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理论视角下高校信息检索课教学方式的研究与实践
2021-11-06徐孝娟
徐孝娟,尤 剑
(安徽大学 管理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1 引言
信息检索是以课程构造的整理、分析、组织、存储和传播为优势,利用计算机检索功能,能够使得众多数据变得条理清晰,可以满足多种人群的个性化需求[1]。在教学形式、教材、内容、手段、成效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大学生的信息行为特点也在不断发生变化,简单地可以概括为两点:娱乐化趋势和虚拟网络化趋势[2]。目前高校信息检索课程的教学模式存在诸如师资队伍水平参差不齐、考核方式、学分和学时设置不够合理,多数高校采用老师主导课堂,学生配合听讲的落后教学模式,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其理论基础水平相差甚远[3,4]。为了改善现有的教学模式,本文通过对信息检索课程教学的本科生进行半结构化访谈,基于质性分析得到的本科生信息检索障碍,并根据各个障碍占所有障碍的比例,结合建构主义理论,构建一个有利于学生掌握检索理论和方法的学习环境,以解决学生的障碍。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对象
质性研究主要强调数据质量,而非数量[5]。为了保证结果中本科生在检索课程中所遇到的障碍的准确性,本研究选取已接受过《信息检索》相关课程教学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生,作为访谈对象。研究对象共计54 人。样本数量达到可以进行质性研究的标准,因此访谈结果具有可靠性。
2.2 研究过程
访谈法是质性研究最常用的研究方法,本次研究采用半结构化访谈的方式。半结构化访谈的主要特点是每一个问题都没有可供选择的具体答案,受访者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表达个人观点,但切记真实有效。采用半结构化访谈的研究方法,可以最大数量地收集本科生的学习障碍,确保障碍的全面。访谈问题主要围绕:在学习信息检索过程中,你存在那些障碍?你个人认为应该如何克服这些障碍?谈谈你对信息检索课程的反馈?在开始访谈前,研究者已经对所有参与访谈的学生说明了本次数据收集的目的,以消除参与此过程的学生对个人信息泄露的安全顾虑。访谈结束后,为了保护受访者的个人信息,并且避免编码过程受到编码人员主观态度的影响,将所有文档重命名为01-54,并作为受访者的编号。
2.3 访谈编码
本研究通过半结构化访谈的方法获得相应的障碍后,采用扎根理论的基本思想,借助NVivo12软件进行障碍编码和质性分析[6,7]。编码过程分为开放式编码、主轴式编码和选择式编码。为了保证编码的一致性,编码过程由两名研究者共同进行,过程中对出现的异议节点会进行讨论,以便于将此字段编写到与之最为接近的节点。对于受访者出现的同一句话(障碍)仅编码1 次,以便将此编码的参考点所占的权重作为分析本科生信息检索障碍主次的标准。开放式编码阶段,通过对访谈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得到以下关于信息检索障碍10 个基本范畴,分别是查全率、查准率偏低,检索思维单一,数据库运用能力偏低,信息分析能力偏低,语言障碍,感知信息有用性偏低,信息获取能力偏低,访问数据资源不便利、教材设置不合理和授课形式不完善,标记为自由节点。主轴式编码阶段,研究者将上一阶段形成的10个基本范畴进行深度分析,经过小组讨论,并运用NVivo12群组功能进行反复归类,形成2 个子范畴,即主观障碍和客观障碍。具体的编码如表1所示。
表1 数据编码汇总
3 障碍分析
根据表1 以及开放式编码的统计,本研究可以得出本科生信息检索障碍比例,具体障碍分析如下。
3.1 主观障碍分析
主观障碍具体与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认知水平、知识基础等方面有关。主观障碍占所有编码障碍参考点的81.32%,一定程度反映出大多数本科生信息检索障碍与个体关系较大。
3.1.1 检索实践效果不佳
检索实践效果不佳,即学生在实验课时进行检索过程中所遇到的若干问题,包括查全率、查准率偏低,检索思维单一,数据库运用能力偏低,信息分析能力偏低和语言障碍。检索效果不佳占所有编码障碍参考点的64.29%,说明半数以上学生在检索实践方面存在障碍,也从侧面反应理论学习到实践的映射并不是令人满意。
(1)检索式组合困难,障碍占比9.34%。指学生的检索结果中,检索式的组合差强人意。比如:“一些专业的信息检索题目检索式组合检索不到想要的结果”。
(2)检索思维单一,障碍占比6.04%,即学生保持固有的检索思路,对于课程所教授的检索方法不予采纳或掌握程度不够,总想保持惯性思维,利用常见的搜索引擎、软件等直接键入检索词寻找相关信息。
(3)数据库运用能力偏低,障碍占比14.84%,即由于学生对一些数据库资源、软件等操作不够熟练或者所了解的数据库数量较少等导致的检索障碍。比如:“有些专业数据库未曾接触或接触较少,不能熟练操作”。
(4)信息分析能力偏低,障碍占比14.29%,即由于学生对检索题目的理解不够透彻导致的“束手无策”,或者对检索出来的信息很难分辨出自己所需要的信息等。
(5)语言障碍,障碍占比19.78%,即由于学生自身英文水平有限,或者对于一些检索语言,例如布尔逻辑检索语言理解程度较低导致的检索障碍。
3.1.2 学习与认知能力不足
学习与认知能力不足,主要指学生在信息检索理论课上遇到的障碍,包括感知信息有用性偏低和信息获取能力偏低。学习与认知能力不足占所有障碍编码参考点的17.03%,说明近两成的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存在障碍。
(1)感知信息有用性偏低,侧重学生的学习态度,障碍占比6.59%。信息检索能力是高校学生必备的基本能力之一,也是反映学生信息素养水平比较直观的方式。由于学生比较颓废的学习态度,无法感知信息检索能力的重要性。
(2)信息获取能力偏低,障碍占比10.44%,即教师教授学生若干关于信息检索的理论知识,学生由于受自身学习能力的影响,能够理解并掌握的理论知识占教师所教授内容的比例偏低。比如:“专业检索词的使用没有完全掌握”、“在听课的过程中有时候会不是很专注,可能会漏掉一些知识要点”。
3.2 客观障碍分析
客观障碍,即与学生自身无关因素导致其遇到的信息检索学习的障碍,具体与教师授课方式,学校软硬件设施以及数据库本身的特性等有关。客观障碍包括数据资源访问不便利,教材设置不合理和教学形式不完善,占所有障碍编码参考点的18.68%。客观障碍远低于主观障碍,说明客观障碍是学生信息检索障碍的次要障碍。
(1)数据资源访问不便利,障碍占比7.69%,即学生在按照正确的检索方式进行检索时,遇到的网页无法打开、某些数据库无法访问、下载部分文献需要付费、校园网网速卡顿、学校部分数据库资源不能校外访问等障碍。
(2)教材设置不合理,障碍占比2.20%,即由于教师上课所教授内容与教材内容的关联性不大或者缺乏针对相关检索题目解析的教材等导致的障碍。比如:“信息检索教材不太合理,与教学内容出入较大”,“应重点关注教材的实用性、应用性、适应性进行改进”。
(3)授课形式不完善,障碍占比8.79%,即由于学校资源不合理配置或者教师授课方式导致的障碍。
4 结果讨论
本研究引入教育学中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信息检索课程设计,以此解决学生的障碍。建构主义理论,又称结构主义理论。该理论的教学思想是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知识的积极建构者,教师是学生建构知识的支持者[9]。本研究基于信息检索障碍的分析结果,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视角提出“情境”、“协作”、“会话”、“效果评价”和“意义构建”等是学习环境中较为重要的要素。
4.1 学习情境的设计
为了创建良好的学习情境,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教师可以在课前告知学生下次授课主题,不至于让多数学生“空着脑袋进课堂”。例如,教师计划在理论课上讲授布尔逻辑检索语言,可以课前通知学生下次授课主题——检索词与检索式。主题的选择不能太宽泛,也不能太狭窄,否则会不利于学习情境的构建。同理,实践课程所对应的检索问题围绕上次理论课程的实际应用,教师根据学生上次课程的掌握程度,设计若干检索问题以便于学生提前准备。
4.2 协作和会话的设计
为了使学生更加深入理解检索理论,并且在检索课程中能够顺利检索出相应结果,研究者将学生分成若干组。针对某个检索问题和检索理论,每一个学生都会有自己的理解,通过小组成员讨论,交换思维,这样就能够让每一位学生对这个理论或者问题理解地更加准确(合理的意义构建)。在此过程中,除了小组成员外,教师也参与交流,每当该组学生的思路偏移或者没有思路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踊跃发言,最后,教师对所有组的讨论进行总结,并为下次授课主题或者检索问题提供指导。
4.3 效果评价和意义构建的设计
信息检索课程考核机制是信息检索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由于课程性质和课程培养目标的特殊性,仅凭借闭卷考试的方法进行考核,方式不够合理。但是,如果仅作为考查课,最后让学生交一篇论文或者报告,这样会很难真实反映学生对检索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因此,研究者认为信息检索课程的考核实际上是教师对学生意义构建的评价,而意义构建体现在3个方面:第一,学生小组协作和会话过程中,每一个学生的参与状态;第二,理论课程结束之后,学生的复习归纳;第三,实践课程结束之后,学生的总结报告。根据以上3项内容,教师可以为每一个学生进行评分,这样就避免了闭卷考试和提交论文的弊端。另外,从学生最后提交的复习归纳和总结报告中,教师可以得到学生对信息检索知识的掌握情况,也为下一学年开展此课程积累了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