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增密度播种技术要领
2021-11-08王宇玲鲍凯强
王宇玲 鲍凯强
摘 要:玉米品种增密度播种技术是一项提高玉米产量、减少用工投入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同等生产条件下,选择耐密植玉米品种,可增加有效植株500~1 000株/667 m2,增产50~100 kg/667 m2,节本增效150元/667 m2左右。分析了合理增加种植密度及耐密型玉米品种的主要优点。
关键词:玉米;增密度;高产;技术要领
文章编号: 1005-2690(2021)16-0036-02 中国图书分类号: S516 文献标志码: B
玉米增密度、提单产行动是提高产量、增加种植效益的一项关键技术,目前韩城市夏玉米大田平均产量还有50~100 kg/667 m2的提升空间,主要是由于出现田间植株群体数量不够、品种潜力发挥不足等问题,大田玉米种植密度4 000株/667 m2,对标种植品种适宜密度4 500~5 000株/667 m2相差500~1 000株/667 m2,因此,提高产量增加种植效益,应选种优质、广适、高产、高效、耐密植的玉米品种,因地因种增加适宜种植株数,进一步推动藏粮于技,有效聚焦提质增效,保障粮食生产安全。
1 合理增加种植密度
随着农业科技日益进步,众多种植户适应了机械化播种技术和因种配套技术,夏玉米种植密度由原来的2 800~3 000株/667 m2,提高到4 000株/667 m2,但距推广种植紧凑型耐密玉米品种适宜密度还相差500~1 000株/667 m2,没有充分发挥地力水平和耐密品种产量潜力优势,因此要加大耐密型玉米品种引进和筛选示范推广力度,充分运用技术培训、品种观摩、政策引导、示范带动等手段,推进玉米耐密品种增密度、提单产行动,实现良种配良法和农业增产增效。
2 耐密型玉米品种主要优点
2.1 耐密型玉米品种株型紧凑
耐密型玉米是科研人员育成的紧凑型品种,典型特征是果穗上部叶片的茎叶夹角<25°,株型紧凑,叶片上挺;穗下部茎叶夹角<40°,田间植株叶片投影面积小,叶片相互遮光少,田间玉米群体的透光性较好,田间阳光分布均匀,叶片采光充分,有利于提高田间玉米群体光能利用率,更能有效增加适宜种植密度。
2.2 耐密型玉米品种植株叶片面积大
根据多年玉米品种田间试验调查分析可知,耐密型玉米品种田间群体叶面积之和可为种植面积的5~7倍,玉米叶面积指数达到5~6,相对平展型玉米品种田间叶面积指数高出1.5~2,玉米田间每667 m2可多出1 000~1 334 m2的叶面积,增加田间玉米植株1 000~
2 000株。
2.3 耐密型玉米品种种植密度弹性好
玉米良种必须配套相适应栽培技术,如果单纯从田间种植密度上分析,当田间玉米种植株数达到该品种相适宜密度上限时,随着田间种植密度增加,田间玉米的空株率会增多,结实穗粒数减少,穗粒重降低,产量也降低,但是平展型品种对密度反应程度比耐密型玉米品种更为敏感。
3 合理增加种植密度技术
3.1 选用高质量的耐密品种
高质量品种的种子是保证一播全苗的基础,一播全苗是因种留苗密度的根本保障,随着现阶段种子市场多元化发展,品种多、包装形式多、品种内在质量有差异,有精装、粒装、普装。增密玉米首选耐密型粒装品牌品种,因为这一类型包装种子,种子芽率高达92%~95%,籽粒大小一致性好,易实现一播全苗、苗齐、苗壮、苗匀。
3.2 适当增加播种用量
现阶段市场上销售的玉米品种种子发芽率达不到100%,一般包装品种发芽率≥85%以上,粒装种子发芽率≥92%以上。如果按照85%种子发芽率计算,机械单粒播种田间缺苗率是15%,增密玉米品种田间种植5 000株/667 m2时,田间种植密度只是4 250株/667 m2,田间缺苗株数达到750株/667 m2,因此要求播量由2.5 kg/667 m2适当增加到3 kg/667 m2。
3.3 及时间苗
耐密玉米品种在播种、间苗、追肥、除草、防病治虫、大风暴雨等田间管理和作业过程中,常常会因为人为因素、机械因素、不良气候等影响,出现小苗、弱苗、劣苗、坏苗、死苗,势必造成成株少于田间留苗株数,株数少了,田间收获产量降低。为了保证田间有足够的成株数,在田间定苗时可多留5%的预备苗,在玉米植株抽雄前结合追肥可将病苗、小苗、劣苗拔去,这样既保证了田间留苗密度,促使田间植株生长基本一致,又使得田间群体足、群体整齐度好,田间增产优势明显。
4 玉米增密度播种技术
4.1 播前晒种
播种前选择晴朗的天气,把玉米种子均匀摊在席子上,白天不停搅动、翻动,通过阳光中的紫外线杀死附着在种皮上的病菌,可促进种子的后熟和提高酶的活力,降低种子的含水量,从而增强种子的吸水能力,提高发芽势和发芽率,使种子出苗快而整齐,能明显促进玉米增产。
4.2 应用种子包衣技术
应用种子包衣技术可以实现良种标准化、丸粒化、商品化,使種子带有明显警戒色,增加了种子科技含量;包衣种子播入土中,种衣在种子周围形成防治病虫的保护屏障,使种子消毒和防治病原菌侵染;包衣后促进种子生根发芽,刺激植物生长,实现苗齐苗壮,可提高作物产量10%左右。
5 精量施肥高产高效技术
大田每生产100 kg玉米籽粒,需施用纯氮3 kg、磷1 kg、钾2 kg,生产500 kg玉米需施氮肥(尿素)50 kg、磷肥(过磷酸钙)50 kg、钾肥(硫酸钾)25 kg,补施硫酸锌1 kg。通常情况下,玉米施肥原则是施足基肥、适量种肥、早施攻秆肥、重施攻穗肥、补施攻粒肥。玉米分期追肥,切记不要在田间盲目撒施,最好是人工开沟顺沟施肥或用追肥器穴施,追肥后要及时灌水、划锄破板结。
5.1 施足基肥
玉米基肥可平衡土壤养分,有效培肥地力,改良土壤团粒结构,在玉米生长发育不同时期源源不断地供给植株养分,保证玉米植株生长、发育。玉米基肥一般以有机肥料为主,播前结合整地深施农家肥1 500~3 000 kg/667 m2或生物有机菌肥60 kg/667 m2。
5.2 苗肥追肥
在玉米拔節前将氮肥总量的30%左右加全部磷、钾、锌肥,沿幼苗一侧开沟深施15~20 cm,主要是促进根、茎、叶生长和雄穗、雌穗分化,有保穗、增花、增粒的重要作用。
5.3 追穗肥
在玉米大喇叭口期追施总氮量的50%左右,主要是促进雌穗分化和生长,有提高光合作用,延长叶片功能期和增花、增粒、提高粒重的重要作用。
5.4 花粒肥
在籽粒灌浆期追施总氮量的20%,可以有效防止植株早衰,延长叶片功能期,提高光合作用和保粒、提高粒重。
6 耐密玉米品种精播技术
6.1 科学计算播种用量
依托耐密品种密度优势,适当增加播种量是留壮苗、保密度的基础,充足的玉米播种量应根据适宜的种植密度、播种方式、种子籽粒饱满度、种子发芽率、田间墒情等因素决定。
通常情况下,耐密品种比平展型玉米品种播量大,同一品种采用机械精播比机械开沟点播的播种量大,整地质量差的比精细整地播量大,无论是哪种情况,田间播种量都采用如下公式计算,能较为准确掌握田间播种用种量,保证一播全苗。
播种量=播种穴数×每穴粒数×千粒重/1 000×1 000×发芽率 (1)
6.2 科学确定玉米株行距
耐密玉米品种田间的株行距种植配置方式是优化田间群体结构,是平衡养分、水分供应、提高光能利用率的根本途径,适当的株、行距配置种植方式,更能发挥密度优势和增产优势。一般来说,玉米植株果穗以上茎叶夹角小、叶片上冲的耐密型品种,在田间种植行距为60 cm时,田间种植株距应为24.7~22.2 cm;对于高秆、叶片平展的品种,田间种植株距应为29.2~31.7 cm。
目前韩城市玉米种植方式有等行距种植、宽窄行种植两种形式。等行距种植优点是植株分布均匀,肥、光、水吸收利用比较平衡;宽窄行种植形式能有效调节田间玉米群体通风透光条件,田间管理方便,有利于推广全程轻简化机械技术。无论哪种株行距种植配置方式,可采用如下公式计算出田间种植株距。
株距=667×10 000÷平均行距÷预种密度 (2)
6.3 机械精量播种
推广玉米机械化精量播种技术,机械播种速度快、工作效率高,有利于抢时早播、缩短播期;机械播种行子端直,下籽量均匀,覆土深浅一致,覆土良好,可以一播全苗,实现苗齐、苗匀、苗壮;机械精量播种省工、省时、省种,可使种子分布与规定的行、株距一致,避免小苗争水、争肥、争光的矛盾,保苗率高,易达到合理增加种植密度的要求。
6.3.1 播种深度
玉米的机械化精量播种深度一般控制在3~4 cm,有利于早出苗,实现苗壮;对于整地质量差、墒情差的田块,机械播种应适当播得深一些,一般控制在4~5 cm为宜。
6.3.2 播后镇压
玉米播种后应及时镇压,以提墒保墒,使种子与土
壤紧密接触,利于种子吸水发芽。一般机播地块都应播后及时镇压或者随播随镇压,以减少土壤水分蒸发。
7 夏玉米田化学除草技术要点
夏玉米生长期正处于高温多雨季节,田间多种杂草生长旺盛。化学除草省工、省力,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但是,若除草剂使用不当,不仅防效差,而且容易产生药害。
7.1 正确选择除草剂
近几年推出的除草混剂如异丙甲草胺与莠去津混剂、乙草胺与莠去津混剂,不仅杀草谱广,而且对后茬作物安全,可在夏玉米田推广使用。
7.2 注意适期用药
乙莠除草剂可在玉米播种后出苗前或玉米苗后的3~5叶期、杂草2~3叶期使用,玉米拔节后不要用药,否则容易产生药害。在杂草4叶后用药防效降低,草龄越大,防治效果越差。
7.3 掌握最佳用药量及施药方法
40%乙莠悬浮剂用量应掌握在150~200 mL/667 m2,草龄小、草量少时用低限,草龄大、草量多时用高限。以常规喷雾法施药为好,一般兑水30~50 kg,喷药时施药人员应倒退行走。在播种后浇蒙头水前,喷药效果好,持续时间长。因为浇蒙头水前墒情差,所以要加大浓度,是正常的1.5倍,边打边浇,药随水渗入土中,以后遇干旱依旧有效,药膜效果好。喷药后7 d内尽量不要进入田内,否则会破坏地表药膜,影响除草效果。
8 增密玉米管理技术
8.1 适时早间苗、定苗
耐密玉米的间苗一般在玉米3~4叶期进行,如不及时间苗、疏苗,会导致玉米小苗相互拥挤,小苗根系交错生长,苗与苗间争肥、争水、争光。由于小苗拥挤,幼苗叶片彼此相互重叠,不但影响光合作用,而且易发生苗荒,导致减产,因此适时间苗、定苗可以避免幼苗拥挤和相互遮光,节省土壤养分和水分,有利于培育壮苗。
8.2 注意天气情况
间苗、定苗应在晴天下午进行,因病害、虫咬及生长不良的苗经过中午日晒,易发生萎蔫,便于识别后淘汰。雨后要结合苗情及时间苗、定苗,特别是夏玉米生长期正值多雨季节,3叶后遇大雨如不及时定苗,表土极易干硬,幼苗的生长点很难拔出,特别是黏土地更应注意。
8.3 根据苗相决定取舍
间定苗时应把握去弱留强、去小留大、间密留匀、去劣留壮的原则,彻底去掉小苗、虫食苗、病苗、杂苗,选留大小一致、生长整齐的壮苗。
8.4 保证密度
为保证密度,对缺穴、断垄处,可在相邻穴留两个苗,尽量保持双苗大小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