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婧婧:站在副中心建设最前线
2021-11-04赵汉琪
赵汉琪
2021年8月1日,对刘婧婧来讲是个重要的时间节点。作为选调生,她走出清华园来到通州基层一线,已有七年。
“繁琐、困难、艰苦”常被视为基层工作的关键词,而同时,基层又是与老百姓距离最近的地方,有着最新鲜的探索、最真切的呼声、最深沉的感情。
七年间,刘婧婧在副中心“沉浸式”奋斗,历经四个岗位,多次“跨界”。其中既有“分身乏术”的时候,也不乏“热锅上的蚂蚁”的经历。而她仿佛永远保持着朝气,遇事敢担当,做事有魄力,在关键时刻坚决顶起自己该顶的那片天。
“说基层工作不苦,太矫情,但是苦里始终有甜。直到现在,选择副中心我从没后悔过。”从副中心的建立到高质量发展,她和千千万万奋斗在基层的年轻人一样,深深地扎根、自由地汲取、倔强地生长。她坚信:“选择了副中心的人,副中心也会选择你!”
从象牙塔到基层一线
一个清华园走出的天之骄子,来到北京通州的最基层,会面临怎样的考验?
1988年,刘婧婧出生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2011年内蒙古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她保送到清华大学法学院读研。
2014年初,临近研究生毕业的刘婧婧已拿到几个offer,准备到央企从事法务工作。偶然听朋友说起,当年通州时隔十几年之后重启招收选调生工作,而且只面向清华、北大、中国政法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等北京七所高校招聘。于是,刘婧婧被朋友拉去“陪考”。说是陪考,研究生、党员、团干、获得校级以上荣誉等等,都是报名的硬指标。
正像大多数陪考故事的结局一样,朋友遗憾落榜,刘婧婧却考上了。去还是不去?思考之后,刘婧婧决定去。最终让她做出选择的,是“到一线去做点什么”的想法。“自己到基层到底能够发挥什么作用,心里也没底,害怕学无所用,碌碌无为。后来,还是决定知行合一,先去熟悉而又陌生的基层工作。”
初到通州,刘婧婧被分配到一个产业园区管委会,在办公室工作。
刚离开象牙塔,很多基层的事情她不懂,办公室工作承上启下、繁杂琐碎,她在实践中慢慢摸索。半年后,时任办公室领导突然离职,27岁的刘婧婧就被“推”上了主持办公室工作的岗位。
她有点慌了。办公室十来个人,她来得最晚、年龄最小,主持工作能不能服众?后勤的账目还不会看,车队的司机还没认全,食堂、保洁……各种琐碎的事情一下都涌上来,把她搞懵了。
其实她刚到基层时,大家听说她清华毕业,都不约而同说“名校毕业,年纪轻轻,来这儿干嘛呀”,可她不这么想。在清华三年,“立大志、入主流、上大舞台、干大事业”的引导和培养早已深入心中,来到基层,本是她执着的选择。
可现在她也迷茫了。“好歹是清华研究生毕业,做点文字工作之类的,我还能接受,让我天天管后勤、搞保洁,今天说食堂的菜做咸了,明天又说厕所没收拾干净,落差真的挺大。”她觉得有点儿“干不下去了”,总有人建议她考走,去市级机关或部委,她原来只当耳边风,现在也开始犹豫了。
当时刘婧婧的领导,也是早期的选调生,一直在给她鼓劲儿:“年轻人还是要踏实一些,你难受的时候,就是你长本事的时候。”
刘婧婧明白了,服众不一定靠“领导的艺术”,而是自己得先脚踏实地去干。当时她住在单位的单身宿舍,就在办公室楼上。不分白天黑夜、上班下班,有活她就干,最难最累的活,她都揽过来。慢慢大家觉得,这个小姑娘挺踏实,性格也好,不像以前来的有的大学生那么不接地气,渐渐都开始配合支持她的工作。
刘婧婧觉得自己好像找到点感觉,自己成长很快,视野开始打开,对基层工作也有初步的认识了,“好像好多事儿能看懂了”。
用了半年多,刚刚厘清头绪、渐入佳境,刘婧婧的工作又变动了。2016年正值换届年,上级点名借调她到区委组织部干部监督科,负责个人事项审查、换届风气宣传监督、人大换届等工作。
刚刚适应了基层的生活,忽然一下被提到区级核心部门,刘婧婧最直观的感受就是“不敢说话了”。原来面对的多是基层干部,如今常和处级干部打交道,她有点犯怵。而且组织部人才济济,在基层单位已是佼佼者的刘婧婧到了这里,有些黯然失色。
“那就从零开始吧,从头学起”。刘婧婧向部里的前辈学习,自己慢慢摸索。当年是全市个人有关事项申报录入第一年,事无巨细、环环相扣,工作量极大。为增强换届风气监督的宣传,营造良好换届环境,她和筹备组成员几乎每周都在《通州时讯》(现更名《北京城市副中心报》)上发表一篇换届风气监督的文章,做好警示宣传。当时微信公众号刚开始流行,她也试水新媒体,注册了一个“通州换届风气监督”公众号,收效甚佳。
她自认收获最大的是写公文的能力。“原来在基层,面向的是单位,而现在写的都是区级层面材料,怎么跳出原来的站位,站到全区的角度去把控,是个不小的挑战。”那段时间,加班到晚上十一二点是常态,加之要顾及自己的生活,与爱人订婚、结婚,众多事情撞在一起,刘婧婧觉得当时“是最难熬的”。
难熬的同时收获了成长,刘婧婧觉得自己和原来不一样了,和身边的同龄人好像也不太一样了。有时参加座谈会讨论心得体会,她明显觉得自己谈的都是收获,她发现自己在“往前走”。
借調的一年多很快过去,她又回到乡镇,在镇政府办公室任副主任。当时已身怀六甲的她依然泼辣,工作风风火火,甚至孕期行动不便还去接访,让领导又急又气。她说,这是一个开眼界的好时机,每段经历都要有收获,“领导信任我,看好我,给我锻炼的机会,我不想辜负”。
真正走到老百姓面前
现在,刘婧婧的一天从“接单”开始。
为更好服务副中心行政办公区,2018年7月31日,通州区正式挂牌成立潞源街道办事处。作为副中心范围内新成立的首个街道,全体工作人员都站在了副中心建设第一线。
产假期间,刘婧婧就被区里点名挑选,明确假后来街道工作。历任市民诉求处置中心主任、综合办公室副主任,负责办公室工作和“接诉即办”工作。
2019年1月1日起,北京市对12345市民服务热线进行创造性改造,形成以“接诉即办”为牵引的超大城市治理新机制。刘婧婧介绍:“以前打12345市长热线,先要把问题交到各区分中心,再由分中心派给相关街道乡镇,不仅时间延长,打不通、踢皮球的情况也时有发生。现在,12345直接派单到基层,省去了中间环节。只要生活中有任何不方便,都可以打这个电话。”由市政服务局接线员了解情况后,把件派到各个单位、部门,由他们“接单”。
如果说以前刘婧婧对群众工作的感悟还不深的话,现在她“算是真正走到了老百姓面前”。
“楼道里垃圾遍地,人都没法走”“小区路灯又坏了”“昨天下大雨,楼顶又漏水了”,起初,每天各种电话蜂拥而至,大家都措手不及。“当时谁也不懂,零人员、零经验、零机制,谁也不知道这活儿怎么干。”
没有机制,就建机制。为切实提高解决率、满意率,敢想敢干的刘婧婧牵头制定了“八坚持”的工作要求,理顺干部办件作风。由于潞源街道接单量基数小、有效回访占比高,每个月的全市乡镇考核排名一度呈“蹦极”式升降。为此,她一件件回听录音,梳理材料,查找不足,从录音的问答和回复中倾听百姓真正诉求,有重点地加强回访、了解情况、推进解决。
总结自己干“接诉即办”以来的体会,刘婧婧说了六个字--坐不住、睡不着。
所在街道位置重要、使命特殊,所以常态化“坐不住”。而令她“睡不着”的就是辖区某小区停水问题。长期以来,1800多户回迁居民的生活用水一直通过自备井供水。随着副中心建设速度加快,供水沿线的路上有许多施工工地,一不留神管线就会被挖坏,导致小区整体停水,严重影响居民正常生活。“不定时停水”成了众多居民的“心病”。那段时间,刘婧婧特别焦虑。
身兼办公室负责人,尽管每次停水,刘婧婧都会第一时间响应,协调现场勘察、组织抢修、调配水车为居民供水,但12345的拨打数量还是居高不下。
“怎么办?要把老百姓的事当成自己家的事去干!”究其根本,还是要切实解决居民的困难。去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辖区内有位居民因职责需要坚守岗位值班,其爱人也总在加班,家中只有七旬的老母亲带着他的两个孩子。赶上停水,尽管有水车送水应急,老人也没办法下楼扛水。心急之下,他打了12345,没控制住情绪,说话有些难听。
“打12345的基本都带着情绪,很少碰到心平气和的,有的甚至直接说脏话,一骂就是好几分钟。”刚开始干“接诉即办”,刘婧婧经常被骂懵,内蒙古人的豪爽劲儿一上来,她也会说:“有人在大街上这么骂我,我估计得和他干一仗。”而她深知,以这个身份面对老百姓,情绪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她有一套“话术”应对这种情况,“你要是想解决问题,咱俩就继续聊;你如果就想发泄情绪,那您先发泄,完事如果还想解决,咱再聊;你如果不想解决了,那咱就不聊了,什么时候你想解决了,咱们再聊。”
刘婧婧想办法加上了这位居民的微信,仔细了解情况后,当即和另外一个同事驾车,带着几大桶水,给老人扛到了家门口。“以后再停水,只要是老太太自己在家,你家的水我包了。”居民十分感动,也为自己之前的冲动致歉,两人就这样成为朋友。
慢慢地,刘婧婧有了感悟:“说到底,群众工作还是要用心转观念、用力想办法、用情换真心。”她坚持“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宗旨,带着部门7X24小时接单,全员下沉,提前发现问题,全要素响应,积极解决问题。今年以来,街道共接到市区两级市民诉求派单489件,均做到当日内响应、三日内回复、七日内办结,其中6个月居全市338个街道乡镇第一。
有时做工作还得需要点“巧劲”。疫情期间,刘婧婧作为志愿者在小区门口值班站岗,发现小区有个业主群,管理严格。她心想:“我干‘接诉即办,得真实了解老百姓到底有啥问题需要打12345啊。”和门口的大爷大妈熟悉之后,顺利“潜伏”到了群里,大家有问题,她能第一时间发现解决,未诉先办。“有人就说,太神奇了,我还没打12345呢,事儿就解决了。”
通过打回访电话、上门见面,刘婧婧加了很多老百姓的微信,建立了联系,有的遇到问题会直接给她打电话,“比打12345快”。刘婧婧感慨:“这是我到基层工作以来最幸福的时刻,这样的认可比任何表扬都有成就感。”
带领青年“一起跑”
工作以来,刘婧婧大多数时间都在做办公室工作。作为一个单位的中枢部门,事项繁杂、千头万绪,怎样更好地“参与政务、管理事务、搞好服务”,当好参谋助手,是她一直思考的問题。
2019年初,刘婧婧又多了个新职,任潞源街道团工委书记。作为副中心“最年轻”的街道之一,35岁以下年轻干部占比很高。“党工委给我的任务,就是发挥我作为街道最年轻科级干部的引领作用”,刘婧婧说。
刚开始,刘婧婧对团的工作没什么概念。“原来一直有个误解,就是觉得团的工作没有业务性工作这么‘实”。几年来,刘婧婧多在办公室、组织部门等岗位历练,刚接手团的工作,上手比较难。
建团组织,是摆在刘婧婧面前第一个难题。街道辖区覆盖市级三十几家单位,都有自己的团组织,跑到街道来建团支部,不太现实;当时唯一一个小区中老年人居多,28岁以下年轻人少,建团难度很大。
她想到了以党建带团建。所在街道的基层党建抓得很实,街道依据辖区在建工地多、建筑企业多的特点,把在建工程企業调动起来,成立了建筑企业党建协调委员会。依托该委员会,刘婧婧带队联系走访各建筑企业,“只要原来没有团组织的,我们就给建立”。
就这样,潞源团工委吸纳新建团组织23个,实现了区域化团建目标,团的影响力有效提升。团工委结合辖区特点,开拓创新,与市级部门组织多次共建活动,团结辖区团员青年,共同服务市级机关、辖区百姓。
“潞源青年说”是刘婧婧一手打造、专属青年的交流、展示、学习平台,是属于35岁以下年轻人的“青年之家”。她以青年的名义把大家召集在一起,每月一聚,每次安排几人围绕主题进行分享展示、答疑解惑,大家还可以聊生活、聊理想、聊读书、聊感情、聊困惑、聊收获,深受青年欢迎。
其实,“潞源青年说”的建立,源于刘婧婧非常朴素的初心。“刚毕业的年轻人只站在自己负责的工作角度是不利于成长的。”她期待大家打开视野和格局,不光了解自己科室的事,也了解其他部门的事、工作之外的事,让大家从另一个渠道了解你。
刘婧婧专门制定了“三不许”:不许念稿、不许说套话虚话、不许玩手机。第一期“潞源青年说”聊的就是“接诉即办”。“三位青年代表的发言赢得了阵阵掌声,大家就自己接办时遇到的问题向他们请教探讨,三位同志一一解答,还附赠了自己的工作小妙招。本来计划一个小时的自由讨论,两个多小时才结束。”月月有主题、次次有分享,说真话、说实话,“潞源青年说”为凝聚青年力量、培养青年担当、发挥青年作用提供了良好平台,青年个人成长的同时,为街道发展、副中心高质量建设,贡献力量。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北京管控最严时,规定外地返京必须居家隔离14天,潞源街道最多时有一百多户家庭同时居家观察。物业人手不够,群众生活上遇到困难,怎么解决?
在街道防疫压力大、工作千头万绪、人手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刘婧婧组织八位团工委委员组成“战疫青春号”青年志愿者突击队。八个人两两一组排班,化身采购员、快递员,为居家观察人员采买物品、送菜送水,帮物业解了燃眉之急,群众一致好评。
疫情有所缓解后,“战疫青春号”还在提供志愿服务。“大规模核酸检测的时候,我们送清凉;疫苗接种的时候,我们送姜汤。”这个过程中,最令刘婧婧感动的,不是赞赏和荣誉,而是潞源青年的精神状态和昂扬向上的工作姿态。刘婧婧介绍,现在“战疫青春号”已成为一个品牌,产生了良好示范效应,深化志愿服务品牌建设的相关经验,也在区内进行了推广。
刚来的年轻人公文写不好,刘婧婧就组织公文写作培训班,把大家参差不齐的材料拿出来,一起改一改,相互促进。围绕服务市级机关主责主业,她克服困难,牵头建立首家专门服务市级职工的含英园·社区青年汇,让大家工作之余有活动的场所……做团的工作两年多来,刘婧婧一直在刷着团委工作的存在感,如今在她带领下,街道团的工作已经成为全区亮点。
从思考自己如何成长,到思考怎样帮助、带领别人成长,这是刘婧婧这几年一个很大的变化。“作为年轻干部,光自己跑不行,还得带大家一起跑。”
当时同期来到通州的17名选调生,到现在留下的不多。好多人问她,带着清华的光环,为什么还留在基层,她说:“我还是觉得基层适合我。”这句话背后,是她深沉的思考:留在副中心,反而得到的更多。
在副中心工作多年,她形容自己总是被偏爱的那一个,“母校把我们‘扶上马,送一程,到副中心工作之后,明显感觉组织总想着‘提溜你一下,给平台、给机会、给关怀、给政策,只要你好好干,组织永远在推着你往前走”。
有时她也会和不在基层工作的朋友聊天,总是笑言他们“不接地气”,在她眼中,基层工作鲜活、蓬勃、有生气,基层群众朴实纯真,付出真心,就能换来真情。她坚信,基层也能干大事,“在基层的广阔天地里,青年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