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县域乡村地域多功能评价及发展类型划分
2021-11-04陈珊珊王成超
陈珊珊,王成超
(福建师范大学 地理科学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0 引言
伴随着中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中国发展格局正在发生重大变革,为工业和城市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乡村地域也发生着显著变化。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按照“二十字”方针总要求统筹推进乡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充分发挥农村多元价值与多重功能。乡村多功能性逐渐成为区别乡村差异、定位发展类型、推动乡村转型发展和帮助政府科学施策的重要手段,并引起了学者的广泛关注与深入研究。
针对乡村多功能这一课题,国外学者研究起步较早,侧重于多功能理论[1]、评价方法、乡村功能类型划分及典型案例分析[2-5]等方面。近年来,国内学者对多功能的研究逐渐深入并取得丰硕成果,多基于县域尺度、针对典型地区[6,7],采用综合指标评价法、灰色关联法和SOFM程序[8]等方法,探讨乡村地域多功能的内涵、类型分类[9-12]、时间演变[13]、空间格局、影响因素[14-16]及乡村发展路径[17]等方面。总体来看,国内外针对乡村多功能的研究成果颇为丰富,但对多功能的空间分异特征、有关生态和休闲功能的评价指标方面不够重视。因此,本文通过构建乡村地域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分析福建省县域乡村地域多功能空间分异特征、划分发展类型,并提出乡村振兴的政策建议,以期指导未来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福建省是中国市场化程度和对外开放度较高的地区之一,伴随着“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的提出与中国(福建)自由贸易区的揭牌,福建省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城乡融合、乡村振兴等方面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评价福建省乡村地域多功能并探索差异化乡村振兴路径对推动乡村地域空间规划的制定和推进乡村地域转型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1 数据来源与处理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福建省地处中国东南沿海,东部与中国台湾省隔海相望,全省海陆总面积约27×104km2,域内山地、丘陵地貌占总面积的80% 以上,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研究单元包括福建省1个综合实验区、27个市辖区(不含鼓楼区、台江区、湖里区、思明区4个基本不拥有农业用地的市辖区)、11个县级市和41个县(不含缺失数据的金门县),共计80个研究单元(图1)。近年来,福建省响应国家一系列乡村发展战略,乡村地区综合发展水平日趋提高,乡村功能多元化发展趋势显著。
图1 福建省县域研究单元Fig.1 County research unit in Fujian Province注:该图基于自然资源部标准地图服务网站下载的审图号为GS(2019)3333号标准地图制作,边界无修改.
1.2 数据来源
福建省行政区划数据来自国家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社会经济数据来自《中国县域统计年鉴》、地级市和区县统计年鉴及统计公报,并取2016~2018年的3年数据均值;平均地形坡度由地理空间数据云网站(www.gscloud.cn)下载的SRTMSLOPE 90 m 分辨率坡度数据产品,并利用ArcGIS 10.4软件计算得出;客源地距离是利用百度地图软件按区县行政中心到客源地城市行政中心的3条自驾车距离平均值测算所得;禁止开发区域面积(1)禁止开发区面积具体包括自然保护区面积、世界文化自然遗产面积、风景名胜区面积、森林公园面积、湿地公园和水源地保护区面积.来自2012年《福建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并增加了2012~2018年新增的禁止开发区面积;2018年乡村旅游数据来自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wlt.fujian.gov.cn)及部分地市文旅局。
1.3 乡村多功能评价方法
1.3.1 评价指标体系
乡村多功能指标体系是综合参考前人研究[2,9,18,19],遵循福建省客观实际、数据的易获取性和可操作性等原则,咨询研究乡村地理、区域规划及人文地理等领域的专家后,选择出具有代表性、能最大程度覆盖评价内容的指标构建出来的(表1)。
表1 乡村地域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Tab.1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rural territorial multi-function
农业生产功能指农村生产农产品的能力;经济发展功能指承担区域经济实力增强、经济总量提升任务的功能;社会保障功能指为区域提供基础性服务与保障的作用;生态保育功能指承担保护区域生态环境任务的功能;旅游休闲功能指为居民提供能够休闲娱乐、欣赏田园风光和参与农业活动的功能[20]。
1.3.2 研究方法
乡村地域功能评价值的计算涉及多重指标,因指标量纲和单位的差异,故采用极值法标准化处理正负项指标,公式如(1)和(2);再使用熵值法确定各指标权重,进而使用综合评价法计算各区县各功能评价值。
正向指标:
X′ij=(Xij-Xjmin)/(Xjmax-Xjmin)
(1)
负向指标:
X′ij=(Xjmax-Xij)/(Xjmax-Xjmin)
(2)
空间分析法:基于指标权重和功能评价值,借助ArcGIS 10.4采用自然断点法,实现各区县各功能评价值的空间化表达。采用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法测度各功能在相邻区县的空间关联程度,进而确定其在全省的总体空间特征。计算公式[21]:
(3)
乡村类型划分法:因不同研究单元受不同因素影响,功能评价值有所差异,参考刘彦随等研究成果[18],即某区县某一功能评价值大于平均值加0.5倍标准差的话,则这一功能为该区县的优势功能,进而按照优势功能数量进行划分与组合。结合福建省实际,将划分方法做了简单调整:若某区县优势功能数量为1,则为单功能主导型;数量为2,则为双功能主导型;数量大于2,则为综合发展型。
2 结果分析
2.1 乡村地域多功能空间分异特征
基于乡村多功能评价值,借助ArcGIS 10.4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测算出各项乡村地域功能 Moran’s I 指数(表2),Moran’s I 指数均大于0,Z(I)值均大于1.650,P值均小于0.01,置信度为99%,通过了显著性检验。结果表明5项乡村地域功能在空间分布上均呈现显著的集聚特征(图2)。
图2 福建省乡村地域多功能空间布局图Fig.2 Layout map of multifunctional space in rural areas of Fujian Province
表2 乡村多功能及相关估计量Tab.2 Rural multifunctional Moran’s I and related estimates
(1)农业生产功能。高值区中,闽南光热充足,盛产特色蔬果花卉,闽北是粮食、茶叶和菌类农产品重要产区,闽西林果业发达;较低值区拥有大面积生态保护区,土地垦殖率低;低值区位于东部市辖区,受高水平城镇化影响,评价值较低。
(2)经济发展功能。高值区紧邻东部中心城区,主要是福夏泉的市辖区,产业结构以二、三产业为主,固定资产投资活跃;较低值区位于闽中生态保护区、闽西北和闽东北;低值区位于闽西山区、闽南和闽北地区,因武夷山脉纵贯闽西,开发条件落后,以传统农业为主,经济水平总体上呈低值。
(3)社会保障功能的集聚特征与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相似,功能水平整体上有待提升。高值区和较高值区分别集聚在东部市辖区内及其外围,居民储蓄、医疗卫生和消费水平高;低值区广布在闽西、闽南和闽北山区,乡村基础设施落后。
(4)生态保育功能水平整体突出,呈“西北高,东南低”的山海空间分异格局。高值区和较高值区分别位于闽西武夷山和闽中鹫峰山—戴云山—博平岭两大山带及其周围地区,生态保障作用非常突出;较低值区和低值区集中在闽东和沿海发达地区,森林覆盖率低,且受社会经济发展影响,生态环境脆弱。
(5)旅游休闲功能评价值呈沿海向内陆递减趋势。高值区位于东部发达区县附近,区位和市场条件优越;较高值区大多位于高值区外围及闽西北特色旅游资源丰富的武夷山市;低值区连片分布在闽西和闽北山区,交通区位处于劣势、投入资金与开发力度不足,综合竞争力处于劣势。
2.2 乡村地域多功能发展类型
采用优势功能划分法将研究区划分为3大类7种发展类型,并实现空间化表达(图3)。
图3 福建省乡村地域多功能发展类型Fig.3 Types of multifunctional development in rural areas of Fujian Province
农业生产主导型乡村共6个区县,数目较少,表明福建省适宜性耕地资源并不富足,但林牧渔业生产条件优越,具有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的优势;该类乡村地域地形平坦、传统农业历史悠久,园林蔬果等高优农产品生产能力强。沿海区县海产品生产条件优越,海洋农业产业特色明显。
生态保育主导型乡村范围最广,包括15个区县。因两大山带斜贯福建省西部和中部,森林覆盖率高,大面积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省级以上森林公园、地质公园和水源地保护区分布范围较广,是重要的生态功能服务区。
旅游休闲主导型乡村包括平潭综合实验区等6个区县。该类型乡村拥有非常丰富的旅游资源、良好的交通区位优势和休闲旅游需求市场,蔬果花卉采摘和休闲观光业发达,加之政府政策支持与自身品牌宣传建设,旅游休闲产业发展水平较高。
农业生产—生态保育型包括宁化县等14个区县。该类型乡村所处地势较高、林业资源丰富,是菌类、茶叶和粮食重要产区,部分区县是全省乃至全国商品粮基地,利用优质的环境发展了生态农业,有机协调了农业与生态两者关系。
经济发展—生态保育型包括延平区等6个区县。该类型乡村地处中西部山区,生态环境优越,多为县级市和市辖区,近年来经济发展水平和交通区位条件有较大提升,当地绿色生态化的经济发展方式非常具有特色。
经济发展—社会保障型包括福清市等11个区县。受福厦泉经济社会“溢出效应”影响,该类型乡村在承接产业转移与生产要素扩散等方面优势明显,城镇化水平和发展机会较多,社会保障性功能较强。
综合发展型包括丰泽区等19个区县。该类型乡村地处市辖区周边,综合实力较强,乡村多元化价值突出,综合了农业生产、经济发展、社会保障和旅游休闲功能,但生态保育功能有待提升。
2.3 不同类型县域的乡村振兴路径
农业生产主导型乡村未来应落实相关政策和规划要求,保护并优化基本农林牧渔业生产空间,提高土地和水域资源利用率;加强农田水利和防护林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产品供给能力;创新农业经营模式,引进电商融入农业产业,拓宽农产品营销渠道;借助闽台农业合作平台,借鉴台湾农业发展先进经验,打造茶、果、花和海产品等特色农产品品牌,提升农业综合生产力。
生态保育主导型乡村未来应继续依法贯彻保护生态环境的政策,加强监管力度;牢牢守住生态保护红线,结合当地资源状况与环境容量,严格控制社会经济活动力度,保持原生资源环境的完整性;引导自然保护区人口适当有序转移,完善生态补偿保护机制,并倡导绿色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方式,维持突出的生态环境功能水平。
旅游休闲主导型乡村未来应继续加强保护资源环境的力度,提供优质的旅游休闲环境;利用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闽东少数民族旅游、闽西红色旅游和闽南绿色生态旅游,创新旅游元素与符号,创造特色旅游品牌,增加文化附加值;提高旅游从业者综合素质、提升服务水平,增强旅游吸引力;加强旅游业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带动相关产业协调发展。
农业生产—生态保育型乡村未来应利用山区绿色资源优势,以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和农民主体的方式,合力推动生态农业发展,实现菌类和林产品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引进先进农业技术,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产业以增强农村内生创造力;健全生态环境保护机制,维持生态环境优势,有机协调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经济发展—生态保育型乡村未来应根据当地资源环境承载力,严格把握开发力度,保障生态安全;在当地经济基础支撑下,发挥充足资金和先进技术优势,通过建立生态产业园发展生态旅游等特色非农产业;山区地势复杂、地质灾害频发,应建立健全自然灾害防控预警机制,加大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力度,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
经济发展—社会保障型乡村未来应利用经济实力和基础设施优势,积极承担产业转移,强化制造业基础,合理配置资源要素,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加强生态保护与基本农田保护,引导“工业反哺农业”,提高闽东高优农产品服务与供给能力;依托便捷的交通条件,综合开发旅游资源禀赋强的乡村地域,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区域整体发展水平。
综合发展型乡村应依托福厦泉已有的多项优势,强化数字经济发展基础,推动高质量发展,利用对台优势,扩大开放程度,增强自身实力;发挥在区域发展中的带动引领作用,帮扶闽西和闽北弱势地区,促进东西部乡村协调发展;强化都市和社区农业建设;重点保护生态环境,补齐区域短板,减少沿海风沙与石漠化等生态环境破坏,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现代化乡村。
3 结论与讨论
3.1 结论
中国在新时代发展背景下,乡村多元价值日益突出,通过构建乡村地域多功能指标体系和测度多功能空间相关性,评价福建省县域乡村多功能,并划分7种不同的乡村发展类型,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相关政策建议。主要结论如下:
通过测度全省县域多功能评价值,表明福建省乡村地域功能全局空间关联集聚性显著,乡村功能发展水平地域差异明显。总体上,生态保育功能在福建省乡村地域功能中的地位最突出,旅游休闲功能发展潜力较大,乡村功能多元化价值突出。
通过识别各县域优势功能,将研究区划分为农业生产主导型、经济发展主导型、旅游休闲主导型、农业生产—生态保育型、经济发展—生态保育型、经济发展—社会保障型和综合发展型7种发展类型,并根据不同乡村类型特征提出乡村振兴路径,以促进福建省县域乡村差异化施策和综合协调发展。
3.2 讨论
乡村多功能理论为目前中国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发展提供重要理论依据,本文基于多功能评价结果划分乡村发展类型并提出乡村振兴路径,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可行性;选取东南沿海的福建省为研究区具有较强的典型性;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生态保育和旅游休闲功能评价指标;但未能讨论乡村多功能的影响因素、演变规律和模拟未来发展前景。此外,评价乡村基层治理功能、细分多功能乡村类型划分标准及制定详细的振兴策略将是今后亟待深入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