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分课堂的《Java程序设计》教学方法

2021-11-05河南科技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李晓辉

电子世界 2021年17期
关键词:Java程序设计子类内化

河南科技学院信息工程学院 李晓辉

新乡医学院医学工程学院 李明彩

针对Java程序设计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将对分课堂模式引入课程教学中。基于对分课堂教学模式,采用隔堂对分的方式对讲授、内化吸收、交流环节进行改进,同时,构建了知识巩固与再吸收环节。实践表明,采用该方法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学习效果较好。

Java语言作为当今最流行的程序设计语言之一,倍受广大程序设计人员的关注,根据TIOBE开发语言排行榜,近年来,Java语言处于前列。因此,大部分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相关专业都开设了Java程序设计课程,一方面通过Java语言的学习,培养学生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提高实践技能,以期适应就业或者职业发展的需要。然而,Java程序设计在教学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教师进行了教法学法改革,但学习效果却不够理想。

1 Java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Java教学过程中存在多种问题,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1)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传统的教学方式注重老师的教,教师是课堂的主体,侧重于知识的传授,虽然存在与学生的互动,却不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有甚者,学生在课堂上放弃学习。(2)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待提高,在中学学习过程中,学生养成了教师指导、家长督促的习惯,进入大学阶段后,仍然依赖于教师或者家长,Java程序设计课程的学习局限于课上时间,却忽略了课下的巩固和练习。(3)师资实践技能不足,Java程序设计教师大多没有工业软件开发经历或经验,理论知识较强,工程实践能力较弱,不能进行系统开发,课程任务或者案例局限于验证某些知识点,而缺乏对学生的吸引力。(4)学生对课程的重视程度不高,该课程属于专业基础课,学生大多更重视专业核心课程,缺乏对本门课程的正确认识。

2 基于对分课堂的《Java程序设计》教学方法

对分课堂是复旦大学李学新教授提出的教学模式,核心理念是将课堂教学时间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用于教师讲授,另一部分用于学生讨论。教学过程分为紧密联系、相互支撑的三个环节,分别为讲授(Presentation)、内化吸收(Assimilation)和讨论(Discussion),也被称为PAD课堂,因此将对分课堂理念引入《Java程序设计》课程,有助于吸取教授式和讨论式课堂的精华。

Java程序设计实践性较强,注重操作能力培养,需要知识巩固和再吸收,本文采用隔堂对分的方式,将教学过程分为4个阶段,如图1所示。

图1 Java程序设计教学过程

(1)课堂讲授,在第一次课的第二节进行,教师完成对章节体系和框架的梳理,知识点的划分,以及重点难点内容的分布,针对章节知识,针对性的布置课后的作业或者程序设计任务。本阶段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明确需要学习的内容,同时Java程序设计实践性比较强,需要通过程序设计任务,提高编写程序和调试程序的能力。

(2)内化吸收,该环节在第一次课结束后课余时间进行,学生根据课堂讲授的知识体系,进行学习。学习的形式主要采用3种形式:一是通过教材学习,学习教材上的知识点或者案例,知识体系比较全面严谨,但程序设计的效果不够直观;二是通过微课或者慕课,采用观看视频的形式进行学习,可以使用碎片化时间针对知识点学习,但知识不够系统;三是采用程序设计培训机构的视频进行学习,视频大多实战型比较强,但讲解内容过细,学习效率不高。根据教学经验,采用教材和视频相结合的方式,以教材为主,重点、难点以及不理解的知识通过视频进行学习。然后,通过完成程序设计任务,进一步促进对知识点的理解,通过调试程序,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内化吸收的效果。

(3)课堂讨论,该环节在第二次课的第一节进行,为了提高讨论的效果,将讨论分为三个步骤。首先是分组,分组在课前完成,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性别、积极程度等条件,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各组之间的情况要平均,为了避免无效讨论,每组选组长1名,组长负责本组的讨论进度的安排。其次是讨论,每组针对课后学习和完成程序设计任务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讨论,并在组内进行解决,每位成员均需要发言。教师可重点了解各成员遇到的主要问题或理解不太清楚的问题。然后是讲解,讲解分为小组讲解和教师讲解,在教师的安排下,每组提出各自的问题,再由其他小组进行讲解;对于比较重要的问题或者共性问题,教师进行着重讲解,同时教师结合课程的重点、难点,对一些小组进行提问,小组选取组员进行回答。

(4)知识巩固与再吸收。本环节侧重于利用学习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主要包含实验课和课外小组两种形式。在实验课中,教师通过对学习章节知识点的归纳总结,结合实际问题,给出实验内容和要求,学生在实验课上完成程序的编写。在课下,期望更加深入进行Java项目开发的学生,可加入程序设计课外小组,进行企业级的项目开发,提高综合应用能力。

3 对分课堂在Java程序设计课程的实践

(1)课程情况分析

Java程序设计课程开设于大一年级第二学期,从课程情况来看,在已修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基础上,重点学习JavaSE的核心语法和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技巧,实践性强,培养程序设计的实战技能。从学生情况来看,学生已逐渐习惯于大学的教学和学习,有一定的积极性,但自主学习的习惯尚未养成,仍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学习任务安排,甚至了解任务完成情况,实践技能较弱,适合采用对分课堂模式进行教学。

(2)教学实践过程

以课程内容第5部分继承与接口之继承性为例,进行实践。继承性包括继承的概念、继承的原则、子类的声明、子类的构造方法等内容。在课堂讲授阶段,对继承的概念、继承的原则进行详细讲解,引出继承性的关键就是子类的创建以及子类构造方法的定义,列出继承性知识思维导图,如图2所示。并将其具体的操作留作作业,同时,将知识点、课下作业和参考资料发布在对分易平台中供学生查看。内化吸收阶段,通过查看教材,学生基本上能够掌握继承的概念、继承的原则和子类的声明,但子类的构造方法和子类对象的使用,需要结合学习视频进行学习,对于不太理解的内容做好笔记;课堂讨论阶段,两个教学班共60人,按照每组6人将学生划分为10个小组,组内针对继承性知识导图相关疑问进行讨论,时间20min,讨论结束后,大多对子类访问父类成员和子类构造方法中使用super不够理解,可进行集中讲解,同时,教师针对继承的原则和子类创建等知识进行提问。知识巩固与再吸收阶段,在实验教学中,给定已定义的父类Person,让学生结合课程学习的原理和要求,根据实际情况定义子类,并调试程序,进一步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图2 继承性知识导图

(3)实践效果

Java程序设计课程的考核,采用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综合考核方式,平时成绩占比50%,主要考核课后任务完成情况和课上讨论的情况;末考成绩占比50%,采用上机编程方式,主要考核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实践能力。

教学方法通过在我校本科2019级两个教学班(60名学生)的教学实践,学生能够积极的参与课堂的各个环节,知识掌握相对扎实,综合考核成绩优良率达到了78.3%,平均成绩84.25分,动手实践能力有了较大提高。

针对Java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将对分教学模式引入到了Java程序设计课程中,从教为中心转变为学为中心。采用隔堂对分的方式,将教学划分为教师讲授、知识内化、学生讨论和知识巩固和再吸收四个阶段。通过实践,学生能够积极融入到教学环节中,学生从过去的依赖于老师,转变为自主学习、主动学习,逐渐习惯对分教学方法,自学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教师不再是讲不完,而是重实践,课堂的教学效果有了较大的进步,学生编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了较大提升,为后续的课程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猜你喜欢

Java程序设计子类内化
卷入Hohlov算子的某解析双单叶函数子类的系数估计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德鲁大叔内化营销胜过广告
关于对称共轭点的倒星象函数某些子类的系数估计
面向对象的多版本传感器观测服务模式匹配方法
《Java程序设计》课程网站的设计与实现
Java程序设计基础课实践教学中的分层教学模式研究
基于实训项目的Java程序设计实验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
基于工程思维的Java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