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立峰:创新为园区累积发展优势
2021-11-05王娇蓉
王娇蓉
“科技创新,是以科学发明发现、科技创新合作、科技成果传播等为主要途径,通过科学研究的首创性、突破性应用,策动新科技新产业发展方向,占据全球产业链、价值链高端,才能形成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的竞争优势。”总结园区多年来以“滚雪球”的方式不断累积的强大发展势头,苏州大学东吴智库研究员屠立峰这样说道。
创新基因打造一流高科技园区
一个地区或城市高新企业的数量,是区域总体经济实力、增长潜能与产业结构领先程度的综合体现。截至2021年6月,工业园区拥有高新技术企业1931家,占苏州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数的20%,发明专利授权量更是占到了全市22%。这不仅能看出园区当下的创新能力与综合水平,更能直观体现园区对于创新的重视程度、企业创新潜力以及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势头。
进入21世纪后,纽约、伦敦、东京、旧金山、新加坡等国际大都市的城市功能内涵发生了变化,它们凭借雄厚的科技资源、丰富的人才储备、通达的市场传播、完善的配套服务、优越的生活环境,在全球创新体系中日益占据主导地位,成为科技创新、产业变革的关键策源地,成为影响全球经济格局转化、全球科技竞争成败、全球产业布局调整的重要力量。
为打造符合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定位的营商环境,园区也以一贯的优化创新理念,持续为企业营造着最适宜创新创业的土壤。其中,让屠立峰印象最深刻的,是试点高端制造全产业链保税模式改革。
园区政府顺应集成电路产业链发展趋势,以龙头企业为核心、以信用管理为基础、以信息监管为手段,对产业链中关联度高的企业实施整体监管、全程保税、便利流转。这一改革促进了企业进出口大幅增加,增强产业抗风险韧性,提升了产业链基础能力,畅通了产业链循环发展。目前,试点企业均不同程度选择在片区增资扩产,产能实现了翻番。
创新链条深化一体化发展
二十多年来,园区放弃单一发展工业的模式,着眼于“产城融合、以人为本”的定位,按照“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实现“一张蓝图干到底”,既保持了城市规划建设的高水平和高标准,也有效支撑了创新思维的延续。
当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工业园区也正在加快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深入推进实施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国家战略部署。“园区经验”告诉我们,要用好当地的科创资源和优势,就必须在科研体制机制创新上实现新突破。园区政府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简政赋能,各类主体积极参与,形成了既能充分承載国家意志,又能有效对接市场需求,能真正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实现科技与实体经济深度结合的创新基因。
在园区打造“2+3+1”特色产业体系,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纳米技术应用、人工智能以及现代服务业等重点产业的过程中,创新基因也使园区创新创业表现出明显的特征:企业成为驱动创新引擎的中坚力量;创新资本“雪中送炭”,缓解小微企业找钱难;一流的营商环境成为适合创新企业成长的沃土;创新政策让企业“生得快”“长得好”。
在强大创新基因支撑下,园区已经累计培育独角兽及独角兽(培育)企业86家,科技创新型企业8000多家。完整的创新链条和研发配套产业体系,夯实了推进创新城市建设的基础。
创新思维应对时代变化
如今,园区产业已经形成了“引进高层次人才、创办高科技企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链式效应,“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特色也逐步渐显,但我国当下正面临者外部环境的重大变化,屠立峰认为,园区需要适当调整创新思维,实现“五个转变”。
一是从应用研究为主向应用研究与基础研究并重转变;二是从集成创新为主向集成创新与原始创新并重转变;三是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为主向自主创新为主转变;四是从独立创新向协同创新转变;五是从研发中心向研发、转化和扩散中心转变。
屠立峰相信,在园区深厚的创新土壤下,通过园区政府大力支持加快基础研究力量布局,加大前沿创新和底层技术、关键技术领域的基础研究投入,园区必将涌现和吸引一大批新兴科技企业和具有自由探索精神的科学家。通过对青年科学家的培育和新知识、新理论的的打造催生,园区可以形成有生命力、自主可控的创新突破,打造新技术、新产品的开拓地。
未来,园区必将有更大的能力,加快促进长三角区域创新元素加速融合,更大范围地谋求科技合作,带动其他地区形成面向全球的集研发、制造、服务于一体的价值链体系,打造新技术、新成果、新产业的集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