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广:“飞将军”的悲情人生
2021-11-05刘勃
刘勃
一
李广,人称“飞将军”。
成为郎官前,司马迁就听说过李将军的名声。毕竟,李广猿臂善射,才气无双,在大汉疆域内外,早就众口传颂,无人不知。
第一次见到李广的时候,司马迁多少怀着一点粉丝见偶像的激动。然而眼前的李广,却和想象中不同,不是威风八面的大将气概,相反“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谨慎温厚,像个乡下人,完全不善于言辞。
这并不吸引人的外在形象,反而强化了李广的人格魅力。他廉洁,得到皇帝的赏赐就分给属下,做高官40余年,家里没有多余的财富;对下属则非常宽松,各种规章条例,能简化就尽量简化,绝不做那些形式主义的把戏。
各种军事技能的训练是郎官生活的日常。练到兴奋处,青年郎官看见李广在校场边微笑,忍不住没大没小地招呼:李将军,给我们露一手呗。李广就摘弓搭箭,给大家露一手,于是所有人一片惊叹。
郎官系统上上下下,很多人都对李广有特别的亲近之感。李广是陇西成纪人,汉文帝时“以良家子从军击胡”,很多郎官也来自类似阶层的家庭;李广立下军功后,获得的第一个官职是中郎,后来又转为武骑常侍,都是郎中令的属官。
许多郎官从李广身上看见了理想中的自己,又从他的命运里看见了自己的未来。大家都能感受到,李广过得不快乐,也都知道他的心结在于“封侯”。
二
大汉开国,刘邦和功臣们立下“白马之盟”——只有立下军功的人才可以封侯。这个标准简直是为李广量身定做,还有谁比神勇无双的“飞将军”更容易立下军功吗?然而这个目标,李广一生都没有实现。
汉文帝时代,天下安然无事。文帝对李广说:“可惜,你没有遇到适合你的时代。如果生在高皇帝的时候,万户侯岂足道哉!”那时李广还很年轻,他并不急,他可以等。
汉景帝时代,爆发了吴楚七国之乱。李广有了用武之地,立功夺旗。只不过,他没太弄明白景帝和弟弟梁孝王刘武之间的复杂关系。梁王赐给李广一颗将军印,李广收了——梁王是窦太后最宠爱的小儿子,还是面对吴楚叛军时指挥杀敌数量与汉军相当的勇士。他赐印,李广有什么理由不接受呢?
然而就因为这件事,李广没有得到封赏。他告诉自己,没有关系,未来的日子还长着呢。
这之后,李广捍卫着大汉的边疆。他的军队驻扎在何地,匈奴就很少敢去那里掳掠。他的防区不断改换,实际上扮演着救火队长的角色。但是按照大汉律法,除非战死追封,在防御战争中表现得再出色,也不可能封侯。
终于,武帝即位,对匈奴的战略由防守转为反击。然而在这个时代,翻检李广的疆场战绩,却像在看一个笑话。
李广率领着一支不大的部队,远征途中要么一无所获,要么遇到兵力远超自己的匈奴骑兵。不管战场表现多么精彩、艰苦,最终难逃失败的命运。他不但没能封侯,反而受到按照军法当斩的惩罚,最终靠花钱赎为庶人,买回一条命。
就在这段时间,卫青和霍去病仿佛两颗飞速上升的将星,闪耀在北方草原的天空。他们战功赫赫、战果累累,哪怕是追随他们的将校,也有人获得了侯爵。
大多数人不会因为败绩而否认李广的才华,至少皇帝绝没有这么想。他很快重新起用李广,甚至任命他做了自己的郎中令。这个职务负责保卫皇宫内的安全,是最受信任之人才能坐镇的岗位。
但李广还有一分不甘心。终于,时间到了元狩四年(前119),这是大汉男儿热血沸腾的一年。汉朝集结了十万骑兵,数十万步兵追随其后。即使对大汉这样一个空前伟大的帝国来说,这也差不多是所能动员的全部兵力。
李广已经很老了,如果要想封侯,这是最后的机会了。好几次,李广恳求皇帝让自己出征,但总是满脸失望地回来。突然有一天,老郎中令回到官署,笑得臉上的皱纹如绽放的菊花,颔下的白须仿佛都飘洒着快乐——皇帝同意了,上天会给老郎中令一个公平吧。
李广追随大将军卫青的部队离开了长安。司马迁和无数人一起,焦急地等待着前线的消息。
捷报不断传来。大将军卫青遇到匈奴单于的主力,两军在狂风大作、砂砾击面中激战。最后,单于心理崩溃,坐着6匹骡子拉的车逃走了。骠骑将军霍去病战绩辉煌,他斩获无数,还登上匈奴的圣山狼居胥山,举行了祭天仪式。这辉煌的一刻,千年之后仍照亮着许多中国人的梦境。
司马迁是一个胸怀家国天下的人,从他为卫青、霍去病所写的传记里,可以感受到这场胜利带给他的自豪和喜悦。但他也有个人的小小悲欢,他关注着李广的消息:老将军终于可以封侯了吗?
司马迁等来的,是李广的死讯。
三
出塞后,大将军卫青从俘虏口中,获悉了匈奴单于的准确方位。卫青想把立功的机会留给自己的老部下,于是把李广从前将军的位置上调开。李广当然不愿意,他认为卫青安排给他的,是一条根本不适合行军的路线。于是,李广和卫青发生了争执。最后,卫青动用大将军的威势,把李广晾在一边,直接派人命令李广的属下并入右军。
这是最羞辱人的方式,因此李广没有向卫青辞行,愤然回到自己的军中,踏上了迂回迢远、沿途缺乏水源和草地的东道。
这是临时被强行摊派的任务,李广军中自然不会有东道的向导,更糟糕的是,原来就走东道的右将军赵食其军中竟然也没有向导。李广的军队迷了路,没能穿越大漠和卫青会合。卫青击败了匈奴单于,从漠北回到漠南,开始追究李广部没有及时会合的责任,所用的办法,是让他麾下的校尉到幕府来对口供。
李广说:“校尉们没有罪,迷路的是我,录口供这事,我自己去。”他到了大将军的幕府,突然停下脚步,对随行的部下说:“我刚一成年,就与匈奴交手,至今大小七十余战。今天有幸追随大将军出征。大将军却让我走一条迂远的道路,于是迷了路。这是天意吧?李广已经六十多岁,终究不能再面对刀笔之吏。”
一直以来,那些精于玩弄法条的“刀笔之吏”,简直是汉军将士的噩梦。何况,李广是个完全不善言辞的人。
于是,李广横刀自杀——老将军只能用这种方式,保全最后一点尊严。
把李广自杀情形告诉司马迁的人,一定说着说着就忍不住放声大哭。司马迁也无法抑制满腔悲愤之情,现在很多人指责,《史记》中《李将军列传》并非一篇客观公正的历史记录。这个批评大概是对的。只不过,那些大时代里倾注着真挚感情的私人记忆,谁又能说没有它的价值呢?
(摘自《环球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