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建设下的古村落田园风光景观规划设计
——以登封市大金店镇袁桥古村为例
2021-11-09苏醒
苏 醒
(河南轻工职业学院 河南省工艺美术学校,河南 郑州 450000)
1 引言
古村落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美学和经济价值,是中华文明的瑰宝[1]。村落环境能够直接反映农村生活环境质量的提升与改善,研究村落环境有利于改善乡村村容村貌和村民生活水平。因各村落地理环境、气候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历史人文等相关要素的不同,其综合作用下的村落自然空间则有其独特的人文和历史脉络,加之各地不同的风土人情及发展水平,多样化的发展因素在村落环境景观规划中起着重要作用。但是,村落环境景观建设不仅是多要素的简单叠加或者求最大公约数,而是从环境保护领域着手,在“以开发促持续保护,以保护促维持生态”的原则基础上,以“新标准、新水平、新发展、新规划、新气象”的新农村建设要求下进行村落环境景观质量的提升和改造[2]。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村落田园风光景观规划设计是对乡村传统村落环境及文化的保护和发展、传承和更新,并重塑村民的归属感,提升居住环境的幸福感。
2 袁桥古村基本概况
2.1 区位分析
大金店镇袁桥村距离登封市区约8 km,距离少林寺景区约20 km。全村以丘陵山区地貌为主,共300多户将近2000人,耕地面积和林地面积均接近千亩,是一个典型的传统北方古村落(图1)[3]。
2.2 现状分析
2.2.1 人文分析
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到近现代,“袁桥”人已经在这个地方繁衍生息了近6000年。这里有明代时期辉煌的袁桥村遗址,有颇具历史文物研究价值的古树名木和古建筑群落,有登封市一大会址,有千亩农业园等“袁桥”代表性的元素。在整个豫西地区,袁桥古村的红色文化、历史文化和农业文化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发展,排在地区首位,至今还保留着一些原始生态的村落布局。
2.2.2 自然条件
袁桥古村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属暖温带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日照2297 h ,年平均气温14.2 ℃,极端气温最高为40.5 ℃,最低为-15.1 ℃,年平均降水量614 mm。地区四季分明,温差相对较大,降水也相对少。袁桥古村后方是少室山、前侧的地方是颍水河,村庄以西的边界上有207国道及S323省道穿插而过,民居建筑群主要集中在北侧,南侧和西侧多是农田和山林。村里保存着许多的古柏树,老樟木等具有当地特色的风水乔木。
2.2.3 历史建筑
传统历史感的建筑在村落发展中被有意或无意的打破了其发展脉络,新旧村落建筑在当下发展中没有有机结合,存在很大的差异性[4]。大部分现有建筑都是一层或者低层的传统砖混结构,由水泥、石灰泥、粘土或红砖建造而成,与一般的农村建筑没有多大差别。村落里遗留下的古建筑主要为“碉楼、古城墙、祠堂、四合院”等,其所在的周边区域村民闲暇时在此进行一些文娱活动[5]。
2.2.4 景观现状分析
袁桥古村背有靠山,面前临水,环境优美。
(1)古城墙。袁桥古村的古城墙,素以“南豹、北猴”而闻名。原寨子呈椭圆形状,周长约750 m,分别在东南、东北和西南设3个寨门,被附近百姓誉为“登封小长城”。
(2)古槐。袁桥古槐据《袁氏家谱》考,明朝时,袁克诚为躲避战乱带领族人移民定居于此。为了纪念举家迁徙之事,特命子女每人种下一棵槐树,共种下9棵以示纪念,树龄基本上在五六百年。
(3)古桥。明朝初年,袁克诚夫妇从山西省洪洞县迁到登封,因颖河挡住了去路,故在此修桥,称为“袁桥”。
(4)古院落。整个村落民居院落高低起伏,一般由2个庭院和3个庭院组成。房子通常是石头结构,墙体也是石头造堆砌的,屋顶是木头造的。庭院的墙壁由不同尺寸的石头制成,随处可见简洁而庄重的美丽。
(5)植物资源。村落植物丰富,自然植被覆盖率较高,尤以竹林、梧桐林、槐树林为特色。村内植被茂密。大树成荫,生长茂盛。
(6)街道小巷。村内有若干条规则式石头街道,低矮的石头院墙、草房和竹林时而围合、时而开放。村庄的每一个角落不仅是串联起村落的交通,更是一个独特的村庄街道景观。
3 设计构思与策略
3.1 设计构思
袁桥古村是一个古老的村庄,拥有较好的原始布局。村落景观规划设计必须充分尊重和保护古村落原始生态的原则[6]。
3.1.1 保留古村,建设新村
古村规划新旧两部分,各有不同的功能。“旧”则是古村落保持着原有的古色生香的状态,并把现代建筑进行仿古改造;“新”则是根据新农村建设标准新建移民定居地,安排从旧村庄搬迁的村民。通过新建和搬迁住宅,可以满足村民的现代生活需求,保护古村落原有生境[7]。
3.1.2 顺势理脉,科学布局
在景观空间的布局和具体内容上,为了充分利用景观资源,根据具体的环境条件,对不同的功能区进行划分。
3.1.3 保护开发,活化民俗
保护古代城墙和古代建筑,追求村落结构的合理化,复建古代民居,唤醒古老村落的生机,优化古村落的生态环境。论及传统民俗活动,则尽可能多的保留,并创造相应的场所进行民俗活动的展示和创新[8]。
3.2 设计策略
3.2.1 生态景观先行,文化资源内行,兼顾系统性和总体性
乡村发展必须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发展之路,维护大地肌理[9]。必须保护古村落形态的完整性,历史文化信息的完整性。文化价值的差异是旅游活动的根本动力,文化景观的保护是文化价值差异的证明。旅游开发改造与传统村落环境保护的关系过于紧张,要满足其双边共同发展的需要。
3.2.2 立足当地文化,打造田园特色空间
地域文化有其自身的独特性。规划设计形象定位为“田园风光”。通过对文化的探索,以历史和文化为其景观特征。从“古”的角度,严格保护和修缮古代建筑,模仿古代历史风貌,突出地域特色,展现出袁桥独特的文化风貌;从“新”的角度,要建设完善基础设施,乡村工业的改革和发展可采用“文化村、生态村、经济村”的统一规划方法。
3.2.3 以旅游项目为抓手,促进产业可持续
旅游项目的抓手为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提供了动力,袁桥古村是一个集地方历史、文化、自然、景观为一体的古村落,田园风光的规划策略可以最大程度的保留乡土气息,促进村落景观资源合理开发[10]。
3.2.4 与周边旅游资源共享,实现大区协同发展
传统村落的独特保护会阻碍其历史脉络的发展,为了实现协同发展,相邻地区的景观资源可以互相支持,以整体为单位继承历史记忆,保护传统文化,改造措施,提升资源协同高效应用。
3.2.5 长远规划,分期建设,保障落地
传统村落的规划设计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必须按照分期规划的方式进行阶段性的规划指导[11]。在基础设施建设的初期,重要的建筑景观节点要同步开展建设,打造村落文化精品景观节点。尽可能的还原原始的历史景观,让整个村庄的活力激发人们的文化凝聚力和创造力。
4 村落景观规划设计
4.1 功能分区
根据地理文化特点和田园风光规划要求,将袁桥古村分为8个功能区(图2),具体如下。
图2 项目规划总平面(a)和项目布局(b)
①公园休闲区。位于村落西侧,是村落的次入口和游客集散地之一。②商业街区。位于村落北侧区域,在原始村落环境基础上改造成为集售卖、餐饮、网红拍照等区域为一体的商业街区。③中心居民区。其主要功能是将商住两用房融合为有机的整体,将现有的房子改造成旧的古建及场景设施,展现原有的建筑形式和民俗风情,解决村民就业和住房问题,满足游客购物需求,保护和传承当地特色文化。④服务中心区。位于主入口的北侧,主要承担游览咨询和导游等服务。⑤养老中心区。以健康养老和互联网+为背景下进行养老社区的建设,方便当地村民进行健康医疗咨询和就医。⑥健身中心区。以各种场馆和文体设施为主,以推动当地居民的健身文化。⑦文化遗址区。目的在于探讨古村落文化、红色爱国主义与教育。⑧种植观光区。充分利用村内山地、丘陵原有的果园和林地,增加适合北方生长的果树和观赏树木,让游客体验乡村风俗。
4.2 核心区景点设计
4.2.1 公园休闲区
文化景观的概念起源于19世纪的德国,文化景观是通过人类活动转化为人类文明的景观表达方式[12]。公园休闲区位于袁桥古村西北侧,水系与景观相连,该区域建设不仅增加了乡村旅游和农业文化,而且为乡村发展和突出区域优势提供了重要支持(图3)。
图3 公园休闲区(a)和中心居住区(b)
4.2.2 中心居住区
中心居住区位于村内中央位置,是村民主要分布区和规划改造区的一部分,对农村旅游和农村文化体验起着积极的作用。完善袁桥村基础设施,改造村容面貌,加强旅游产业的长期建设和改造,将部分村落庭院改造成酒吧、民宿及小型民俗展览馆等建筑形式和旅游业态;其次,以旅游业推动农业的二次发展,通过当地主要的梨、红薯、核桃等农副产业,增加农产品附加值,促进村落解决就业问题并实现自我造血功能拉动经济增长;最后,大力推动农业和旅游业良性互动,推进袁桥古村成为农业休闲旅游示范项目,实现农村振兴(图4)。
图4 中心居住区立面改造
4.2.3 种植观光区
种植观光区位于袁桥古村四周,以当地的农产品种植居多,在此基础上可以发展农业采摘和科学化种植体验等活动。并联合相关产区进行农产品二次加工的产业结合,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化和林业、旅游、农业等领域的合作发展。
4.3 水系规划
水系设计是袁桥古村村落景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袁桥古村的现有水资源进行了科学引导,规划了完整的水系景观内容。
(1)水源规划。以古城外的湖泊为水源的发源地,通过城内的重要景观节点设施水景连接以此来盘活整个水系规划。
(2)水系布局。在风水文化中,为了增加上水格局,往往在水系布局上以构筑“上善若水任方圆”为主要追求[13]。在水系布局阶段,把景观水系通过地下暗河和地表溪流等形式,使袁桥古村落形成了完整的景观结构和水系。
(3)水体表现形式。规划河流、瀑布、湖泊、溪流等不同形式,创造亲水景观。
(4)建筑与水系的结合。建筑以“整体水环、分流压力和庭内水乡”的形式体现亲水性,营造亲水性建筑景观(图5)。
图5 种植观光区(a)和水系规划(b)
4.4 植物配置
(1)保护原有植被。保护袁桥古村现存植物,主要是古树名木及大量原有的乔灌草植被等。
(2)以适地适树为原则。首先,是景观观赏性欠佳的地方进行植被的补充;其次,是增加乡土植被,保护植物多样性和原生态植被景观[14]。
4.5 打造特色旅游空间
4.5.1 特色乡土田园类项目策划
(1)开发袁桥古村特色旅游产品,依托袁桥古村村落景观、河流自然景观改善现有的水系景观资源,在村落外围国道上种植树木和时令花卉,创造一个诗意盎然的古老的传统生态村庄。
(2)利用农业资源,开发不同季节和节气可体验不同的农业生产劳动活动,让传统农业文化在劳作体验过程中得以体会。
4.5.2 文化旅游空间营造
(1)特色展示和活动空间。袁桥古村历史文化博物馆利用古祠堂及周边建筑进行扩建,改善现有的老人儿童活动中心设施,促进周边地区的文化和谐,构筑文化活动空间,以相关的组织活动作为袁桥古村对外展示的文化窗口。
(2)文化体验空间。登封独特的武术文化、寺庙文化与宗教文化相结合,形成了丰富的体验式文化旅游产业。
(3)以古村落文化为基础打造文化课堂。结合第二课堂的形式,主要内容包括自然生态、传统工艺等农业活动和红色教育等,打造以古村落文化为基础的文化大课堂[15]。
4.5.3 “非遗”的传承保护和创新
古村落传统文化景观反映了物质文化活动的可持续发展,要维护这些“非遗”的文化生命,必须充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源,围绕其展开传承保护和创新。开发袁桥古村旅游产品,以传统活动为依托,打造袁桥自己的“非遗”文化品牌影响。
4.5.4 和周边景区协同发展
和周边景区既少林寺、摘星楼景区形成良性联动。袁桥古村可借势周边景点和少林寺的名胜古迹旅游圈,以古风村落、古代禅文化、少林寺武术文化为主题互动发展。
5 结语
美丽乡村建设要以正确的政策和方向为依托来解决国家和地区发展中的农村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必须保证村落生产经济、村落农业活力、村落古朴生态和环境可持续多位一体的发展格局,并逐步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角度,改善乡村村落环境,让乡村规划在多要素融合中发挥重要作用[16]。通过对袁桥古村村落环境的深刻认识和景观规划的复杂性和特殊性等进行探索,在美丽乡村建设的大趋势下,乡村景观规划模式要更多的考虑景观环境的复杂性和独特性。在新时代下要跟上变革的脚步同步发展,建立具有强烈区域认同感的村落景观环境的整体形象[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