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县域休闲农业旅游资源开发格局及优化策略研究*——以广西为例

2021-11-05许小红覃爽姿甘永萍

关键词:区域空间资源

许小红,覃爽姿,阮 柱,甘永萍

(1.南宁师范大学 a.北部湾环境演变与资源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b.旅游与文化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1;2.广西安全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公共基础部,广西 南宁 530100;3.中国科学院 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广东 广州 510640;4.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 100049)

0 引言

休闲农业是农业产业链延伸、农业和旅游业深度融合发展的一种新业态[1-3]。休闲农业以观光休闲为目的,依托自然景观和农村空间等环境,向游客提供具有一定特色的观光休闲、文化欣赏、农事体验等旅游服务产品,亦称为观光农业、旅游农业或乡村旅游[2,4,5]。由于特色休闲农业在促进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丰富旅游资源类型,布局和建设城市近郊游憩带,促进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因此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得到了从中央到地方的一系列政策支持,如:“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大力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2018年中央1号),“积极开发城市周边旅游度假区,布局和建设近郊游憩带”(桂政办发〔2020〕37号),“推进乡村旅游项目建设”“加快乡村旅游业态融合发展”(桂政办发〔2020〕44号)等等。有研究认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于解决“三农”问题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应结合乡村产业振兴战略不断深化乡村旅游资源相关研究[6]。因此,休闲农业旅游资源开发问题值得关注。

休闲旅游资源是休闲旅游发展的载体和基础,直接影响旅游业的空间布局[7-9],因此,休闲旅游资源空间问题深受研究者持续的关注,由此使研究领域不断拓宽。随着旅游消费从观光型逐渐转向休闲度假型,产生了多种旅游消费类型共存的趋势[7],相应地,旅游资源的研究对象和内容经历了从中国旅游业上世纪80年代起步发展的世界遗产、国家风景名胜区、旅游资源单体和国家A级景区等,到21世纪初的国家A级景区、工业旅游示范区和农业旅游示范区等,再到21世纪第二个10年的国家A级景区、星级乡村旅游区、星级农家乐、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区、现代农业示范区、休闲农业园区、国家旅游度假区以及当前的全域旅游示范区的演变过程,这种演变过程体现了中国旅游资源类型结构的变化,同时也反映了客源市场需求经历了从传统观光需求向休闲体验需求的转变过程。由于区域之间旅游业发展进程存在差异,以往不同时期和当前出现的资源类型的空间问题,广泛受到学界关注。一是热点区域传统旅游资源空间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典型的资源类型有中蒙俄经济走廊自然保护区、世界自然遗产等自然旅游资源[10]、长江经济带高级别旅游资源[11]或者3A级及以上景区[12];二是近期出现的地理大数据资源类型,重点研究城市地图POI休闲旅游资源空间及其影响因素,如通过对成都市休闲旅游资源[7]、南京市615个点状休闲旅游资源进行分类而后开展城市休闲空间表征研究[8];三是乡村旅游资源空间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影响机理研究,典型研究对象是甘肃省206个乡村旅游示范村[13]、全国320个乡村旅游重点村[14]、220个中国最美休闲乡村示范点[15]和乡村旅游地类型与吸引力[16];四是休闲农业旅游资源空间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典型的资源类型有河北省436家休闲农业品牌主体[1]、上海市休闲农业项目[3]、2012-2017年华北地区680个休闲农业园区[5]、湖南省971个星级农庄[17]、河南省166个现代农业示范区[18]、重庆市301个休闲农业示范点[19]以及唐山市190个休闲农业园区[4]。休闲农业旅游资源在一个区域中是多种类型共存的,既有发展业态类型也有发展环境类型,前者主要是已经发展成为旅游业态的资源,后者主要是农业和旅游业发展所需要依托的乡村景观、田园景观、自然环境等,因此研究对象的选择需要综合考虑。研究方法,主要是采用洛伦茨曲线、基尼系数、不平衡指数、最邻近指数、变异系数、地理集中指数等计量方法分析资源的空间集聚和离散特征,运用平均中心距离、空间离散指数、回转半径法与空间分布曲线、核密度估算、叠加分析、缓冲分析、全局莫兰指数、Ripley’sK函数、地理探测器等现代地理信息技术方法探究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其中GIS空间分析方法是主流研究方法。空间尺度以省级空间尺度和地级市空间尺度为主。综合而言,旅游资源研究领域随着旅游需求的演变而不断拓宽,研究内容日益丰富且成体系,空间定量研究更加普遍,应用导向比较突出,并且近些年呈现出与信息化和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更加关注休闲资源与旅游体验研究等特征,有少数学者关注到国家战略背景下的旅游资源研究[6]。

休闲旅游资源以一定的资源禀赋为基础,其经济价值取决于资源丰度和组合状况,而资源丰度大小关系到区域旅游资源开发潜力,影响区域旅游业发展规模和产业结构[20]。因此,区域旅游资源禀赋成为了区域旅游发展空间研究的重点内容。其中,王凯从区域旅游资源的丰度大小、组合状况、整体优势度等定量评价了中国旅游资源禀赋的省级空间差异并阐述了旅游业区域发展重点[20]。韩春鲜基于资源的类型、数量和品质,构建了区域旅游资源优势程度评价模型,探究了新疆旅游资源丰裕度的区域差异[21]。马燕等运用资源丰度指数、空间错位指数研究了2016年伊犁11个县市旅游资源与旅游经济发展的空间错位[22]。梁江川等基于乡村旅游资源普查数据,分析了广东省乡村旅游资源丰度和市场吸引力的关系[23]。安强等基于县域旅游资源优势度评价,运用空间数据分析方法研究了县域贫困度和旅游资源优势度的空间格局[24]。汪德根等构建了基于资源品质、类型和聚集的优势程度模型,进而研究了国家级贫困县旅游资源优势度与脱贫力的耦合程度[25]。

旅游资源既具有类型、数量、质量的自然属性,又具有可开发、可利用、可塑造的社会属性,还具有特定地理区位和地理环境的空间属性;旅游资源的区域效应,体现了旅游资源所具有的和所能发挥的效能程度,主要通过类型效应、集聚效应、强度效应等展现出来,是旅游区域布局研究的物质基础[26];资源与发展的关系本质上是资源丰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区域旅游资源丰度影响着区域旅游业发展规模和产业结构。当前正处于体验旅游时代,由于休闲农业旅游具有亲身采摘、躬耕劳作的农业生产功能、旅游体验功能等,因此休闲农业旅游资源研究应该需要得到更多的关注。尽管目前广西休闲农业的发展业态形式多样,但是整体发展水平较低,难以实现农村第一、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要求,同时多种区域发展规划也将休闲农业旅游列为规划的重要内容,因此,广西休闲农业旅游资源的开发空间问题值得关注。鉴于此,综合考虑资源的数量、类型、等级和空间属性,运用旅游资源丰度、空间集聚度、变异系数、相关系数等方法,构建区域休闲农业旅游资源综合指数;探究在多种空间尺度下休闲农业旅游资源开发的空间特征并提出空间优化策略,以期为区域休闲农业旅游资源合理开发与规划、空间结构优化与调整,区域农业结构调整以及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提供决策支撑。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研究对象是广西2014—2020年农业旅游资源,包括休闲农业旅游发展业态类资源,如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中国农业文化遗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广西星级乡村旅游区和广西星级农家乐,以及有助于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的农业景观和乡村景观,如现代特色农业示范点(区)和示范园、家庭农场、中国农业产业强镇、中国美丽乡村、国家森林城市和国家森林乡村等农业发展环境类资源。数据来源于广西文化和旅游厅(http://wlt.gxzf.gov.cn/)、广西农业农村厅(http://nynct.gxzf.gov.cn/)和地级市及其各县区政府官网。区域发展规划空间单元数据主要来源于《广西西江水系一干七支沿岸生态农业产业带建设规划(2016—2030年)》《广西脱贫攻坚“十三五”规划》《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区域发展与脱贫攻坚广西实施规划(2016—2020年)》和《西江沿江特色旅游带规划(2016—2020年)》。人口数据来源于广西统计局(http://tjj.gxzf.gov.cn/)公布的《2020年广西统计年鉴》。行政区、水系、交通干线等地理要素数据来源于自然资源部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全国地理信息资源目录服务系统(https://www.webmap.cn/main.do?method=index)公开的全国1∶100万公众版基础地理数据和1∶25万公众版基础地理数据(2017版本)。数据采集截止时间是2021年1月31日,数据处理软件是PASW Statistics 18.0和ArcGIS10.2。

1.2 研究方法

旅游资源的区域效应反映了旅游资源效能程度并且通过类型效应、集聚效应、强度效应等体现出来[26];区域旅游资源的类型与品质由类型丰度和品位度评定,类型丰富且资源质量较高的地区更具有吸引力[24],资源丰度的大小关系到旅游资源开发潜力,影响区域旅游业发展规模和产业结构等[20]。因此,综合考虑资源的数量、类型、等级和空间属性,构建区域休闲农业旅游资源综合指数。

1.2.1 区域休闲农业资源评价指标

区域旅游资源的丰富程度,一般采用资源储量或平均占有量来表示;资源丰度越大,旅游开发基础越好,潜力越高[23]。数量丰度计算式[20]:

(1)

式中:Di为第i区域休闲农业旅游资源的加权综合密度,Qi为第i区域休闲农业旅游资源数量,Si为第i区域面积(万km2),Pi为第i区域人口(千万人),i=1,2,…,n。该指数反映了区域休闲农业旅游资源的相对拥有量,具有区域比较的可行性。

区域旅游资源的类型丰度反映了区域旅游资源的多样性;地区旅游资源类型越多,组合越丰富,越具吸引力[25]。类型丰度计算式:

(2)

式中:Ti为第i区域休闲农业旅游资源的类型丰度,其中,Mi表示第i区域休闲农业旅游资源类型的数量。

高质量的旅游资源区比一般品级的旅游资源区更具有吸引力[21],区域旅游资源禀赋等级越高,该区域越具有吸引力,越能促进区域旅游业规模发展[25]。旅游资源品位度是衡量区域之间旅游资源质量水平高低的指标,使用区域内较高品质的旅游资源数量加权求和量化,同时,旅游资源品位度反映了资源的数量优势和质量优势,品味度计算式:

(3)

式中:Gi为第i区域的休闲农业旅游资源品位度,Pi代表第i区域较高级别休闲农业旅游资源的数量与赋值的乘积。选取属于休闲农业发展业态类的乡村旅游重点村(全国、自治区级)、中国农业文化遗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国家级、自治区级)、广西星级乡村旅游区(五星级、四星级)、广西星级农家乐(五星级)以及属于农业发展环境类的现代特色农业示范点(区)和示范园(国家级、自治区级)、国家农业产业强镇、家庭农场(自治区级)、中国美丽乡村和国家森林乡村等较高级别的休闲农业旅游资源,计算品位度。其中,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中国农业文化遗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分别赋值10分,广西星级乡村旅游区赋值9分,广西星级农家乐赋值8分;现代特色农业示范点(区)和示范园、国家农业产业强镇赋值7分,家庭农场赋值6分,中国美丽乡村赋值6分,国家森林乡村赋值6分。同一类型按照五级等间距由低至高依次给定系数0.2、0.4、0.6、0.8和1,其中资源被评定的行政级别分为国家级、自治区级、市级、县级和镇村级,资源等级分为五星级、四星级、三星级、二星级和一星级。

空间集聚度描述的是旅游资源个体之间空间关联程度大小,反映了资源空间分布的集聚程度[25]。使用最邻近比率衡量点状类休闲农业旅游资源的空间集聚程度,计算式:

(4)

式中,Ni为第i区域休闲农业旅游资源的最近邻比率;d是每一个休闲农业旅游资源点到其最邻近点的距离;a是区域面积;n是区域内点状要素的数量。当Ni>1时,资源呈均匀六边形分布状态;当Ni=1时,资源呈随机分布状态;当0

(5)

鉴于数据的可获得性和可操作性特征,将资源分布所在的乡镇几何抽象成一个质点,观察与资源空间分布相关的乡镇空间集聚度,纳入统计资源包括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乡村旅游区、农家乐等发展业态类资源及部分具有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特征的现代特色农业示范点(区)和示范园、家庭农场、中国美丽乡村、国家森林乡村等发展环境类资源,合计1255个。

1.2.2 区域休闲农业资源综合指数

基于数量丰度、类型丰度、品位度和空间集聚度,构建区域休闲农业旅游资源综合指数模型:

Ai=Di×WD+Ti×WT+Gi×WG+Ri×WR

(6)

式中:Ai表示第i区域休闲农业旅游资源综合指数,W是权重。Ai值越大,第i区域休闲农业旅游资源的开发水平越高;反之,则越低。采用极差标准化公式消除数量丰度、类型丰度、品味度和空间集聚度的量纲差异,计算式:

(7)

式中:xi为被消除量纲差异的第i个指标数值,Xi为第i个指标原始数值。

运用变异系数法确定指标权重,计算公式:

(8)

式中,W表示指标权重,CVi、σi和xi分别表示第i个指标的变异系数、标准差和平均值。

使用自然断点法(Jenks)将休闲农业旅游资源开发空间划分为优势区、比较优势区、中等区、比较劣势区和劣势区五个等级。

2 结果分析

2.1 总体空间开发格局特征

区域休闲农业旅游资源的开发潜力大,空间分布呈现集聚发展特征,但是资源质量水平一般,吸引力很有限,资源组合类型不够丰富。从权重值及其均值(0.250)看(表1),县域休闲农业旅游资源的数量丰度(0.333)和空间集聚(0.305)均优于品味度(0.223)和类型丰度(0.139)。资源类型主要有已经发展成为业态的乡村旅游重点村、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农家乐和乡村旅游区,以及具有休闲发展项目的美丽休闲乡村、农业示范区、农业示范点、农业示范园、森林乡村、家庭农场等发展环境类资源,其中发展业态类资源有838个,发展环境类资源共计417个,国家级和自治区级资源有431个,五星级和四星级507个。现代特色农业示范点(区)和示范园、家庭农场等点状类农业景观和乡村景观共计9050个,其中国家级和自治区级资源有1137个。从前10名县域看,数量丰度有海城、东兴、叠彩、长洲、蒙山、玉州、灌阳、城中、凭祥和雁山;类型丰度有龙胜、恭城、灌阳、灵川、马山、蒙山、覃塘、田东、巴马、北流、大新、德保、东兴、富川、横州市、金秀、荔浦、陆川、鹿寨、宁明、平桂、容县、融水、三江、藤县、田阳、西乡塘和阳朔;品位度有灌阳、合浦、玉州、容县、钦南、东兴、三江、蒙山、龙胜和覃塘;空间集聚度有田林、永福、苍梧、昭平、融水、柳江、隆林、灌阳、兴宾和德保。

从综合指数看,自然断点法将县域休闲农业旅游资源开发空间划分为优势区(0.427~0.658)、比较优势区(0.313~0.427)、中等区(0.221~0.313)、比较劣势区(0.116~0.221)和劣势区(0~0.116),其中比较劣势区、中等区、比较优势区在空间分布上呈现明显的连片状集聚发展特征,劣势区和优势区呈现显著的零星状分散发展特征,总体上呈现连片团状发展、零星状分散发展、环状发展的空间特征(图1)。劣势区在桂西南、桂西北呈团状分散分布特征,其中都安-大化呈团状分布,港口、港北、龙圩呈零星状分布;比较劣势区在桂西南、桂西北呈轴带状、团状、零星状分布特征,其中“防城-上思-良庆/扶绥-江州-隆安/天等-苹果”呈现大轴带分布,“金城江-东兰-凤山”呈现小轴带分布,桂南银海-铁山港、桂北临桂-雁山城郊区域呈团状分布,桂中的合山、象州、港南-桂平则是分散状与团状相结合,那坡、融安、平乐、全州是零星状分布。中等区以团状分布为主,少数区域呈带状分布特征,其中“武鸣-宾阳-横州市-灵山-钦北-邕宁-青秀-江南-西乡塘-武鸣”环南宁城区大团状分布,桂中“忻城-兴宾-武宣”、桂北“资源-兴安”、桂东“平南-藤县-岑溪”、桂东南“博白-陆川-福绵-兴业”和桂西北“巴马-右江-田阳,乐业-天峨,西林-隆林,环江-罗城”均呈团状分布,桂西南 “靖西-大新-龙州-凭祥”呈带状分布。比较优势区的空间分布格局比较多样,呈现团状、连片状、长条带状、U型状和零星状的分布特征,其中南宁城郊的“马山-上林”、桂东南的“玉州-北流-容县”、桂西 “田林-凌云,德保-田东”呈团状分布,桂南“钦南-合浦-浦北”、桂中环柳城区的“宜州-柳城-鹿寨-柳江”呈连片分布,桂东北-桂中的“苍梧-昭平-平桂-钟山-富川-恭城-阳朔-灵川”呈长条带状分布,桂东北的“永福-阳朔-灵川”呈环桂U型状分布,“兴宁、覃塘、宁明、南丹、三江”呈零星状分布。优势区以零星状分布为主,桂东北的龙胜、灌阳、蒙山和融水,桂西南的东兴,以及桂南的海城,均呈零星状分散分布。

以融水-上林-东兴、大新-覃塘-万秀为资源空间分界线(图1),观察县域休闲农业旅游资源开发的空间组合形状特征。西北部的劣势区、比较劣势区、比较优势区和中等区呈现星棋罗盘状分布特征,东北部的优势区、比较优势区和比较劣势区呈现不规则“田”字型格网分布特征,南部沿海的比较优势区“钦南-合浦-浦北”呈现浅“V”型分布特征,“融水-上林-东兴”一线以西(防城-上思-良庆/扶绥-江州-隆安/天等-苹果、都安-大化、金城江-东兰-凤山)的劣势区和比较劣势区呈现长带状分布特征。桂林和柳州均已形成具有比较优势的环城休闲农业带,北海近郊、南宁远郊的马山-上林、玉林近郊和刘三姐故乡宜州,均已形成比较优势区。

图1 广西休闲农业旅游资源综合指数空间格局

2.2 区域空间开发格局特征

由于区域发展规划空间单元的县域数量和区域面积存在差异,因此,选取数量丰度、类型丰度、品味度和空间集聚度的权重,分析休闲农业旅游资源开发的空间特征。“一干七支”水系沿岸县域、西江经济带、北部湾经济区、桂西资源富集区、左右江革命老区、贫困县分布区的数量丰度、空间集聚度,均普遍优于类型丰度和品味度;沿边经济轴带、红水河流域经济轴带、南岭山地经济轴带的数量丰度、品味度,均普遍优于类型丰度和空间集聚度(表1)。由此可见,区域空间规模越大,资源的数量和空间集聚特征越强,而类型和质量的特征则越弱;区域空间规模较小的特色经济带,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均得到较好的发展。

表1 基于县域尺度的区域休闲农业旅游资源评价结果

从综合指数看(图1),“一干七支”水系沿岸县域休闲农业资源开发空间以河流间断段式连片分布为主,其中桂江流域、柳黔江流域、秀江全流域是连片的比较优势区,左右江流域上游河段沿岸、红水河流域中下游河段的县域均是连片的比较优势区和中等区,西江干流分段式发展特征明显,多为连片的比较优势区、中等区和劣势区且以后二者为主。

由图2可知,西江经济带的中等区围绕邕城连片分布并且向东西方向延伸,优势区和比较优势区在柳州和来宾呈现南北“带状+圈状”分布特征,比较优势区、中等区和比较劣势区在革命老区呈环状向外弱辐射分布特征;在西江经济带的基础上,北部湾经济区的比较优势区、中等区和比较劣势区连片组团交错分布,形成了满足首府城市休闲需求的马山-上林、玉州-北流-容县、钦南-合浦-浦北3个比较优势连片发展区;桂西资源富集区的劣势区和比较劣势区集中分布在金城江、东兰、凤山、都安、大化、平果和天等,比较优势区、中等区、劣势区、比较劣势区呈现星棋罗盘状空间分布特征,这种空间分布格局在左右江革命老区更加明显。特色经济带的优势区、比较优势区、中等区、比较劣势区和劣势区表现出明显的空间互补特征。其中,南岭山地经济轴带呈现西南-东北走向的“扁担”型空间分布特征,优势区和比较优势区分布在中部,中等区分布在两端;红水河流域经济轴带呈现东西走向的“马鞍”型空间分布特征,东西两端是比较优势区和中等区,中间是劣势区和比较劣势区;沿边经济轴带呈现西北-东南走向的短条带“川”字型空间分布特征,中等区(田阳)、比较优势区(田东和德保)、比较劣势区(平果和天等)、中等区(隆安、大新和龙州)相间分布。极度贫困县休闲农业开发落后于深度贫困县和一般贫困县,桂东北和桂北的深度贫困县和一般贫困县均得到了很好开发。极度贫困县是休闲农业旅游资源开发的劣势区;休闲农业旅游资源在一般贫困县和深度贫困县均得到有效开发,桂东地区基本上开发成团状的优势区和比较优势区,中等区、比较优势区和优势区在桂北地区成条带状连片分布,在桂西地区围绕深度贫困县成为星棋罗盘状分布,桂北(环江、罗成)、桂中(忻城、武宣)、桂西南(隆安、大新和龙州)、桂东南(兴业、陆川和博白)是零星散状分布的中等区。

图2 区域休闲农业旅游资源综合指数空间格局

2.3 资源开发空间优化策略

从区域空间视角,以发展规划空间单元的总面积、县域单元数量、综合指数与数量丰度权重、类型丰度权重、品味度权重、空间集聚度权重为自变量,进行Pearson双侧相关性检验。结果显示:规划空间总面积和县域单元数量,在0.01显著性水平上与综合指数具有显著的高度正相关;在0.05显著性水平上与数量丰度具有一般正相关但是与类型丰度具有一般负相关;与品味度和空间集聚度仅存在低度相关性。综合指数,在0.05显著性水平上与数量丰度存在一般正相关,与类型丰度存在一般负相关;与空间集聚度存在不显著的低度正相关。由此可见,区域休闲农业旅游资源开发水平高低与区域发展空间规模密切相关,区域休闲农业发展的空间规模和资源开发的数量规模需要达到一定的量,资源空间集聚效应特征才有可能出现,区域休闲农业旅游才有可能高质量发展。当前,休闲农业资源的发展类型是有限的,但是通过进一步开发休闲农业多种功能属性,增加附加值特别是农业文化价值,可以提升休闲农业资源的品味度,同时进一步整合区域休闲农业发展空间,促进休闲农业高质量发展。因此,结合区域发展规划、交通网络和“一干七支”水系,从服务于城市居民休闲需求以及促进旅游客流疏散的视角,提出空间格局优化策略(图3)。

图3 广西休闲农业旅游资源开发空间优化图

构建三个休闲农业旅游发展核。龙胜景观发展核依托国家级农业文化景观和桂北少数民族风情,服务于桂林和柳州城市居民和旅游者;东兴边境发展核依托北仑河口渔作景观、东兴镇的竹山村、江平镇的交东村、万尾村等资源,服务于沿海城市居民和旅游者;上林远郊发展核依托霞客桃源壮乡、云里湖、万古茶园、清水河鱼王生态农庄、内里庄乡村旅游区、下水源乡村旅游区、禾田生态休闲农业示范区、云姚谷休闲农业核心示范区等资源,服务于首府城市居民和旅游者。

构建两个休闲农业旅游发展区。以玉林近郊为中心,以南流江、北流江、杨海河覆盖的玉州、北流和容县为重点区域,以北流河沿岸区域的勾漏洞、铜石岭、真武阁、都桥山等景区景点为资源本底,依托“五彩田园”现代农业示范区、欢天喜地园艺世界、雅秀峡森林花海、绿碧山乡村旅游区、都峤山水田园等优势休闲农业资源,融入铜鼓文化、宗教文化和古代“丝绸之路”文化,建设桂东南休闲文化农业旅游区,服务于桂东南中心城市居民和旅游者。以百色城区为中心,以红色旅游景区景点为资源本底,依托右江支流澄碧河-澄碧水库、剥隘河-乐里河交汇区域、右江区-福禄河交汇的福禄河湿地公园区域等河流湖泊景观以及濑浩村、平圩村、福禄村等沿岸特色村落,建设以山水自然观光、红色文化旅游、养生度假休闲为主题的右江河谷文化休闲农业旅游区,服务于百色城区居民和旅游者。

构建8条休闲农业旅游发展带。以南岭山地经济轴带的农业(茶)文化、民俗风情、梯田景观为资源本底,充分发掘南岭山地垂直地貌特色农业景观,增强景观的观赏性,融入桂北少数民族特色,增加资源的文化内涵;依托桂林国际旅游胜地,构建以“三江侗族八江镇布央村/丹洲镇丹洲村-侗族风雨桥-龙脊梯田”为特色的南岭山地高端民俗风情休闲农业旅游带。以龙州城区为核心节点,依托左江沿岸农业景观、乡村田园、花山等特色景观,融入龙州红色文化,形成左江沿岸休闲农业旅游带。以阳朔和昭平为中心,整合桂江两岸的古村古镇,构建以古村古镇文化、农业创意、农事体验为主题的“阳朔-平乐-昭平”休闲农业旅游带。以左江神秘的边境山水景观、花山岩画、骆越文化、沿岸乡村田园为资源本底,依赖以沿边公路、S60合那(合浦-那坡)高速、G322、S319、南友支线等构成的交通网络,整合那坡、靖西、大新、龙州、宁明等边境城市,形成沿边特色休闲农业旅游带。以浔江沿岸特色乡村(福传村、永隆村、泗洲村)田园景观为资源本底,以禤洲岛、泗洲岛、长洲岛为重点区域,建设彰显岭南风情特色的休闲农业旅游区域。极度贫困县是旅游开发洼地,应以旅游驱动贫困县产业转型为目标,以大化百里画廊、都安红渡-英雄大峡谷、马山百龙滩百掌等为资源本底,以旅游发展质量比较高的巴马和具有比较优势的马山、上林为核心,沿红水河两岸构建以长寿养生、民俗体验、红色文化、山水田园观光为特色的“东兰-巴马-大化-都安-马山/上林-忻城”山水田园养生休闲旅游带。以中国农业文化遗产隆安壮族“那文化”稻作文化系统和横州市茉莉花复合栽培系统为核心资源,构建以“广西金穗生态园-杨美古镇-石埠·美丽南方休闲农业旅游区-广西现代农业技术展示中心-花雨湖生态休闲农业示范区-中国·东盟·古岳非遗文化村-金花茶产业示范区-西津湖-中华茉莉花产业示范区”为发展轴的百里邕江沿岸休闲农业旅游带。以大藤峡沿岸的桂平、武宣为节点,开发以峡谷观光、文化体验、农业观光、农事体验、乡村休闲为主题的黔江观光休闲农业旅游带。

构建3个休闲农业旅游发展圈。以桂林城区、龙胜、三江、昭平为核心节点,优化组合休闲农业发展空间,充分发掘龙胜梯田景观、恭城月柿栽培系统等高级农业遗产资源的文化价值,进一步提升与桂林国际旅游胜地相匹配的区域休闲农业吸引力,基于由“G76夏蓉高速、G321国道、G209国道、G323国道、S207、S327、S305、S201、G322国道”形成的交通网络,构建“桂林城区-龙胜-三江-柳州城区-金秀-蒙山-昭平-富川-恭城-灌阳-全州-兴安-灵川-桂林城区”的“桂林-柳州-贺州”大桂林休闲农业旅游圈,主要满足周边区域城市(粤港澳大湾区、黔中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居民和旅游者的休闲需求。以宜州、巴马、百色城区、马山为核心节点,整合宜州刘三姐镇、巴马养生基地、南丹白裤瑶歌娅思谷、红色文化旅游资源、右江河谷自然景观等资源,基于由“G323国道/G78汕昆高速、G324国道、武平高速、G210国道/G75兰海高速/S209”形成的交通网路,构建“百色城区/田林/右江区-田东/德保-马山-宜州-南丹-巴马-百色城区”的桂西革命老区休闲农业旅游圈,主要满足革命老区城市居民和旅游者的休闲需求。以上林、龙州、东兴、北海为核心节点,整合龙州沿岸休闲农业发展带、边境休闲农业发展带和沿海休闲农业发展带以及南宁周边比较优势区,基于由“武平高速、G324国道/G80广混高速、S210、沿边公路、G7511/G75兰海高速、G325国道、G209国道、G324国道、S209”形成的交通网路,构建“上林-马山-田东-德保-沿边特色经济带-东兴-钦南-北海-浦北-覃塘-宾阳-上林”的环南宁都市休闲农业旅游圈,主要满足首府居民及旅游者的休闲需求。

3 讨论与结论

本研究以广西多种类型休闲农业资源为研究对象,空间尺度涉及省域尺度、县域尺度以及区域发展规划空间单元尺度,以县域休闲农业旅游资源开发评价为基本点观察在不同空间尺度下休闲农业旅游资源开发空间格局;将多种类型资源要素与多种区域空间相互结合,既识别了行政空间尺度下休闲农业资源开发的空间边界,又反映了区域发展规划空间单元休闲农业资源的开发效果。旅游开发是一项涉及经济、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和相关管理部门的综合性系统工程,旅游资源禀赋并不是决定区域旅游发展的唯一因素,经济发展水平、自然环境、区位特征等制约着区域旅游资源的吸引力和功能,以及开发模式、等级和序列[20]。因此,综合考虑资源要素、区域发展规划、水系和交通网络,提出多种空间尺度下的空间优化策略,实现空间规模、空间边界的统一,有助于地方旅游发展规划与不同层级区域发展规划产生一致的休闲农业旅游资源开发行动,避免休闲农业旅游资源无序开发。这种区域与要素相互统一的研究,有利于下一级行政空间尺度将区域旅游发展目标转化为要素管控目标[27],符合“多规合一”处理好规模、边界与秩序关系[28]的要求,同时也是科学制定全域旅游发展规划的要求;全域旅游规划统筹区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是“多规合一”理念指导下多种规划的结合体[29]。另外,桂西北、桂西、桂西南贫困县区域是典型的石漠化岩溶地貌分布区,生态环境脆弱,农业发展需要做好水土保持工作;同时依赖旅游扶贫政策优势,应将休闲农业旅游开发融入到区域发展空间规划,形成内生发展能力。研究结论:

(1)县域休闲农业旅游资源的整体质量水平一般,吸引力有限,组合类型不够丰富,有一定的数量规模,开发潜力大。

(2)县域休闲农业旅游资源的等级空间表现出连片团状发展、零星状分散发展和环状发展的特征。其中,比较优势区、中等区、比较劣势区呈现明显的空间连片状集聚发展特征,劣势区和优势区呈现显著的零星状分散发展特征,并且总体上表现出星棋罗盘状、不规则“田”字型格网状、浅“V”型、长带状的显著空间组合形态特征。

(3)区域发展规划空间单元休闲农业旅游资源的整体开发水平与区域空间规模、资源数量规模密切相关;在资源类型有限的条件下,发展特色休闲农业,整合区域发展空间,有益于提升区域资源发展质量。

(4)区域发展规划空间单元休闲农业旅游资源的等级空间表现出连片团状发展、带状发展、圈状发展和环状发展的特征,并且总体上表现出“扁担”型、“马鞍”型、“川”字型、星棋罗盘状的显著空间组合形态特征。

(5)通过整合县域尺度和区域尺度休闲农业旅游资源的方式,可以构建3个发展核、2个发展区、8条发展带和3个发展圈,优化区域休闲农业旅游总体发展空间,满足城市居民和旅游者的休闲需求。

猜你喜欢

区域空间资源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空间是什么?
分割区域
创享空间
我给资源分分类
资源回收
做好绿色资源保护和开发
区域发展篇
区域
QQ空间那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