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内在逻辑的国内研究进展与展望

2021-11-08李学敏王永昌

观察与思考 2021年10期
关键词:银山金山绿水青山

李学敏 王永昌

提 要: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对“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理论解读与实践路径研究逐渐增多,推动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深化研究和实践引领。笔者从“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内涵、转化的可能性、转化过程的量化评价、转化路径等方面,对现有文献进行系统梳理,以期更为深入地探讨“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内在逻辑。研究发现:“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内涵和转化机制是目前研究相关问题避开不了的问题,但尚未形成理论体系;“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具体过程的量化评价研究较少,尚处于起步阶段;而“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具体路径研究在系统性和实操性等方面有待深化提升。据此,未来亟待深入研究的重点包括“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内涵解读、内在转化机制的系统阐释、量化评价体系的构建和转化路径框架的完善。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作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代表性论断,既运用富有中国特色的话语鲜活地概括了绿色发展战略的内涵,①卢宁:《从“两山理论”到绿色发展: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成果》,《浙江社会科学》,2016 年第1 期。又蕴含着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本质特征,揭示了发展与保护二者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突破了传统工业经济学框架,预示了人与自然从冲突走向和谐的未来方向。②赵建军、杨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哲学意蕴与时代价值》,《自然辩证法研究》,2015 年第12 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提出以来,相关理论研究不断深化,与此同时,通过各级政府的行政推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贯穿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有力地推动了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的实践。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更是将“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作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首要指导思想。意味着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新阶段,我国必须继续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进一步探索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有效方略。

实践表明,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找到“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有效路径是其关键所在。2018 年4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指出,“要积极探索推广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探索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①习近平:《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 年6 月14 日。表明了探索“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有效路径对长江经济带“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发挥了关键作用。此后,探索“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开始出现在中央政策文件中。2019 年3 月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的《关于深入学习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报告》提出要“多渠道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路径”。2019 年5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与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海南)实施方案》再次提出:“努力把绿水青山所蕴含的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为金山银山。”近年来,全国多个地区结合当地生态环境特点及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分别通过生态资源指标及产权交易、生态修复及价值提升、生态产业化经营、生态补偿等形式,初步探索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多种途径和方式。

可以说,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基础之上,独立系统地探讨“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然而,当前鲜有学者全面系统地阐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内在逻辑,尚未系统回答何为转化、转化何以可能、怎么评价转化效益、怎么实现转化等基本问题。该问题缺乏系统、深入研究,势必影响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目标的实现。因此,笔者尝试从理论基础与内涵、转化的可能性、转化过程的量度与转化路径四个方面综述“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国内研究现状,分析当前学界研究存在的问题,以期为指导未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实践提供参考。

一、“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内涵研究

界定“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内涵,首先要分析其理论基础,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其次还要剖析“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内部各要素及要素之间的关系。

(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内涵研究

“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实践思路来源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后者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价值论的拓展,表达了一种寻求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协同并进的生态发展观,并作为重要组成部分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自然观、“五位一体”的生态社会观和“环境就是民生”的生态民生观,这些重要理念共同构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②参见杨莉、刘海燕:《习近平“两山理论”的科学内涵及思维能力的分析》,《自然辩证法研究》,2019 年第10 期;姚修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内涵与时代价值》,《理论探讨》,2020 年第2 期;高帅、孙来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创造性贡献——基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基本原理的分析》,《江汉论坛》,2021 年第1 期。

目前有不少学者从认识层次、逻辑形式、价值旨归等方面,阐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丰富内涵。

首先,从认识层次角度解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包含了“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三个层次,即从“统一论”“优先论”“转化论”三个维度阐述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①参见王少峰:《“两山”理论指导绿色发展》,《前线》,2019 年第3 期;郭华巍:《“两山”重要理念的科学内涵和浙江实践》,《人民论坛》,2019 年第12 期。

其次,从逻辑形式角度分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蕴含生成、构造、价值、实践四重逻辑,②杨美勤、唐鸣:《习近平“两山”论的四重逻辑》,《科学社会主义》,2019 年第6 期。体现了五大思维,即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底线思维、战略思维、绿色思维。③林坚、李军洋:《“两山”理论的哲学思考和实践探索》,《前线》,2019 年第9 期。

最后,从价值旨归角度归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生态价值追求,最终旨归在于实现“绿水青山”的价值追求,为保障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活幸福,去积极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④参见杨莉、刘海燕:《习近平“两山理论”的科学内涵及思维能力的分析》,《自然辩证法研究》,2019 年第10 期;谢璐妍:《生态文明建设的“绿色辩证法”》,《人民论坛》,2020 年第29 期。

(二)“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内涵研究

实现“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是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实践指向,也是走上绿色发展道路、实现美丽中国建设目标的关键一环。阐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内涵,需要明晰“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含义,以及二者的转化过程。

第一,对于“绿水青山”的理解,有学者认为,“绿水青山”喻指良好的生态环境,⑤卢宁:《从“两山理论”到绿色发展: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成果》,《浙江社会科学》,2016 年第1 期。也有学者将“绿水青山”的内涵从具体的“生态环境”扩展到更广的“生态环境条件”范围,认为其可以指代作为人们生产生活所依赖的优质生态环境条件,与社会系统相融合的稳定地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自然界样态和价值。⑥尹怀斌、刘剑虹:《“两山”理念的伦理价值及其实践维度》,《浙江社会科学》,2018 年第7 期。

第二,对于“金山银山”的解释,狭义上指物质财富创造,⑦参见卢宁:《从“两山理论”到绿色发展: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成果》,《浙江社会科学》,2016 年第1 期;尹怀斌、刘剑虹:《“两山”理念的伦理价值及其实践维度》,《浙江社会科学》,2018 年第7 期。广义而言是指以物质条件为基础的一切社会生活条件,即与一切经济社会及人的发展相关的条件。⑧尹怀斌、刘剑虹:《“两山”理念的伦理价值及其实践维度》,《浙江社会科学》,2018 年第7 期。

第三,对于“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过程的阐述,有学者认为是促进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绿色转型的过程;⑨尹怀斌、刘剑虹:《“两 山”理念 的伦理价 值及其实 践维度》,《浙江社 会科学》,2018 年第7 期。也有学者强调,“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内涵并非仅仅意味着“绿水青山”转为“金山银山”的单向关系,而是一个互相促进的双向关系,从而促进“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既要构建“金山银山”作为制度性实在保障“绿水青山”的持存,又要通过“绿水青山”的实存来促进“金山银山”的发展。⑩吴旭平、潘恩荣:《“两山”理论的制度性实在建构》,《自然辩证法研究》,2017 年第7 期。

(三)研究述评

综上所述,学界对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理论研究正不断深化,但关于“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内涵研究尚缺乏独立性和系统性。一方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内涵已经从多个维度得到阐释,归纳而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辩证视角揭示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对立统一关系,阐明了“经济—生态环境”协同互促的新型生态发展观,为经济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美丽中国建设目标指明了方向。另一方面,从现有文献对“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内涵研究来说,已有对“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内涵的叙述,或从学者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内涵解读中引伸截取,或作为专门探讨“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实践路径的研究前提,鲜有独立阐述“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内涵的研究。“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尚未有独立的较为系统全面的内涵解读。然而,缺乏对“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内涵的独立的系统的全面的解读,不仅使“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实践缺乏具体的理论指导,从而不利于更有效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还反过来限制了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理念内在转化机制的进一步阐释。

据此,笔者尝试界定“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概念:“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实践指向和关键一环,其广义的内涵指代自然再生产与经济社会再生产之间相互转化共同推动自然经济社会总资产(财富)不断变化的过程,①杜艳春、程翠云、何理等:《推动“两山”建设的环境经济政策着力点与建议》,《环境科学研究》,2018 年第9 期。狭义上它表示具有一定竞争力的自然资源以绿色发展模式持续转化为经济效益和民生福祉的过程。

二、“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可能性研究

探讨“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过程为何能够实现,是深刻理解“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内在逻辑的核心,也是探讨“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实践路径的理论前提。

(一)“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内在一致性研究

学界对“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可能性的研究,大多是从马克思生产力理论、马克思价值理论、“绿水青山”的经济属性、民生价值等视角展开的。

其一,基于马克思生产力理论视角。多位学者从生产力理论角度,分析了“绿水青山”通过为社会生产力发展提供可持续的环境容量和天然原料成为自然生产力,进而促进经济发展,使“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成为可能;②参见卢宁:《从“两山理论”到绿色发展: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成果》,《浙江社会科学》,2016 年第1 期;张光紫、张森年:《“两山”理论的哲学意蕴与实践价值》,《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年第2 期;毛华兵、闫聪慧:《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发展》,《学习与实践》,2020 年第7 期。而且,自然生产力是生产力的最基本的来源,自然的优劣深刻影响生产力发展水平。③张云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丰富内涵和实践途径》,《前线》,2018 年第4 期。

其二,基于马克思价值理论视角。一方面人类的经济活动赋予“绿水青山”使用价值,如经过开发后的自然资源可转化为旅游资源,水资源进行开发后可转化为生产生活资料等;④王新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基本形态生态资产及价值形式分析》,《林业经济》,2019 年第2 期。另一方面,人类再培育绿水青山的过程,通过劳动赋予“绿水青山”价值;由此,“绿水青山”具备了转化为经济收益的商品属性。①徐祥临:《培育“绿水青山”的价值及实现形式初探》,《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20 年第3 期。此外,还有学者结合唯物主义历史观,认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包含了一种新的财富观,即把“绿水青山”本身看作一种财富,从而“绿水青山”不需要转化,便在财富本质上与“金山银山”具备一致性。②戴圣鹏:《论“两山”理念所蕴涵的经济文明思想》,《人文杂志》,2021 年第5 期。

其三,基于“绿水青山”的经济属性视角。“绿水青山”的经济属性体现在其稀缺性③参见王新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基本形态生态资产及价值形式分析》,《林业经济》,2019 年第2 期;于浩、郑晶:《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实现路径研究——以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为例》,《林业经济》,2019 年第8 期;胡咏君、谷树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资产的价值化与市场化》,《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5 年第11 期。、财产性④参见王新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基本形态生态资产及价值形式分析》,《林业经济》,2019 年第2 期;胡咏君、谷树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资产的价值化与市场化》,《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5 年第11 期。、杠杆属性⑤王新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基本形态生态资产及价值形式分析》,《林业经济》,2019 年第2 期。,且单就自然资源的使用权和经营权维度而言,“绿水青山”还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⑥柯水发、朱烈夫、袁航等:《“两山”理论的经济学阐释及政策启示——以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为例》,《中国农村经济》,2018 年第12 期。“绿水青山”具备的经济属性使其转为生态资产成为可能。

其四,基于民生价值的视角。“绿水青山”不仅提供人之生存所需,其质量直接关系到人民的身体健康,而且作为提供生态产品和公共服务的基础资源,又关系到人民生活幸福。⑦参见谢璐妍:《生态文明建设的“绿色辩证法”》,《人民论坛》,2020 年第29 期;王金南、苏洁琼、万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论内涵及其实现机制创新》,《环境保护》,2017 年第11 期;徐磊:《习近平“两山论”再探:生态生产力的新视界》,《广西社会科学》,2019 年第6 期。

(二)“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可能形式研究

“绿水青山”所具备的经济、社会、民生等价值属性,使其转化为“金山银山”具备了理论上的可能,进一步探讨二者的转化形式,需厘清“绿水青山”的价值形式。根据已有文献,“绿水青山”的价值形式从使用价值分类,可以分为包括提供生产资料和文化景观的直接使用价值、无法商品化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等间接使用价值,以及能够为区域当下和未来提供竞争力的选择价值和存在价值。⑧杜艳春、程翠云、何理等:《推动“两山”建设的环境经济政策着力点与建议》,《环境科学研究》,2018 年第9 期。根据资源形式分类,“绿水青山”的价值形式可以分为自然要素价值和环境要素价值,前者可以直接转化为生产生活资料对经济社会产业发展作贡献,后者如旅游产业效益可产生收入流。⑨赵德余、朱勤:《资源—资产转换逻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一种理论解释》,《探索与争鸣》,2019 年第6 期。根据自然资源的可再生性分类,“绿水青山”的价值形式可以分为由自然资源转化的自然资产、生态系统的社会服务功能所转化的价值、能源资源本身的经济价值。⑩王新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基本形态生态资产及价值形式分析》,《林业经济》,2019 年第2 期。

(三)研究述评

综上所述,“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可能性主要体现在“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之间的内在一致性上。一方面,“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之间的内在一致性可以从哲学、经济学、社会学等不同视角得以证明;另一方面,“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之间的内在一致性又揭示了二者转化的可能形式。具体而言,从不同学者对“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之间内在一致性的证明分析来看,“绿水青山”既有关系到民生福祉的功能,又具备一定的经济属性,从而能够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转化为“金山银山”。可以说,“良好的生态本身蕴含着无穷的经济价值”是对“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可能性的最简洁阐释。对于“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可能形式研究,不同学者通过挖掘“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之间内在一致性的不同形式,着眼于不同视角,划分了“绿水青山”多种价值形式,即“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可能形式。

据上述分析,笔者认为“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之间的内在一致性是相对的。“绿水青山”本身具有被人类所需要的使用价值,由此:一方面“绿水青山”不需要转化便天然成为一种生态财富;另一方面,“绿水青山”具备了转化为交换价值的必要前提,并可以通过一定的实践活动转化为“金山银山”。与此同时,只有部分“绿水青山”具备可进行市场交易的商品属性从而转化为“金山银山”,或通过制度补充获得非市场形式的价值补偿,剩余部分“绿水青山”的价值转化条件和制度保障尚未形成,使得这部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内在一致性无法实现。着眼于“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之间的内在一致性的相对性分析,笔者尝试根据“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过程中的货币支付主体类型划分“绿水青山”的价值形式:一是可供交易由市场支付的市场价值,二是要求国家(代表人民)向生态系统支付的生态系统服务外溢价值,三是需要社会支付的社会价值。

三、“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量化评价研究

量化评价“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转化水平和转化效益,是探求“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有效路径的基础性研究。

(一)基于生态系统生产总值的“绿水青山”量化评价研究

探讨“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量化评价,要以构建“绿水青山”的量化评价体系为前提,即以生态价值核算研究为研究基础。学术界关于生态价值测算的研究较为广泛,根据测算方式的差异,其测算思路总体可分为服务价值核算、当量因子法、基于能值的生态元法。①於方、杨威杉、马国霞等:《生态价值核算的国内外最新进展与展望》,《环境保护》,2020 年第14 期。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测算。

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主要是对生态系统服务流量的价值核算,已有关于“绿水青山”价值测算以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量化测算的研究中,多有借鉴生态环境规划院提出的包含市场价值和非市场价值的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框架。②参见马国霞、於方、王金南等:《中国2015 年陆地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研究》,《中国环境科学》,2017 年第4 期;马国霞、赵学涛、吴琼等:《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概念界定和体系构建》,《资源科学》,2015 年第9 期。2017 年—2018 年,依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概念框架,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先后提出绿金指数(GGI)和经济—生态生产总值(GEEP)。前者绿金指数(GGI)是GEP 与GDP 比值,用于测量“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转化水平。③马国霞、於方、王金南等:《中国2015 年陆地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研究》,《中国环境科学》,2017 年第4 期。后者经济—生态生产总值(GEEP)是综合了绿色GDP 和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构建的综合核算框架体系,以此把“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统一到同一个框架体系下。④王金南、马国霞、於方等:《2015 年中国经济—生态生产总值核算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8 年第2 期。相关学者将绿金指数(GGI)应用于2015 年陆地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以及2015 年衢州市的“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量化测算;①参见马国霞、於方、王金南等:《中国2015 年陆地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研究》,《中国环境科学》,2017 年第4 期;程翠云、葛察忠、杜艳春等:《浙江省衢州市绿金指数核算研究》,《生态学报》,2019 年第1 期。将经济—生态生产总值(GEEP)应用于2015 年中国经济—生态生产总值的实证测算中。②王金南、马国霞、於方等:《2015 年中国经济—生态生产总值核算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8 年第2 期。

学术权威机构构建的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测算框架为“绿水青山”的量化评价奠定基础,而基于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测算构建的绿金指数(GGI)成为“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量化评价的方法之一。

(二)“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过程的量化评价研究

近年来,诸多学者尝试量化评价“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过程。2017 年,有学者基于效用最大化模型构建了分析区域最优“绿水青山”保留数量的理论模型,用“绿水青山”保留数量与“绿水青山”带来的经济产出的最大值测量“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最优效用,尽管该研究尚未涉及具体指标进行实证测量,但其提出理论模型的构想和推演为其后的实证测量打开了思路。③王会、姜雪梅、陈建成等:《“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关系的经济理论解析》,《中国农村经济》,2017 年第4 期。其后,学界关于“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过程的量化评价研究,依据分别测度“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水平的方法综合性是否较强大致可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用相对简约的指标分别量化评价“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进而通过回归模型或指数方法研究二者的转化过程。一是用森林碳储量表征“绿水青山”数量,用林业产值表征“金山银山”数量,并通过回归模型分析二者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西藏森林生态系统中“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数量存在正相关性。④陈爱东、刘冶:《“两山”理念视角下森林碳汇对西藏林业经济发展影响研究》,《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年第1 期。二是用生态承载力表征“绿水青山”数量,用环境污染程度表征“金山银山”的绿色性,构建杜宾模型测量生态承载力对环境污染的影响,从而验证“绿水青山”转化为绿色的“金山银山”过程。⑤姜雨萌、孙鹏:《“绿水青山”如何转化为“绿色”的“金山银山”?——基于生态承载力对环境污染影响的传导机制研究》,《林业经济》,2020 年第7 期。

近期,更多学者在研究中增强了“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量化评价指标的综合性,形成了综合性较强的第二类方法。这类综合指标的量化评价除了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构建的绿金指数方法以外,还包括:其一,用碳排放量指标和碳源结构指标构成碳排放综合指标以表征“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路径的绿色程度,用经济的充分发展指数、平衡发展指数、绿色发展指数综合表示高质量发展水平,并据此分析了2001 年—2015 年中国30 个省份碳排放对高质量发展的作用。⑥刘梦、胡汉辉:《如何让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基于碳排放对高质量发展作用的经验证据》,《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20 年第4 期。其二,用反映生态状况和环境质量的6 个指标构成“绿水青山”指数,用反映经济效益和增长质量的6 个指标构成“金山银山”指数,利用固定效应面板模型测量了长三角地区“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耦合协调水平。⑦孙崇洋、葛察忠、段显明等:《长三角地区“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耦合协调水平测度及其影响因素》,《环境污染与防治》,2020 年第1 期。其三,从生态保护修复效益、环境污染治理效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转化效益方面构建了生态环境损益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效益评估指标体系,并测量了江西省崇义县2013 年—2018 年“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效益变化。①李海东、马伟波、高媛赟等:《扶贫领域生态环境损益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效益研究》,《环境科学研究》(网络首发),2020 年11 月5 日。

(三)研究述评

综上所述,现有关于“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量化评价研究包括分析“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转化关系、转化水平及转化效益,相关测量方法和指标既有共性又存在差异。从共性来讲,已有量化评价体系普遍采用从“绿水青山”“金山银山”以及二者的转化过程等三个维度分解评价指标。从差异来讲,在具体评价指标和研究方法的选择上,不同评价体系之间差异较大。此外,评价指标的综合性增强是量化评价体系的基本趋势(见表1)。

表1 现有“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评价指标的总结

续表

综合而言,笔者认为“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评价指标体系应兼具综合性和可操作性,其评价维度需要包括“绿水青山”、“金山银山”和“两山”转化三个方面。在“绿水青山”的量化评价方面,生态系统生产价值(GEP)是量化评价“绿水青山”的合适指标,原因在于,生态系统生产价值(GEP)具有较权威的框架体系,且该评价体系已经在浙江丽水、青海三江源、深圳市等地区得以实践并在逐步完善。在“金山银山”的量化评价方面,依据“绿水青山”的价值支付主体划分,从市场支付、财政支付、其他社会支付三个维度设置“金山银山”的量化评价指标。在“两山”转化方面,则要从“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转化水平、转化收益等两个维度设置评价指标。

四、“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研究

基于“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内在机制的特征及面临的现实问题,不同学者立足不同视角提出“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具体路径。

(一)“护美绿水青山”与“做大金山银山”两大维度的实现路径研究

要实现“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良性机制,从二者的转化机制分析,一要扩大生态环境优势,打好转化的基础,二要建立二者的转化通道,增加经济社会效益。简而言之,从“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内在机制来看,需要从“护美绿水青山”和“做大金山银山”两大维度构建具体实现路径。①参见杜艳春、程翠云、何理等:《推动“两山”建设的环境经济政策着力点与建议》,《环境科学研究》,2018 年第9 期;王金南、苏洁琼、万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论内涵及其实现机制创新》,《环境保护》,2017 年第11 期;董战峰、张哲予、杜艳春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实践模式与路径探析》,《中国环境管理》,2020 年第5 期。

就“护美绿水青山”维度讲,一方面要实施污染治理,坚持“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的底线思维,不仅要从末端减污改善环境质量,还要从源头降耗提高环境资源总量;①参见王欣:《探讨“两山论”实践路径加快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无废城市”》,《环境保护》,2019 年第20 期;王祖强、刘磊:《生态文明建设的机制和路径——浙江践行“两山”重要思想的启示》,《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6 年第9 期;顾金喜:《环境群体性事件的源头治理——基于“两山”论在浙江的实践分析》,《浙江社会科学》,2016 年第7 期。另一方面要进行生态保护修复,通过完善生态补偿机制,使金山银山反哺绿水青山,实现生态保护成效与资金分配相挂钩。②参见王永昌、李学敏:《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基本路径》,《学习时报》2020 年8 月17 日;李忠:《长江经济带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研究》,《宏观经济研究》2020 年第1 期;张壮、赵红艳:《以生态保护补偿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换通道——以青海省为例》,《环境保护》,2021 年第11 期。

在“做大金山银山”维度方面,首先,盘活绿水青山,建立生态产品市场化机制,为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渠道奠定基础;③参见王新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基本形态生态资产及价值形式分析》,《林业经济》,2019 年第2 期;罗琼:《“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实践探索、制约瓶颈与突破路径研究》,《理论学刊》,2021 年第2 期;刘伯恩:《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内涵、分类与制度框架》,《环境保护》,2020 年第13 期。其次,依托“绿水青山”做大“金山银山”,最终实现“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④参见张云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丰富内涵和实践途径》,《前线》,2018 年第4 期;董战峰、张哲予、杜艳春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实践模式与路径探析》,《中国环境管理》,2020 年第5 期;李忠:《长江经济带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研究》,《宏观经济研究》,2020 年第1 期。其中,相关学者对于如何做大“金山银山”问题的研究日益增加,实现产业生态化和发展生态产业成为兼具理论和实践意义的回答。具体而言,实现产业生态化,意味着各类产业按照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要求组织生产;⑤张云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丰富内涵和实践途径》,《前线》,2018 年第4 期。实现生态的产业化即实现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产业化,具体生态产业化形式包括但不限于生态旅游业⑥马勇、郭田田:《践行“两山理论”:生态旅游发展的核心价值与实施路径》,《旅游学刊》,2018 年第8 期。、森林碳汇交易⑦陈爱东、刘冶:《“两山”理念视角下森林碳汇对西藏林业经济发展影响研究》,《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年第1 期。、生态大健康产业⑧张车伟、邓仲良:《探索“两山理念”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产业路径——关于发展我国“生态+大健康”产业的思考》,《东岳论丛》,2019 年第6 期。等。

(二)“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分区域实现路径研究

由于我国不同区域的“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底数存在差异,各地区发展重点与未来规划不尽相同,分区域研究“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实践路径成为必然要求。

有学者结合我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构建了在禁止开发区走“生态优先”路径,在重点开发区走“绿色发展”路径,在限制开发区与优化开发区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路径的“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分区域实现路径的总体方向框架。⑨唐绍均、魏雨:《“两山”论的解释力、分类实践与制度回应》,《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 年第4 期。

另有部分学者针对某种特定区域开展研究,提出针对性较强的“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实现路径。

其一,针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转化路径研究。一是从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自然资源禀赋和转型发展方向出发,提出推动重点功能区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从改革自然资源管理体制、构筑“工商资本下乡、旅游客流进山”的畅通渠道、建立差异化考核体系和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深化试点试验并总结推广先进地区的发展经验等四个方面持续作出努力。①罗成书、周世锋:《以“两山”理论指导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型发展》,《宏观经济管理》,2017 年第7 期。二是基于区域优势理论提出重点从巩固和充分发挥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比较优势的“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实现路径,包括培育新动能、优化产业结构、扩大生态产品服务有效供给和深化相应制度保障等。②于浩、郑晶:《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实现路径研究——以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为例》,《林业经济》,2019 年第8 期。

其二,针对贫困地区的转化路径研究。一是结合我国丘陵山区的减贫问题,提出通过强化“绿水青山”多元保护机制、创新“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体制机制、发展“绿水青山”内生性和外生性产业、引导贫困人口“共创、共享、共富”的转化路径。③黄祖辉、姜霞:《以“两山”重要思想引领丘陵山区减贫与发展》,《农业经济问题》,2017 年第8 期。二是基于对贫困地区“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面临的包括苦守“绿水青山”无缘“金山银山”或“两山”皆无、有了“金山银山”丢了“绿水青山”三种类型的困境,提出适度开发与充分保护相结合、创新生态移民手段与移民后期扶持相结合、创新生态补偿机制与生态追责相结合、就地碳中和与绿水青山保卫计划开发相结合等转化路径。④于开红、付宗平、李鑫:《深度贫困地区的“两山困境”与乡村振兴》,《农村经济》,2018 年第9 期。

(三)“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保障机制研究

当前“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实践的短板,包括对“绿水青山”的价值认识不到位,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不完善,生态产品供给单一和“绿水青山”价值核算体系不完善导致的市场转化通道受阻,生态补偿机制不完善等。⑤参见王茹:《基于生态产品价值理论的“两山”转化机制研究》,《学术交流》,2020 年第7 期;王金南、王夏晖:《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践行“两山”理念的时代任务与优先行动》,《环境保护》,2020 年第14 期;虞慧怡、张林波、李岱青等:《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国内外实践经验与启示》,《环境科学研究》,2020 年第3 期;马永欢、吴初国、曹庭语等:《对我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基本思考》,《环境保护》,2020 年第Z1 期;彭文英、刘丹丹、尉迟晓娟:《生命共同体理念下跨区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构建》,《学习与探索》,2021 年第7 期。因此,需要针对当前“绿水青山”转化为“绿水青山”实践存在的短板,要求从健全“绿水青山”产权机制与核算体系、改革生态补偿机制、完善生态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体系、建立绿色金融机制等方面构建“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保障机制。⑥参见马永欢、吴初国、曹庭语等:《对我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基本思考》,《环境保护》,2020 年第Z1 期;彭文英、刘丹丹、尉迟晓娟:《生命共同体理念下跨区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构建》,《学习与探索》,2021 年第7 期;方敏:《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浙江模式和经验》,《环境保护》,2020 年第14 期;沈辉、李宁:《生态产品的内涵阐释及其价值实现》,《改革》,2021 年第9 期。其中,有学者专门探讨了打通转化通道的绿色金融机制构建,提出推进绿色金融2.0 改革、建立长效法律政策机制、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创新绿色金融产品与服务、高度重视完善绿色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等绿色金融机制创新路径;⑦程翠云、李雅婷、董战峰:《打通“两山”转化通道的绿色金融机制创新研究》,《环境保护》,2020 年第12 期。也有学者专门研究了转化过程的法治保障,提出要从环境保护法法律效力层次、执法和司法力度、法律人才培养等方面为促进“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提供长效法律保障。⑧古瑞华:《“两山论”下民族地区生态扶贫的法治保障》,《贵州民族研究》,2017 年第3 期。

(四)研究述评

总结而言,已有对“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路径的研究中,基于巩固生态资源优势和扩大经济社会效益两个维度提出的转化路径,是实现“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根本路径;基于区域差异的分区域转化路径,是立足我国特殊的区域差异特征实现“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必然要求;通过定位当前“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面临的困境以健全产权机制、资源核算体系、生态补偿机制、绿色金融机制等多方面的制度保障的举措,是不断提升“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政策的可实施性、促进“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实践平稳高效的关键。

综上,笔者认为,“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可基于“绿水青山”具备的市场价值、生态系统服务外溢价值和社会价值三种价值形式,分为市场化交易、生态补偿和社会回馈三种形式;而保障“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制度框架,至少应包含恢复和巩固“绿水青山”的政策法规,开发“绿水青山”多种价值的策略,保障“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有序转化的制度,以及监管由“绿水青山”转化而来的“金山银山”用途的机制等四个维度。

五、总结与展望

“十四五”时期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建成美丽中国目标,需要以充分理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前提,将研究的落脚点转到“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问题上。

把握当前“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研究进程是指导未来研究方向的基础。党的十九大以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近年来,如何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动“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过程,更是成为相关学者研究的聚焦点。因而,聚焦“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过程,从何为转化、转化何以可能、怎么评价转化效益、怎么实现转化等维度,进行重点阐述,简要述评了转化过程的内在逻辑,分析了当前学界对该问题的研究现状,并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

(一)研究总结

目前有关“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研究尚未形成系统化的理论体系、评价体系,以及基于实践经验总结的路径框架。相关研究进展可总结如下:

第一,“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内涵阐释是目前研究相关问题避开不了的问题,但尚未形成独立的系统解读。目前学界对“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内涵的解释,多从学者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内涵解读中引伸而来,或作为探讨“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实践路径研究的理论基础简单提出,尚未有独立阐述“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内涵的研究。因此,已有的“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概念尚未形成全面深层次的理论解读,不利于统筹推进“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实践。

第二,学界对“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可能性的研究多来自于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内涵研究的一部分,也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解释。相关研究主要从“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内在一致性以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可能形式两个维度展开。对于前者的研究,学者大致从马克思生产力理论、马克思价值理论、“绿水青山”的经济属性、民生价值等视角展开,比较全面地证明和阐释了“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可能性和内在机理。对于后者,学者多从“绿水青山”的使用价值、资源形式、自然资源的可再生性等维度划分“绿水青山”蕴含的价值形式,探讨其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可能形式。总的来说,不系统阐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内在转化机理,就难以从深层次分析“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实践现状,难以进一步构建兼具深度和可行性的路径框架。

第三,关于“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量化评价的相关文献较少,处于起步阶段。已有研究由于研究侧重点不同,构建的量化指标存在差异。在指标维度的分解上,量化评价“绿水青山”“金山银山”以及二者的转化关系是大多数评价体系达成的共识。但在具体评价指标的选择上,不同评价体系之间差异较大,总的看,评价指标的综合性增强是量化评价体系的基本趋势。对“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转化关系的测量以回归模型、指数构建等方法为主,在方法上尚未达成共识。已有量化评价体系指标不全面且标准不统一,在评价“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实践水平的客观性和可落地性上有待加强。

第四,“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研究同样缺乏系统性,相关研究提出的转化路径或较为空泛,或实操性不强。已有研究分别从巩固生态资源优势、扩大经济社会效益、分区域实践、健全相关机制保障等4 个方面提出实践路径。但大多数学者或仅从认识论的角度论述实践方向,或总结某个区域实践经验提出可行措施,前者往往缺乏实践可操性,后者提出的路径在全面性上有所不足。

(二)研究展望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特别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是未来中国需要坚持的两大生态文明理念之一。要进一步深化“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理论研究,使其不断科学化、系统化和实践化,离不开政界、学界及社会各界的共同探讨。

据此,未来关于“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研究重点,一是系统界定“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内涵,形成系统阐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意义、概念、内在机理和实践指向的理论体系;二是构建指标可获得、标准易应用、实践能落地的科学全面的评价体系;三是进一步总结实践经验,构建全面完整的实践路径框架。

猜你喜欢

银山金山绿水青山
从“天人合一”到“绿水青山”
创新方法 用“绿水青山”赢未来
用清廉守护绿水青山
既要GEP也要GDP 普洱的绿水青山正成为金山银山
国外是如何保护“金山银山”的
绿水青山
金山农民画
佐渡金山祭三
疯狂的传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