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大联动推进“两区”高质量协同发展
2021-11-05谢瑜宇
文|谢瑜宇 李 宇
作为全国首个以中东欧合作为主题的经贸合作示范区,宁波中国—中东欧经贸合作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自2018年启动建设以来,已建成以“两园两馆三中心”为核心的合作载体,形成了宁波与中东欧国家全面深度合作新格局。2020年,宁波与中东欧国家进出口额达295.2 亿元,同比增长3.7%;双向投资项目累计160 个,总投资额达5.6 亿美元,居全国前列。去年,浙江自贸试验区率先实现赋权扩区,宁波片区是三大新片区中面积最大、区域最集中、功能最齐全的区域,具有区位优势、开放优势、产业优势等。宁波充分发挥示范区与自贸试验区(以下简称“两区”)两大国家战略的政策叠加效应,有利于聚焦中东欧国家实施更精准、更有成效的开放,有利于合力打造制度创新联动的大平台,共同建设联通内外、高效配置全球资源的大通道。
“两区”联动协同发展的重要意义
“两区”联动协同发展有利于制度创新叠加共振。“两区”既是改革开放前沿阵地,又是政策制度创新高地。推动“两区”联动协同发展,有利于政策制度创新联动叠加,有利于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探索开放合作的新领域、新模式、新平台、新技术,及时将贸易、投资、金融、人员流动等领域的制度创新成果率先复制推广,产生“1+1>2”的强大效应。
“两区”联动协同发展有利于产业资源高效集聚。“两区”是推动产业开放升级的重要“试验田”,产业功能联动是“两区”联动协同的核心要素。“两区”联动协同发展,有利于将自贸试验区的投资、贸易、物流运输优势与示范区的特色产业优势深度结合,加强产业间整体联系,集聚高端产业要素,创新产业转移共享机制,推动产业协同发展,构建更加开放、更有深度、更加可控的全球性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
“两区”联动协同发展有利于资源要素跨区流动。“两区”联动协同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是构建区域间商品、资金、服务、技术、人才和信息自由便利交流的机制,增强经贸互动合作。依托自贸试验区人才开放政策,有利于示范区探索人才共认共用共育实现路径,共同促进高级人才有效流动和优化配置,促进人力资源开放共享。“两区”联动协同发展,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经验可在示范区优先复制推广,自贸试验区资源优势可支持示范区建设,促进“两区”开放政策深度叠加、创新功能有机融合,提高“两区”吸纳和配置全球资源能力。
“两区”联动协同发展有利于科创功能深度融合。“两区”联动协同发展,尤其是建设数字自贸试验区和数字中东欧经贸促进中心,有利于打造以数字化为特色、服务“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和五大重点领域新兴产业发展的高端产业平台和载体,为新材料、工业互联网、关键核心基础部件三大科创高地建设提供支撑,同时也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大量丰富多元的应用场景。通过数字化建设,加快集聚更多要素,以更开放的制度推动科技创新,以更精准的政策激发科技体制改革创新活力,以科技创新为高水平引领型产业赋能,打造长三角南翼科创中心。
第二届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暨国际消费品博览会会场。宁波市商务局供图
“两区”联动协同发展的路径举措
做好政策联动。一是推动创新改革先行先试。争取将宁波片区形成的投资贸易自由便利化、跨境资金流动、交通运输开放、人员流动便利等系统创新和促进高端要素便利流动的制度安排,率先在示范区复制实施。借鉴上海进博会展品进境形式和后续管理,允许符合条件的参展商品适用网购保税进口。二是放大“两区”联动政策叠加效应。突出“松绑”“放活”“政策叠加”,研究政策突破的关联点和制度创新的交汇点,破除制约“两区”投资贸易、产业发展、开放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敢于先行先试,释放政策溢出效应。三是不断提升市场化改革优势。深化“两区”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以数字化改革为引领,以“两区”各项改革试点、平台和项目为主抓手,完善要素市场制度规则,更好地实现各类要素价格市场决定、流动自主有序、配置高效公平,促进“两区”高质量发展。
做好产业联动。一是注重发挥产业优势。立足“两区”产业定位与需求,研究探索国际产业合作新内容、新规则、新机制,打造一批具有示范带动效应的重大产业项目;发挥“两区”在创新发展和开放融合中的引擎作用,引导其他区域参与“两区”建设,助力宁波建设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先行城市。二是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实施产业对接升级计划,推进产业合作“搭桥”试点,共建中东欧国际产业合作园和中东欧中小企业集聚区,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深化双向交流合作,不断提升产业合作国际化水平。三是培育壮大企业主体。完善各类新型企业培育长效机制,做大做强新型企业培育库,扶持一批潜力企业加速成长为行业“独角兽”。引导示范区贸易企业到自贸试验区设立子公司,享受跨境金融结算创新、投资贸易便利化等政策;鼓励自贸试验区贸易企业到示范区设立子公司,享受专项产业扶持政策,扩大与中东欧经贸合作规模。
做好物流联动。一是引导支持建立一批边境仓。从通往欧洲的物流节点看,边境仓比海外仓更具成本、时间等优势。要主动对接我国沿边城市,加强与沿边城市口岸在物流便利化方面的协作,引导支持一批市场主体在当地设立边境仓,协助企业提升边境仓物流效率。二是持续加强与中东欧港航合作。深化宁波舟山港与中东欧国家“五海六港”合作机制,争取设立中国—中东欧国家港区产业联盟;依托中远海运物流,建设面向中东欧的“一带一路智慧航线”;适时推动开通以中东欧国家为目的地的中欧班列;在现有宁波—布达佩斯货运航线基础上,适时推动增设至中东欧客货运航线。三是大力发展多式联运业务。宁波货物通过铁路到德国汉堡再转海运到美国东部比纯海运时间可缩短约10 天,费用可节约40%。多式联运一定程度可解决一些中东欧物流中的“痛点”问题。比如,新能源汽车的电池设备作为危险品不允许通过铁路运输,但新能源汽车可以通过联动公路和境外铁路运输销往中东欧。因此,要坚持推动海铁、公铁等多式联运,加强海、铁、陆等口岸联动,提高物流效率。
做好平台联动。一是充分发挥现有平台溢出效应。发挥好中东欧博览会、保税区中东欧贸易物流园、中东欧国家进口商品常年馆、中意产业园等功能平台作用,进一步提升中东欧博览会能级,打造中东欧合作主场外交平台;推动自贸试验区政策与跨境电商产业融合,建设一批中东欧国家农产品、食品、美妆产品等进口消费品专业市场,搭建能源等大宗商品交易平台,构建双向贸易网络。研究制定具有竞争力的专项政策,争取引进更多国内外优质企业落户“两区”。二是打造“两区”协同服务平台。聚焦“两区”功能定位和产业发展需求,坚持“一盘棋”思想,推进“两区”开展技术合作、人才交流、产业共建,打造若干个跨境贸易服务平台,成立面向“一带一路”沿线的跨境投资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促进资源要素高效集聚。三是对接境外自由贸易平台。依托示范区在“一带一路”沿线和中东欧国家的贸易优势,主动对接“一带一路”沿线自由贸易园区、各类海关特殊监管区等特殊经济功能区,实现自贸试验区宁波片区、海关特殊监管区与境外各类特殊经济功能区联动合作发展,探索搭建通关、检验检疫等监管标准互认,推进贸易通关一体化,对接国际贸易规则,降低区域贸易壁垒。
做好创新联动。一是明确联动管理机制。研究制定“两区”创新联动发展方案,可探索设立“两区联动办公室”或形成联席会议等制度。不断完善“两区”与市级部门常态化联系机制,实现政策制定、规划设计、政策创新、人才招引、科技创新等方面协同,促进“两区”产业差异化错位发展、资源要素利用最优化配置、整体政策功能效用最大化。完善目标考核责任制,重点关注“两区”自主创新能力、开放创新融合、产业创新发展水平等个体与联动指标。借鉴中韩国际合作示范区行政审批清单制,实现“两区”联动管理。二是搭建创新联动平台。推动“两区”企业主体根据发展需要,联合搭建自主创新平台、研发孵化平台、“一带一路”协同创新平台,推进中东欧海外科创中心、中捷产业园、中东欧工业园等境外产业园的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三是优化创新服务体系。鼓励有条件的双创示范基地和各类国家级创新平台与中东欧国家开展合作,加快发展创新工场、专业化众创空间等新型孵化模式,构建“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的创业孵化链条,为“两区”初创型企业和创业者提供全流程服务。
做好人才联动。一是加强人才培养引进。支持“两区”紧扣产业需求,落实好已出台人才鼓励支持政策;依托自贸试验区人才自由便利流动政策,重点加大柔性引才力度,吸引海内外优秀人才和团队。探索开展教育资质或从业资格条件互认,建立完善多层次人力资源服务体系。支持企业设立海外研发中心,带动与当地高端人才的交流与合作。二是改革创新人才激励机制。在“两区”探索建立作为激励手段和收入补充的津补贴制度;鼓励企业创新工资薪酬模式,聘任高端人才;探索建立高级职称评审绿色通道,落实高层次人才、急需紧缺人才职称直聘政策。三是健全人才综合服务体系。大力引进优质人才服务机构,吸引境外高层次人才、专业人才来甬就业,留学生来甬学习。在符合国家政策导向下,支持国内外教育机构在“两区”投资设立优质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