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研究现状与展望
——基于CiteSpace文献计量分析
2021-11-05方向明
覃 诚 方向明 陈 典
(中国农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北京 100083)
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衰则国家衰,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近年来,农村创新创业环境不断改善,新产业新业态大量涌现,乡村产业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但经济全球化的不确定性增大,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对我国乡村产业链构建带来较大影响,乡村产业链条延伸不充分,第一产业向后端延伸不够,第二产业向两端拓展不足,第三产业向高端开发滞后的问题更突出。时至今日,乡村产业已不再是单一小农业发展模式,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势必要求农业突破传统发展格局,加快与二三产业相互融合。2020年农业农村部印发的《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明确提出“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路径……大力发展乡村产业,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奠定坚实基础”。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可以拓展农业多元功能与收益边界,有效提高农村资源综合利用率,拓宽农民就业和增收渠道,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已经成为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
产业融合是本研究关注的重点。早期产业融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计算机、通信以及广播电视业等产业,所谓产业融合指通过应用数字技术将原本2个各自独立的产品或行业进行整合[1]。而最早开始系统对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的研究是日本的六次产业理论,最早是由日本学者今村奈良臣在上世纪90年代提出的,为解决当时日本农业后继乏人和农村衰落的问题[2]。六次产业是指支持农户从事农作物种植、农产品加工、农产品销售及农旅服务等多种经营活动,使农民获取较大增益[3],其内涵在于农业发展不应当只停留在第一产业,而是要把范围扩大到第二产业(农畜产品的加工及食品制作)和第三产业(批发、零售、信息服务和旅游等),给农村和农业赋予新的价值,为农村居民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国内许多学者也已经对农村产业融合理论进行了研究,其中比较典型的有: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院和农经司课题组[4]认为农村产业融合是以农业为基本依托,以新型经营主体为引领,以利益联结为纽带,通过产业链延伸、产业功能拓展和要素集聚、技术渗透及组织制度创新,跨界集约配置资本、技术和资源要素,促进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流通、农资生产销售和休闲旅游等服务业有机整合、紧密相连的过程。胡伟斌等[5]认为,农村产业融合是从传统农业生产经营向现代农产品初加工、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电商销售、休闲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民宿等延伸,使农业与二三产业有机结合,实现三次产业融合发展。
当前已经有部分学者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研究进行归纳,但基本是对大量文献的定性研究,在文献选择、主题方向判断等方面比较主观。本研究拟利用文献计量的研究方法,利用CiteSpace绘制核心作者共现、突现词、关键词共现与聚类等知识图谱,并结合文献研读的方式对重点主题进行归纳与分析,旨在明晰当前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研究现状,发现已有研究不足,进一步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1 研究方法
文献计量法是用数学和统计学的方法,从不同维度(如核心作者、关键词等)对文献体系和文献计量特征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本研究采用陈超美研发的CiteSpace软件作为分析工具[6],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研究文献进行计量分析和可视化呈现。CiteSpace可通过文献计量分析和相关知识聚类情况,在海量文献中抓住重要信息,帮助研究人员更好地了解特定研究领域的整体发展状况,揭示和预测该领域的研究热点、研究前沿。目前,CiteSpace已经在情报学、图书馆与档案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教育学、管理学、社会学等领域普及应用,是国际文献计量学研究者最为公认的技术之一。本研究主要利用CiteSpace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领域的核心作者、机构和关键词进行分析。
核心作者是研究领域的关键要素,代表研究领域的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影响力。根据文献计量学界较常采用的方法,即运用普赖斯定理确定核心作者[7]。普赖斯定理可以衡量各个学科领域文献作者的分布规律,具体公式如下:
(1)
式中,Q为核心作者最少发文数;C为发文数最多作者发文数。
关键词是文章研究内容与主题的高度概括,其频次、关联度、突现性等可以揭示该领域研究热点。其中关键词频率、中心性和突现度及聚类是重要指标。关键词频次越高表示关注度越高,中心性越大表示越重要,突现度可以反映某时间段相对突出的研究热点,聚类则可以探讨该领域研究的主要方向。
1.2 数据来源
本研究数据来源是中国知网(CNKI)。搜索时间节点为2021年3月11日。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类型非常丰富,既包括农业内部产业融合,又包括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肖卫东等[8]将农村产业融合分为农业内部交叉融合模式、农业产业链延伸融合模式、农业功能拓展融合模式、先进要素渗透融合模式,不同模式都属于农村产业融合的一种,如若将农业内部型融合,如循环农业;农业产业链延伸融合,如农产品加工;农业功能型融合,如休闲农旅;先进要素渗透融合模式,如智慧农业的相关文章均纳入数据搜索范围,则会导致研究文献较多,不利于总结农村产业融合研究进展。考虑到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目前已经是一个较为成熟的定义,对农村产业融合的研究已然是一个农业与其他相关产业融合的整体范畴,而不单单限制在农产品加工、休闲农旅、农业产业链等特定模式的研究。对农产品加工、休闲农旅、农业产业链的研究也不会以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命名,所以本研究的搜索只限定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这一概念上,未将农村产业融合的不同类型纳入研究范围。
同时考虑不同学者在研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时采取不同的名称,譬如农业融合、农村产业融合、农业三产融合等等。为了尽可能避免漏选文献,故选择检索“篇名”为“农业融合”或“产业融合+农村”或“产业融合+农业”或“三产融合+农业”或“三产融合+农村”,后补充搜索篇名为“融合”且主题包含农业或农村的文献,人工挑选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概念相一致的文献。为了保证文献的学术价值,只选取入选CSSCI、CSCD和核心期刊的文献。同时,为了进一步保证入选文献的合理性,本研究采取了人工的方式对CNKI搜索引擎获得的文献进行一一核实,剔除会议报道、成果介绍、卷首语、无作者及内容无关等与研究不符条目,共获取文献315篇。
2 结果与分析
2.1 文献数量分析
图1是根据本研究搜索出的315篇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相关文献构建的历年发文数量。主要可分为以下2个发展阶段:
图1 历年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研究发文数量Fig.1 Number of research papers on rural industrial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over the years
一是初步探索阶段(2005—2015年)。早在2005年孙中叶[9]就提出我国农业产业化的进程面临着重大的路径转换,产业融合与产业集聚的模式已经出现,通过产业融合可形成新的产业形态。何立胜等[10]也认为农业与第二、三产业的关联度越来越高,并呈现出与工业、服务业等非农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趋势,即农业产业融合化。但此阶段内关于农村产业融合的研究一直不多,基本在年均5篇以下。
二是迅速发展阶段(2015年至今)。2015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要“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后,学界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研究不断增长,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已经是现阶段三农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发文数可以明显看出,2015年关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研究迅速提升到12篇,而后一直高速增长,2016年提升到30篇,2020年达到63篇。
2.1 核心作者与机构分析
发文篇数最多的作者为学者姜长云,共发文6篇,根据公式(1),将发文篇数在2篇以上的学者列为核心作者,共得到22位(表1)。
表1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核心作者及其发文数Table 1 Core authors of rural industrial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and the number of papers published
根据赖普斯定律,只有核心作者发文占总发文量50%,学科高产作者群才形成[11],经计算该领域核心作者总发文数仅占论文总数的25.39%。合作突出的有姜长云、李乾;王颜齐、李玉琴和史修艺;陈俊红、陈慈、李芸;张永强、张晓飞、周宁和蒲晨曦等4组合作关系(图2)。作者合作一般可分为“学缘”和“地缘”关系,“学缘”关系指同处于一个科研机构中的导师与学生之间、同事之间和同学之间的关系,“地缘关系”指项目驱动下的跨区域和跨学校之间的合作关系[12]。经分析,这4组合作关系均属于“学缘”关系。
图2 核心作者合作共现图Fig.2 Co-occurrence of core authors
核心科研机构也应如核心作者一样具备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又要具有较强的影响力。目前学界并没有特别统一的标准去衡量核心科研机构,所以本研究将科研机构人格化,采取核心作者评价的方法对核心机构进行评价。发文数量最多的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16篇,根据公式(1),将发文数在3篇以上(含)的机构定为核心机构(表2)。
表2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核心机构及其发文数Table 2 Core institutions of rural industrial integration and number of papers
农村产业融合研究高等院校占绝大多数,主要集中在农林类高校,尤其是农林类高校经济管理类二级学院。从机构合作关系来看,研究机构间合作强度不大,合作关系很不紧密。但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中国农科院农业经济发展研究所、国家发改委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之间已形成一定的合作关系。同时核心机构基本上是国内双一流建设高校,表明农村产业融合较受顶级科研机构关注。
2.3 研究文献关键词分析
2.3.1基础研究领域分析
用CiteSpace处理得到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如图3所示(只显示频次在3次及以上的关键词),通过关键词共现得到节点281个,连线519条,网络密度0.013 2。节点和字号越大表示关键词频次越高,连线越粗表示两个关键词联系程度越强。从节点数量众多及图中展示可得,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研究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关键词出现频次和关键词的中心性往往代表着领域内基础研究的方向。关键词频次越多,说明研究越热烈,关键词中心性越高,说明研究越重要。关键词出现频次最高的前10位依次分别为:产业融合、农村产业融合、乡村振兴、融合发展、农业、三产融合、农村三产融合、农业产业化、农村、现代农业。中心性高于0.1的关键词较为重要[13],表3显示了中心性大于0.1的关键词,频数较高的关键词和中心性较高的关键词高度重合。而产业融合、农村产业融合、融合发展、三产融合、农村三产融合等词组紧密对接“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词组内容本身,同时其他关键词主要是农业、农村、乡村振兴、农业产业化、现代农业、休闲农业。综上可得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基础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概念本身,以及其与农业、农村、乡村振兴、农业产业化、现代农业、休闲农业之间的关系。
表3 高频关键词和中心性列表Table 3 High frequency keywords and centrality list
图3 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Fig.3 Keywords co-occurrence network map
2.3.2阶段性前沿研究分析
突现词是关键词在某时期内使用频次增长明显的关键性术语,突现强度反映关键词某时期内使用频次突然增长的强度,通过突现词可以展示阶段性前沿研究领域。如表4所示,不同时期对农村产业融合领域的研究前沿有明显不同,主要可分为以下三方面:
表4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突现关键词Table 4 Emergent words of rural industrial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一是现代农业,突现时间是从2007—2015年。此时期基本是处于农村产业融合研究的初步探索阶段。这一时期关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研究基本都是从现代农业发展的角度去解读。梁伟军[14]就认为现代农业的发展必须具有产业融合的属性,才能提高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产业竞争力。孟晓哲[15]也认为现代农业与高新技术、金融、物流和旅游等不同领域的产业进行融合,对提高产业效率、推动产业创新具有重要作用,产业融合性较差已经是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是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突现时间是从2016—2017年。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真正被学界系统化研究是2015年以后。在2015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要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以后,国务院于2016年初出台《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93号),在全国范围内出台了大量的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政策。相关政策的出台催发了学界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研究,各学者从不同角度发表了大量关于农村产业融合的研究。
三是乡村振兴,突现时间是从2019年至今,是当前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研究的前沿。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关于三农发展的重要举措,而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产业振兴,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正是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举措。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出台,关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和乡村振兴之间关系的研究非常丰富。
2.3.3研究主题方向分析
通过CiteSpace的关键词聚类可以探讨该领域研究主题,结合频次、中心性、突现性等功能可以判断不同时期的研究特征。运行CiteSpace进行关键词聚类生成图谱,如图4所示,对农村产业融合研究关键词聚类得到网络模块化评价指标聚类模块值(Q值)为0.717 2(当Q>0.3,表示聚类较好),网络同质性评价指标聚类平均轮廓值(S值)为0.903 2(S>0.5,表示同质性较高),说明该图谱网络聚类合理。同时,考虑到利用CiteSpace进行关键词聚类虽然可以从客观角度分析研究主题方向,但CiteSpace终究是一种文献计量辅助软件,容易忽视某些特征不突出,但往往很重要的研究内容,不能完全作为确定主题方向的依据。所以,本研究在关键词聚类以及基础研究领域和阶段性前沿研究的基础上,征询专家意见,最终判断农村产业融合研究主要有以下6个重点:
图4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关键词聚类图谱Fig.4 Clustering map of rural industrial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一是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参与主体。参与主体是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最有效力量。当前对融合参与主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尤其是农业龙头企业和合作社。龙头企业在资金、规模上具有显著优势,在制度、技术、业态和模式具有创新性,对推动优质要素进入农业,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推进产城融合具有重大作用[16]。但有学者认为农业产业化政策在现实中已演变为龙头企业扶持政策,农业龙头企业以盈利为目的,不能充分顾及到农户的利益。合作社不以谋取最大收益为主要目的,兼顾为社员提供服务,往往比农民单家独户更具资源整合能力,同时又比农业企业更能结合当地特色,有利于就地实现村庄内部资源的开发与整合,同时合作社是由农户自发组建的互助性经济组织,“入社自愿、退社自由”,较受农民信任和认可,是未来推动产业融合的关键力量[17]。
二是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已形成多种不同模式,主要包括农业内部整合型融合、农业产业链延伸型融合、农业功能扩展型融合、多业态复合型融合、新技术渗透型融合、产城融合。不同模式具体作用如下:农业内部型融合有利于解决资源和发展的矛盾,促进农业的发展,形成资源循环利用和区域特色产业的良性互动,也有利于扩大资源循环利用的规模[18]。农业产业链延伸型融合可促进农业生产、加工、物流、服务等相互融合,逐步产生上下游一系列环节密切互动、紧密衔接的整条产业链将是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19]。农业功能扩展型融合可逐步拓展农业多元化功能,不断优化农业资源配置,促进农业综合效益和社会功能的提高[20-21]。多业态复合型融合较之于传统业态,在于成长性好、附加值高、引领性强以及“三产”特征突出[22],可以提供产业外资源和资本,相关企业也可以从竞争关系转向相融共生关系[23]。以物联网农业为代表的新技术渗透型融合适用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产业价值链环节,实现智能化转型,可有效促进农业生产效率提高[24]。产城融合通过加快农业与二三产业就地就近向县城和园区发展,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可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25]。
三是影响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因素。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共同影响的结果,对其影响因素的研究也是学界关注重点,农村产业融合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农户参与产业融合的影响因素和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程度的影响因素。部分学者通过对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中农户响应机制的解析进行研究,发现农户年龄、农户的融合政策认知、从事农业生产年限、市场价格波动、利益分配机制、对其他利益主体的满意度对农户参与产业融合具有显著影响[26-27]。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程度的影响因素方面,土地流转、技术进步、基础设施、环境质量、人力资本、金融发展、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省级龙头企业数量、固定资产投资等因素已经被实证证明具有显著影响[28]。
四是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效应。目前对农村产业融合的效应主要集中在农村产业融合对农民增收、减贫的作用。农民增收是农村产业融合的最终落脚点,产业融合通过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发挥农业多功能性,促进农业产业链延伸等多方面提高农民收入。部分学者利用省级数据,证明了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程度对农民增收具有明显促进作用,但存在区域异质性,在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区域呈现递减趋势[29]。部分学者的微观调研也证明了参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农户收入明显提高[30]。另据部分学者研究发现,农村产业融合与贫困水平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产业融合通过促进农民收入增长和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对贫困减缓有积极的影响作用[31]。
五是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与现代农业。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发展是必然趋势。现代农业就是使用现代化的管理、技术、装备作为生产要素,促进农业升级改造,提升生产效率的产业方式。最早关于产业融合的研究就是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为目的,梁伟军[32]在早期提出现代农业发展具有产业融合必然性,发展方向就是以农业多功能性发挥和产业链延伸为重点。学界目前普遍认为,产业融合和现代农业发展相互促进,具体反映在产业融合可促进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的发展,同时现代农业也是产业融合的基础,提供了技术和基础设施支持[33]。
六是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与乡村振兴。2017年中共十九大正式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的指导性战略。周立和王彩虹[34]认为,全球乡村衰落的趋势,归因于产业分割条件下农业多功能性的丧失,导致社会功能与生态功能的丧失。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生活富裕则是乡村振兴的根本。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可以发挥农业多功能性,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打通价值链和供应链,从而加快乡村产业发展,提高农民收入。部分学者总结日本六次产业发展经验,对我国乡村振兴发展提供了政策建议,认为日本以"六次产业化"为发展战略,将附加值更多地留在当地农村和农民,我国可以借鉴其经验,大力推进农村产业融合,促进农村内生式增长,强化产业化的利益协调机制,保障农民权益[35-36]。
3 结论与展望
3.1 结论
本研究通过对中国知网中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检索,利用CiteSpace软件进行信息挖掘和整理,展现文献数量演变、核心研究者和研究机构的分布,分析重要关键词频次和中心性,进行关键词聚类,得出以下研究结论:
1)我国对农村产业融合的研究最早开始于2005年,但早期研究数量不多。2015年后政府出台多项政策文件鼓励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学界开始系统性、全方位对农村产业融发展进行研究,发文量也呈现出爆发性 增长。
2)通过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研究的核心研究者和核心机构分析发现,该领域研究学科高产作者群尚未形成,核心机构主要是各农林高校的经济管理学院,核心研究者也多为该学院的研究人员。总体来看研究者之间、研究机构之间合作关系较为松散,大多研究者是独立研究,研究机构之间也缺乏合作。虽然已经出现了数对有合作关系的研究者,但多是以学缘关系为主,尚未形成核心的研究力量。
3)通过对关键词的频次、中心性以及聚类研究,发现当前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主要有6个主题: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参与主体、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影响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因素、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效应、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与现代农业、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与乡村振兴。2015年以前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研究前沿主要是与现代农业的关系,而在2019年以后,该领域的研究重点主要是与乡村振兴的关系。
3.2 展望
虽然目前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研究较为热烈,但仍有以下核心问题亟待解决:
一是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研究大多数属于经济与管理科学,缺乏其他学科研究。从核心研究者和机构可以看出,研究力量主要是经济管理学者,跨学科合作较少。本研究分析了315篇中国知网的文献,按照中国知网文献分类目录划分,281篇来源于经济与管理科学,研究方法较为广泛,包括经济学实证分析、理论框架分析与案例分析,关注的重点与本研究的研究主题高度一致;16篇来自于哲学与人文科学,主要采取案例分析的方法对农业与文化旅游业融合进行研究;8篇来自于社会科学,主要采用理论框架分析的方法对农村产业融合过程中政府推进模式以及法律保障进行研究;其他10篇则来自基础科学、农业科技等学科,主要研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对农机现代化等基础装备的影响。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内容很广,不同学科关于农村产业融合的研究大不一样,单从某个学科视角进行研究,难免会产生偏差。为此建议在全社会建立热爱三农、参与三农、提升三农的广泛共识,鼓励不同学科研究人员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进行研究,尤其是鼓励农业基础科技、信息科技、工程技术的专家对农村产业融合过程建言献策,为农村产业融合提供科技支撑、信息支撑、装备支撑。
二是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程度评价标准不统一,关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实证研究不多。不同学者提出众多不同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程度评价指标,对指标的处理也有所不同。部分学者采用熵值法或专家评价的方法赋权后,计算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程度;而部分学者则利用物理学上的耦合概念,计算指标的耦合协调度,从而得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程度。不同方法导致不同学者之间的研究不可比较,评价标准不统一的根本原因或许在于没有充足的统计数据支撑,尤其是当前市县一级的数据往往难以采集,这也导致关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实证研究不多。为此建议相关部门在推进县域经济发展以及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等现代化农业园区建设时,邀请知名专家,在充分考虑科学性、可比性、可操作性原则的基础上,出台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这有利于评价区域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情况。同时,统计部门应加强对市、县级农业农村情况调查统计,丰富调查指标,并对外公布,提供给科研人员使用。
三是关于农村产业融合对乡村就业、乡村生态、农民社会生活的研究关注较少。当前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研究前沿是与乡村振兴的关系,但学者关注的重点主要还是农村产业融合对农民增收的影响,对其他方面关注不多。例如当前政府出台多项政策鼓励返乡下乡人员到乡村去就业创业,但农村产业融合对乡村就业的影响研究不多;农村产业融合促进了乡村产业发展,产业的发展势必会对生态环境安全造成影响,但是目前关于产业融合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不多;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但目前关于农村产业融合对农民社会生活的影响研究不多。为此,建议学界拓宽对农村产业融合效应的研究,在保持对收入研究热度的基础上,多关注农村产业融合对乡村生产、生活的全方位影响,尤其是对乡村就业、乡村生态环境以及农民社会生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