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当代“神农”
2021-11-06佚名/文
佚 名/文
袁隆平是一位科学家,也是一位“魔术师”,他把水稻培育得长穗大粒,让一亩地的水稻产量由200千克左右变成了1000多千克。
袁隆平是一位梦想家,他心怀一个梦想:让水稻长得跟高粱一样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米那么大,期盼和朋友们坐在稻穗下乘凉喝茶。
袁隆平一辈子只做一件事——用60 多年的时间研究、应用、推广杂交水稻技术,让中国十几亿人口能吃饱饭,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和世界粮食供给做出了杰出贡献,国际同行称他为“杂交水稻之父”。
勤思善学的“问号先生”
袁隆平,祖籍江西德安,1930 年农历七月初九出生于北京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家中兄弟5 个,他排行老二,因此小名“二毛”。
学生时代的袁隆平,喜欢思考、善于提问,从思考中加深对一些复杂原理的理解。由于他什么事都爱提问,同学们便给他起了个绰号叫“问号先生”。正是袁隆平从小养成的善于思考、敢于提问的习惯,为他以后走上科学研究道路奠定了基础。
“禾下乘凉”的梦想
袁隆平亲历过抗日战争以及解放战争,目睹过遍地饿殍,如何“吃饱饭”成为袁隆平下决心解决的问题。“禾下乘凉”这个梦想从他1949 年考取西南农学院时就已萌芽。“饥荒的时候饿死人,我都亲眼见过。吃饭是天下第一桩大事,没有饭吃,人类怎么生存?”袁隆平认为,养活世界人口最经济、有效的办法就是使用优良的高产品种。从那时起,袁隆平把自己比作种子,不管撒在哪里都会生根发芽。
艰难的研究历程
1960 年,袁隆平发现天然杂交稻株表现出明显的杂交优势,便和杂交水稻结下了不解之缘。他设计出整套培育杂交水稻的方案,并着手实施。
但这一路并非坦途。
从1964 年到1965 年两年的水稻开花季节里,袁隆平和助手们每天头顶烈日,脚踩烂泥,低头弯腰,终于在稻田里找到了6 株他们需要的植株。但在培育杂交水稻的前8 年,袁隆平所做的努力都失败了。直到1973年,袁隆平和他的助手们终于攻克了难关,并于同年10月正式宣告中国籼型杂交水稻“三系”已经配套。
中国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后,袁隆平又带领团队开启两系法杂交育种技术研究。没想到启动不到两年,就遭遇当头棒喝——一场异常低温导致全国两系育种大面积失败。
水稻研究生涯中,袁隆平遇上的失败和质疑数不胜数,但这些困顿从未将袁隆平的热情击垮。“爬起来再干就是了。”袁隆平说。
国士无双
杂交水稻的成果自1976 年起在全国大面积推广应用,使水稻的单产和总产得以大幅度提高。同时,袁隆平带领团队开展超级杂交稻攻关,分别于2000年、2004年、2011年、2014 年实现了大面积示范每公顷10.5 吨、12 吨、13.5 吨、15 吨 的目标。最新育成的第三代杂交稻“叁优一号”,2020 年实现了周年亩产稻谷1500千克的攻关目标。
我国政府授予袁隆平“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全国劳动模范”和“全国先进工作者”等光荣称号,并于2019 年9 月17 日授予袁隆平院士“共和国勋章”。
今天,我们都在袁隆平的“稻穗下乘凉”,我辈当传承他的精神、力量与成果,一往无前。
适用话题
坚持理想 勇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