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革命化的家国伦理与政治性的经济实践
——评张卫平长篇新作《红色银行》

2021-11-07金春平

支部建设 2021年25期
关键词:抗战战争革命

○ 金春平

宏大的抗战历史作为当代革命小说叙事的总体性装置,在历时性的文学开掘与衍生中,生成出日渐丰沛的文学经验资源,革命与政治、阶级与人性、个体与群体、史实与想象、史诗与日常等的顺承或冲突,形塑出抗战历史的多元叙事图谱,抗战历史这一宏大的事件机体在异质的文学叙事观念的掣肘下,呈现出叙事或重述持续进行当中的“未完成性”。作为红色文学谱系当中的银行实体成长史的叙事文本,张卫平的《红色银行》一方面继承了前抗战文学的观念、思想与美学的叙事经验,以小说叙事的方式诠释着文学之“革命性”的恒定而本质的观念内涵。但《红色银行》的典范性更体现为它所内蕴的拓延历史、剖解战争的叙事能量,即作品包含着对既有红色革命文学的历史精神和文学观念的超克,它延展、补充甚至重构着文学“红色性”的历史聚焦域,将叙事焦点由战争的宏大场景、中观的日常生活,转向微观而深隐的抗战大后方的经济运行领域,由此凸显出“抗日战争”这一想象性修辞的立体性肌理;同时,《红色银行》的“革命性”或“红色性”是一种融合了历史性、此在性和未来性的“当代革命叙事”,所构建起的是将革命文学、人道主义、人性话语、儒家文化、乡土伦理、民间道德、侠义传统等彼此互嵌又互为一体的“当代性”的革命文学观念,这是对红色文本谱系的叙事类型增殖,是对革命文学内涵矢量的自觉开拓,更是对抗战历史深邃而真实景深的集体记忆重构。

第一,宏大战争历史中的经济实践叙事。作品将西北农民银行(即中国人民银行的前身)的生成史,放置于抗日战争的宏大革命叙事当中,开拓了抗战叙事所一贯依持的“场景战争”(无论是正面还是侧面)为核心的叙事类型,将叙事视阈锚定于与政治战争、场景战争等反法西斯“正义战争”相并列的“经济战线”或“经济领域”的战斗,一定意义上说,这是对抗战叙事历史之新的“维度”的发现与凸显,具有不言自明的题材开拓意义与历史文献价值。同时,作品对西北农业银行所进行的历史性的叙事追溯,巧妙而形象的展示出西北农民银行的“历史性修辞”——“红色”及其历史根据与革命血统。作品一方面在宏大的地方性抗战场景的叙事中,剥离出被炮火纷飞的正面战斗所遮蔽的抗战“经济战”或“货币战”所面临的历史困境,进而展示出“西北农民银行”的诞生正是这种民族战争、正义战争、反法西斯战争、反侵略战争等的强烈的历史性吁求的结果,凸显出“西北农民银行”从其酝酿到出生再到它的发展壮大,并非隔绝于社会的独立王国,而是它本身就是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民族革命整体战争体系当中的结构性内容或结构性一元;另一方面,作品也全面展示出西北农业银行的发展壮大,既是抗战形势演变的催化与结果,同时,它的形态生成与功能运转,又支撑与辅助了抗战大后方的日常经济生活的稳定,并成为抗战正面战场和前线民族战斗最为强大的经济保障,从而凸显出“西北农业银行”(中国人民银行)从其诞生到发展到运行所处处彰显出的血与火的磨砺和革命战斗的本色。

第二,多线网状叙事的巧妙勾合和叙事设计。作品在八路军与日本侵略者、八路军与晋绥军等多重对立性空间当中,设置了抒情性的民间日常场景(贺小莲等),设置了革命性的战争生活场景(张干丞等),设置了乡绅性的乡土生活场景(牛照芝等),设置了经济性的行业生产场景(刘象庚)等多重充满画面感的叙事场景,在作者的叙事调遣下,多线交织的叙事线索并行不悖但又相互参照或映像,他们之间或者是情感关系,或者是同道关系,或者是政治关系,或者是家庭关系,可以说,每个人都兼备着个体、家族、地域、组织和革命的多重角色,这些角色之间在相异的事件场景中,往往会凸显出某一主导性身份,这些身份甚至存在多重的话语抵牾,这是历史、组织、家族与个体对“人”的共时形塑的必然,但也勾勒出抗日战争这一宏大叙事想象下日常生活“真实”而“丰富”的多重存在面相,消解了抗战叙事所一贯依托的“刀光血影”的单一叙事基调和叙事底色。最重要的是,无论是并行的多重线索、观念的多元演进、身份的并置抵牾,都在历史的正义、革命的信念、人民的利益这一超级过滤器的介入下,围绕西北农业银行的艰难成立和逆境发展这一事件而汇聚在一起,由此完成了宏大的战争走向与微观的个人命运的历史化形塑。

第三,多层次文化人格的形象再现。作品整体呈现出的昂扬、奋进、牺牲、奉献、智慧、坚韧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美学,是由小说当中一系列充盈着饱满文化性格的人物谱系所氤氲的。如果说抒情性场景当中的人物,如贺小莲、贺麻子、冷娃、铁拐李等,隐喻的是自然而原始的民间文化的美学形态,那么乡绅生活场景当中的牛照芝等隐喻的是儒家文化当中的“家国情怀”“民族大义”,而革命生活场景当中的张干丞、甄排长、董一飞等隐喻的是民族革命文化当中的“政治情结”与传统儒家文化当中的“侠义情怀”的文化品格,而经济性的行业生产场景当中的刘象庚等人,隐喻的则是儒家文化当中的家国情怀、革命文化当中的人民情怀、乡土文化当中的家族人伦、现代文化当中的商业伦理等的复合体。正是这一系列的具备传统性、时代性和历史性多层次的文化人格形态,构成了整部作品的内在美学基调,也形塑出一般文学作品所擅长表现的“普遍人性”内涵之外的“人性的文化性”。

第四,作品彰显出中国共产党先辈与抗战军民“同心合力”所实施的经济组织实践的精神心路与历史功绩。小说不仅雕刻出一幅幅具有“质感丰沛的日常细节与生活逻辑”的画面性叙事场景,也不仅熟稔的赋予文本以符合叙述风格、人物性格的“文与白”、“俗与雅”、“民与士”等相结合的叙事语言风格,更重要的是,小说借助于绵密而细实的生活物理空间,借助于具有言语对话性的文本虚拟语境,让那些身处于抗战漩涡当中的普罗大众,将他们所经受的精神焦虑、生活痛楚,他们所渴望的幸福想象、家族美满等等身体的、精神的、心灵的乃至灵魂的直切质地,得到充分或敞开式的自主性的释放与表达,可以说,这是作者对小说人物的行动、情感和心灵的多重自主权和话语权的整体重塑与赋予。最为难能可贵的是,小说当中每个人在历史的重负之下,在惶恐、不安的不确定生活语境当中,他们所表现出的集体性的智慧、抉择与牺牲,以及由此所衍生出的“身心坚忍”与“民族正义”的人生抉择,特别是以刘象庚为核心的现代精英群像,他们不仅出色完成了西北农业银行这一中国经济领域历史性工程的建设,而且他们都以微观的个体的力量(无论是中共党员还是普罗民众),完成了改造宏大历史走向的英雄壮举,彰显出早期中国共产党员在经济组织建设领域的卓越而伟大的历史功勋。

猜你喜欢

抗战战争革命
我们家的抗战
我们家的抗战
中国的出行革命
象牙战争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
抗战音画
抗战,在未被占领的中国
战争催生的武器
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