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肚菌仿生态种植技术探析
2021-11-08王博
王博
摘 要:羊肚菌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稀有的食用菌品种,营养价值极高,不仅补肾壮阳功效显著,同时还具有较强的补脑提神作用。另外,对于增强人体免疫力、预防感冒、抗癌、防癌的效果非常好,医学开发价值极高,种植效益可观。为了进一步提高羊肚菌栽培技术水平,应采用仿生态种植技术种植羊肚菌,现结合实践展开具体分析。
关键词:羊肚菌;仿生态;种植技术
文章编号: 1005-2690(2021)16-0056-02 中国图书分类号: S646 文献标志码: B
羊肚菌作为一种重要的食用菌类型,深受人们所喜爱,具有非常好的食补作用。羊肚菌性平、味甘,有助于肠胃消化,还具有理气化痰的功效,补肾、壮阳效果显著,还有着较好的提神作用,对于脾胃虚弱、消化不良、气短痰多、失眠、头晕等症状有着良好的缓解作用[1]。
1 羊肚菌的生长条件
1.1 生物学特性
羊肚菌菌丝体能够在很多真菌培养基上顺利生长,菌丝生长于4—5月,平均温度为10~14 ℃,这段时间也是子实体生长的旺盛期,平均温度为12 ℃。在子实体生长的过程中,森林中约有80%的相对湿度,土壤应当保持的含水量在40%~50%。羊肚菌相较于真菌的pH值略高一些,土壤的pH值在7~7.9为最佳。在培养羊肚菌的过程中,通常通过人工手段进行栽培,运用菌土接种以及子实体接种这两种方式。菌土接种是在4—5月,选择羊肚菌长势良好的地块,选取10 cm×10 cm,厚度为7 cm的土块,在取土不相似的地穴中进行移栽,并运用塑料薄膜(30 cm×30 cm)進行覆盖。在梅雨季节将覆盖物揭去。子实体接种是将子实体切成4片,埋入适宜的地块,在移植的过程中将子囊盘向下,四周进行培土,地面上留有一小部分,将少许叶片盖上,之后覆盖塑料薄膜(30 cm×30 cm),秋季接种子实体成活率较高[2]。
1.2 温度
3—5月是羊肚菌生长期,集中点为4月,温度在3~25 ℃,菌丝均可生长,但15~18 ℃的温度条件最适宜。
1.3 湿度
土壤应保持一定的湿润度,对羊肚菌的生长非常有利。在羊肚菌的生长过程中,对土壤含水量方面没有严格的要求,通常土壤含水量应达到50%~70%,在人工栽培过程中,培养基的含水率应当达到60%~65%。
1.4 光照
在羊肚菌生长的过程中不必进行光照,在太强的光照条件下,会对菌丝生长造成一定影响。在微光或者暗处,菌丝能够快速生长,但光照对形成的菌丝体发挥着促进作用。如果存在较厚的覆盖物、树林的种植密度较高以及阳光直射的区域,会影响子实体的生长。
1.5 空气
在子实体生长发育的过程中对空气十分敏感,氧气不足会影响出菇,倘若二氧化碳在空气中的浓度达到0.3%时,子实体便生长无力,出现畸形或者腐烂。
羊肚菌属于一种低温型的真菌类型,温度控制在8~25 ℃有利于菌丝快速生长。当温度在12~22 ℃时会生出子实体,同时培养基的湿度应当达到60%~65%。出菇的空气湿度应当保持在54%~81%,并确保20%的覆盖适度。羊肚菌同时也是一种好气型真菌,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新鲜的空气利于其生长,pH值在5~8时对菌丝的生长非常有利,pH值在7时对菌丝的生长最佳,在菌丝的生长过程中不需要光照[3]。
2 栽培技术要点
2.1 栽培季节
当温度保持在20 ℃左右7 d以上时,便可开展栽植工作。根据全国大部分地区天气的情况,最佳的栽培时期为11月。
2.2 栽培方法
2.2.1 栽培原料及配方
在羊肚菌栽培的过程中,很多原料都可以应用,如棉子壳、玉米芯、稻草、农作物秸秆以及木屑。在原料配制的过程中,可以将75%的农作物秸秆粉、20%的麸皮、1%的石膏磷肥、3%的腐殖土、0.5%的石灰均匀混合在一起作为栽植羊肚菌的原料。也可选择75%的木屑、22%的麸皮、3%的腐殖土以及1%的石膏与磷肥均匀混合后作为栽植羊肚菌的原料。
2.2.2 袋式栽培
选择高密度的聚丙烯与聚乙烯袋,规格为17 cm×33 cm,将600 g干料装入袋中,拌料前的1 d杂碎磷肥进行过筛,并用水充分地进行融化。第2 天将上清液取出后去渣,充分混匀米糠、麸皮、石灰、石膏等,再向主料中加入,可以在水中撒入土,和磷肥水及上清液充分地混合并加入料中,在加水的过程中进行搅拌,根据1∶1.3控制加水量,充分拌匀后进行装袋灭菌,时间为6~8 h,温度控制在22 ℃,并在无菌条件下开展接种工作,放置在温度为18~22 ℃的暗室中进行发菌,通常30 d菌丝便可将袋长满,再进行6 d培养,使菌丝量进一步增加,之后脱袋覆土出菇。
2.2.3 室内床栽羊肚菌
在室内栽培的过程中可以设置五层床架,床架和常规的食用菌栽培相同,首先将室内消毒工作做好,并密封,利用硫黄10 g/m2进行24 h熏蒸处理;其次在完成消毒后,将薄膜铺在床架上,厚度为3 cm的腐殖土铺于薄膜上。在运用泥土前,选择甲醛5 mL/100 kg结合0.5%的敌敌畏进行喷施,将泥土摊晾进行药味挥发,利用水分调和湿度,保证“手握成团,触之即散”。菌丝达到生理成熟后,将薄膜脱去,在床架上均匀平摆,并控制袋距为1 cm,在排满整床后,将腐殖土覆盖其上,厚度控制在3~5 cm,并将阔叶树落叶覆盖其上,厚度控制在2 cm。
2.3 野外畦床栽培
2.3.1 场地选择
选择场地应当首选竹林、树荫下或者葡萄架下,适宜的阳光,环境卫生较好,倘若存在草坪绿化效果会更好。充分考虑羊肚菌生长特性,确保土壤有合适的湿度,但不能积水,并合理设置排水沟。
2.3.2 建造畦床与消毒
在栽植工作开展前,遮阴棚下的土壤深度控制在30~50 m,宽度控制在100 cm,长度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将10%的石灰水澄清之后灌于畦周围底部,并运用除虫菊酯按照1∶2 000的比例均匀喷洒,减少病虫害。
选择辅料与播种。在栽培羊肚菌过程中通过应用充分的腐熟肥料进行栽培。熟料可根據栽培原料及相应的配方进行合理配制,加水充分拌匀,装入编制袋中常压条件下进行10 h以上的灭菌工作,之后便可出圃到畦床上。第一层按照4~7 cm控制其厚度,料温在22 ℃时便可开展播种工作,菌种根据40%~50%覆盖料面;第二层按照8~10 cm控制其厚度,再把一层菌种撒于其上;第3层按照6 cm控制其厚度,控制用种量2~4瓶,完成播种之后将3~5 cm厚的腐殖土覆盖在料面上,再把阔树叶覆盖其上,厚度为2 cm,并设置小拱棚可起到防雨保湿的效果。为了有效提高增温作用,应当合理搭设塑料拱棚。
3 羊肚菌栽培管理
3.1 发菌管理
播种后的羊肚菌袋放入暗室中进行发菌,温度保持在18~22℃,通常30 d菌丝便可将袋长满,之后再培养6 d,便可脱袋覆土出菇。在野外进行床式栽培的过程中,应当将栽培季节的时间掌握好,应充分发挥自然温度的优势,并借助人工手段将温度控制在3~18 ℃,温度控制在8~12 ℃效果更好。在栽培后畦床10 d进行一次通风,之后保持覆土,合理控制湿度。
3.2 出菇管理
运用袋式栽培羊肚菌,脱袋覆土后的30 d左右便可出菇,在野外畦床栽培的过程中,第二年3月中旬,当温度达到12~18 ℃时,便可发生子实体。在出菇阶段,应确保覆土的湿润度,以65%的湿润度效果为最佳。
4 羊肚菌的采收
出土后6 d左右便可采收羊肚菌,羊肚菌的成熟度主要根据其色泽进行区分,当羊肚菌由深灰色变成浅灰色,有的也呈现褐黄色,充分张开菌盖网眼,由硬变软,此时便已成熟,可开展采收工作。
羊肚菌会出现参差不齐的成熟情况,所以在采收的过程中可运用分批采收形式,在采收过程中将菌柄捏住,来回晃动,连根拔起,并将其泥脚剪去,根据大小进行合理分级,放入框内。在采收的过程中应当对周围的小菇蕾加强保护,每天进行采收,时间持续30 d左右。
采收后的羊肚菌尽早晾干,也可通过其他措施进行烘干,不然会导致菌蛆、线虫的发生,通常2 d左右便可将羊肚菌晒干;如果运用烘干设施,通常60 min便可将其烘干,运用塑料袋进行盛装。在装袋时不可以碰破菌盖,确保其完整性。在羊肚菌生长过程中对生长条件有着很高的要求,尤其应当严格控制好温度、湿度。由于室外很难做到,所以通过加强室内人工控制,是确保高产的重要条件。在栽植的过程中温度应当保持在18~22 ℃,并确保湿度在80%左右。一般运用塑料袋和广口瓶进行栽培,菌丝长满敞开瓶之后,增加温度,并控制湿度,通过合理的培养,便有子实体出现,在栽植过程当中应当避免雨水、大风、干旱、阳光等各类因素带来的不利影响,以免造成培养失败。
参考文献:
[ 1 ] 张松,夏艳红,姚珍平.羊肚菌菌丝生物学特性研究[J].食用菌学报,2012,9(1):18-22.
[ 2 ] 邹大林,何友均,林秦文,等.三江源玛可河林区植物濒危程度和保护类别评价[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6,28(3):20-25.
[ 3 ] 刁治民,鲍敏,祝鲜宁.羊肚菌菌丝营养生理特性的研究[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3):62-6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