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婚恋观十年变迁

2021-11-06闫晓梅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婚恋观婚恋观念

闫晓梅

大学生婚恋观十年变迁

闫晓梅

(集美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

大学生婚恋观影响其未来婚恋选择和情感状态,文章通过前后两次问卷调查对比,阐述了十余年间大学生婚恋认知变化发展的社会背景,探索大学生婚恋情感的变化:个性更张扬、恋爱数量攀升、性观念更开放、态度随意等,并针对大学生婚恋观中种种问题提出相应策略。

大学生;婚恋观;十年变迁

一 前 言

婚恋观是指对婚恋的基本看法。婚恋影响个体生活质量及人生幸福感受,影响社会安定和下一代健康成长。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建设的栋梁和支柱,其婚恋认知状态,也代表了整个社会青年婚恋的走向和发展脉络,对其婚恋情感研究有着重大的社会意义和必要性。但从知网上看,近些年关于大学生婚恋认知的研究不仅数量不足,高质量研究也严重缺乏,令人担忧。

大学生摆脱了高考束缚,进入高校较为宽松的环境,长期处于压抑状态的荷尔蒙开始寻找释放空间。大学生是婚恋的适龄群体,是青年中的高知层次,他们的婚恋观念强烈反映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迁,展示着当代社会文明与和谐程度,潜在影响着其他青年群体的婚恋理念,所以,大学生的情感问题务必高度关注。

2007年我们曾对所在大学大学生的婚恋观念做过抽样调查,以《大学生婚恋观问题与分析》为题发表于《中华女子学院学报》当年第5期,光阴荏苒时事变迁,十多年后同所大学里的大学生婚恋观念发生了那些变化?年底我们再次做了抽样调查,结合与同学座谈情况,为大家展示十多年大学生的婚恋观念变迁及其发展走向。(说明:2007年的调查没有图示,所有图示均为2020年,2020年的问卷在2007年的基础上有所变化,并非完全雷同,2007年由于时间久远有些数据缺失)

二 大学生婚恋认知变化发展之社会背景

(一)网络及移动通信技术发达与普及的影响

相比十年前,互联网的使用从部分领域扩展到整个生活层面,给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带来种种变革和深远影响,大数据、云计算、多媒体等技术颠覆着我们的传统行为和认知。特别是互联网便捷的信息传播功能,成为当今人们信息获取的主要来源之一,深刻影响着大学生婚恋观念。

网络通过文字、图片、影视、视频等方式传输着各式各样的观点和价值,大学生接受这些大量信息冲击的同时缺乏足够的判断和筛选能力,在面对错误又极具诱惑力的选择,常常难以抵挡,容易受一些低俗的、暴力的、色情的,甚至扭曲的婚恋观念影响,比如重感官愉悦忽略道义责任,重视物质享受忽略道德法律底线,不介意被“包养”,不介意做“二奶”“小三”,甚至接受“嫖娼”“裸聊”,不惜出卖肉体和灵魂。

(二)西方性开放文化的持续影响

世界全球化的愈加发展,加剧了不同文化之间的融合与碰撞,大学生对本民族的婚恋传统和习俗认同度逐渐降低。西方的文化思想、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特别是其性开放文化对中国传统的婚恋模式造成巨大冲击。

西方性开放观念影响大学生婚恋观念和行为,校园四周大学生拥抱接吻现象普遍,大学生在校外租房同居数量增加,高校周围小旅馆行业发达,对婚前性行为和一夜情容忍和包容度不但提高,有过婚前性行为的大学生比例不断攀升。

西方文化带来的不全然是负面影响,其张扬个体和自我,重视自我感受和成长有明显的积极价值。大学生在择偶和恋爱中自主性明显增加,什么媒妁之言父母之命,什么重男轻女、三从四德成为历史古旧,男女关系自由平等,彰显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但其性开放观念应该抵制和反对,提倡文明相亲相爱。

(三)社会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盛行的影响

市场经济对人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也带来消极影响,容易凡事以金钱为衡量标准,导致人们对金钱的渴望和膜拜,社会风气物欲横流、拜金主义盛行,大学生婚恋认知也受此影响,对物质追求超过对精神的追求,忽略精神世界的成长和发展,将幸福的基础错误的建立在物质基础上,重索取轻付出,奉献意识薄弱。

三 相比十年前大学生情感世界之明显变化

(一)社会传统约束力削弱,大学生情感世界个性张扬

近十年来,社会传统对人的约束力越来越弱,传统约束力首先指的是传统文化,中国在建设现代化国家的同时,本民族传统文化在不断削弱,中华传统文化对男女之间情感要求通常是收敛、羞涩、回避、隐秘的,是“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谈感情如此,谈“性”就更忌讳,这些特征在今天的大学生身上越来越少看到。

其次传统约束力指的是传统习俗,根深蒂固的婚恋习俗是通过家族乡社传承,而工业化发展打破了大家族格局,很多传统习俗得不到巩固和传承,甚至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对于年轻人的婚恋伦理难再形成强有力的制约。

再次的约束力量来自亲属的干预,虽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形态早在民国就被颠覆了,但终身大事家人的意见还是重要的干预力量,但这种力量也在消减和弱化,在新的调查中我们问“您的恋爱会因父母家人的意见而改变吗?”回答否的占到59.81%(见图1),接近60%的同学会坚持自我的选择,这跟新一代年轻人更追求自主,张扬个性有极大关系。

图1 您的恋爱会因父母家人的意见而改变吗?

(二)相比十年前,有恋爱经历的同学数量攀升

十年前有过恋爱经历的大学生占47%[1],而十年后抽样调查显示有过恋爱经历的同学占到所调查总数的61.78%,远远超过十年前。随生活条件的优化,生理发育年龄的提前,恋爱呈现低龄化趋势,恋爱频率增加,本次调查中32.71%的同学还“有过多次恋爱经历”(见图2)。

图2 您的恋爱的次数

大学生对情感充满渴望,而具备约束性的传统文化道德不断削弱,父母家人的意见不再举足轻重,现实中已经没什么可以束缚年轻人对爱的追求了,大学生几乎进入了相爱就爱的爱的自由时代。

(三)相比十年前,大学生性观念更开放,婚姻认知多样

十年前当被问到对“一夜情”的态度时,29%的同学表示不介意[2],十年后32.9%的同学表示不介意,比例稍微有些提高。十年前41%的同学“不介意恋爱对象有过性经历”[3],十年后,“不介意恋爱对象有过性经历”的占到58.32%,上升幅度比较大。当被问道“如果对方有性要求,您的反应时”,被调查的女同学59.38%表示“可能同意”。

十年前大部分同学都表示要在28岁左右结婚[4],也就是说他们是要进入婚姻的,观念还很传统,而十年后的调查显示不结婚或不确定会结婚的同学占到55.89%,这表示他们可以保持单身,或接受不婚的生活状态。我们这次调查还增加了一些新的问题,比如丁克、闪婚、同性恋等,其结果如下:表示可以接受丁克的同学占到51.03%,调查显示能够接受同性示爱的同学占26.92%、接受闪婚的同学占29.35%、表示接受裸婚的同学占38.88%。

无论是对性的态度,还是婚姻家庭的其他形态,大学生都呈现出一个较高的接受度,这个群体对待婚恋形式前卫,开放度较高。

(四)十年前后动机都多样化,认真型比例偏低

十年前大学生恋爱动机也是多样的,认真型居多,恋爱对象和结婚对象还是一致的。今天有了变化,当被问到“您觉得同学的恋爱大部分属于什么类型?”时,选择“认真对待型”的占到33.46&%,“各取所需型”占24.49%,“填补空虚型”占20%,“玩玩而已型”的占12.9%,选择“其他”的占9.16%(见图3)。认真对待自己恋爱的同学占比例较少,同学谈恋爱有各种动机,认真对待的比例不高。

图3 您觉得周围大学恋爱大部分属于什么类型

在被问道“您觉得对方是自己的结婚对象吗?回答“是”的占58.23%,回答”否“的和“不确定”的占41.77%。在被问道“您准备将对方介绍给家人吗?”回答“是”的占61.39%,回答“否”和“不确定”的占38.61%,在这里可以看到恋爱对象不一定是结婚对象,可能不会介绍给家人,这说明对方还没重要到那个程度,也许存在潜在分手的可能,出现这种现象不见得是坏事,这是同学对自己恋情的一个基本判断,毕竟恋爱和婚姻有着本质差别的,婚姻需要更慎重。

(五)相比十年前,择偶标准稳定,物欲愈加突出

十年前我们的调查问卷问道“同学谈恋爱的原因”在前四位的是“性格相互吸引”“寂寞”“无聊”“看重外貌”[5],十多年后,回答“同学谈恋爱看重的因素”这个问题时排在前四位的分别是“性情”“品格”“颜值”“才华”,(见图4),性情在十年前后都是第一位的考虑因素,“外貌”在择偶中所占的位置一直稳定。

图4 您觉得同学谈恋爱主要考虑的因素

当让同学选择“愿意在宝马车里哭”还是“愿意在自行车后面笑”时,39.07%选择了前者,60.93%的同学选择了后者(见图5)。人类依靠物质才能生存,一定程度看重物质没有错,但恋爱绝对是一种以精神生活为主的行为,超过三分之一比例的同学选择了”在宝马车里哭“,其实凸显了物欲社会物质的巨大影响力。

图5 如果必须选,您选择

(六)十年前后都认为自己有成熟的婚恋认知,受同龄人影响大

十年前后,同学都觉得自己有成熟的婚恋认知,当被问道“您认为自己是否有较成熟的婚恋观念吗?”这个问题时,回答“是”的占60.93%,回答“否”的占39.07%(只有2020年的数据)。我们不否认有个别同学婚恋的价值观念比较成熟,但占到这么大比例让人费解。

我们的教育中没有系统婚恋方面的内容(高校仅《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涉及一点点),我们对婚恋的认知主要靠实践摸索,靠父母亲友的言传身教。由于教育的缺失,很难保证所获的认知的系统性与科学性。当被问道“你的恋爱观主要受谁影响?”时,排在前三的分别是:同龄人、父母、网络媒体,同龄人年龄相仿、阅历差不多、受教育程度差不多,他们成熟的婚恋价值观从那里产生的呢(见图6)?

图6 你的婚恋观主要受谁影响

三 针对这些变化,提出以下建议

大学生婚恋观十多年的变化有一个特点,基本上是量的变化,没有太多质的变化,比如大学生在情感上更自主了,谈恋爱的人数更多了,对待诸如性等的问题上更开放,对物质的追求更注重等等,是原来就存在现象的扩张。提高大学生的婚恋认知的质量,就是提高他们今后生活的幸福度,我们认为应该在一下方面做改进:

(一)加强对互联网文化的督导和引领

在上图中,我们看到婚恋观念受网络媒体影响的大学生几乎占到一半,网络媒体以速度快、范围广、方式多样的特点广泛影响着青年人,充分发挥网络媒体正能量的舆论宣传,有利于大学生正确婚恋观的形成。

积极充分的利用网络和大众媒介,打造优质的网络文化载体和平台,传播富有思想内涵和文化深度的文艺作品,激发社会大众和青年学生对婚恋价值的正面思考与理解。同时也要加大对互联网等大众媒体的监管力度,增强网络媒体的社会责任,恪守文化传播道德底线,宣传积极健康的婚恋观念,遏制网络媒体中对婚恋低俗、庸俗、媚俗的阐释和描述,给大学生提供积极健康精彩的婚恋文化思想。

(二)加强对传统文化中婚恋家庭美德的弘扬

中华传统文化经历五千多年的历史沉淀与洗礼,凝聚了无数劳动人民的思想与智慧,其婚恋伦理美德,可为今天婚恋家庭道德建设提供宝贵精神财富和营养,如“相敬如宾”“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等都是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弘扬传统文化,必须对传统伦理道德理论进行梳理,将其中优秀的价值观发扬光大,通过各种渠道,为全社会婚恋认知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对大学生在婚恋动机、婚恋言行、责任担当起到正确的规范与引导。

(三)婚恋教育进入学校必修课程,提供科学的婚恋认知

2019年10月份北大包丽事件震惊全国,北大法律系四年级的包丽不会保护自己,不会处理情感,被对方从精神上死死钳制,最终以自杀来寻求解脱[2]。这让人痛心不已,我们的教育如果不及时注入婚恋内容,PUA之类其他旁门左道就会泛滥,现在百度一下“把妹课程”还到处都是,如果正规教育里已经告诉人们怎么做,试问这种课程还能有多少市场?

两性关系教育针对从不同年龄段有不同内容,从幼儿开始一直到成年,比如教授如何和异性相处,如何保护自己,怎么选择恋人,如何对待恋爱中的矛盾,怎么对待分手,怎么对待失恋,怎么分辨对方是不是结婚对象,夫妻相处,亲子关系,家庭中各种矛盾的处理,怎么面对离婚等等。内容应该循序渐进,分层明确的对我们的青少年进行有效培训,使他们掌握科学系统的知识,为将来生活做好充分准备。

(四)校园设立专门婚恋辅导机构,帮助同学分析恋爱问题化解矛盾

大学生由于恋爱问题引起的矛盾纠纷很常见,其中恶性事件也时有耳闻。高校可以设立常态化的情感问题咨询机构,由一些有专业知识的教师担任,帮助同学面对自己无法解决的情感问题。

大学的这些辅助教育机构要能有效吸起作用,一是要够专业,二是要有自己的行为规则,比如:保守秘密,持续关注等。可能觉得涉及性等隐私不光彩,北大包丽没有选择像任何有能力帮她的个人或机构求助:校方、父母、公安机关等,性行为开放与婚前性行为是不光彩的观念同时并存,如果相关教育和咨询服务跟不上来,要悲剧不发生难以避免。

(五)社会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婚恋观教育活动

在西方国家,社会上设有专门的婚恋辅导机构,还有一些互助团体等,我们国家类似的社会活动缺乏,政府应该发挥其公共服务的职能,活跃群众的文体生活,提供寓教于乐的各种活动,为社会婚恋大环境建设做出积极贡献。发展利用社区平台,开展正确婚恋情感教育活动,弥补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不足。

(六)开展中外大学生婚恋观的对比研究,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

西方文化很大程度影响了中国大学生的婚恋观念,在特别是婚恋方面,表现为性的随意和开放、责任性降低,但中西方大学生婚恋观念有何异同,至今没看到过系统的研究,中西方婚姻家庭方面的比较研究也非常少。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我们要借鉴,比如美国注重品格教育,禁欲教育与全面性教育相结合;瑞士系统的性教育和社会服务相结合等[3]。

婚恋观念对社会的影响是持续不间断的,为社会的稳定和谐,为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在人们婚恋事业上投入非常值得。

[1]闫晓梅.大学生婚恋观问题与分析[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7(10):47.

[2]北大女生自杀事件[EB/OL].(2020-08-09).https://baike. baidu.com/item/北大女生自杀事件.

[3]诸俊.当代大学生婚恋观的调查研究[D].复旦大学,2010: 25-26.

2020-03-25

闫晓梅(1972-),女,河北邯郸人,集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D669.68

A

1673-2219(2021)04-0092-04

(责任编校:周欣)

猜你喜欢

婚恋观婚恋观念
维生素的新观念
坚持系统观念
青年婚恋现状数据
大学生婚恋观现状调查及教育对策
韩剧传递的婚恋观及其对女大学生影响的伦理思考
新闻观念与实践需反转
两岸婚恋迈入全新阶段
90后大学生婚恋观调查研究
观念摄影
婚恋陋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