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溺于物
2021-11-04温伟良
温伟良
爱好,人皆有之。纵是那深居简出的隐士,亦有采一支绽放篱边秋菊的闲情,饮一樽封藏已久佳酿的雅兴,美景佳酿,让人陶醉其中。然而,万事皆有度,一旦将“所爱”上升为“所溺”,则会适得其反,它带来的不是享受,而是无尽的祸患。
古人云:“冬不欲极温,夏不欲穷凉。”万事万物皆须遵循适度的规则。度,就犹如秩序的锁链,禁锢着人们不切实际的欲望。
嗜欲者,逐祸之马也。欲望会蒙蔽人们的双眼,让人沉溺于身外之物。古人云:“溺爱者不明,贪得者无厌。”不明所以迷惑,迷惑所以沉溺。失去自己的思想和判断力,就只能陷入所溺而无法自拔。
欧阳修有言:“智勇多困于所溺。”人一旦溺于所爱,他的理智、思想都将会变得不堪一击。殷纣王“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但是他只有一个与常人无异的胃;秦始皇构筑阿房宫,“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但他自己却只有五尺之躯。人为何要沉湎于追求自己永远享受不尽的奢华?那些已经完全超出其生理需求范围的奢侈,除了满足一个人可怜的虚荣心,又有什么意义?
那些沉溺于穷奢极欲物质生活追求中的人,看看他们的最终下场:武王伐纣,牧野之战中,纣王之师无心恋战,溃不成军,纣王终成商朝亡国之君;秦始皇苦心经营的宏大建筑阿房宫,难逃“楚人一炬,可怜焦土”的命运……由是观之,人一旦成为欲念的奴隶,难逃被历史淘汰的结局。
物质与意识往往相伴而行,过于注重物质上的享受,必然会以精神上的缺失为代价。而精神修养才是做人之本。古人将“立德,立功,立言”视为个人追求的至高境界,在圣人眼中,精神境界的提升所帶来的满足远不是物质上获得的欢愉所能比拟的。所以,圣贤之人都会有高雅而有节制的兴趣爱好。赏奇花异草者,以梅兰竹菊为友,悟其高雅洁净之意,以其君子品行严于律己;品奇香异珍者,以沉檀龙麝为朋,嗅其幽婉温醇之气,以修自身超凡脱俗的气质。亦有隐逸山林者,采菊东篱下,举杯邀明月,追求的是闲情逸致,崇尚的是地偏心远,留下的是千古相传的诗篇和清新脱俗的名节。
仁人志士,虽有所好而不“溺”之,任何爱好都要限之以度,借所爱之物修身养性。一个专注于精神生活的人,物质生活必定是简单朴素的。当你不拘泥于外物,一心追求精神的丰盈时,你的生命才会达到林清玄所言的“完成了对生命的化妆”的崇高境界。
江苏省盐城市亭湖高级中学王淦生老师点评
这篇文章写得素朴雅致,展现出的是作者对追求精神生活的富庶、放弃对物质生活的沉溺的古仁人的仰慕与向往。作者大量援引了古代名人的典型事迹,引用或化用古之名士的名言警句,以证明自己的观点,点缀自己的语言,使文章读来很有分量,且文采斐然。精心润饰文章语言,摆脱议论文常见的乏味,这一点值得议论文写作者尝试。
(责任编辑/刘大伟 张金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