乏相关工作经验和发展模式,存在对国外发展模式的生搬硬套现象,导致森林资源低效率开发或浪费现象。
森林康养在中国有20余年的发展历史,但仍处于探索发展阶段。为探索适宜于贵州省森林康养产业发展模式,笔者基于中国知网(CNKI)自带的检索工具,通过CNKI对关键词“森林康养”进行检索并对其进行可视化分析,检索日期为2020年7月24日。鉴于中国知网不能直接导出可视化图,笔者通过数据整理,结果如图1所示。由图1可知,对于国外,森林康养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发展时期,第一阶段,即1876~1990年的萌芽阶段,这一时期相关文献较少,互引率低,尚未形成广泛的学术认知。第二阶段,1991~2014年,多元化发展期,这一时期,森林康养的关注度逐年升高,年发文量高达60篇,且逐步形成相关理论基础,互相引用于认知度较高。第三阶段,2015年至今,森林康养的研究高速发展,虽形成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但仍不成规模[11]。
我国森林康养起步较晚,还处于起步阶段,最早的“森林康养”概念是刘立军[12]结合国情和森林状况而提出,其前期为森林旅游,随后快速发展,且环比增长率高达820%,发文量超过了国外。表明我国森林康养虽起步较晚,但重视度和关注度较大,发展迅速。尤其是2019年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会同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民政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四部委局联合发布了《关于促进森林康养产业发展的意见》后,从国家层面解读了森林康养,即:①明确了森林康养服务的主体是人和森林;②突破了传统的单一生产、经营服务模式;③形成了多元多样的发展模式[6],为我国森林康养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图1 基于CNKI的森林康养发展历程
2.2 专业人才不足
国外森林康养发展和研究具有一定的基础,其配备专业的疗养师和医疗人员,但森林康养在我国作为新兴绿色业态,虽是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需求层次转变的必然结果[6]。但其相应的康养人才却储备不足,其专业技术人才应兼具林学、医学和旅游学等相关专业知识,但至今各大专院校并未设置相关的专业培养这类人才,导致森林康养产业多形成养老型、旅游型等单一开发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森林康养的发展,与其原始的发展初衷存在一定的出入[13]。
3 贵州省森林康养现状
3.1 贵州省森林康养产业发展实践
为进一步解决贵州省森林康养产业发展存在的相关问题,2020年8月10~13日,由贵州省林业局牵头举办的森林康养健康效应与服务营销培训在赤水天鹅堡森林康养基地举行。此次会议邀请了规划与营销、中医、西医和细胞领域的专家做专题报告,明确了未来森林康养产业发展的方向是林医跨界结合和融合创新发展。期间,相关领导指出,未来贵州省森林康养产业发展支持方式有所调整,从一视同仁支持到分级竞争扶持。即重点支持60家康养基地,打造高端一流基地20家,森林康养中的“航空母舰”5~10家,表明贵州省森林康养产业发展即将迎来转折性的改革。
贵州省森林康养康养基地建设已取得一定的成绩。众所周知,森林康养产业的发展是在守好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下,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而森林康养必然存在于森林内,如何在经济和生态红线中求发展?开阳县的水东乡舍值得学习。“三改一留”(闲置房改经营房、自留地改体验地、老百姓改服务员和保青山留乡愁)的创新发展模式,不仅解决了森林康养发展的用地问题,更是助推了乡村振兴和精准脱贫,为老百姓带去了“造血干细胞”。此外,贵州省景阳森林康养基地,采用多元化发展康养,即将康养基地划分为2个核心区域:一是结合道家文化进行康养,二是结合林场医院打造医养结合的康养模式。打破了康养模式单一的现状,为森林康养的发展开创了新的思路。此外,该基地为贵州省林业学校提供了教学实践基地,有利于培养康养技术人员。
3.2 存在的问题
贵州省森林康养起步和发展在我国均较早,但前期以发展数量为主,存在质量普遍不高、基地基础设施欠缺、优质康养基地较少的现象。主要表现在:①森林康养发展虽有较好的政策支持和良好的发展前景,但产业发展与生态平衡仍存在较多不可协调的矛盾[14]。②贵州省森林康养基地多在山地丘陵区,基地的道路交通、水电、吃住设施和接待服务不完善,难以形成“留得住”游客的现象。③森林康养缺乏特色,模式单一,贵州省森林康养基地类型多样,但定位到某一个基地存在模式单一的现象,多以休闲旅游和养老为主,打造旅游或度假小镇,并未深入理解森林康养。④资源挖掘深度不足,现有的森林康养基地多以观光旅游为主,缺乏因地制宜的思维,当地人文和自然文化结合不够,导致基地没有“个性”,是限制其持续发展的原因之一。⑤康养人才欠缺,同我国大多数康养基地类似,贵州省康养基地亦缺乏康养技术人才。⑥康养产品有待开发,基地康养产品较少或仅有康养场所,没有专业人才指导,形成资源浪费。如何开发康养产品,体现贵州特色,打造贵州品牌,是林业人的新使命。⑦森林康养疗效理论基础薄弱,现今森林疗养效果缺乏技术手段进行量化,且较短时间的康养也达不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导致人们对康养疗效存在质疑。
4 贵州省森林康养发展建议及对策
4.1 因地制宜发展森林康养
康养产品和康养技术人员的缺口是限制康养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但若千篇一律亦导致留着不住游客,因此,康养基地建设应因地制宜,抓特色康养产品研发,抓基地基础设施建设,抓民族文化传承,抓人才培养。
4.2 突出重点
森林康养产业是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途径,但由于起步和发展较晚,普及性和接纳性较差,且森林康养较之森林旅游产生较高的费用,在广大群众中仍属于“奢侈品”。因此,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重点打造,建立品牌,实现先发展带动后发展。
4.3 加强科学研究,为康养基地发展注入血液
康养基地主要是利用森林植物分泌芬多精、植物精气、负氧离子等来对人体进行疗养,后期应加强具体指标的科学试验,研究日变化、月变化、年变化以及影响因素,并进一步确定负氧离子对人体的最适含量、最佳时段等,为后期康养基地进行康养活动提供理论指导。
4.4 多角度融合发展
加强与文化旅游部门、中医药主管部门的合作,在康养步道两侧种植中药材,增加康养元素。借助云上贵州,实现互联网+森林康养发展和宣传模式,此外,结合乡村振兴,建立康养农业园[15],增加互动体验,实现林文旅云融合发展。
5 结语
发展森林康养产业是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途径,贵州省应结合实践经验,转变发展策略,由注重数量到重点打造的转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调整发展模式、发展格局。结合经济情况、交通、辐射范围综合打造康养品牌;不断融入科学研究成果,加强各部门的交流合作,实现高质量发展,为全国康养产业的发展提供贵州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