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教育跨界人才培养的路径研究

2021-11-03王英哲

决策与信息 2021年11期
关键词:复合型人才职业院校职业教育

王英哲

[摘    要] 在产业大融合的现实和未来趋势的背景之下,“现代、适用、新兴、复合”等标准逐渐成为行业、企业对人才的新要求。如何培养出复合型跨界人才,已成为职业教育发展与改革的新思考方向。要致力于把立德树人作为职业教育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实现从单一专业的人才培养向跨专业合作、跨院系合作的“跨界人才”培养转型,建立跨业界、跨专业的合作,完善跨界人才培养的路径和方法,以开创“三全育人、协同育人、综合育人”的职业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关键词] 职业教育;跨界人才培养;复合型人才;非全日制教育;共享员工;职业院校

[中图分类号] G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8129(2021)11-0082-06

一、引言

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拓宽各种类型技术技能人才成长之路,对有效推进大众自主创业,提升学生高质量就业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然而目前技能人才的来源、培养、稳定等因素严重制约了我国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企业招工难、技能人才短缺、职业院校招生难等问题,对服务业、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带来不利影响。随着我国职业教育体制的深入改革,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大。尤其是高校扩招政策的实施,使得许多职业院校的管理难度提升,加剧既往存在的管理漏洞、生源质量急剧下降等问题凸显。职业院校的良性健康发展成为亟待关注的问题。

在“互联网+”时代,产业融合是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行业企业更加需要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人才。如何培养出企业急需的复合型跨界人才,成为职业教育未来发展与改革的新重点、新思考。

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技术型、应用型人才的主要阵地。研究新形势下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探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新模式,促进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将会给职业教育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

二、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不足

当今职业培训与学历教育并举,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基本形成。职业院校每年为国家输送的毕业生占新增就业人口的60%以上,成为满足我国中高级技术技能基本岗位、培养中高级技术技能人才的主要来源,有力地支持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多年来职业教育所取得的成绩固然较大,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近几年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新情况新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扩招使得职业教育生源质量不断下降

随着职业教育的扩大招生,陆续暴露出一些问题。首先表现在生源质量的下降。随着高校扩招,使得学校招生量逐年扩大,导致高职院校为了有效完成学校的招生计划,把原本就较低的招生标准和條件一降再降,甚至有的专业为了完成当年的招生计划,不得不招录一些高考成绩达不到标准的落榜生。这直接影响到职业院校的生源质量,使得职业院校的教学水平、教学质量和教学形象受损[1]。同时,社会(包括学校、家长和学生本身)对于职业教育的认同度也较低,导致新生报到率不足。高职学生的起点过低等问题突出,很多院校为了能够招到足够的生源,只能降低招生分数,久而久之影响了高职院校健康发展,也使得职业教育工作面临危机。

(二)传统的人才观念导致学生就业层次低

长期以来,许多家长把职业教育看成培养“体力劳动者”的教育,一直不被看好,而许多企业也认为职业院校毕业的学生只能从事一线生产、服务工作,这都与我国传统的人才观念分不开。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企业用人过多地考虑学历因素,导致“人才高消费”现象趋向严重,一些一线城市甚至出现硕士生、博士生扎堆中小学教师岗位的现象,无形中造成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压力陡增。

许多职业院校专业设置与社会上行业、企业发展的契合度不够,导致学生的专业认同感不强,就业后职业稳定性较差,换行业、跳槽者居多,也影响到学校专业对口就业率。

(三)社会影响力较大的1+X证书数量不足

企业在人才招聘方面,特别是技术型人才的招聘方面都有技能证书的要求。这使得学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也需要取得一些相关的职业证书,以提高自己在应聘工作岗位时的核心竞争能力。目前虽然1+X证书制度为职业教育学生提供了更多就业的机会,但其中含金量较高的1+X证书不多。证书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标配,学生往往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去取得,但却在应聘就业岗位时往往得不到社会和企业的认可,这也成为现在1+X证书面临的比较尴尬的现实问题。究其原因,在于许多1+X证书出场时行业管理部门的政策把控不够、协调机制不足、工作责任不明等,直接导致了此类证书品相和质量的下降。

(四)专业壁垒导致协同育人机制不健全

我国的职业院校传统学科理念深厚,在办学理念及专业设置上较为传统,许多专业建设缺乏创新,课程体系老化,人才培养质量和供给总量与社会需求存在较大差距。具体表现为有些专业供给大于需求,学生及招生数量过剩;而有些专业则需求大于供给,但学生及招生数量却在下降。甚至一些社会新增、急需的专业人才,职业院校却没有设置相应的专业,导致社会和企业所需人才短缺。

随着经济发展的速度增快,新业态不断呈现,许多新专业的人才缺口巨大,特别是复合型高技能的跨界人才缺口更大。如何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及行业企业出现的新问题、新形式、新状态,改进与优化职业院校现有专业结构和专业设置,强化跨界教育、培养跨界理念,把跨界专业办出特色、办出规模,这成为当前职业院校创新教育专业与课程建设的现实考量。

三、跨界人才培养的可行性分析

(一)跨界教育的研究基础

“跨界教育”的概念诞生于1746年。国外对“跨界教育”的研究开展较早,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文理学生课程兼修是“跨界教育”的典型萌芽。该校规定所有的文(理)科生必须兼修至少两门工(文)科类课程。美国以Walster为代表的多位教育领域专家总结出的宽、 专、 多能型模式, 即CBE模式;德国Laoniru教授主持推出的多元制模式;奥地利专家Humans提出的“模拟公司”模式等都为我国的职业教育提供了借鉴和启示,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创新[2]。

在国内,教育界对于“跨界教育”的理念研究也日益重视起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就是典型的“跨界教育”的新概念模式。著名学者张新启教授提出著名的“五个对接”观点,论证了跨界教育与专业教育紧密对接、实现专业之间跨界融合的实践可行性。 “跨界教育”的研究与试行不但可以很好地建设职业院校的新兴学科、 交叉学科、特色学科,还可以加快建设职业院校新型的教育模式,对职业院校的体制改革及复合型跨界人才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伴随着现代化建设的进程,职业教育在改革创新中不断發展,取得了重大的突破,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逐步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道路。各级政府坚持以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职业教育经费,努力改善办学条件。1996年,我国第一部《职业教育法》正式颁布,为职业教育依法治教、健康发展提供了法律和制度保障。我国职业院校人才济济,也为职业教育提供了师资的支撑。

(二)跨界人才的供需状况分析

社会发展离不开人才培养。当前不论是基础产业,还是新兴技术都存在人才匮乏的问题。据比特之窗相关资讯和全球职场社交平台LinkedIn(领英)发布的榜单显示,目前国内各行业对跨界人才需求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1. 互联网企业与传统企业加速共融,跨界人才需求量激增。目前互联网行业普遍意识到流量红利见顶,已进入精耕细作的下半场。与此同时部分传统零售业也在寻求线上机会,两个产业达成共识,加速融合。产业发展早期,互联网企业会占据人才招聘的绝对主导地位,但随着传统企业逐渐认识到新技术、新市场具有颠覆意义,开始加码进入新领域。互联网企业在整体人才招聘的占比会下降,而传统行业如快速消费品(食品/饮料/烟酒/日化)、零售/批发、专业服务/咨询(财会/法律/人力资源等)招聘人才占比增长明显。

领英通过对非互联网公司的“跨界”员工数量占比的调查发现,乐视、唯品会、盛大分列榜单三甲。滴滴、今日头条、美团等公司一度成为跨界企业中的佼佼者。智谷趋势数据显示,目前娱乐、媒体、游戏类互联网公司的“跨界”员工数量占据半壁江山,成为最跨界行业。

2. 全媒体运营、供应链管理岗位跨界人才需求渐长。全媒体运营、供应链管理等岗位招聘中对于跨界人才的需求保持增长态势。作为社会上最重要的产业之一,零售业每一次变革都带来了相关产业和社会经济的巨大进步。当零售业改革彻底改变传统行业的设计、生产、制造和供应之时,全媒体运营、供应链管理作为零售系统中的重中之重,也迎来焕活与蝶变,其跨界人才的工作岗位也将大幅释放,给予广大求职者新的机遇。

2020年一季度是新冠疫情蔓延最猖獗的时期,新零售产业跨界人才的招聘职位数却同比增速高达17.85%,其中“共享员工”成为最典型的跨界人才。“共享员工”是指企业通过提供临时性就业岗位,迅速盘活了那些暂时被封闭或赋闲在家,但具有成熟业务经验的人力资源[3]。“共享员工”的诞生减少了疫情对企业和用工的影响,提高了人力资源配置效率。与传统零售相比,新零售跨界人才招聘薪酬也高出20%~30%,这种变化促使或迫使许多行业处于一个新的十字路口。新零售作为一个新产业,其产业跨界人才供给规模指数为15.8,而跨界人才需求规模指数高达20.9。

(三)跨界教育已成为职业教育新理念

目前,职业院校要考虑的首要问题是在确定其毕业生进入社会竞争方向的基础上,强化提升学生在社会中的核心竞争力。“跨界教育”无疑是最佳解决方案之一。所谓“跨界教育”就是指学校突破以往教育内涵与议题的藩篱、疆界,跨越对传统教学认知的界线,通过对学生跨界学习的培育,培养出企业需要的具有跨界思维、跨界合作、跨界工作的复合型、创新型、可持续发展型的人才。职业院校要在分析、借鉴国内外先进的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引入“跨界教育”新理念,为职业院校教学改革提供理论基础。并通过更加关注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质量保障、评估制度建设等途径,切实转变传统教育理念,建构新的教育模式,真正把教学改革落到实处,为社会输出优秀的劳动技术人才。

四、跨界人才培养的实施路径

(一)基于OBE理念创新跨界人才培养方案

成果导向教育OBE理念是1981年由美国首先提出来的,它是以成果为目标导向,以学生为本,采用逆向思维的方式进行课程建设的理念。它以能力输出为导向,以整体课程组织、教学体系、评价体系为出发点,是一种以学习产出为核心的新的教育范式,这一理念值得借鉴。因此,构建以成果导向、学习产出为标准的OBE教学模式是现代职业教育的趋势,特别对于职业教育的跨界人才培养而言,研究各产业行业的新动态,组织新型的教学构架,明确各专业学生的学习产出,构建各专业学生统一的能力结构,具有十分重要意义[4]。

职业院校实施跨界教育,必须对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规格与培养方案、 培养途径进行调整。首先,要将各专业组合成专业群,对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总体的结构优化和整合。对专业群的人才培养发展目标、培养途径等重新定位,培养方案、培养规格等进行重新制定和设计。其次,调整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依据行业、企业用人的要求和标准来设计素质、知识、能力目标,参照专业群的总体设计,统一调整各专业的培养目标、途径、人才培养方案,努力达到培养复合型跨界人才的要求。

(二)建构全方位、多元化的校企合作跨界人才培养体系

职业院校在跨界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中应以网络化、数字化为教学技术手段,通过“校企跨界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思维构想,全面整合校企优质资源,以创设互动化教学平台为依托,以改革课程体系为重心,以创新智慧化教学质量监控为辅助,构建“双元三融六化”于一体的高职复合型人才培养新型模式,实现技能培养培训、顶岗实习就业等方面的全面提升。

1. 打破专业壁垒,储备跨界知识。“跨界”人才培养仅有项目做载体和支撑还不够,还需要有跨专业的知识储备。目前在许多学校,专业和专业之间的联系甚少,彼此之间互不熟悉。要很好地实现跨界人才培养就必须进行一场革命,将专业之间的藩篱拆除,对专业进行结构性重组,构建不同的专业集群。搭建突出融合性、强调专业性、基于选择性的“专业课程+跨学科课程+企业项目课程”多学科交叉的新型课程体系。

突出融合性是指将各专业中具有相似或相同共性的课程进行整合、优化,形成基础课程包,利用校内实践教学、校外实习基地强化学生的实操动手能力,让学生可以将多专业的知识融通、吸收,转化为创新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全面精简、压缩、优化专业课的比例,通过增大基础课的比重,扩大学生基础知识面。

强调专业性是指课程体系不仅要培养学生专业核心能力,而且还要重视提升学生的素质教育。能服务、知营销、懂技术的一体化人才是未来企业人才需求的趋势,学生能够达到“首岗胜任”的培养目标,是跨界人才培养的基础,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学生成为“跨界现代职业人”提供充分准备,这是跨界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这两种目标之间相互渗透、紧密配合、相互补充,构成了科学合理的跨界人才培养的教学链。

基于选择性的跨界人才课程体系设计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学会选择,学生在选择课程学习时,要学会运用理性思维把跨界融通和专业调试一并考虑,这是实现跨界人才培养的前提条件。通过选择性的训练可以为学生提供未来创业、就业时的非对称性竞争优势。

2. 拓展就业空间,构建跨界时空。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要培养优质跨界人才,就要让学生动起来、走出去,构建跨界时空,在各专业之间寻找更广阔的培养、实习、就业的空间。学校不同专业的学生可以自愿组合成跨专业的学习团队,实行组团学习和实战;不同专业学生还可以跨专业在同一家企业实习和实践。如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参与酒店服务与运营,计算机专业学生帮助酒店后台维护和数据分析,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协助酒店店铺美化和商品展示,会计专业学生观摩酒店财务统计,英语专业学生承担酒店外语客服工作,等等。不同专业的学生结合自身的专业和特长,或专攻某一工作环节,或熟悉整个工作流程,在实习之余主动与同伴沟通、交流,了解其他岗位的工作细节和要求,对比彼此之间的差异和特点,这样培养锻炼出来的学生就会有一定的复合性和大局观,其整体素质有所增强,容易被企业接纳,获得较为理想的就业机会。

3. 改变传统认知,培养跨界思维。培养“跨界”人才并不仅限于培养跨专业人才,而是培养包括思维复合、知识复合、能力复合且基本功扎实、适应性强、知识面广的“通才”。因为传统的“校、系”固定格局不能满足跨界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要,职业院校必须改变传统认知,培养跨界思维,在学校管理机制上进行创新,采取扁平化管理方式,用更加灵活的管理模式,为学生搭建一个培养综合素养的多元互动数字化学习平台。多方教育资源的最优化配置,若干专业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校企复合型跨界人才的培养都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管理机制创新、学生学习平台架构创新提供了更细化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向。同时跨界人才培养体系的建构也为培养合乎跨界需求的师资队伍提供了创新性的视角[5]。

(三)建立基于大数据的跨界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

在“互联网+”时代,加强学生在创新创业融合、跨专业发展、跨界实习就业等方面的规划,是高质量、高水平发展职业院校教育的一个重要举措。要利用信息化、数字化技术,建立跨界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通过数据和评价机制,全过程、全阶段地控制跨界人才培养的质量,有效实现全方位的校、企、政、家长、学生的五方实时互动的异地远程管理。

校企合作可采取模块化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跨专业的岗位实习,形成全产业实习链。校企可以借助大数据的技术,准确、全面地衡量学生在实习期间的学习效果,全方位地将学生在学习、实习过程中的相关数据纳入到学生的人才培养考评范围,及时对学生进行诊断和评价。弹性化的管理机制和信息化的教学手段有效融合,可以更好、有效地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6]。

五、结语

跨界人才培养作为一种新型的职业教育类型,打破了传统高校、特别是职业院校各专业原有设置的界定,以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和培养复合型、应用型的跨界人才為最终目标,具有积极而可观的社会现实意义。诚然,跨界人才培养不是职业院校教育创新的单一命题,而是多层次、多方面的需求和调整,必须对跨界人才培养进行内涵分析,剖析每一个组成部分的成因和变化,从不同角度进行尝试、训练和培养。“跨界设计、创新思维、人文基础、跨文化视野”的设计理念提出了职业院校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创新教学内容的命题,促使学生成为具有扎实知识根基、开阔视野胸襟、具备跨界创新能力的高端综合应用型人才和社会亟需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  傅修延.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师范大学[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

[2]  胡重庆,黄桂梅.实践导向范式教师教育课程的重构[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

[3]  曾冬梅,黄国勋.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略——从教育的内外部关系规律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教育与现代化,2002,(6).

[4]  朱砚.从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J].继续教育研究,2009,(2).

[5]  何应林,顾建军.职业教育跨界研究初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36).

[6]  马成荣.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若干问题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9).

[责任编辑:邹立鸣]

猜你喜欢

复合型人才职业院校职业教育
职业院校财务会计网络化建设
新时期职业院校档案管理的思考
以复合型人才培养为目的的第三语言韩国语教育
基于校企合作的“互联网+”复合型人才的跨界培养
浅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探究式教学的实施策略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土木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