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表现、原因及应对策略
2021-11-03王宁浚
王宁浚
摘要:幼儿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问题,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民生焦点。从实践看,幼儿园“小学化”倾向主要表现在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环境、教育评价等方面,而家长热切期盼、办园效益驱动、幼教师资薄弱、幼小衔接不畅等是导致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主要原因。要改变这一现状,应从教育引导家长树立科学育儿观念、大力加强幼教师资队伍建设、积极构建幼儿教育监管工作长效机制、深入开展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研究等方面积极应对。
关键词:幼儿教育“小学化”;表现;原因;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1)19-0116-04
幼儿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一个人的成长而言,幼儿教育阶段既是终身学习的开端,更是个人心理健康发展与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黄金时期。“办好学前教育、实现幼有所育,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党和政府为老百姓办实事的重大民生工程,关系亿万儿童健康成长,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党和国家事业未来。”[1]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学前教育事业获得了快速发展,长期以来困扰老百姓的“入园难”“入园贵”等问题得到了有效缓解。但不可否认的是,幼教师资力量薄弱、优质园数量偏少、办学经费不足等短板依然存在,尤其是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问题十分严重,作为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民生焦点。2018年7月4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开展幼儿园“小学化”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教基廳函〔2018〕57号),要求“坚决纠正‘小学化倾向,切实提高幼儿园科学保教水平,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2]。可见,防止和纠正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已经纳入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要工作议程。
一、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概念界定
综观当前学术界的研究观点,普遍认为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违背了幼儿身心健康发展规律,会对幼儿成长造成诸多负面影响。那么,幼儿教育“小学化”这个概念该如何界定?
经查阅现有文献资料发现,当前对幼儿教育“小学化”的概念,尚无明确的、统一的表述,只是不同学者从各自的研究侧重点对其进行简要描述,如有的认为,幼儿教育“小学化”就是幼儿教育照搬小学教育内容,组织幼儿提前学习小学知识;有的认为,幼儿教育“小学化”就是幼儿教育照搬小学教育方式,组织幼儿按照小学方式进行学习;有的认为,幼儿教育“小学化”就是幼儿教育既照搬小学教育的内容,又照搬小学教育的组织形式和教育方法;等等。
百度百科对“幼儿教育小学化”作了如下表述:幼儿教育“小学化”是指幼儿教育的管理、教学模式及内容偏重于小学阶段,注重了知识的传授而没有关注幼儿的生理及心理发展,直接向幼儿传授小学阶段才应该接受的具体教科书知识,它强调向幼儿“灌输”知识,忽视幼儿在游戏中的主动的、探索性的学习,忽视了幼儿语言能力、数理逻辑能力、初步的音乐欣赏能力、身体各部分的运动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自我评价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自然观察能力等多智能的全面开发。
二、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现实表现
从多所幼儿园的走访调研情况看,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教育内容“小学化”。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认为,幼儿的认知处于前运算阶段,其思维多以表象为主,比较具体形象,而对数学符号、拼音汉字等相对抽象、复杂的概念,比较难理解。《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是全面的、启蒙性的,可以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3]。因此,幼儿教育的内容应更多偏重于启蒙性,要以直观的活动和获取直接经验为主。现实生活中,不少幼儿园教育内容安排上体现不出“小学化”倾向,但实际操作中却往往增加了小学低年级的学习内容,甚至借用小学低年级的学习材料充当幼儿教育教材,把小学一年级对拼音、汉字、运算等的学习要求搬到幼儿教育上,有的还开设诗词诵读班、英语提高班、数学精灵班等,美其名曰为“适应幼小衔接的需要”,帮助幼儿提前学习小学知识。幼儿过早地学习小学的内容虽然能够为即将开始的小学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但上述行为明显违背了“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3]的幼儿教育要求,也有悖于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
二是教育方式“小学化”。国家教育部于2016年1月5日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以下简称《规程》)指出,幼儿园教育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幼儿园应当将游戏作为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4]调查中发现,幼儿园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常常套用小学的教学方式,如:大多数教育内容安排在室内进行,以老师讲授为主;老师上课时必须带着教案或备课本;老师拿着教鞭,佩戴着麦克风,站在白板前或者投影仪屏幕前大讲特讲,孩子们则整齐地坐成几排,被动地听老师讲授知识,小手要么统一放在膝盖上,要么统一放在身后,老师也严格按照上课时长来管理课堂,按时上课、下课,俨然就像一群小学生在上课,而非“游戏化的教学场景”。
三是教育环境“小学化”。《规程》提出“幼儿园应当将环境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合理利用室内外环境,创设开放的、多样的区域活动空间,提供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丰富的玩具、操作材料和幼儿读物,支持幼儿自主选择和主动学习,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与探究的愿望”[4]。调查显示,多数幼儿园在室外环境创设上比较明显地体现出了幼儿教育的特殊性,但在室内环境布置时却不乏小学教育的影子,如:活动室墙壁上有的挂满了拼音图,有的挂满了带拼音的汉字表,有的甚至还挂有乘法口诀表、古诗词、经典名句等,甚至小桌椅的摆放也像小学教室一样,整齐地摆成一排一排,而非更符合幼儿教育特点的圆圈型或游戏式摆放。这种教育环境的营造,不仅体现出幼儿教育“小学化”的深刻烙印,更容易让幼儿体会到进入小学课堂的莫名紧张和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