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匠心

2021-11-04王吴白

做人与处世 2021年13期
关键词:铁管熔炉汗珠

王吴白

古铜色的臂膀举起粗长的钢管,汗水滴落的腮帮高高鼓起,将气平缓地吹入铁杆里,同时缓缓转动吹管,让玻璃液均匀流动,接着猛然发力一吹,一个光泽通透、造型考究的花瓶就成型了。

那是一次旅游,正值暑热。忽然,看见远处人群熙攘,“这可是绝活啊!”游人七嘴八舌地议论着。我很好奇,走过去一探究竟。只见那是一位吹玻璃的师傅,四十来岁的样子,个子不高,瘦小得让我不敢相信他能驾驭这笨重的钢管。

人声鼎沸中,制作开始了。一团团玻璃液原料落入温度高达1500℃的坩埚炉,滚烫的热浪翻来覆去吞噬着空气。师傅打开炽热的玻璃熔炉,一股热浪扑面而来,吹得我不由得退了几步。可他却举起那根沉重的钢管,奋力戳进滚烫的熔炉。火炉的光芒照着他黝黑的面庞,滴滴细密的汗珠也被映出赤红的光芒。说时迟那时快,只见他在炉中奋力搅动,玻璃液被轻轻一挑,一团橘黄色的玻璃液恰到好处地依附在管口。

接着,最精彩的部分开始了。只见师傅拿起铁管,双腮鼓得像青蛙,对准管口奋力地吹下去,他只吹得面红耳赤,而铁管那头的玻璃早已胀得巨大,透出光来。他急忙左手拿起铁棍,右手拿着铁钳,在玻璃坯上,雕出不同形状的花纹。他又将吹好的瓶子放入火炉中,蘸取了一小点玻璃液,只见他拎起一小块儿熔化的玻璃液,在空中輕轻举起,绕了几圈,又迅速贴在玻璃壁上,一个精致的把手就这样造出来了。此刻,他粗糙的脸上早布满了大大小小的汗珠。游人无不惊讶得目瞪口呆,片刻掌声四起。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我根本不会想到这一个个精美的艺术品是吹出来的;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我根本不会体会到手工艺匠人的艰辛与质朴,严谨而认真。

“吹玻璃这一行很熬时间,从入行那天起,就得不停地学、不停地练,掌握不到诀窍就吹不了大件。”吹完玻璃,师傅开始介绍自己。他15岁入行、吹玻璃23年,是为数不多能吹出三四十斤重超大玻璃制品的匠人。说罢,他脱下两层手套,手掌一摊开,密密麻麻的烫伤疤痕和厚厚的茧子令人心惊。看着旁边的角落里,还映射着微微红光的花瓶,瓶身上的每一片精致的花纹,仿佛都蕴含着眼前这位劳动者的呼吸吐纳。很难想象,如此粗糙的双手,却做出如此巧夺天工的作品。

我抬头看他,从他闪动的目光里,我仿佛看到一个少年,第一次举起比他还要高的钢管,那重量让他手臂发麻。在夜以继日的练习中,他也曾有过挫折。制作的失败,师傅的责骂,家人的不了解,把他压得喘不过气来,几次,他都想要放弃。他脸上晶莹的汗珠,又折射出他23年的苦练,他的坚忍不拔总能帮助他克服重重困难。岁月黝黑了他的皮肤,却练就了一双只一看便能判断玻璃薄厚的慧眼,时间在他的手上刻下片片斑痕,却造就了一双动可举千斤、静可雕花纹的巧手。从他的身上,我更看到了精益求精、勇于担当的工匠精神。

是的,是这样一群人,凭着那份传承文化的责任感,迎着时代洪流守着这份淳朴的、不带半点瑕疵的匠心,传承着中华文化。他们,是余姚土布传承人王桂凤,用随手可得的材料织出干载过往;是苏绣艺术家姚建萍,一双巧手绣起古老文化的精气神;是竹编匠人杨昌芹,大胆创新编起今昔的桥梁;是我面前的这位手工师傅,是中华大地的每一位非遗传承人。

转头再看那只花瓶,瓶身依旧单薄。但在我眼前,它的价值却如此厚重而鲜活,它是“十年磨一剑”的结晶,承载着劳动者的艰辛.手艺人的匠心,亦承载着中华文化的灿烂。

指导老师王艳芳

(责任编辑/刘大伟 张金余)

猜你喜欢

铁管熔炉汗珠
大扫除
饮食文化的“大熔炉”
汗珠表情连连看
寻找小汗珠
熔炉起落快慢对熔炉吊装梁强度分析研究
大口径球铁管水压试验机插口密封失效分析
火山熔炉
白公山铁管之谜
硝烟的微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