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莎白·柯鲁克:信者寿
2021-11-08李红笛
李红笛
早年身穿中国服装的伊莎白。
106岁的伊莎白·柯鲁克的一生,就像是在进行一场有时被“国宝级英语教学外籍专家”的工作所打断、但从未停止的长达百年的社会人类学研究。而她自己的人生,又像是一个长达百年、极具价值的社会人类学观察样本。
因为,她不仅是一位观察者,更是躬身入局、用一生实践其所信的“伊莎白同志”。
多年来,她不断地重访,不断地回到现场,回到兴隆场、十里店,这些改变她命运走向、终身让她魂牵梦萦的地方。
观察员
河北省武安市教委退休干部李维新第一次见到大卫·柯鲁克是1959年夏,他念小学四年级。
那时,他所在的十里店村小学召开全校师生大会,动员大家回家洗衣服理发搞卫生,准备迎接国际友人柯鲁克先生来访。
那时的十里店村已于1958年12月随阳邑人民公社划归涉县管辖,实行公社、石洞管理区、生产大队、生产小队四级管理,十里店村是阳邑公社一个生产大队。
大队部只有一部手摇电话机,通话效果不好,为了指导迎接工作,县领导坐着农用小货车来十里店村,公社干部每天骑自行车20多里来村,管理区干部干脆就住进村里。整个村庄像过节一样,村民们奔走相告。街道墙面粉刷一新,路面扫得干干净净,水井旁有民兵站岗,防止坏人投毒。县里从外地拉来澡盆供客人洗澡,派专门的厨师做饭。
李维新家住十里店寨上,当年柯鲁克夫妇就住在寨上郭锦荣奶奶家。郭奶奶辈分高,李维新等晚辈拜年总是第一个给她拜,经常听她讲柯鲁克夫妇的故事。
十里店村位于太行山脚下。这是一个老解放区,1947年时是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参议会、交际处等机关驻地。距该村八里远的冶陶镇是晋冀鲁豫中央局和军区驻地,《人民日报》社就在该村山后的河西村。
柯鲁克夫妇1947年11月持英国共产党的介绍信到来时,正值晋冀鲁豫中央局在冶陶召开土地会议,贯彻中央刚颁布的《中国土地法大纲》。柯鲁克夫妇表示很愿意参加中国共产党的整党和土改复查,边区主席杨秀峰就把他们安排到进驻十里店的试点工作队里。
伊莎白与寨上街道旁吃饭的村民聊天。本版图/《大卫·柯鲁克镜头里的中国》
深秋的北方村落,玉米棒堆放在打谷场上,形成了金色的堆子。柯鲁克夫妇坐着骡车颠簸着穿过十里店南大门,拱门上方一行白色的大字写着:“毛泽东是中国人民大救星。”他们在十里店住了8个月,和村民一起端着饭碗在地头边吃边聊天。每当他们不太熟练地用筷子夹起玉米饼子吃得津津有味,总是引起人们的一阵笑声。
柯鲁克夫妇看到,如果按西方国家的标准衡量,在十里店,无论地主还是农民都“穷得可怜”。但原来的差别还是很大的。现在,经过历次运动和土改,村子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原有的封建秩序遭到了致命打击,一个新阶层——“新中农”(指土改后由贫雇农上升为中农)出现了。柯鲁克夫妇一进解放区,就学到了一个新词:翻身。
但新的矛盾又出现了。一些贫农还没有分到“斗争果实”,却已经没有现成的土地和财产可以分了,因此又开展了“割封建尾巴”(上两辈中有地主或富农的人家被认为是“封建尾巴”)运动,导致中农人人自危。现在的土改复查就是要纠正这样的倾向。一条崭新的标语“贫农和中农是一根藤上的两个瓜”,出现在十里店北大门的门洞上方。
进驻十里店村的工作队主要由晋冀鲁豫中央局机关报《人民日报》记者组成。它的上级机构是武安九区土改工作团,由中央局宣传部长张磐石和《人民日报》副总编安岗负责。柯鲁克夫妇在翻译李棣华陪同下,以观察员身份参加工作队的工作。
1948年3月4日,寨上进行了划阶级成分的工作。除了以前的“斗争对象”外,家家户户都有资格派代表参加。80多位老乡分别坐在屋里的小凳、砖石和草垫上,很多妇女坐在一起,边开会边纳鞋底。两名工作人员坐在靠墙的桌边做记录。
划成分的办法是“自报公议,三榜定案”,依据是是否占有土地和农具等生产资料,是否雇工(即“剥削他人劳动”),而不是根据家庭生活水平。
柯鲁克夫妇了解到,实际上雇工的生活水平往往比雇主要高。一些人表示想不通,自己“这辈子连半晌福都没享过”,怎么会被划成“老中农”?大家都希望被划成贫农,因为村里流行着这样一种观点:运动将形成一个新的社会等级,贫农在顶上,新中农在中间,老中农在底下。
但是标准就是标准。工作队员耿西强调,谁也不能包庇谁,谁也不能讲面子,谁也不能泄私愤。“我们管铁锹就叫铁锹,贫农就是贫农,中农就是中农”。
柯鲁克夫婦可以任意参加会议,查阅文件和统计资料,进行访谈。村民们记得,他们对每件事的虚实都要问清楚,都要进行印证。会上所提的每一条意见,他们都要问清到底是什么原委。晚上其他人都睡了,他们的屋里还透着灯光,打字机噼啪作响。
他们记录下了3月中旬的一个总结报告。在报告中张磐石指出,十里店工作队的主要缺点是知识分子工作作风,总是像学究一样跟群众说理,还有就是包办代替。比如,有的片区事先定好了每家的成分,交群众开会讨论通过。这虽然省事,但却使得划成分成了一件死板的技术性事务,而划成分本应是政治运动高潮的一部分,目的在于使农民打破情面,树立起政治责任感。
1948年5月底,十里店村土改复查结束。土改复查期间,成立了贫农团,组织了农会,并将中农的一些房屋和财产调剂给了“窟窿户”。这项工作并不是完全令人满意,因为窟窿很多,可分的东西很少。但工作队宣布,土改已经完成,那种人人补齐、样样拉平的想法是错误的,今后的任务是努力增产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