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技创新活动点亮孩子的好奇心

2021-11-04陈宏程

青春期健康·青少版 2021年10期
关键词:科学家青少年科学

陈宏程

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指出:“好奇心是人的天性,对科学兴趣的引导和培养要从娃娃抓起,使他们更多了解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形成一大批具备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群体。”没有好奇心,就没有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面对孩子们的好奇心,作为师长,要满腔热忱地予以呵护、积极引导,努力提供必要的条件,使得大批具备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群体脱颖而出,为建设科技强国厚植人才沃土。

正如同年9月15日,在《人民日报》“肩负起历史赋予的科技创新重任——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重要讲话引发热烈反响”的报道中,我被采访时所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每个孩子心中都有科学的梦想。全社会都要营造良好的氛围,保护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引导孩子们在实践中掌握科学方法,体验科学的乐趣,勇攀科学高峰。”

要知道孩子们的兴趣所在,还是要用数据说话。通过笔者对北京、上海、广州部分学校1~12年级学生进行“小时候和现在对什么最好奇”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小学集中在:宇宙是什么样的、人从哪里来、人体的秘密、动植物等自然探索方面;到了中学,除了继续对世界、宇宙感到好奇外,还增加了对暗物质的利用、黄金分割率、环境与生物的关系、大脑的思维方式、基因对智商的影响、科学学科知识的探索,以及如何考上好大学、未来的房价等内容,甚至还有同学填的是“没有好奇心了”,逐渐变得更专业、更理性、更现实。(图1)

问卷调查显示,小学生最熟悉的中国科学家有:钟南山、钱学森、屠呦呦、袁隆平,分别占比87.7%、55.6%、55.6%、53.5%;最熟悉的外国科学家有:爱迪生、爱因斯坦、牛顿,分别占比 91.4%、86.1%、84%。中学生最熟悉的中国科学家古代有祖冲之、张衡、沈括,分别占比85.7%、85.2%、59.1%,现代有袁隆平、钟南山、钱学森、屠呦呦,分别占比98.5%、96.1%、95.6%、94.1%;外国科学家古代有阿基米德、达·芬奇、达尔文,分别占比91.6%、91.1%、89.2%,现代有爱因斯坦、牛顿、诺贝尔、居里夫人、霍金,分别占比98%、96.6%、94.1%、93.6%、93.6%。

调查结果中,知道一些科学家事迹后,对科学研究产生兴趣的情况:10.7%的小学生、17.2%的中学生表示没有兴趣;60.4%的小学生、67.5%的中学生表示有一些兴趣和好奇心;还有28.9%的小学生、15.3%的中学生表示有强烈的兴趣和好奇心,希望今后自己也能开展科学研究。上述数据说明,适当的方法是可以激发孩子们科学研究的好奇心。

我们知道,孩子们的好奇心、想象力是无限的,蕴含着创造的源泉,寄托着未来的希望。正像爱因斯坦所说:想象力远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推动着进步,想象才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那么,如何激发青少年对科学的好奇心?怎样让一批具备科学家潜质的学生从青少年群体中脱颖而出呢?作为一名有着37年教龄,长期奋斗在科技教育一线的全国十佳科技辅导员,深知培养和激发青少年的好奇心,不仅需要空间和平台,还需要通过一系列丰富有趣的课程设计、科技活动等来引导创新。更要懂得对科学兴趣的引导和培养要从娃娃抓起,使他们了解更多的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通过丰富的课程设计,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

在北京市育才学校,我注意将日常教学与科创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根据在学生中进行的“好奇心”展开问卷调查,发现孩子们最感兴趣的是宇宙天体,其次是生命体。因此,在每周的科技创新选修课上,除了对基本的科学知识进行讲授,我还会根据孩子们的兴趣爱好,分成不同的研究小组,鼓励他们在研究中提出问题并对此进行探讨。(图2)

在众多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学生中,王月林同学是比较典型的一位,在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家长就带她参加了北京市西城区青少年科技馆的科技兴趣班,打开了科学的兴趣之门。分别参与小学六年级的项目《对过期酸奶质量的研究》、初中三年级的项目《八种不同类型植物提取物对蚜虫存活率的影响》研究,并相继在北京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荣获一等奖。虽然,这些研究项目现在看起来是那样的稚嫩,但创新大赛给了她继续钻研科技的动力。后又参与了高中项目《北京城区自行车路网现状调查与改善研究》已走向全国大赛的现场,引起广泛关注。曾应邀到北京广播电台做专访直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北京日报、西城政协报等媒体对此也作了相应报道。7年的科技创新之路一路走来,指导老师对待科学的热爱和执着精神不断感染着王月林同学,是专家们一次次深入浅出的指导和鼓励鞭策着她,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帮助推动着她。作为钱学森先生的校友,相信她会沿着科学之路继续努力前行,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勇攀高峰!或许她就是明天的科学家,祖国未来科学之星。

王清石同学同样是兴趣驱动科学探索的典型例子。他曾在野外捉知了,发现虫子牢牢地挂在衣服上,因此对知了的足部产生了兴趣。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当时刚刚五年级的他开始了对各种昆虫脚的观察,发现蜻蜓、苍蝇、蝴蝶等昆虫的足部其实各不相同。此外,他还对传统昆虫足部的分类方法做出了改进,写下了一篇趣味盎然的“小论文”——《昆虫“脚”的那些事儿》。(图3)

这些例子清晰地向我们展现了好奇心是人类探索未知的原动力,是孩子们进入科学世界的金钥匙。如何才能够有效激发孩子们的科学研究兴趣,并落实在行动中。即让孩子们近距离实地观察,亲自动手做试验,在实践中体会科学的魅力。当有更多的孩子们热爱科学、乐于求知、勇于探索、勤于实践,那将会使未来科学的浩瀚星空群星闪耀。

(作者系北京市育才学校科技教师,全国十佳科技辅导员)

(编辑 汪愉翔)

猜你喜欢

科学家青少年科学
蔬果能让青少年的心理更健康
假如我是科学家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中日青少年体质PK
与科学家面对面
当天才遇上科学家(二)
当天才遇上科学家(一)
科学拔牙
青少年打篮球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