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重晚清:治乱循环与三千年变局

2021-11-05盛斯才

领导文萃 2021年13期
关键词:变局林则徐

盛斯才

历史总在前行,但能够称得上变局的却不多见。

中国的历代王朝更迭,秦始皇将封建制(此处指分封领国)变成郡县制称为周秦变局。此后在秦制模式下的改朝换代,新瓶装旧酒,就只是低层次的治乱循环,就像毛主席所言:“百代皆行秦政制。”沿袭秦制传统的王权专制王朝到了清末,面临又一次历史变局,即变帝王制为近代民国制,亦即李鸿章所言“三千年未有之变局”。

清朝的“兴勃”,按照曾国藩贴身幕僚赵烈文的说法,具有“国初创业太易,诛戮太重”的缺陷。在清王朝夺天下的时候,满族的总人口不过二三十万,能够行军打仗的丁壮不过七八万,满八旗、蒙八旗、汉八旗全部兵力加起来也不过十七万。而它的对手,仅李自成的“大顺”军就达百万,明军正规军更在百万以上;而汉人的人口,此时已上亿。可就是这十七万清兵,竟斩关夺隘,一路奏凯。清初的军队创造了世界军事史上的奇迹。清初的所谓“创业”,真可谓是易如反掌!

而杀戮之重,却是触目惊心。满族征服汉族,始终贯彻一个既定方针:屠杀。也许是为了弥补创国时杀戮过重所造成的严重后果,当然更是为了笼络民心,据研究者称,清朝对国民所加的赋税,在历朝历代中算是轻的。1712年(康熙五十一年),清政府还宣布此年以后, “盛世滋丁,永不加赋”。到清末全国人口已达 4 亿多,这样的政策必然无以为继,但当初的善意,还是应该承认的。

康熙帝的大开大合、雍正帝的励精图治和乾隆帝的文治武功,造就了清初统治的“康乾盛世”。但几乎与此同时,清朝统治却开始走向无可避免的周期律:帝王一代比一代平庸,官吏一个比一个贪腐,社会矛盾开始聚集和爆发,内忧外患不请自来。事实上,1793年,当乾隆还自以为“天朝无所不有”时,访华的英国特使马戛尔尼就已经看破天朝的底细:贫穷无所不在,士兵装备落后而且缺乏起码的训练……

历史是不允许假设的,假设无法改变历史的既成事实。但为了拓展思路,我们不妨这样假设:康熙帝真正圣明,1717年没有下令禁教,翻译7000部西书的计划没有搁置,大开学习的大门,民智大开,社会进步;乾隆帝没有将马戛尔尼代表大英帝国建立与清朝正式贸易外交关系的要求驳回;或者虽然驳回,但对马戛尔尼带来的显示军事实力的铜炮、榴弹炮、毛瑟枪、连珠枪,加配全套装备、拥有100多门重炮的英军最大的军舰的模型,以及显示科学和工业水平的天文地理仪器、工艺品、日用品、工矿产品等进行了认真的研究,从中发现了自己的差距,像日本派送“遣唐使”一样派员赴西方学习,迎头赶上;或者虽然乾隆帝颟顸无知,但他的儿子嘉庆帝胜他一筹,在1816年英国阿美士德勋爵带领600多人的代表团来访时,不是连面都不见就将人家驱逐出境,而是终于抓住了弃旧图新的机会……那么,此后的鸦片战争、八国联军入侵还会发生吗?

然而,历史的事实却与上述假设完全相反。即使第一次鸦片战争惨败并与英国签署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天朝也并没有因此清醒。明明条约载明12年后还要修约,当朝皇帝道光却把《南京条约》看作“万年和约”,即帝国主义不会再来找麻烦了:何等的一厢情愿!福不双至,祸不单行啊!甚至因为英国远征军到达之后没有直接攻击林则徐负责设防的广东,由此演绎出一则神话:假设满朝臣子都如林则徐,则鸦片战争的胜败即将大异。对此,林则徐本人的话最有说服力。据时任福建汀漳龙道的张集馨记载,当时他曾就福建的水师营制征询过林则徐的意见,林的回复斩钉截铁:“虽诸葛武侯再世,亦只是束手无策。”就这样,道光帝留下一个内忧外患的烂摊子走了,在选择后继者时却又偏偏弃天资才具明显高出的奕訢不取,而是选了平庸的奕詝。苦命的奕詝争来了皇位,成了咸丰皇帝,也争来了自己解不开的困局,英法联军借交换外交照会为名,入侵北京、火烧圆明园之后,咸丰帝逃避热河,年仅30岁就一命归西。此后,导致慈禧这样一个连起码蒙学教育都没有受过的妇人掌国达47年之久,国事日非,江河日下,岂可免乎?

历史是公平的。对于清王朝,历史也已仁至义尽,上述几个“假如”,都是给清王朝的机会。甚至在即将灭顶之际,它仍有机会得到如同英国王室那样的虚君待遇。但它最后的操盘手,宣统皇帝溥仪的父亲摄政王载沣,硬是将清末新政这盘本可下活的棋往死路上走,“良辰美景奈何天”,清亡于最后的皇族内阁一点不冤。

清朝的“亡忽”,也颇有意味。晚清的某一天,慈禧因事在朝上大骂群臣:“我大清朝国力昌盛、百姓富强。不是什么人随便可以推翻的。”看着皇宫内高烧的蜡烛,慈禧大声说道:“要大清灭亡,除非灯头朝下。”满朝文武均惧怕慈禧,无人敢应答。

但历史不会理会。1879年10月,美国发明家爱迪生发明了电灯。1886年,西苑三海仪銮殿安上了电灯,接着,故宫里也安上了电灯。当时慈禧尚在,估计她忘了自己说过的话,否则,按其秉性绝不会允许安装这种“灯头朝下”的东西。慈禧的气话一语成谶。1911年 10月,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发起武昌起义,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于南京宣布立国。清朝灭亡,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制度正式结束。

這就让人纳了闷了。怎么在历史的关口,在一个相对较好的结局和一个最烂的结局之间,当事人总是选择了那个最烂的呢?康熙、乾隆、嘉庆三位皇帝在开放富强与封闭锁国之间选择了后者,载沣在保持虚君之位与彻底覆亡之间选了后者,袁世凯在当限权的总统和短命的皇帝之间也选择了后者……这让人怎样解释?又叫人情何以堪?网上流传着电视剧《康熙王朝》中,那段陈道明扮演的康熙帝在朝堂之上训斥群臣的台词:“当朝大学士,统共有五位,朕不得不罢免四位;六部尚书,朕不得不罢免三位。他们烂了,朕心要碎了!祖宗把江山交到朕的手里,却搞成了这个样子,朕是痛心疾首,朕有罪于国家,朕恨不得自己罢免了自己!还有你们,朕知道,你们当中有些人,比这七个人更腐败!朕劝你们一句,都把自己的心肺肠子翻出来,洗一洗,拾掇拾掇!朕现在是越来越清楚了,大清的心头之患不在外边,就是在这乾清宫!就在朕的骨肉皇子和大臣们当中!”

康熙帝没有想到也不可能想到的是,令他痛心疾首的问题的关键不在别处,就在他的这段讲话中。这段讲话中哪个字出现频率最高?就是“朕”,就是这个将“朕”置于至高无上位置的王权帝制,即极权与专制,成为王朝反复更迭、社会无法进步的根本原因。还是林则徐那句话说到透底, “虽诸葛武侯再世,亦只是束手无策”。

要实行皇权专制,就必须扼杀民智,臣民越愚昧,统治者越安心;皇权专制下,庶民只是贱如草芥的草民,哪谈得上什么个体权利?在清朝入关第5年的1648年(顺治五年),朝廷下令在全国的府学、县学都竖立一块卧碑,上面铭刻“三大禁令”:第一,生员不得言事;第二,不得立盟结社;第三,不得刊刻文字。违令者杀无赦。

康熙、乾隆、嘉庆、载沣、袁世凯面对选题,无一选对。

颁布了“三大禁令”的清政府,自然无法面对晚清双重的命运:一面是治乱循环的传统模式,一面是“三千年未有之变局”。如果晚清只遇前者,以清朝皇帝的勤政和满洲贵族集团的强撑,或许还能有残喘之机。但面对后者,就像李鸿章这样的所谓“同光中兴”的名臣,也只能自嘲是一个“一生风雨裱糊匠”,“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如一间破屋,由裱糊匠东补西贴”。纸糊的晚清败局,非当时之人可以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

(摘自《文史天地》)

猜你喜欢

变局林则徐
《林则徐》
楼市新变局
中国,在变局之中开新局
变局下的考验
中美经贸变局将走向何方
外币清算变局
林则徐禁烟
简论林则徐的以夷制夷思想
联墨双馨
林则徐与外文情报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