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网低电压原因分析及解决对策研究
2021-11-08熊金山何芳
熊金山 何芳
摘 要:随着近几年用电负荷的急剧增长,配电网作为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电能质量方面的问题越来越凸显,尤其是大负荷运行状态下的“低电压”问题尤为突出。如何科学治理配电网“低电压”问题,从根本上解决电压质量问题,是当前电力企业亟需研究的课题。笔者根据配网运行工作实践,对配电网低电压成因进行总结分析,并结合运行分析及需求分析结果,通过提高运维管控力度、工程治理等措施,有效解决配电网“低电压”问题,以提高供电质量。
关键词:配电网;低电压;电压质量;运维管控
中图分类号:TM7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064(2021)10--02
DOI:10.12310/j.issn.1674-1064.2021.10.061
供电电压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客户的用电安全,也影响着供电公司的企业形象。配电网直接面向用户供电,提供合格的电压质量显得尤为重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进步,用户对供电电压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设备对电压质量的敏感性逐渐增强,尤其是一些生产过程或产品具有“高、精、尖”特征的用户[1]。
近年来,随着新农村及农村城镇化的发展,用电负荷增长迅速,供电设备过负荷现象严重。为有效协调解决“低电压”问题,以下对配电网低电压治理策略进行了深入探讨。
1 配电网低电压存在的原因分析
1.1 无功补偿不合理
与城镇相比,农村电网的无功电源建设相对滞后,在老旧的配电变压器中,存在无功补偿容量不合理或没有配备无功补偿装置等现象,导致用户消耗无功较多时出现线路过载情况,致使线路末端用户出现低电压问题。另外,部分供电局采用电容器补偿无功负荷,存在补偿不到位、线路内基本无局部分散补偿现象,也是导致低电压问题频繁发生的原因。
1.2 低压供电半径过长
低压供电半径过长是引起配电网低电压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农村配电网分布范围广且较为分散,低电压问题在配电网中并不具有整体性,只是配电网中一个或几个较远分支用户出现低电压问题。根据《DL/T 686-2018 电力网电能损耗计算导则》指出,随着供电距离的增加,线路损耗问题也越来越严重,电压降低越明显,低电压问题就越突出。
1.3 低压三相负载不平衡
在农村配电网中,由于存在低压三相负载不平衡,导致出现低电压现象,也是引起农村配电网低电压问题的主要原因。在农村低压配电系统中,一般采用TT或TN-C三相四线的供电方式。但是在实际接线中,接线员通常会忽视综合负载平衡问题,而是随机选取其中的两相(如A相、C相)进行连接。当该区域出现大功率负荷时,A相、C相电流就会大于B相电流;随着A相、C相电流越高,线路末端的电压越低,低压三相负载出现不平衡,直接导致A相、C相所带的用户出现低电压现象。
1.4 季节性负荷变化
在电网建设中,供电局已经提高了对农村电网电压低问题的重视,但是由于负荷增长过快,尤其是季节性负荷变化较大,对低电压问题的产生也起着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在春节、春耕、夏季制冷、抽水抗旱、冬季取暖等节点,用电量大,负荷陡增,电压下降更为明显。如某局B类地区城镇部分农村配电变压器,在春节期间负荷高达96%,平时负荷基本维持在20%左右,季节性负荷变化较为明显。
2 加强配网低电压治理的有效措施
电压质量直接影响着供电水平,解决低电压问题对于提高用电质量、减少损耗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笔者结合配电网运行状况及农村用电需求情况进行分析,在了解问题与明确治理目标的前提下,通过技术和管理两个方面的措施,对配電网低电压进行治理,以提高供电水平[2]。
2.1 技术措施
2.1.1 加装无功补偿装置
在低电压治理过程中,发电机可以为用户提供所需的无功,但是发电机会造成系统电流增加,电压降落加剧,对电压设备的损耗增大,因此需在配变侧加装无功补偿装置,以提高系统运行的经济性,为用户端电压的稳定提供保障。同时,还应根据实际需求合理配置无功补偿容量,以免影响电压电能质量。
2.1.2 配变台地区的低压治理
增加配变布点。在实际治理工作中,应综合考虑各因素影响,在基于“小容量、密布点、短半径”的原则上,增加布点数量,以缩短低压供电半径。此外,还应结合农村电网的实际情况,认真测算出低压线路的供电距离,确定合理的配变布点。通过科学设置配变布点,可以有效解决10 kV线路过长造成的末端“低电压”问题。
有载调压配变。有载调压装置一般有调节变压器分接头和加装线路调压器两种。常用的是调节变压器分接头,通过切换配变分接头调节配变,提高电源侧电压。但由于分接头切换过程中容易出现电弧现象,降低了绝缘油的绝缘强度,一般采用有滤油功能的有载调压装置,用以解决季节性配变出现短时严重过载的“季节性”低电压问题,即平均负载率低于25%且电压波动较大的问题。同时,也能通过不停电方式进行有载调压控制电压大小,而不至于出现用户停电现象。
单相配电供电技术。一般在电压高负荷密度区域、用户分散以及三相配变难以进入的负荷区域,可以采用该技术解决低电压问题。
SVG无功补偿装置。在无功补偿治理效果不显著的区域,一般可以采用SVG无功补偿装置来消除低压谐波、电压闪变和无功补偿容量不足等带来的“低电压”问题。SVG无功补偿装置可以处理容量大于50kVA的配变,其容量是配变容量的10%~30%。
三相不平衡自动调节装置。主要是通过外接电流互感器实时监测系统电流,将监测的电流情况发送至SVG自动调节装置。装置根据三相平衡所需电流值进行自动转换,并通过IGBT动作,将不平衡电流由大相向小相进行转移。如当A相、C相电流大于B相电流时,就会通过IGBT动作,将A相、C相电流转移至B相,以实现三相电流平衡。
2.1.3 配置调压器
当超供电半径线路的首末端电压低于20%时,应配置单向调压器,并根据具体安装点的用电负荷设置相应的容量。当超供电半径属于自带分布式电源、负荷波动较大,且线路首末端电压低于20%时,应配置双向调压器,其容量同样是根据具体安装点的用电负荷进行设置。
2.1.4 关注低电压治理前沿技术
低电压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供电半径过长、线径偏小、变压器运行档位不合理、负载率过重、无功不足、三相不平衡等。对于不同类型的低电压客户坚持分类处理,从源头防治,采取差异化管控措施,提高当前优质服务水平。针对低电压客户投诉倾向大,无法通过三相负荷调整与两线改四线,且短期内无法通过网改立项实施的低电压台区,选择低压线路调压器(LVR),以有效提升线路电压,缩短建设周期,避免投诉发生。
2.2 管理措施
加强配电设备的巡視及检修。依靠周期性的巡视,运维人员可以及时发现配电网中严重超载的线路和配电设备,以及不符合《配电网规划设计技术导则》的线路,如供电半径、导线截面等。在巡视过程中,要对配电设备进行带电检查,若发现接头过热、导线破损等问题,应在用电低峰期对其进行维修或者更换,以及时消除设备缺陷。
加强对功率因素的管控。在部分不具备AVC(VQC)的变电站中,不仅要提升母线电压,同时还应加强对功率因素的管控。优化和加强电网“逆调压”的及时性,确保在电压负荷低峰期低位或高峰期高位上,10 kV母线都能安全稳定地运行。此外,在对功率因素的管控中,还应确保无功设备和调压主变都能安全可靠地运行,并尽可能减少无功设备投切和调压主变有载分接开关动作的次数。
优化调整变压器分接头。在低电压治理过程中,需对变电站母线的电压、配变位置等进行全面思考,以分区段的方式确定配变的初始档位。线路距离为0~15 km,配变的分接头档位为10.5 kV;线路距离在15 km~30 km内,配变的分接头档位为10 kV;线路距离超过30 km的配变分接头档位为9.5 kV,如表1所示。此外,还应根据季节变化对分接头的档位进行调整。
表1 变压器分接头初始档位划分
完善管理手段,加强系统监测。充分利用配网大数据平台与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实现对低电压情况的动态掌控,提升业扩报装查勘准确性,平衡台区三相负荷,防止低电压问题发生;在新装客户业扩报装查勘环节,必须结合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查看新装客户所属台区的三相电流曲线,确定客户接户线所接相线,降低因三相不平衡导致线路产生低电压的问题;制定配电台区负荷平衡度考核办法,改善配变经济运行水平,降低损耗,改善电压质量。
3 结语
综上所述,电压质量直接影响着供电水平,解决低电压对于提高用电质量、减少损耗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低电压综合治理工作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工作,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和时段性等特点,在实际工作中容易出现反复治理的情况。为进一步改变用电难问题,充分满足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电力需要,笔者对配电网低电压成因进行了分析,发现其成因较为复杂。因此,在治理过程中应对症下药,只有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有效控制“低电压”所造成的影响,进一步提升末端用户电能质量和用电体验。
参考文献
[1] 张向荣.试析农村“低电压”问题及解决措施[J].科技风,2020(8):143.
[2] 王金丽.配电网低电压产生原因与综合治理措施[J].供用电,2016(7):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