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虑气候条件的生态节能住宅建筑设计
2021-11-05唐艳芝
唐艳芝
(南通开放大学 建筑工程学院,江苏 南通 226000)
21世纪以来,我国的房地产行业迅速发展,城市规模逐渐扩大,对资源的消耗也进一步加剧。虽然中国幅员辽阔、物产丰富,但由于人口基数庞大,建筑能源问题依然十分严峻[1]。近年来,减少建筑能耗成为建筑行业发展的重要课题。随着全球变暖和极端自然灾害频发,为了最大限度地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很多建筑设计师开始将建筑设计与气候条件相结合,秉承“设计融入自然环境”的思想理念,最大化利用风能、太阳能等自然资源,研发能耗较低的生态节能住宅建筑,在保证建筑环境舒适的前提下,通过节能减排,实现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
1 生态气候建筑设计概述
1.1 生态节能建筑的设计原理
可以利用被动式低能耗的建筑设计方法,在稳态热平衡理论的指导下,结合建筑所在地区的气候条件,设计气候生态型节能住宅,使住宅建筑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更加节能环保。通过最大限度地利用气流、光照等自然条件,在保证室内环境舒适度的前提下,研究建筑和室内外环境的相互作用,实现生态建筑的超低能耗或零能耗,以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
1.2 生态节能建筑的设计特点
人类生活的舒适度与周围环境的微气候直接相关,但很多时候微气候会依附于地区性和局部气候,具体关系如表1所示。
表1 气候系统分类统计表
人体居住的适宜温度是18~26 ℃,在一定时间内,很多地区的室外环境也能维持这种温度,而住宅建筑的室内微气候多与室外气候完全隔离,只靠空调、供暖等方式维持室内温度,既不利于人类健康,又消耗了大量能源[2]。绿色节能建筑可以根据所在地区的气候环境变化,遵循科学的建筑设计方法,利用太阳能和风能交换热量,在减少设备能耗的前提下,使建筑内的环境呈现冬暖夏凉的效果[3]。生态气候建筑的设计需要考虑建筑地的气候条件、地理环境,通过科学的环境资源配置和技术手段,设计建筑的空间构造和形体。通过这种设计,可以减少建筑在使用过程中对空调等资源消耗型设备的依赖,具体的建筑设计原理如图1所示。
图1 主动式室内环境控制原理
1.3 设计意义
生态节能型建筑以环保节能为出发点,利用地域环境的气候条件,提高建筑对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资源的利用率,减少对化石能源等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满足了人类对居住质量和绿色环保的双重要求[4]。在设计和建造生态气候住宅时,要以保护自然环境为前提,充分挖掘自然资源的潜力,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研究生态节能住宅的时间较短,结合气候条件进行建筑设计的经验也不多[5]。如今,政府提倡各行业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因此,生态气候建筑设计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2 生态节能气候建筑的设计方案
2.1 整体规划布局
建筑地区的气候条件一般与地理环境有很大关系,在设计气候生态型建筑时,设计人员要考虑建筑周围的山体地势和海拔高度,还要关注各个住宅建筑的间距密度以及建筑群的整体高度,保证每个住宅都能接收到最多的太阳能,并且在规划建筑群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通风对建筑的影响,提高建筑和周围环境的协调性,使建筑与地域气候更好地结合。
2.2 生态节能建筑的结构设计
2.2.1 控制气流
在设计建筑时,可以充分利用风能调节建筑微环境的温度。在炎热的夏季,要减少建筑空间内的风阻,开放建筑对面的风向,利用风能带走建筑群中的热量;而在寒冷的冬季则正好相反,要阻挡寒冷的北风进入建筑内部。所以,建筑群的布局应以北高南低、北密南疏为宗旨,建筑的北面比较封闭,以抵挡冷空气;建筑的南面则相对开放,有利于冬季采光和夏季通风。
2.2.2 建设通风竖井
在气候生态建筑中,利用热压原理向外拔风,可以达到通风节能的目的。因此,在对建筑进行设计时,除了要利用过堂风,还可以在建筑内部设立通风竖井。在竖井的上部设立排风口,帮助排除室内污浊的热空气,再从底部引进新鲜的外部冷空气,可以达到降温的目的。竖井的调温效果与进出风口的高度差和室内外的温度差呈正相关,为了使热压通风效能更明显,可以利用高层建筑的楼梯间、拔风井等结构,增加进风口和排风口之间的高度差,并在开口处设置开关。当夏季气温较高时,将建筑内的热空气向外排出,冬季到来以后,就将出风口关闭,通过热空气层和外界隔绝,以达到保温的效果。
2.2.3 设置热缓冲空间
在生态节能建筑中,热缓冲空间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节能设计,在设计之初,对建筑空间的热环境进行构造划分,将对温度要求较低的走廊、门厅等区域作为室内和室外环境的缓冲区域,以降低室外气候对室内环境的不利影响。例如,对于大多数建筑来说,大厅是室内和外部环境的过渡空间,在大厅中设置可以开闭的门廊,并在门廊的外墙上多设置一些玻璃门窗,就形成了热缓冲区域。当夏季温度升高时,门廊又可以对室内外的通风起到缓冲作用,防止热空气直接进入室内。
2.3 生态气候建筑的节能措施
2.3.1 减少散热面积
生态气候建筑的体型系数是影响热循环的重要因素,当建筑体积不变时,体型系数越大,说明建筑的表面积越大,散热面积也会随之增大[6]。因此,在设计建筑的造型和空间布局时,要灵活运用建筑材料,使建筑结构紧凑简洁,尽量将建筑外形设计成圆柱形或方形,以减少建筑的表面积,降低建筑的体型系数。
2.3.2 增加立体绿化
住宅区的水体和绿植不仅能净化居住环境的空气,还能在蒸发吸热的过程中加速空气对流,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调节温度的作用。因此,在建筑的地面、屋顶、阳台和垂直墙面上都可以种植绿植。对于绿植种类,应选择树干高大的落叶型乔木,这种植物在夏季可以遮挡阳光,打造阴凉通风的环境;在冬季能抵挡狂风对建筑的侵蚀,营造绿色节能的居住环境。同时,在建筑的楼顶,也可以通过覆土或蓄水灌溉的方式种植绿植,能达到保温隔热、减少城市热岛效应的效果。在建筑的垂直墙面上,无需像以往那样在墙上种植爬山虎等攀援植物,而是设置双层通风的绿化结构,增强墙体的自身散热功能。同时,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墙体植物夏季繁盛、秋冬落叶的自然规律,也会使建筑和自然气候融于一体。
2.3.3 使用环保材料和可再生能源
在生态气候建筑中,可以在建筑布局和空间形式的构造上加入节能设计。利用可再生资源,减少建筑的能耗,构建建筑体内的微气候环境。主要方法:(1)以现代技术理念为设计核心,采用节能环保的绿色材料,增强建筑墙体的保温隔热功能,维护住宅建筑的微环境。(2)利用建筑区域的地下水和地表浅层土壤进行热量置换,使建筑的夏季通风和冬季采暖过程更加绿色低碳。(3)充分利用太阳能为建筑提供能源,如光伏发电、太阳能取暖以及太阳能热水器等,增加可再生资源的使用效能。(4)在建筑的中央或表面设置绿化敞开空间,减少建筑产生的热岛效应,优化建筑内部的气候环境。
3 结语
如今,建筑行业也在提倡可持续发展,气候条件也成为节能建筑设计的重要因素之一。绿色节能建筑应结合地域环境的气候特点,以传统建筑的设计原理为发展基础,以低碳环保为发展要求,利用自然资源,减少建筑能耗,在保证室内舒适度的前提下,达到节能减排、低碳环保的效果。在建筑形态的设计上,要充分考虑当地的气候条件,规划北高南低、北密南疏的建筑空间布局,尽量做到夏季通风、冬季保温,并设计能应对气候变化的建筑结构,降低建筑的体型系数,调节建筑室内的微气候,设计低碳环保、宜居舒适的绿色节能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