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渤海稀油油田多层合采层间干扰室内实验研究

2021-11-05郭书豪程林松张占华

高校地质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渗层级差油水

蔡 晖,郭书豪*,程林松,张占华,贾 品

1. 中海油(中国)有限公司 天津分公司渤海石油研究院,天津 300452;

2.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石油工程学院,北京 102249

典型的中深层薄互层油藏,储层多期叠置,夹层多,砂泥岩互层,储层非均质性强,具有埋藏深、层间物性差异大等特点,并且对于海上油藏来说,为兼顾其生产效果及开发成本,又多采用大段合采的开发方式进行生产,而这也必将导致更为严重的层间干扰现象,储层动用不均,注水效率降低,层间均衡驱替困难,使高效注水开发难度大增。

现有的关于层间干扰的研究大致可归结为三种方式:机理研究(Osman and Tiab,1981;戴榕菁等,1989;Anbarci et al.,1989;李成勇等,2010;刘启国等,2010)、数值模拟及(Zhang et al.,1990;陈民锋等,2007;余华杰等,2014)物理模拟(Heam,1971;潘毅等,2012;黄世军等,2015)。从渗流机理方面进行研究,会受到层间干扰本身复杂性的局限,为求得解析解或半解析解,势必模型建立较为简单,很难应用于指导现场实际生产,而应用数值模拟方法进行研究,又很难得到某一影响因素具体作用方式,只能得到其影响程度大小。因而,更多学者选择应用物理模拟的方法揭示层间干扰的实际问题(史兴旺等,2017;阚亮等,2019;杨婷媛等,2019)。但是现有的文献资料对层间干扰的研究更多的集中于稠油油藏,对于稀油油藏层间干扰问题涉及少之又少,难以借鉴。

因此,有必要利用长岩心并联水驱油室内物理模拟实验(图1),研究稀油条件下,不同非均质条件下的层间干扰现象及其规律,从而为现场不同阶段开采方式,层系调整,减缓层间矛盾等提供理论指导。

图1 双管并联水驱油实物图Fig. 1 Physical diagram of double-pipe parallel water flooding

1 实验

1.1 实验条件

(1)实验材料:人造岩心(300 mm×25 mm×25 mm)、蒸馏水、煤油、机油、苏丹Ⅲ染色剂等;

(2)配模拟油:煤油和机油按9:1混合,使用品氏粘度计测量,保证黏度在1.5~1.7 cP范围之内;

(3)中间容器:为使实验现象明显,油水易于区分,将模拟油用苏丹Ⅲ染色后装入中间容器备用;

(4)测量称量:由于油水粘度比过小,水驱油过程含水率上升较快,为更好的探明含水率上升阶段层间干扰变化规律,使用油水分离器进行计量记录。

表1 岩心数据表Table 1 Basic data of cores analyzed in this study

1.2 实验方案

实验方案如表2所示。

表2 实验方案Table 2 Experimental scheme of this study

利用多层合采实验装置模型(图2),分别进行单管和双管并联水驱油室内物理模拟实验,全程记录产油量、产液量、压力变化以及含水上升数据,之后再进行实验数据的整理与分析。

图2 多层合采实验装置图Fig. 2 Test device of multi-layer mining

2 实验结果及分析

2.1 单根实验

实验过程中发现,由于油水黏度比过小,含水上升过快,即使使用油水分离器,也不能很好的掌握含水上升的具体变化规律,为此采用见水前变换驱替速度,由1 mL/min变更为0.2 mL/min,以便测量更为精准的含水上升变化规律。

稀油所展现出的的驱替规律与稠油差异很大(图3),由于油水黏度比值小,无水采收期长。见水后,产油快速下降,产水迅速上升,油水同产阶段很短,更接近于活塞式驱替。

图3 不同渗透率岩心生产参数变化曲线Fig. 3 Variation curve of core production parameter under different permeabilities

对产油量、产液量及压差数据进行处理,可得采油指数随含水率变化曲线(图4),可观察到不同含水阶段采油指数的变化规律,含水上升阶段,采油指数变化更接近于线性变化,随含水率增大采油指数变小,且渗透率越高下降幅度越大,经过拟合后得到单管水驱油实验采油指数函数曲线(图5)。

图4 单管实验采油指数变化曲线Fig. 4 Curve of single-tube experimental oil recovery index

图5 单管实验采油指数变化拟合曲线Fig. 5 Fitting curve of oil recovery index based on single-tube experiment

2.2 双根实验

含水率变化规律(图6),以300 mD、25 mD合采与300 mD、100 mD合采为例,可以看出稀油情况下,不论是高渗还是低渗含水率变化规律十分相似,无水采收率高,无水采收期时间长,含水上升迅速。合采含水率变化,呈现阶梯式上升,并且存在级差增大,见水时间随之提前的特点。

图6 含水率变化规律图Fig. 6 Plots showing the variation regularities of water content

合采与单采采油指数对比(图7),普遍存在合采采油指数大于单采采油指数之和的现象。由合采含水上升规律可知,高渗层总是先于低渗层见水,而且见水后采油指数迅速下降,导致合采的采油指数会大于单采之和,并且存在级差越大,合采采油指数与单采采油指数之和差异越大的特点。

图7 不同渗透率级差合采单采采油指数对比图Fig. 7 Comparison of oil recovery index under different permeabilities

双管并联水驱油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图8):第一阶段,以高渗层为主动用的产油阶段,第二阶段,高渗层低渗层共同动用的产油阶段,第三阶段,以低渗层为主的产油阶段。渗透率级差越大,第二阶段越短,油水界面推进差异越大,层间矛盾越突出,越不利于均衡驱替。

图8 不同渗透率级差采油指数阶段曲线Fig. 8 Stage curves of oil extraction index under different permeabilities

3 结论

(1)油水黏度比小的情况下,通过不同渗透率岩心单根水驱油实验发现,其含水率变化具有相似性,见水后,产油量快速下降,产水量迅速上升,油水同产阶段很短,驱替更接近于活塞式驱替。

(2)油水黏度比小的情况下,多层合采含水呈现阶梯式上升,并且存在级差增大,见水时间随之提前的特点。通过合采单采采油指数的对比可以发现,与稠油不同,稀油油藏在低含水阶段层间干扰矛盾就很严重。建议现场注水开发早期就进行适当的层系划分。

(3)水驱油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高渗层为主动用的产油阶段,高渗层低渗层共同动用的产油阶段,低渗层为主的产油阶段。渗透率级差越大,第二阶段越短,油水界面推进差异越大,层间矛盾越突出,越不利于均衡驱替。建议现场将渗透率级差在5~12以内的储层作为一个开发层系进行合采,以减缓多层合采层间干扰矛盾。

猜你喜欢

渗层级差油水
机械能助渗法制备Zn-Mg合金渗层的显微组织及耐蚀性
基于系统工程的高压涡轮叶片内腔渗层正向设计
GH710合金Al-Si渗层制备及燃气热腐蚀性能研究
水平井油水两相中的RAT流体成像分析
高含水油藏深部调剖驱油机理实验研究
二类油层三元复合驱开发层系优化组合合理渗透率级差数值模拟研究
专业录取规则介绍:级差制
农网10kV配电线路分段开关级差保护优化研究
油水两相流超声波衰减测试方法
误区:维生素K需补充,但要远离“油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