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中国特色话语翻译研究
2021-11-03刘洁徐李
刘洁 徐李
摘要:本文以第二届“一带一路”高峰论坛中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演讲为例,从生态翻译学视角出发,以生态翻译学研究理论与三维转换的翻译方法为基础,从语言、文化、交际三个维度对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演讲中的部分演讲内容译文所进行的适应选择进行分析。最终得出在中国特色话语的翻译活动中,使用生态翻译学的相关理论,从三维转换策略入手,运用适应选择论进行翻译的方式具有更好翻译效果的结论。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翻译生态环境;三维转换;中国特色话语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177(2021)15-0043-02
0 前言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了显著提高。如今,中国在世界舞台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国家领导人公开演讲是展示国家国际形象、主要思想和文化价值的重要方式。但由于各国逻辑思维、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的不同,中国领导人在演讲中所阐述的政治观点和思想往往难以得到有效传播。因此,采取适当的翻译策略,准确地将领导人的讲话翻译成英语,将讲话中的重要精神准确无误地传达出去就显得尤为必要[1]。而在这个翻译过程中,生态翻译学的翻译理论与翻译方法在翻译该类文本方面有着巨大的优势。
1 生态翻译学概述
2001年,胡庚申教授从生态学视角出发,提出了生态翻译学的研究理论。该理论将达尔文的“自然选择论”应用到翻译过程中,提出“翻译是一种适应和选择”的构想,并随着研究的不断推进逐渐完善发展为更为成熟的翻译体系。到目前为止,生态翻译学已经基本建立了自己的理论体系[2]。
生态翻译学的理论主要包括:翻译生态环境、译者中心论、适应选择论与三维转换策略。
“翻译生态环境”这一概念吸收了达尔文有关“自然选择”的哲学思想,强调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其中的“生态环境”指的是一个包含有原文、译语、出版商、读者等多重元素的世界,这些元素并非独立而是互相作用且相互影响的。
“译者中心论”这一理论强调了在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中心地位。该理论认为,译者作为原文与译文之间的直接转换者,应当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在理解原文、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完成翻译工作,从而有效避免译文过于晦涩生硬,更有利于原文内涵的传播。
“适应选择论”是基于“自然选择”原则和“适者生存”理论,对其进行演化所得出的重要理论。该理论认为译者进行的翻译活动可以分为适应和选择两个阶段,适应阶段为译者理解原文内涵,适应翻译生态环境。选择阶段为译者依据自身理解,主动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将原文译为译文。
“三维转换策略”则从三个不同的维度分别对原文中难理解的内容进行适应选择。该理论提出翻译是不同语言间的转换,而语言正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则为交际的积淀,三者互不相同,却又有着内在联系,正是通过这种关系再现了翻译的基本内容[3]。
2 翻译过程中语言维的转换
2.1 词汇层面转换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用了大量的四字词语,这些四字词都来自中国的语境文化,中国读者非常熟悉这些词语,但外国读者却往往无法顺利理解。在翻译这些四字词时,译者需要结合语境和表达效果,采取恰当的翻译策略。
例1:……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2019)……enhance policy, infrastructure, trade, financial and people-to-people connectivity……(2019)
在翻译例1中的五个四字词时,译者没有使用各种词汇对其内在含义一一进行翻译,而是着重于“通”字,将其总括为“enhance…connectivity”。选用该策略的原因是汉语在语言表达时更强调语言的平顺性,同样的内容针对不同的对象选用不同的表达方式。译者在翻译时选用简洁的方式强调其核心含义,避免了冗长的英文表达。
2.2 修辞层面转换
政治演讲文本通常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它的主要目的是打动人们的心灵,使人们产生共鸣。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文本中大量使用了隐喻,使讲话生动有力,更加感人。
例2:……绘制精谨细腻的“工笔画”。(2019)…… just like an architect refining the blueprint.(2019)
例2中,译者没有对“工笔画”进行直接翻译,而是用“just like”点明其中的比喻关系。这样选择的原因是该句中喻体与本体的关联性较弱,點明比喻关系有利于读者进一步理解该句含义,使得翻译更为有效。
在语言维度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过程主要为译者对词语、语言结构和语言形式的选择。通过深入了解语言表达习惯,从而选择合适语言形式。通过整合、对比原语生态与译语生态,进一步实现原语生态与译语生态的平衡,为读者提供便于理解而又发人深省的译文。
3 翻译过程中文化维的转换
3.1 文化负载词的转换
文化负载词是指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用于标记特定事物的习语和词语。这些词语往往是一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积累的独特文化,通常文化负载词所包含的文化信息在目的语中很难找到完全对应的词语。在翻译文化负载词的过程中,应当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翻译,从而有效实现政治演讲文本的预期目的。
例3:……为中国开放发展开辟了新天地。(2019) ……opened up new horizon for China's development and opening-up.(2019)
例3中“开辟新天地”便是文化负载词的体现。“开辟新天地”源自盘古开天辟地,用斧头劈出一方世界的中国神话故事。这类文化负载词皆来自中国传统文化,在外国文化中几乎无法找到与之相对应的准确的词句。译者在翻译“开辟新天地”时避开了盘古等神话人物的故事内容,将其简单译为“opened up new horizon”。通过这种翻译方法,简单直接地让外国读者得以准确明白这些文化负载词的内涵。
3.2 诗词的转换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引用了大量古诗词。中国古代诗歌言语精炼,但内涵却十分丰富,简短的语言蕴含着深刻的真理。在翻译古诗词的过程中,译者不仅要对中国古代文化有深刻了解,而且要理解其中蕴含的哲学思想,采取适当的方法对这些古诗词进行完美的适应性转换。
例4:“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2019) “plants with strong roots grow well, and efforts with the right focus will ensure success.”(2019)
在例4中的诗句的含义是:世间万物知道他们的本质的才能生存,每件事情如果使用了真的方法就可以成功。但是其中“本”和“道”指代不明确,难以理解。译者在翻译这句谚语时将“万物”特指为“plants”,用植物生长与根系的关系这一有着普遍认识的现象解释“万物生”与“本”的关系,同时将“道”特指为“efforts with the right”,便于读者的接受和理解。
在文化维度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过程中,由于不同的语言表达包含着不同的文化,为了充分避免读者误解原文本,译者尽可能的认识并再现原文文本的文化生态系统,同时维持原文文本和翻译文本之间的平衡与和谐,从而再现文化,有效传达原始文本中包含的思想和情感。采取正确的翻译方法处理文化内涵,以达到顺畅的沟通和交流的目的。
4 翻译过程中交际维的转换
在翻译过程中的交际维的转换主要包括各类名词与政治术语的转换,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文本中提到了各种政治术语。其中部分名词由于使用率较少,读者可能无法准确认识政治术语所包含的意思。在翻译过程中这类政治术语需要采用更为巧妙的翻译方法。
例5:……不搞封闭排他的小圈子……(2019)…… is not an exclusive club……(2019)
例5中的“小圈子”一词并非中国共产党在重要会议上提出的重要政治术语,该词在国际上尚且没有通用的翻译结果可供引用。将“小圈子”一词直接译为“Small circle”显然不合适,译者在翻译时巧妙使用“an exclusive club”指代“小圈子”,用外国读者可以顺利理解的方式进行翻译,这与翻译生态环境也更为吻合,更为外国读者所接受。
在交际维度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过程中,译者在基于对各类政治术语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对原文中各类名词的深层内涵进行了适应性选择,成功实现了原文本身具备的交际意图。
5 结语
在生态翻译学的指导下,本文对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论坛上的重要讲话的翻译进行了深入分析,重点探讨了在语言、文化、交际维度的适应性选择。通过分析发现,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内容往往具有其独特的语言特色,经常使用四字词、诗词、文化负载词等。译者运用三维转换策略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对这些语句进行翻译,使得整篇译文更为自然、准确。此外,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主体性,更为注重挖掘原语背后的真实含义,使译文更倾向于英语的结构和形式,表达更为流畅通顺,更加符合读者的表达习惯。通过对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重要讲话的翻译研究,充分表明了在进行该类翻译活动中,生态翻译学的翻译理论与翻译方法在实际运用层面有着巨大的优势,从三维转换策略入手,运用适应选择论进行翻译的方式有着更好翻译效果。
参考文献
[1]胡庚申.若干生态翻译学视角的应用翻译研究[J].上海翻译,2017(5):1-6+95.
[2]胡庚申.生態翻译学解读[J].中国翻译,2008,29(6):11-15.
[3]郑佳玲.生态翻译学观照下演讲文本英译研究[D].西安: 西安理工大学,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