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增强核心带动能力 推进长春现代化都市圈建设

2021-11-05郑建言

长春市委党校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长春市

摘要:长春市增强核心带动能力,推进现代化都市圈建设,需把产业发展作为都市圈建设的核心内容和关键支撑,建立协商、协调、协同的体制机制,强化辐射、带动和枢纽作用,形成参与创新竞争新合力,加强全方位、多层次、多元化联通与合作,努力打造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把都市圈打造成向北开放的重要窗口和东北亚地区合作枢纽。

关键词: 长春市;核心带动能力;现代化都市圈

中图分类号:F127

DOI:10.13784/j.cnki.22-1299/d.2021.05.009

一、建立协商、协调、协同的体制机制,确保各项工作有序进行

●树立一盘棋思想和一体化理念,建立权威高效的协调机制

制定《都市圈建设领导小组工作规则》,成立都市圈建设领导小组,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同时建立圈内市区领导高层会商制度,负责研究基础设施、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对外开放、生态环保、公共服务等领域合作事项。组建都市圈建设办公室,办公室作为独立机构,及时对出现的问题归总讨论,重大事项直接上报联席会议,加快协调进度。推动建立与国家层面、省级层面的协调机制。强化都市圈规划与哈长城市群规划、相关城市规划的有机衔接,确保各地区、各部门同向发力。

●建立经常性的长效工作推进机制

建立政府间、企业间、社会组织和团体间多层级、多平台、多渠道合作推进机制,搭建长春都市圈建设信息和公共服务平台,构建决策层、协调层、执行层三级推动的工作方式。学习南京都市圈做法,设立“项目推进委员会”,抓好重大工程、重大任务、重大项目的落实落地,编制好年度计划和滚动计划,制定统一的招才招商政策。由发改委等部门牵头,每年举办长春都市圈建设研讨会,交流推进情况,研究部署阶段性工作。

●建立科学的保障机制和监督制度

建立都市圈公共财政储备机制。合理安排成本支出和利益分享,鼓励社会资本参与都市圈建设,建立健全第三方评估办法,接受社会监督。建立都市圈考核评价体系,建立跨区域奖惩问责机制,把重点任务和事项纳入综合目标考评内容,定期开展督查通报、跟踪分析、效果评估,发布年度评估报告。成立由国内外知名专家、企业家和专业人才组成的咨询委员会,健全重大事项决策的专家论证、咨询和决策评估制度。

二、把长春市打造成为国家中心城市,增强影响力和向心力,强化辐射、带动、枢纽作用

●打造国家中心城市,带动周边城市发展,实现由一般性集聚驱动增长模式向综合性创新驱动增长模式转变

长春目前已具备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条件,建议向国家相关部门申请,支持长春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研究制定《长春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指标体系》和《长春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三年行动计划》,最大限度地集聚创新资源,强化国际高端要素运筹能力;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变革的趋势,全面提升产业能级,突出抓好前沿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完善交通枢纽功能,由区域枢纽转向国际枢纽,扩展国际、国内航线,加快推进长春机场三期改扩建工程,织密和构建以长春为中心的都市圈客运、货运一体化体系,实现由节点城市向区域枢纽城市转变。

●确保现有人才、项目不再流失,吸引各类长春籍、吉林籍以及省内应届和往届毕业生

加大对本地科技人才和科研院所及大学的扶持力度,减少创新资源的流失;发挥现有人才作用,调动存量人才积极性。实施“毕业生留长计划”。吸引应届和往届学生参与都市圈建设,支持各企业实施灵活用人机制和薪酬机制,对符合产业要求的各类技术人才加大奖励力度;对硕士、博士及其它人才的扶持政策落到实处,在人才公寓、子女入学等方面兑现政策。支持用人单位采取建立离岸创新基地、技术咨询等方式灵活引进海外人才;完善海外引智制度平台建设,通过中外合作研究、国际学术会议、院校互访等途径吸引更多的海外高端人才回都市圈发展。

●培育商业文化,补齐短板,增强政策的连续性和透明性

对照中央电视台发布的2020年度《中国城市营商环境报告》,认真查找在基础设施、人才资源、金融服务、政务环境、普惠创新方面的不足,不断改进。学习借鉴成都做法,支持各级领导干部关心企业、光明磊落地同企业家交往,遇到困难、问题不推不躲,真真切切地为企业排忧解难,靠前服务,把企业和群众意见集中、反映强烈的事项作为简政的重点。强化商业文化培育,把优化营商环境纳入法治化轨道;有关部门要减少干预经济纠纷,坚决防止把经济纠纷作为犯罪处理;依法平等保护国有、民营、外资等各种所有制企业产权和自主经营权;破除信贷、招投标等方面对民营企业的隐性壁垒,使国企、民企作为同等市场主体参与都市圈建设,从制度、政策、融资等方面支持民营企业健康发展。学习借鉴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园区做法,统一企业准入“门槛”,统一为企业服务的各項标准,减轻企业交易成本。

●宣传好长春形象、长春愿景和长春气质,讲好长春故事

深入挖掘长春连续十余年获得全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的基因密码,宣传诠释长春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尤其是最有标志性的吉林大学、中国一汽、中科院长春分院和长春电影、共和国粮仓以及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全球科研城市50强、最具幸福感城市的内涵。探索与国家高端智库合作,举办都市圈发展论坛,出版发展蓝皮书;联合省内外新媒体、主流媒体设立专题专栏,及时跟进深度报道都市圈发展变化,营造良好氛围。

●建设极具成长潜力和影响力的文化创意产业之城,营造良好的城市氛围,增加城市青春气息

提供可负担的住房以及优质的公共服务,拓展适合青年人的工作岗位,努力打造受大学生和青年求职者喜爱的城市。营造更加国际化、时尚化的城市氛围,提供更丰富的文化产品,增加书店、咖啡馆、电影院的供给;加强人文关怀,放大汽车、影视、雕塑等文化资源优势,增强城市文化内涵。学习借鉴宁波做法,专设青年人才举荐认定机制。

三、把产业发展作为都市圈建设的核心内容和关键支撑,支持重点产业,立足各自优势,在分工协作中共赢发展

●提升制造业发展能级,加快传统产业数字化变革,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

打造东北地区自主品牌汽车基地和新能源基地,发展高速动车组及轨道客车配套体系;创建国家装备制造业创新中心、生产中心;建设智能车间、数字化工厂,提升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水平和现代化水平,逐步实现由长春制造向“长春创造”转变。加强与中科院长春分院、吉林大学、长春工业大学、长春理工大学等院所合作,争取更多的科技成果本地转化。学习借鉴合肥都市圈的做法,成立长春都市圈工业产业联盟,构建科学合理的主导产业分工与合作体系。成立都市圈企业家联合会,促进政企高效沟通,促进产业链有效合作。

●紧盯国际国内科技前沿,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启动都市圈光谷科创大走廊建设,依托长春新区和吉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长春光智园、禹衡光学、奥普光电等园区和企业的优势,形成国内外领先的高成长性产业集群,学习借鉴广州、武汉的做法,争取科技部支持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以中科院长春光机所、长春理工大学、长光卫星等院所和企业为依托,大力发展卫星遥感中下游产业,建设国内外知名的卫星遥感产业中心。以金赛药业、百克生物等高新技术企业为核心,在基因工程、生物疫苗、现代中药、高端医疗器械等领域取得新进展,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学习借鉴烟台的做法,与青岛海尔集团、上海工业互联网项目在企业上云、智能制造、智慧供应链等方面深度合作,支持海尔卡奥斯工业互联网平台在长春落地。

●做大做强现代农业,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提升农产品品质,打造中国北方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

打造“长春玉米”“长春大米”两大产业集群,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联合公主岭片区、净月片区、双阳片区以及榆树、农安等市县的资源,创办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依托吉林农业大学、吉林农科院、吉林特产研究所等单位的科技资源,打造“中国农业硅谷”,建设国家生物育种创新中心、国家农机装备创新中心、国际菌物研究中心。加快数字技术与农业生产体系、产业体系、经营体系深度融合,建设一批数字农业产业园,打造国家数字农业示范市,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

●提升文化品格,打造优质品牌,促进文旅市场一体化发展

建立都市圈文旅联盟,将长春现代化都市圈文旅市场定位为一个能讲述共和国工农业成长故事的研养型旅游目的地。提升现有各类文体赛事的知名度,吸引国际更高级别体育赛事落户都市圈。打造国内外独特的文旅产品,以长白山、松花湖、净月潭为核心景区,打造“22度的夏天”旅游带;以天定山滑雪场、北大湖滑雪场为核心,打造东北地区滑雪场群;以查干湖、石头口门水库冬捕为核心,创办都市圈冬季民俗文化观光节,吸引海内外游客。借鉴瑞士达沃斯论坛模式,大力引进国内外高端论坛和展會,创办长春世界冰雪经济论坛。

●加快“新基建”步伐,打造数字经济产业生态

规划都市圈数字发展战略,制定《长春都市圈数字经济发展规划2020至2025》,聚焦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字化治理、数字贸易发展等方向。部署“数字新基建”,加快5G网络、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等新型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新基建产业化应用,支持高校院所和企业参与建设有关平台和设施。强化数字人才培育,在吉林大学、长春理工大学开展相关专业教学与科研,将数字经济领域引进高层次、高学历、高技能以及紧缺人才纳入政府人才支持政策体系。在长春新区创办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推动设立东北地区首家数字资产交易中心。

四、集聚创新资源,增强策源能力,把科教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形成参与创新竞争新合力,厚植都市圈高质量发展持久动力

●集聚创新资源,打造具有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和策源中心

加强与中科院、中国工程院、中国农科院、科技部、教育部、国家基金委的合作,争取更多的重大项目、重大工程、国家级实验室、创新中心落户都市圈。学习借鉴杭州之江实验室、南京紫金山实验室、苏州姑苏实验室、郑州黄河实验室和嵩山实验室的做法,借鉴佛山创办省级实验室经验,探索成立长春实验室,打造国内领先、全球一流的创新平台。学习南京做法,与国际知名高校建立长春科技创新中心,争取创办中国科学院大学“长春学院”。

●共建技术转移服务机制,共享研发资源,加快科技成果在都市圈内转化

以长春科技大市场为核心,成立都市圈市场联盟,发挥长吉高新技术转移示范区作用,推进圈内技术转移和成果落地。以长春产业技术研究院为龙头,共建长春都市圈产业技术研究院,共建跨地区、跨部门高水平研发机构。每年举办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农科院“三院”科技成果转化助力都市圈高质量发展大会。

●共建科技金融服务机制,促进金融要素融通一体化

拓展市场、政府、社会层面多渠道融资,设立都市圈联合科研基金等多元资金池,完善支持科技创新的财政金融服务体系;争取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在都市圈设立子基金。加强资本市场服务基地建设,依托上海证交所、深圳证交所在长春新区设立的服务基地,在圈内其他地区设立若干分中心,共享政策与服务;健全“融资对接—上市培训—行业交流”的多层次上市服务体系,为圈内企业提供银企对接等服务,引导券商、银行风投等各类机构对企业开展专项辅导。以长春股权交易为中心,联合吉林、四平、松原等地的交易中心,成立长春都市圈股权交易联盟。

●共建创新生态优化机制

建立都市圈科创联席会制度,负责圈内科创组织实施和协调,成立专家咨询委员会,提供决策支撑;组织召开都市圈共建创新平台(长春)圆桌会议,推动在长高校与都市圈其它城市共建研创中心。学习杭州创立都市圈“科创助力板”经验,统一长春现代化都市圈科创标准,在科技政策、创新规范、成果认定等方面形成共识。促进区域内项目库、成果库、专家库、人才库等资源互动共享;共建科研基础数据中心,圈内科技工作者共建专业学会、协会,增进了解,共同提高;在都市圈内探索成立联合职称评审委员会,负责相应系列级别职称评审,减少重复评审。支持圈内龙头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中小型科技企业开展协同创新,参加国家级、省级重大项目联合攻关,探索产业创新共同体模式,共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引入“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等合作伙伴,共同打造“资本—研发—成果产业化—市场消费—知识产权保护”全产业链科技创新集群。

五、实施“一圈多点”战略,促进城乡之间各类要素合理流动,打造产业新城,做大做强特色城镇

●强化城镇在都市圈建设中的中心特殊作用,提升战略地位

重新定位都市圈内中心城镇的功能,将城镇作为都市圈发展的战略支点、新兴节点,加大对城镇在土地、金融、人才等方面的政策支持。按国家发改委和省市相关要求,推出《长春都市圈小城镇建设和发展规划》,分类指导,优化城镇体系,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突出差异化。推动城镇融合发展,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鼓励新经济业态和新消费模式在城镇布局。

●打造具有长春特色的产业新城,吸引重大项目落地

以特色产业为基础,打造独特的产业生态,放大农安新安君子兰小镇、莲花山康养小镇、公主岭玉米小镇的示范效应。融入国家重大战略,积极谋划一批主导产业建设项目,对接国家推出的全域旅游、健康中国、乡村振兴等战略,用好政策红利。科学规划小镇空间布局,体现文化特色,涵养文化内涵,凸显小镇品牌效应。

●吸引知名企业参与小镇建设,突出市场导向,激发企业热情,鼓励多元化投资

鼓励和支持中建、中海、万达、万科等大企业建设特色小镇,激发小镇投资运营商的创造力和竞争力;创造条件吸引华厦幸福、碧桂园等“小镇运营商”创建“长春小镇模式”。健全都市圈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实施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农业转移人口数量挂钩等支持性政策;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拓宽融资手段和渠道,形成多元化、可持续的资金投入机制,鼓励金融机构创新信贷模式和产品,通过运营公司信用类债券、产业基金等方式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六、加强全方位、多层次、多元化联通与合作,努力打造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把都市圈打造成向北开放的重要窗口和东北亚地区合作枢纽

●密切与哈尔滨都市圈、沈阳都市圈的联系,打造交通互联、产业互补、要素互融、成果共享的都市群

建立东北三大都市圈沟通机制,在重大共性问题上保持协调统一,共同争取国家共性政策的支持。建设松嫩平原现代农业示范区,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突出东北装备、东北药材、东北冰雪等共性优势,共同开拓国际国内市场;共同经营好东北地区中欧班列,共同参与搭建“中国东北亚博览会”等合作平台。

●創新合作模式,深化与环渤海、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发达地区的经贸关系

借助与天津、浙江、杭州等地对口合作关系,从通道、产业、平台、市场等方面对接,拓展都市圈工业品和农产品销售市场;强化长春新区、吉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与前海新区、浦东新区的合作关系,深化在金融、数字产业等方面的合作。依托天津大学、吉林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深化项目、人才等交流与合作,打造跨区域创新带,共建技术转移中心和科技服务中心。“以地吸引人,以地养人”,创新省际合作模式,探索“土地占补平衡”“飞地经济”等方面合作的路径和方式。

●深度融入“一带一路”重大机遇,打造东北地区内陆开放新高地,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多元化开放合作格局

拓展深化与中东欧各国的经贸合作,争取在汽车、冬季运动、旅游、服务贸易等领域有所突破。发挥好中韩(长春)国际合作示范区的示范作用,建设好中德、中以、中俄、中白等合作园区,吸引更多的科技企业、科技项目和科技人才。扩大朋友圈,深化科技人文交流,办好“长春大学校长国际论坛”等有影响力的交流活动;支持国内高校院所设立海外研发机构,构筑全球互动创新网络。学习合肥做法,对接欧美同学会,在长春新区创办东北欧美同学会海创中心,吸引更多的海外留学人员。

作者简介

郑建言,长春市政协,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学。

责任编辑 王宝珍

猜你喜欢

长春市
修牙历险记
奔跑的小浪花
蒲公英和毛毛虫
吉林省中小学实验教学说课活动长春市获佳绩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Cultural”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液滴移动装置在植物细胞代谢中的应用
长春市启动“名师云课”
颜料打翻了
德惠农商行政务大厅支行荣获长春市职工职业道德建设“十佳单位”和“长春市五一劳动奖状”
长春市吉航汽车维修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