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联想 强操作 深探究
2021-11-07孙丹妍童卫华
孙丹妍 童卫华
摘要:近年来,中考数学试卷在矩形问题的考查方面出现了许多创新题,这些创新题具有情景的新颖性、设问的灵活性等特点。其中,折叠、旋转是矩形问题的主旋律,发现、探索是考查的着力点。在平时的复习中,教师应将知识点穿成知识链,将知识链编织知识网,不断丰富学生的认知结构,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
关键词:重联想;强操作;深探究
一、原题呈现
二、解法探究
本题以矩形折叠为背景,以求线段长度为手段,全面考查初中“图形与几何领域”的核心内容,涉及矩形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勾股定理、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锐角三角函数等知识。
在求线段长度时,常用的方法是三角形全等、面积法、勾股定理、相似法。这些都是课标要求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题中所给的图形蕴含着许多常见的基本图形,如“双平等腰模型”“8字形”“直角三角形子母相似”,解答本题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数学抽象、直观想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等能力,对学生学业水平有较好的检验和评价作用。
折叠的本质是轴对称变换,它是图形四大变换之一,在初中三年的数学学习内容中均有体现,如七年级上册角平分线的概念,就是由折叠引入的,七年级下册平行线中的折叠,八年级、九年级也都出现了折叠,2021年的期中考试中三个年级均出现了折叠问题。
图形折叠的结果会出现完全重合和部分重合两种情况,既是分类,又渗透了数学的等量关系和不等量关系。借助将纸片折叠这一数学活动,将数学操作进行数学抽象,由具体实物抽象成几何图形,实现由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跨越。
以上是我们对折叠的理解,下面我们开始解题。
题中出现了折叠,折痕为角平分线,结合矩形平行的性质,联想到双平等腰模型,等腰三角形也是解决线段相等的一个基本图形,于是有了解法二。(如图2所示)
折叠可得为直角,直角让人联想到勾股定理和高,双高联想到面积法,于是有了解法三。(如图3所示)
无论是全等三角形还是等腰三角形,都是直观想象的体现。
在解答了第一问后,题中就知道了两条线段的长度,求BE的长度就转化为知二求一,知二求一常见的方法是勾股定理、相似三角形的比例线段。观察图形,我们发现BE虽然在直角三角形中,但求解BE仍很困难,结合条件折叠,把BE转化成EF,体现了数学的转化思想。把AE,DF,EF这三条线段集中在一起,这让我们联想到三角形相似,所以得到了求EF的解法。在解题时,设线段长为x,运用方程求解,综合考查了学生的直观想象和数学建模的核心素养。
三、变式反思
题后的反思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在总结回顾中,我们发现,BE=EF= 这个答案很奇特,竟然跟黄金比 很相像,竟然就是黄金比,这里面还藏着什么秘密呢?让我们再看一次题目,看我们是否疏忽了什么。题中“点D,E,F三点在同一条直线上”这个条件比较奇怪,究竟是这个现象导致了这个特殊的比值,还是这个特殊的比值确定了三点共线?
我们用几何画板进行了探究。
如图4所示,将一个一般的矩形进行折叠,D,E,F三点不在同一直线上,△ADF和△DFC都不是直角三角形,DF和AE的等量关系也不存在。当矩形两边满足特殊关系时,D,E,F三点共线,DF与AE存在等量关系,特殊的比值也存在,根据三角形相似,矩形的短边与对角线的比也是黄金比。这种由一般到特殊的研究方法,符合几何学习的一般规律。
矩形折叠中还有没有类似的特殊结构导致特殊的结论?
变式1:如图5所示,在矩形ABCD中,点E是DC边上一点,连接BE,将△BCE沿BE对折,点C落在边AD上点F处,BE与对角线AC交于点M.
针对不同年级段有不同的题型,如
七年级:如图5所示,∠AFB比∠DFE大10°,求∠AFB的度数。
八年級上:如图5,已知AB=6,BC=10,求①DF的长;②求DE的长。
八年级下:如图6所示,已知AB=6,BC=10,求①证明四边形FMCE是菱形;②求菱形的面积。
九年级中考:如图6,在矩形ABCD中,点E是边DC上一点,连接BE,将△BCE沿BE对折,点C落在边AD上点F处,BE与对角线AC交于点M,连接FM,若FM//CD,BC=10.求AF的长.
比较条件,发现八年级下与九年级中考均为求线段长度,但八年级是知二求一,用勾股定理比较容易解决,九年级是知一求一,此时线段还不相等,解题难度增加,猜想,是否还有隐藏条件未找出?
我们仍然用几何画板来验证是否还含有隐藏的特殊条件。如图7所示,一般矩形经过折叠后,FM与CD并不平行,此时四边形FMCE是个筝形,只有当矩形两边满足特殊关系时,FM才和CD平行,四边形由筝形变成了菱形,矩形的短边与对角线的比是黄金比。
在平时教学中,我们还碰到过以下现象,只要我们重新画一遍图,有些题目竟然迎刃而解,豁然开朗,这又是为什么呢?原来是通过画图,将复杂图形简化成基本图形,再把基本图形组合成复杂图形,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捋清了条件之间的逻辑顺序,找到了条件之间的隐藏关系,丰富了解题线索,最终解决了问题。在几何图形的教学中,强调了识图、标图,可能疏忽了画图能力的培养。
因此,教师应用知识点穿成知识链,用知识链编织知识网,不断丰富学生的认知结构,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提升学生数学思维品质。
参考文献:
[1]卜以楼.取势 明道 优术:初中函数图像的教学分析及思考[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5(10),
(责任编辑:奚春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