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葡萄产业发展现状与展望
2021-11-08李小红李运景马晓青刘海礁郑国清陶建敏
李小红,李运景,马晓青,郭 军,刘海礁,郑国清,陶建敏
(1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郑州,450002;2 河南省泌阳县马谷田镇农业农村服务中心,河南泌阳,463700;3 南京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南京,210095)
我国是世界最大的鲜食葡萄生产国和消费国,葡萄产业已成为很多地方农业生产的支柱产业,在乡村振兴、精准扶贫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2]。近年来,随着葡萄种植面积和产量持续增长,我国葡萄产业面临的问题也日益突出,譬如鲜食葡萄集中上市导致阶段性供过于求、市场价格波动大、丰产不丰收、重生产轻销售、品牌意识薄弱等。近期,一些学者就葡萄产业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了相关研究,如田淑芬[3]分析了当前我国葡萄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未来展望,穆维松等[4]从鲜食葡萄国际贸易和国内市场消费者需求角度分析了我国鲜食葡萄的市场需求形势,安萌萌等[5]研究了山东地区葡萄产业发展的现状、突出问题和应对措施,王敏等[6]对山西省葡萄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但是,关于我国葡萄产业近年来生产、消费、流通、进出口和成本收益等整体发展现状的监测,还未见报道。鉴于此,笔者全面调研了我国葡萄产业发展现状,并在此基础上对葡萄产业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分析了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制约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及措施建议,以期为葡萄生产者、行业协会和政府等相关从业者的决策提供参考。
1 我国葡萄产业的发展现状
1.1 生产状况分析
1.1.1 种植面积持续增加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葡萄种植面积呈现波动增长的发展趋势。1980—1990年,我国葡萄栽培面积3.3万hm2,在此基础上缓慢发展,生产规模狭小;1991—2000年,葡萄产业开始受到重视,规模逐渐发展壮大;2000年末,葡萄种植面积达到28.4万hm2;进入21世纪,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我国葡萄产业取得快速发展,尤其是南方产区设施避雨栽培模式成功应用后,葡萄栽培面积不断增加,2010年我国葡萄栽培总面积55.2万hm2,为1980年种植面积的16.7倍。
由图1可以看出,我国葡萄种植面积经历了2个快速增长的阶段,第1个是1997—2003年,从15.8万hm2迅速扩展到42.1万hm2,2003—2007年进入稳步发展阶段,稳定在40万hm2左右;2007—2015年是第2个较快增长阶段,从43.9万hm2扩展到79.9万hm2,2016—2018年趋于平稳发展,种植面积稳定在70万hm2左右[7-11]。
图1 1980—2018年我国葡萄种植面积
1.1.2 葡萄产量持续增长 由图2可知,近40年来,我国葡萄产量持续快速增长,2018年达到1 366.7万t,成为世界上葡萄产量第一大国。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葡萄产量仅11万t;1980—1990年,我国葡萄产量维持在90万t以下;到2000年末,葡萄总产量快速增长至328.2万t;21世纪前10年,葡萄总产量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2010年达到813.5万t,为1980年的74倍;2012年葡萄产量达到1 000.6万t,首次突破1 000万t;2016—2018年趋于平稳发展,产量为1 200万~1 300万t[7-11]。
图2 1980—2018年我国葡萄总产量
1.1.3 种植区域分布集中 我国葡萄种植区域集中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以下简称新疆)、陕西、河北和山东等历史优势种植区域。新疆种植面积一直居全国首位,2018年达到14.29万hm2,占全国葡萄种植面积的19.7%;陕西、云南的葡萄种植面积分别为4.67万、4.10万hm2,分别占全国葡萄种植面积的6.4%和5.7%;山东、河北等环渤海地区葡萄种植面积分别为3.62万、4.18万hm2,分别占全国葡萄种植面积的5.0%和5.8%[12-16];这5个省份种植面积达到30.86万hm2,占全国葡萄总面积的42.6%(图3)。近年来,湖南、江苏、浙江、广西等南方省份葡萄种植面积增长迅速,2012年云南省葡萄种植面积大幅增长,居全国第9位,2013年继续保持,2015年居全国第5位,2017年超过陕西、河北和山东,仅次于新疆,跃居第2位。由此可见,我国葡萄生产规模有明显西迁、南移的发展趋势。
图3 2018年我国葡萄种植面积区域分布
1.1.4 品种结构持续优化 近年来,我国葡萄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品种多样性更加丰富。鲜食品种中巨峰系优良品种如夏黑无核和阳光玫瑰等,无核品种中火焰无核和克瑞森等品种的种植面积和所占比例进一步增加,尤其是阳光玫瑰,种植面积快速增加。巨峰、红地球、玫瑰香、藤稔、夏黑无核、无核白鸡心和无核白等品种的栽培面积占葡萄栽培总面积的70%以上[17]。
在设施栽培中,维多利亚、夏黑、无核白鸡心、阳光玫瑰、绯红、无核早红、矢富罗莎、藤稔、醉金香、红旗特早玫瑰和奥古斯特等品种种植面积较大。
1.2 消费状况分析
近年来,随着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和膳食结构的调整,鲜食葡萄消费量持续增长,尤其是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进一步带动了葡萄消费的全方位增长。
1.2.1 鲜食葡萄消费总量呈增长趋势 随着葡萄生产的发展,我国鲜食葡萄消费量逐年增长。如图4所示,2014年消费总量为916万t,2015—2017年均在1 000万t以上,2017年达1 366.7万t,2018年略有减少,消费总量为943万t[18],但总体来看消费总量呈增长趋势。葡萄的市场供给主要来源于国内生产,少部分来源于国际市场进口。
图4 2014—2018年我国鲜食葡萄消费量
1.2.2 消费模式多样化,电商带动线上消费 我国葡萄消费以鲜食消费为主,城乡居民家庭消费、单位团体消费和在外消费是主要的消费方式,销售渠道以水果超市、商店、零售窗口为主,生鲜农产品电子商务、冷链物流和水果连锁店的快速发展,丰富了葡萄购买渠道和选购方式,年轻消费群体正逐渐成长为线上消费的主要驱动力。
1.2.3 优质葡萄的需求量与日俱增 随着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和消费升级,消费者更加青睐优质、特色、品牌水果。国家葡萄产业技术体系经济团队对鲜食葡萄市场的调研结果显示,国内消费者不再满足于“有葡萄吃”,而是要求“葡萄新鲜、好吃”并满足“个性化需求”[4]。调研结果显示,优质的阳光玫瑰批发价为60元/kg左右,夏黑16~20元/kg,而品质一般的葡萄批发价6~10元/kg,优质葡萄价格高且不愁销路。
1.3 流通分析
近年来,随着全国葡萄总产量的快速增长,交易市场与冷链物流等流通体系建设越来越完善。从2013年起,短短几年时间,葡萄网络销售量在全国各地迅速增长。物流线路日趋完善、运输效率日益提升,在保证葡萄品质的前提下,实现了24 h内送达全国各地。除传统物流企业外,淘宝天猫、京东、苏宁易购等电商巨头凭借“物流+电商”的双重功能,也推动了葡萄物流产业的发展。
1.4 进出口分析
由表1可知,近5年来,我国鲜食葡萄进口量增加、进口额小幅波动,出口量和出口额明显增加,持续呈贸易顺差态势。2015年我国葡萄进口额 5.9亿美元,出口额 7.6亿美元,贸易顺差出现,2018年进出口量小幅下降,继续保持贸易顺差态势[19]。
表1 2014—2018年我国鲜食葡萄进出口情况
我国鲜食葡萄进口主要来自智利、澳大利亚、秘鲁、美国等国,其中,智利和美国一直是我国主要的鲜食葡萄进口来源[20]。2018年,从智利、秘鲁、美国进口的鲜食葡萄量分别为11.8万、4.6万、1.1万t,进口量合计占比75.3%,进口葡萄单价为2.5美元/kg,比2017年增加了0.3%。在进口的鲜食葡萄中,以美国产的红地球和智利产的青提为主。
泰国等亚洲国家为我国鲜食葡萄主要的出口去向[17],包括泰国、印度尼西亚、越南和马来西亚等。2018年中国出口到泰国的鲜食葡萄在9万t以上,出口单价为2.5美元/kg,比2017年下降5.1%。这表明中国葡萄出口价格在2017年扼制了快速下降的趋势后,在2018年又有所下降。影响葡萄进出口的因素较多,国际贸易关系、货币汇率波动以及国际市场葡萄供给量和品质等均与葡萄进出口密切相关。
1.5 葡萄价格分析
国内葡萄价格两极分化明显,不同地区、品种、上市月份价格差异明显。2019年葡萄市场售价高于2018年,大多数地区市场均价比上年高1.0元/kg。
据商务部统计,2019年全国葡萄市场平均批发价维持在8~14元/kg(图5)。葡萄价格与上市时间密切相关,4月葡萄价格上涨到11元/kg,5月最高达14元/kg。随着葡萄进入盛果期(6—10月),葡萄价格一路下滑,10月底跌至谷底(8元/kg),12月受节日消费影响略有翘尾回升[21]。从2015—2019年葡萄价格的变化趋势看,葡萄市场最高售价均出现在5月底6月初,主要是因为此时南方早熟葡萄和北方温室促成葡萄尚未大量上市;最低售价出现在9月底至10月上旬,此时期是北方露地葡萄大面积成熟集中上市的时间。
图5 2015—2019年我国葡萄价格走势
2 葡萄产业发展前景展望
2.1 种植面积增速放缓,产量持续增加
近年来,随着土地流转速度的加快,在相对较高的种植收益驱动下,我国葡萄种植面积和产量迅速扩张。由于新品种的引进,新模式、新技术、新设施的推广,葡萄种植效益逐年提高。特别是传统上不能种植葡萄的南方地区,掀起葡萄发展的新浪潮,江苏、浙江、云南和广西等地温室大棚葡萄种植大面积推广,推动葡萄大幅增产,目前已成为我国鲜食葡萄生产的重要力量。可以预计,在无重大气候灾害的前提下,我国葡萄产量仍将继续呈现增加趋势。
2.2 消费持续增长,加工消费增长较快
随着饮食观念的改变和购买能力的提升,农村居民葡萄消费水平将不断提高。人口增加、收入水平提高、食物结构调整和城镇化水平提升等将推动葡萄消费量持续增加。加工消费将成为葡萄消费的重要增长点。从消费端来看,收入增长和饮食西化有利于推动葡萄加工产品需求。从供给端来看,为平抑鲜果价格波动风险,稳定收益预期,许多葡萄企业致力于延长产业链条,扩大加工产能。
2.3 鲜食葡萄进口量稳中有增,出口量继续增长
随着居民收入水平提高、消费结构升级,国内仍有部分高端消费群体,他们对进口产品会有一定的需求,因此,鲜食葡萄进口依然会有一定的市场上升空间。我国鲜食葡萄的出口量预计呈现总体持续增长的趋势。葡萄品质提高有助于开拓国际市场,葡萄标准化水平和采后处理水平逐步提高,能够更好地应对国际贸易技术壁垒。另一方面,葡萄产业组织化程度提高,优质企业和品牌不断壮大,葡萄品质不断提升,这将有助于我国开拓欧洲、美洲等世界高端葡萄市场。
2.4 市场价格稳中有升
随着葡萄产量的上升,供给量整体充足,价格上涨动力偏弱,但生产经营成本尤其是人工成本预计仍将持续增加,加上葡萄品质整体提升,价格预计将在波动中上涨。价格分化加剧,随着葡萄消费需求升级,“优质不优价”现象将逐步缓解,符合消费者升级需求,但相对短缺的优质、特色、有机、功能、品牌葡萄的价格将持续走高,而相对过剩、质量一般的葡萄市场竞争力弱,价格下跌风险将会加大。
3 葡萄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3.1 主栽品种结构单一
葡萄产业缺乏长期布局规划,在品种发展上仍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据统计,近10 年来国内育成葡萄新品种100余个,但大面积推广者不多。鲜食品种多以巨峰和红地球为主,优良早中熟品种及无核品种比例小。自主知识产权品种比例低,生产主栽品种以国外育成品种为主,如巨峰、红地球、克瑞森无核、夏黑以及现在大面积发展的阳光玫瑰。
3.2 精深加工技术落后
世界葡萄80%用于酿酒,而我国葡萄10%用于酿酒,不足10%的葡萄用于制干、制汁或制醋,很少部分用于其他加工产品。整体来看,我国品牌葡萄酒特征香气较弱,缺少产区典型风格,产品质量同质化较严重,缺乏核心竞争力。产量品质不高、精深加工技术和工艺落后、规模化加工企业少、综合利用不够、加工品牌知名度不高等问题一直存在。
3.3 产后流通环节薄弱
从整个产业链来看,相对生产环节,交易、流通等环节仍然薄弱。销售模式相对单一,主要靠收购商到地头收购或农户到市场零售为主,葡萄售价随行就市。各大超市销售葡萄数量极为有限,葡萄产后流通环节薄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因面积扩张、产量增加而导致的集中上市、市场积压、降价竞争等现象,影响了种植效益和种植积极性。
3.4 产业化、组织化程度较低
我国葡萄产业的组织化和现代化生产程度低,基本上是以家庭为单位,规模小,投入不足,缺乏组织性,小生产与大市场矛盾突出。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规模小、数量少、发挥作用小,品牌意识薄弱,市场竞争力不足,龙头企业和农户尚未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对产业带动能力不够,现代化的营销模式和手段尚未普及。
4 政策措施建议
4.1 优化葡萄品种结构,提高果品品质
推广种植早熟、晚熟葡萄品种,推广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葡萄新品种,根据市场供需实现葡萄品种的更新迭代,调整优化葡萄品种结构,推行葡萄轻简化、机械化、标准化等绿色高效种植技术,不断提高葡萄外观、风味、加工和贮运等果品品质,满足消费者对优质安全葡萄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抓住果品市场鲜食葡萄供应空档期实现错峰销售,提升葡萄水果市场占有率,增加葡萄产业社会效益,实现葡萄产业可持续发展。
4.2 发挥合作社组织力量,强化市场调节手段
发挥葡萄经济合作组织在产业服务、咨询、沟通、监督、公正、自律、协调等方面的市场化经济作用,为葡萄产业发展提供专业、快捷的交流和培训服务,制订行业规范,加强葡萄行业管理,发挥社会化合作组织与政府的桥梁纽带作用,不断完善合作社组织与果农利益联结机制,强化市场经济调节手段,打造社会化产业发展平台,营造公平顺畅的葡萄产业发展环境。
4.3 引导鼓励精准助力,强化政策资源支持力度
引导鼓励葡萄产区积极发展葡萄经济合作组织和葡萄专业协会,坚持适度生产经营规模,主动作为助力发展电子商务、农超对接、体验式消费等新型营销模式,在冷库建设、冷链物流建设等投资较大、难度较高的产业链环节加大政策和资金帮扶力度,“造血式”提高农民致富能力,避免发生“丰产不丰收”,警惕“产易卖难”等造成的“产业致贫”现象发生,创造有利于葡萄产业发展的社会政策环境。
4.4 打造我国葡萄知名品牌,提高国际竞争力
品牌是我国葡萄产业实现现代化及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应引起政府、行业和生产者的高度重视[22]。地方政府应积极创造有利环境,培育壮大龙头企业,重点扶持具有本地特色的优势品牌,加强品牌宣传和市场监管力度。在各葡萄产区,以生产安全高质量果品为前提,用心打造精品,不断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