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科系列玉米品种最佳种植密度试验研究
2021-11-08高敏
高敏
摘 要:本试验研究不同密度对陕科系列玉米品种(陕科6号、陕科10号、陕科16号)农艺性状和产量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陕科6号的最佳种植密度为4 500株/667 m2,陕科16号的最佳种植密度为4 500株/667 m2,陕科10号的最佳种植密度为4 000株/667 m2。
关键词:玉米;产量;种植密度
文章编号: 1005-2690(2021)16-0026-02 中国图书分类号: S513 文献标志码: B
陕西省玉米总体产量水平、种业竞争力水平与国内发达省份还存在差距。应聚集科技优势资源,以玉米为重点,进行优质、绿色、适宜机械化玉米新品种选育、高产示范,加强新品种、新技术的创新。
近两年,受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生态退耕、自然灾害损毁以及非农建设占地等影响,陕西省优质耕地数量不断减少,粮食产需缺口已由2003年的16.6亿 kg扩大到2009年的28.2亿 kg。据预测,到2020年粮食需求总量154亿 kg,产需缺口将进一步扩大,达到30亿 kg以上,提高陕西粮食自给能力,增加总产、提高单产的难度进一步加大。
1 试验目的
通過田间综合性状表现、产量等因素确定系列玉米品种最适宜的种植密度。
2 试验品种与试验方法
2.1 试验品种
试验品种为宝鸡迪兴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自2010—2018年来自主研发选育通过陕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陕科系列玉米品种,分别为陕科6号、陕科10号、陕科16。
2.2 试验点情况
试验分别于2019年和2020年在陕西省宝鸡市眉县常兴镇柳巷村宝鸡迪兴公司试验基地进行。该试验地海拔680 m,属温暖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3.2 ℃,年降水量635 mm,集中在7—10月。前茬为冬小麦,试验地土壤肥力均匀,地势平坦,排灌水方便,交通便利[1] 。
2.3 试验设计
本试验设5个种植密度,分别为3 800株/667 m2、4 000株/667 m2、4 500株/667 m2、5 000株/667 m2、5 500株/667 m2。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3次重复,小区面积20 m2,5 行区,实收中间3行(面积12 m2)计产[2]。试验四周种植4行保护行。
2.4 田间管理
2019年6月9号收完小麦,机械深松、旋耕整地、开沟起垄,技术员指导拉线规划,人工带尺点播。每667 m2施氨基酸有机肥和史丹利复合肥各70 g,人工撒施弗兰丹防治地下害虫。播期6月12日,定苗期7月2日,7月28日在玉米大喇叭口期人工撒施尿素30 g/667 m2。2020年6月10日收完小苗,开始整地,施底肥,开沟起垄,6月13日播种,7月4日定苗,7月29日人工撒施尿素30 g/667 m2。
2.5 病虫害防治情况
第一次于2019年7月4日喷施5%甲维盐防治玉米螟和草地贪夜蛾;第二次于7月16日喷施4%甲维盐氟铃脲防治草地贪夜蛾。翌年第一次于2020年7月6日喷施甲维盐氟玲脲、康宽(氯虫苯甲酰胺)防治玉米螟和草地贪夜蛾;第二次于7月19日喷施甲维盐氟铃脲、磷酸二氢钾、有机硅。
2.6 试验地气候情况
2019年试验地气候在整个生育期雨量适宜,玉米长势较好。在大喇叭口期受到草地贪夜蛾的侵害,通过两次化学防治得到有效防治。8月26日受到大风大雨天气影响,导致部分品种倒伏。整体来说,2019年玉米丰收,自然灾害对产量影响较小。
2020年试验地气候情况差,入夏以来雨水偏少,气温偏高,造成苗期干旱;在玉米拔节期到抽雄授粉期阴雨连绵,积温偏低,玉米生育期晚于往年,8月3日大风大雨造成部分品种出现倒伏,玉米产量明显偏低于往年。
2.7 试验调查
试验主要调查株高、穗位、穗行数、行粒数、生育期、田间主要病害、倒伏率、每667 m2产量。
3 试验结果
3.1 各品种农艺性状情况
两年试验点农艺性状及产量结果平均值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在密度3 800~5 500株/667 m2时,株高、穗位逐渐增高,生育期变化不大,穗长、穗粗、行粒数变化较小。
3.2 品种抗逆性情况
在玉米品种整个生长过程中,经过调查,陕科6号在密度增加到5 000株/667 m2时出现倒伏倒折情况,并在继续增加密度之后倒伏程度加大;陕科10号和陕科16在密度为3 800~5 000株/667 m2时随着密度的增加,抗倒伏倒折能力没有减弱,但当密度增加到5 500株/667 m2时出现不同程度的倒伏倒折。3个玉米品种的综合抗病性随着密度的增加也没有变化。
3.3 最佳种植密度
种植密度在3 800~4 500株/667 m2时产量逐渐增高,种植密度在5 000~5 500株/667 m2时产量逐渐减少,但玉米品种陕科6号、陕科16的最佳种植密度为4 500株/667 m2,玉米品种陕科10号最佳种植密度为4 000株/667 m2。
4 结论
通过对陕科系列玉米品种密度试验两年种植记载观察分析得出,陕科6号在陕西省宝鸡市眉县最适宜的种植密度为4 500株/667 m2时,每667 m2产552.04 kg,生育期99 d左右。苗期叶鞘浅紫色,株高260 cm,穗位高80 cm。株型紧凑,叶片上冲,根系发达,花丝粉红色,花药黄色,雄穗有效分枝9~15个。果穗筒型,穗行16~18行,穗粗5.2 cm,行粒数40粒。籽粒马齿型,白轴黄粒,千粒重330 g左右,出籽率90%左右。该品种茎秆坚韧,抗倒伏,活秆成熟,适应性广。高抗青枯病、锈病、穗粒腐病,抗大斑病、小斑病。
陕科10号在陕西省宝鸡市眉县最适宜的种植密度为4 000株/667 m2时,每667 m2产553.34 kg,生育期97 d左右。幼苗生长势强,叶鞘紫色,叶片绿色。成株高260 cm左右,穗位高100 cm左右,株型紧凑,生长势强,根系发达。全株总叶片数19~20片,果穗上部5~6叶。雄穗分枝9~14个,颖壳绿色,花药浅紫色。雌穗花丝淡红色,果穗筒型,结实好,穗长约20 cm,穗行数16~22行,穗粗5.6 cm,行粒数35粒,穗轴白色。籽粒黄色,马齿型,排列紧密。百粒重33 g左右,出籽率89%。高抗大小斑病,抗矮花叶病,感丝黑穗病。
陕科16在陕西省宝鸡市眉县最适宜的种植密度为4 500株/667 m2时,每667 m2产554.45 kg,生育期101 d左右。幼苗生长势强,叶鞘紫色,叶片绿色,成株高260 cm左右,穗位高90 cm左右,株型紧凑,生长势强,根系发达。全株叶片数19~20叶,果穗上部5~6叶,雄穗分枝11~16个,颖壳绿色,花药浅紫色。雌穗花丝紫色,果穗筒型,结实好,穗长20 cm左右,穗行数16~20行,穗粗5.6 cm,行粒数35粒,穗轴红色。籽粒黄色,马齿型,排列紧密。高抗茎腐病和小斑病,抗穗腐病,高感大斑病和丝黑穗病。
参考文献:
[ 1 ] 王威豪,刘百龙,罗永明,等.在越南栽培密度对杂交水稻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J].中国种业,2018(7):56-57.
[ 2 ] 张保亮,杨亚洲,赵延勃.不同播期对周花2号花生性状及产量的影响[J].中国种业,2019(2):6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