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爱德华· 蒙克作品的色彩研究

2021-11-09许晚晴

流行色 2021年8期
关键词:用色蒙克爱德华

许晚晴

格拉斯哥艺术学院 英国 格拉斯哥 G36RQ

爱德华·蒙克(Edvard Munch, 1863-1944)一生中共创作了万余件的艺术作品,他对色彩的运用十分巧妙,并随着他的心态不断地进行着调整。根据时间,笔者认为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求学、巅峰时期以及晚年。

一、求学(1881-1892)

学生时代的蒙克还未明显展露出对艺术的独特理解,他的色彩和谐而稳定,颇为“学院派”。1881年,蒙克考入挪威皇家艺术与设计学院进行学习,他在这所学校快速地吸收了绘画基础知识并开始创作。在这段时期,蒙克创作了大量的肖像作品,并深受其导师自然主义画家克里斯蒂安·克罗格(Christian Krohg, 1852-1925) 的影响。他的用色非常柔和,选色也基本遵循着物体的本色。例如他于1882年创作的系列绘画作品《正在阅读的安德烈亚》:一位穿着深色西服的男子正靠在窗边阅读着一本书籍,室外天气正好,暖色调的光从窗户照射到室内,打在男子泛红的脸颊上,显得十分和谐。室内的阴影并不是用单纯的黑来绘制,而是层次更加丰富的深蓝色。阴影部分与橄榄色的窗帘既在视觉上拉开了对比,又没有突兀之感,一切都是那么的融洽。这时的蒙克显然十分注重色彩的氛围感,追求“自然”之意。

1885年,蒙克前往巴黎,期间在罗浮宫参观并进行学习。也正是在法国,他发展了属于自己的图形表达,并成为了莱昂-博纳的学生。这个时期的蒙克受到了印象派、后印象派以及新艺术运动的影响。著名的《病孩》(图1)使蒙克摆脱了印象派,并被认为是他首次以表现主义的风格进行绘画。这幅画描绘的是蒙克的姐姐苏菲在病逝前的一段时间:少女因肺结核而显得十分虚弱,灰白的脸靠在巨大的白色枕头上,忧郁地望向窗外。旁边的老妇人紧紧握着女孩的手,低垂着头,体现出对生命流逝得无力之情。据颜料分析,蒙克在这幅画作中使用了铬黄、赭石黄、钴蓝、 炭黑、翠绿、 人造群青和朱红等颜色。绿色一般用来喻示“希望”,但是在《病孩》中,即使苏菲的衣服以及盖着的被子都以绿色调来塑造,受到周边暗沉的氛围色影响,只显得阴沉压抑。蒙克认为《病孩》是标志着他对现实主义的背离,画面极富有深度和情感。不过在用色上,整体还是十分和谐,并没有强烈的高纯度的颜色出现,但是相较于更早的学院绘画时期,蒙克对色彩的运用已经发生转变,他的主观意识介入对颜色的选择,并开始用阴影色来塑造出作品的整体氛围而非单纯地通过画面的图式。

图1 《病孩》爱德华-蒙克 1885-1886

二、巅峰时期(1892-1909)

父亲去世的打击让蒙克的色彩挣脱了世俗的“桎梏”,变得热烈且具有很强的实验性。例如著名的《呐喊》(图2),人们大多被极具代表性的表现主义图像—路上的尖叫人物所吸引。人物扭曲的面部表情透露出浓重的焦虑、不安的情绪,与观者产生强烈的共鸣。这幅著作的色彩运用非常高明,据科学检测,蒙克在《呐喊》(蛋彩版本)中大量使用了朱红、锌黄、普鲁士蓝等颜料。他将朱红、铬黄定为天空的主色调,这与传统地描绘天空的色调相背离。对蒙克来说,色彩不仅仅是装饰,它们还具有一定的科学性。物理学家发现,在可见光中存在的不同光子中,红色的波长最长,反之蓝色的最短。人脑对于更大的波长的解读速度更快,因此,红色对人们来说更加醒目。蒙克将这些概念应用到了他的作品中,他很好地控制了《呐喊》中的画面矛盾关系。火红的天空与深蓝的峡湾配以扭曲的笔触,制造出充满着不确定性的画中“世界”,画面中的人物被涂上了病态的暗黄色、蓝色和紫色。顶部的深色和浅色色调暗示了人物“尖叫”的表情。蒙克没有用任何现实主义的手法来描绘这个人物,这很可能是蒙克自己饱受折磨的心灵的形象。又如在当时极具有强烈挑衅性的作品《麦当娜》,赤裸着上半身的女子被红色的边界包裹起来,左下角是一个婴儿。在《麦当娜》中,蒙克也使用了朱红和普鲁士蓝来绘制画面,简化的形式和强烈的色彩更为直观地传递出了他的情感。

图2 《呐喊》爱德华-蒙克 1893

红色承载了蒙克不安的情绪,《爱与痛苦》绘制了一个红发女子搂着一个低头靠在她腿上的男人的场景。这幅画属于“生命的饰带”系列绘画的一部分,描述了爱的阴暗面。这时候的蒙克饱受爱情之苦,他与一位名叫图拉-拉森的女子展开了一段长达七年的情感纠葛,因此开始大范围地探索与焦虑、爱、性和死亡相关的主题。画中的女子拥有一头火红的长发,红发在中世纪曾是不幸的象征,但在19世纪,这已经成为了魅力的代名词。然而,《爱与痛苦》中的红发女性更多带来的是一种焦躁以及不适感,这得益于整体色彩氛围的衬托。整幅画面除了这名女子之外都隐于发蓝发暗的背景之中,被拥抱的男子的脸部也带上了冷调的氛围色来烘托场景,唯有一抹红色在这个空间中“炸裂”开来。这时候的蒙克用色大胆并不断地进行着他的艺术实验,不管外界如何批评甚至不理解他的作品,他仍然保持着独特性并产出了大量的流传于今的佳作。

三、晚年(1909-1944)

日益加重的心理疾病让爱德华-蒙克不得不开始寻求更加专业的医疗帮助。普遍认为,蒙克在丹尼尔·贾可布逊博士诊所进行的休克治疗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他的个性,他的心态变得更为平和,画面中的色彩关系开始稳定起来。

1909年,蒙克返回家乡挪威,并在克拉格罗定居。他独自住在郊外的庄园中并且开始绘制风景,这些风景画的用色又显出了与之前绘画的不同,它们普遍色彩丰富,表达了对可见世界的依恋。例如1909版的布面油画《亚当和夏娃》描绘的就是小树林中男女约会的场景,整幅画的用色都极为明亮,背景的绿色富有层次而不单一,主人公的脸庞也不再是如《呐喊》中的黄白色,而是健康的富有生命力的肤色。这些欢乐的色彩创作持续了一段时间,之后蒙克还是回到了人们所熟知的暗淡色调。笔者认为这和他强烈的孤独感有关,蒙克虽然会在经济上支持幸存的亲人并保持着联系,但他从不和他们见面。之后他又被病痛折磨,在1918年到1919年患上了致命的流感,又在十年后右眼视力受损。这都体现在他的画作用色上,如《患西班牙流感后的自画像》,血液般的红色大面积地出现,透露蒙克对死亡的恐惧不安。又如《眼疾期间的自画像》,惯用的配色再度出现,红黄交织线条构成的人物看着画面中心混杂的深蓝色、紫色的像怪物一般的眼球,整幅画面充斥着焦虑惶恐的情绪。幸运地是,蒙克的眼疾痊愈了,他的创作风格再次回到了相对平和的轨道上。《站在钟与床之间的自画像》创作于1940-1943年,画中的蒙克静静地站立着,像是在对观者,在对这个世界进行着告别。这幅画中的色彩非常鲜亮,特别是蒙克身后的墙壁,是纯度较高的铬黄。代表着光明的墙壁上挂满了过去的画作,显出对绘画的珍视之情。他站在摆钟与床铺之间,钟表喻示着不断流逝的时间,它的盘面是亮黄色的,洒满了阳光;床铺使用了朱红、深绿和白色来绘制,大面积的白让红绿两色在视觉上冲击力降低,竟显出一股柔和之感,这象征着蒙克最后的归宿。在人生的最尾,爱德华·蒙克的心态逐渐归于平静,用色变得明亮动人,充满着对父亲曾经所描述的“来世”的期待。

四、结论

蒙克的艺术作品与其本人紧紧相连,其中蕴含的真实性是打动观者的关键,不断调整的用色习惯和绘画风格使他保持作品的独特性。这些都铸就了他在艺术史上崇高的地位,并对后世不断地产生影响。

猜你喜欢

用色蒙克爱德华
蒙克与《呐喊》
树林里那看不见的稻田
描绘孤独的画家——爱德华·霍普 上
描绘孤独的画家——爱德华·霍普 下
蒙克的《呐喊》
浅析苏州博物馆新馆的建筑特点
Zhejiang Publishes Chinese Edition of Edvard Munch: Complete Paintings
“墨点无多泪点多”
平面设计中用色要素探究
蛛形图的全染色和星全染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