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mandate”一词看气象资料交换概念的演绎
2021-11-06贾朋群,陈金阳
在世界气象组织(WMO)网页上,机构职责一栏的名称,WMO没有选用经常被使用的“mission” (使命)一词,而是用了“mandate”(授权、职责)。这背后或许与WMO及其前身IMO(国际气象组织)因交换气象数据而建立的渊源有关。然而,在近期WMO讨论针对地球系统数据交换政策时,政策草稿中所用的mandate一词(以及作为形容词的mandatory)引发了极大争议:因为用该词形容数据时,“mandatory data”具有了“强制或指令性数据”的含义,而WMO代表的气象圈借助地球系统概念,“强制”水文、海洋、地质等其他行业数据共享,显然有些唐突。
那么,WMO为什么对“mandate”一词“情有独钟”呢?实际上,mandate源自拉丁语mandatum,有“委托”之意。两个词根“man”指“手”(如manual(手册));dat指“给”,词字面意义是“亲手给出”。这一最基本意思,与IMO的起源密切相关。美国海军上尉莫里,从1842年开始,从大量船只的航海日志中,发现海洋气象信息,到1847年初步编辑完成了覆盖北大西洋的《风和洋流图》。莫里为了完善这些图,需要更多、更加规范的包含气象观测数据的航海日志,于是他将这些风和洋流图的拷贝分发给同意合作的水手,海图无偿奉送的条件是,水手返航时将包括了观测结果的日志文件交给莫里。到1851年,与莫里合作的船只达到1000多艘,基本上覆盖了全球海洋。我们可以想象,在码头上,莫里与将要出发和刚刚到达船只的合作水手在一起,双方将刚刚编辑好的最新海图和数月甚至更长时间航行气象观测数据的日志文件“亲手给出”到对方,这与“mandate”一词的本意是多么接近,难怪莫里在相关的“委托”协议里,直呼合作的水手为“委托方”(the principal parties)。
莫里数据交换“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原则和实践,让IMO成为全球数据共享的旗帜,其中的内在逻辑和驱动,是海图带来的航海安全和效益(纽约到旧金山,从188天减少到89天),表象就是“mandate”描述的委托和责任联系。正是依靠“mandate”一词所准确表达的含义,莫里成为IMO的创建者并让数据共享在WMO旗帜下延续。今天,“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也提示我们,几乎全社会享受的“海图”(即到处可见的各种天气气候预报公益产品),其完善同样需要更多的“水手”(各行各业手握资料的人)以“mandate”的意识共享其“日志”式的数据。
1996年,WMO以837号出版物的方式,用通俗的语言解释了其最新数据交换政策和与商业活动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