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河南省台前县沿黄村域公共休闲现状与提升路径研究
2021-11-05孙玉华河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文/孙玉华(河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一、研究背景
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重要的经济地带,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区域,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1]。目前,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1]。近年来,台前县实现脱贫,逐渐通过农业转型带动工业发展;沿黄河北岸土壤肥沃,有连续的村庄和数量相当的人口,黄河历史文化深厚,黄河黄土的符号特征是世代村民内心永远的家乡情结。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2],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乡村最为突出[3]。乡镇产业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带动了乡村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变化。台前县沿黄区域作为转型中的乡村,村民可支配收入增多,对生活质量要求增高,渴望生活环境改善,而休闲安全尚不能全面保障,公共休闲服务滞后于休闲需求。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乡村建设应融入主体村民的休闲需求,打造沿黄村域特色的休闲服务。
二、研究区概况
(一)研究区基本情况
台前县位于黄河下游北岸,属于黄河冲积平原的一部分,地势较为平坦,人口较为密集。近十年来台前县民营经济较为活跃,沿黄村域出现不少乡镇产业,如羽绒加工厂、汽车零件加工厂、农副产品加工厂等。随着能人返乡创业以及乡镇工业、特色农业的大量出现,乡村转型已见雏形。目前耕地机械化程度全面普及,农民逐渐从繁重的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村民就职于当地企业,逐渐有了稳定的收入。同时,外出务工的村民,收入相当丰厚。村民可支配收入增多,对生活质量要求提高,休闲出现转型:休闲意识增强、休闲消费能力提升、休闲半径扩大、休闲时间增多、休闲形式多样化和高级化。
(二)落后的公共休闲服务制约乡村振兴
影响乡村居民消费空间的机制有经济因素和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在转型乡村,家庭小汽车的普及,加速了城市生活方式向农村的渗透,使得村民的消费层次提升、消费空间延伸到县城或者市区,拓展了乡村消费空间[4]。研究区村域内鲜有合理的公共休闲服务,村民在乡村就业、在县城居住,把消费转移到县市地区,造成乡村资金和人口的流出,与当下乡村振兴的目标是背道而驰的。
三、研究区休闲安全存在隐患
(一)休闲资源匮乏
数量上,公共休闲空间不足,公共休闲形式单一,缺少文化类和室内公共休闲空间。沿黄乡镇区域内休闲公园不足四个,且公园内休闲设施单一,仅有几项福利运动器材,有利于儿童释放天性、发展特长、健康成长的户外安全空间极度匮乏。
(二)缺乏人性关怀
台前县沿黄村域内,常居人口以老年人和儿童为主,现有的公共休闲设施不符合该部分人群的安全需求,没有安全和便利行动的设计,常会给老年人和青少年休闲带来安全隐患。
(三)黄河边休闲聚集明显,问题突出
生活在沿黄地区的村民对黄河有难以割舍、难以言说的依恋情感。自然条件相对较好的黄河岸边,每年夏季自发成为村民乘凉消暑约会溜娃的首选之地,而复杂的水况和杂乱的河滩场景,影响了休闲者人身安全,溺水事故伴随而来。尤其是每年学生暑假期间,成为溺水事故频发的时段。通过调研得知,黄河边已自发成为沿黄村域公共休闲区,而现有的乡村规划设计与乡村基础设施设备忽略了村民对黄河资源的休闲需求。
(四)公共休闲卫生问题较突出
沿黄村域面朝黄土,尤其是春秋两个季节的风沙较大,在夏秋季节,黄河岸边集聚大量休闲人群,亦吸引了大量推车小商贩加工、零售小食品,而黄河岸边风沙大、缺乏公共洁净水源、食物保温条件不足,所以食物卫生问题尤为突出。
(五)休闲服务设施缺乏
沿黄河防汛大堤道路两侧区域是周边村民休闲集聚地,也是过往车辆主要通道,没有人车分流隔离带,没有基本的公共卫生设施,对于休闲村民来说,安全存在很大隐患。
四、台前县沿黄村域休闲服务提升整体思路
(一)实施以农业为依托的三产融合,自发形成休闲资源
结合农业的休闲观光和农事体验发展思路,主动融合以农业为基础的一、二、三产业综合发展,选优培育一批田园综合体、特色小镇,打造一批休闲观光农业园区和新型农家乐项目。收集整理黄河民谣农谚、农民艺术、传统手工艺等乡村文化,举办特色民俗活动和节庆活动,强化休闲产品黄河文化、乡村特色,以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便利村民自身的休闲需求。
(二)以点带面,打造“四美乡村”
按照“一村一景,一村一韵”要求,深挖历史底蕴,内外兼修。目前台前县已经重点打造了几个具有地域品牌的特色小镇,容貌整洁、生态良好、舒适宜居的乡村环境初步把美丽转化为生产力。现有的成功案例,是推进以点带面的前提。关注村域生态环境特色、深挖历史底蕴,依托代代相承的耕读文化、与灾难斗争的滩区文化、乡村生态整改、特色农家乐、名人庙宇、市集文化、传统手工艺等,打造休闲景观小品,展现出沿黄村域休闲特色。
(三)沿黄生态休闲走廊
依托主要水系和重要生态板块,形成集环境、景观、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生态廊道,促进生态治理、防洪安全、景观提升、产业发展相统一,自觉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以做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为契机,以充分利用黄河资源为指导,创造性地融入沿黄村域村民休闲需求的建设。
(四)推进森林特色小镇建设
台前县临黄堤坎村庄普遍植被丰富、树木茂密,在现有的畜禽养殖基础上,依据特色,认真规划森林特色小镇,发展森林特色产业,以产业主推村貌改善,自发形成休闲资源。
(五)以黄河文化为主线,分段规划、重点突出
依据区域特色,找到突破点,分段打造特色休闲文化:黄河文化、红色历史、运河文化等。以夹河乡滩区姜庄民宿、八里庙运河小镇、金堤河入黄河口、刘邓大军渡黄河纪念馆为代表,整合生态和文化特色资源,提升休闲体验深度,提升“黄河故事”感染力、体验力、吸引力,将黄河文化的精髓内化到村民日常活动中,让历史文脉薪火相传。
台前县沿黄村域休闲服务整体建设思路见图1。
图1 台前县沿黄村域休闲服务整体建设思路
五、面向主体村民的休闲服务提升研究
(一)调整农业种植结构、丰富农田景观,自发形成休闲资源
沿黄村域土地利用最主要的形式仍然是农业,村民虽然有副业收入,但是没有主动置耕地不管不顾,同时,村内的儿童也纷纷认为到田间地头“耍一耍”是极有趣的,所以,首先应该在田间耕作地带设置休息空间,这种休息空间既有利于劳作者休息,又可以吸引休闲者来此观赏和玩耍。研究区以小麦、玉米、大豆、花生等粮食种植为主,观赏性较差。依托农业改善农田景观,建议每个乡镇培育10-20亩的油菜种植,培育10-15亩的向日葵种植,并设置简单的休闲设施。
(二)符合村民休闲需求,打造安全休闲场所
1.依托原有基础提升设施功能
根据农村实际情况,赋予村务工作站和工厂集聚区休闲及运动场地功能。首先现有的村务工作站一般是建在行政村的区域几何中心,其次是村务工作站至少拥有300平方米以内的房间,并附带400-500平方米的院子,院内应有少量福利健身器材。基于村民的需求和现有的设施,建议利用村务工作站拓展更大的休闲空间,即使不能在同一个面上扩建,也应该在空间布局上相对集中,要包含健身、娱乐、儿童、老人服务设施,同时晚间要作为广场舞的活动空间。
2.休闲空间规划关注儿童成长
在乡村,村民没有锻炼身体的意识,劳作之余的运动就是陪孩子,所以公共空间的健身和其他服务设施应该考虑儿童的需求。首先是保障休闲设备安全,其次要符合当下儿童的休闲需求。乡村缺乏合理的休闲空间,家长没有合理的教育方式,造成儿童迷恋于手机或者电视,也正是通过这些媒介,让乡村儿童更了解外面的世界,他们会要求父母购买城市流行的游乐设备,比如滑板车、溜冰鞋、无人机、小赛车、球类等,儿童更喜欢聚在一起玩耍,而研究区域严重缺乏这样的游玩空间,当下能在村务工作站设置这样的休闲内容是最人性化的。笔者调研了郑州市雕塑公园的儿童极限运动游乐区,了解到其投资设备较少,但是人气非常高,在节假日常出现人满为患的场面,结合课题研究区域的特征,可以借鉴该公园的经验。同时,设置安全合理的休闲内容是儿童远离电子设备、健康成长的关键举措。
3.休闲空间关注村民矛盾
自然村通常是以姓氏来划分并集聚的,不同的姓氏之间常常因为耕地、住宅等利益问题存在分歧和矛盾。同一姓氏内的自然村常有血缘关系,长年累月的集聚生活也让村民更懂得团结和“护内”,所以不同自然村的村民或不同姓氏的村民在利用公共休闲场所时常发生矛盾,尤其是女性村民在广场舞场地使用上矛盾更加明显,且不易调和,因此建议至少开辟两个安全的休闲场地。沿黄某村域休闲规划图,见图2。
图2 沿黄某村域休闲规划图
4.利用黄河资源,彰显地域特色,留住乡愁
黄河对沿黄村域村民来说是物理状态存在的核心,是村民身份的证明,是自我描述的符号,是离不开的休闲场所,若在规划中尊重村民的休闲轨迹,尊重原有空间布局,彰显黄河的地域特色,对于本地人,甚至是外地游客来说,都是幸运的事情。
黄河边的休闲空间规划,最重要是安全问题。黄河水流特征无规律可言,儿童河边游玩没有防备意识,容易造成溺水的严重后果,所以第一要规划安全休闲空间,并在村民中开展安全教育,重点做好提示与警告“游玩远离河道”。第二,黄河堤坝两侧有大面积的闲置空间,根据老百姓的休闲轨迹,适合规划安全休闲空间。重点是整理场地,建立基本的服务设置,如公共卫生间、洗手池、洗脚池、可移动座椅、遮阳区域。第三,引进小吃、儿童游乐设备、传统伴手礼手工制作等,并向商户收取场地租赁费,用于维护场地的建设和管理。第四,在休闲集聚明显区域合理规划人车分流通道。第五,保留黄河黄土的原生态特色,不能把城市公园搬过来。为呈现更加立体的农业空间,利用堤坝两侧的斜坡栽种可观赏性农作物或者草被植物。
5.休闲内容重点提升村民文化参与性
笔者在调研中了解到,某乡举办村民娱乐节目巡演活动,村民选手认真投入演出,观众万人空巷,而同时,村民对电影下乡、图书馆和文化站的兴趣较低。基于此,政府应该给予更多的体验文化帮助。首先是定期开展文娱培训;其次是文化下乡活动要引入具有观赏性、体验性和文化性的文体活动;再次是组建农民表演队,定期开展表演比赛,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通过这样的方式,逐渐引导村民认识到文化的重要性和受教育的重要性,引导村民逐渐改变消极的休闲状态,主动加入高层次、高质量的休闲活动中。
6.乡镇行政中心复兴庙会
在调研访谈中,百姓认为赶集既是满足日常购物的需求,也是借机接触外界、增长见识、感受热闹气氛的主要方式。当下,农村经济迅速发展,物流发达,已经不需要“赶会”这种物资交流的形式来满足乡亲们的购物需求和促进经济发展了。
当下,不是村民不需要“会”而是需要新形式的“会”。通过访谈得知,近三年来,每逢春季,乡里会开展为期一周的新型庙会,其内容依然是以“物资交流”为中心,但是互动和体验的休闲项目也变得更多更时尚,休闲内容颇具“城市化”,比如有新型马戏团、现代儿童游乐园、传统手工艺体验、传统美食与时尚美食,村民对这种“城市化”休闲方式的庙会热衷度非常高,甚至出现马戏表演门票60元/张/人,新型儿童游乐活动更是备受欢迎。稀缺性成为消费的热点。
了解村民的消费趋势和消费心理,政府应该主动开辟休闲空间、引入新型休闲内容。绝大多数集市设在乡政府所在村域,通常是乡镇行政区域的几何中心。通过调研了解到,这个空间上的庙会,适合每月举办2次,每次为期2天。以某乡镇为例,规划庙会街区见图3。
图3 某乡镇庙会街区规划图
六、总结
新时期,整顿乡村人居环境,提升乡村休闲安全和休闲内涵,重视沿黄村域空间的规划和建设,是实施沿黄村域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步骤。本研究以提升村民休闲服务为目标,通过点线面相结合的形式,通过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思路,以沿黄区域特色和黄河文化为主线,主张产业发展带动休闲资源的形式,进行较为合理的规划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