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文化价值观的拓展
——从卡通形象介入公共艺术谈起
2021-11-03乔迁李彤彤李蕊
乔迁,李彤彤,李蕊
北方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北京100144
公共艺术虽属当代艺术的范畴,但一直承载着精英文化价值,延续了古典主义艺术所承载的文化价值取向。这种文化价值观具有普遍性和具体性的双重属性,“普遍性是指一些国家或地区大多数人认同并长期传承的价值观。具体性是指不同国家、阶级、集团的人对同一文化价值观概念的具体内涵和实现形式的认识不同[1]”。随着社会发展,公共艺术所体现的文化价值观中经典性、普世性的公共文化价值取向一直在延续,但也在部分层面上产生了新变化。近些年来,随着卡通形象逐步进入了公共艺术领域,代表通俗、流行、平民化的文化审美观和文化价值观也开始体现在公共艺术的价值范畴之内,并呈现出越来越流行的趋势,最终把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融会贯通。本文从卡通形象介入公共艺术谈起,分析卡通形象公共艺术文化的受众对象、心理因素、表现形式等,梳理了当代公共文化价值观的拓展问题。
一、传统公共艺术所承载的文化价值取向
美国社会哲学家刘易斯·芒福认为:“城市是一座社会活动的剧场和集体创造的美学象征”“城市的主要功能是化力为形,化能量为活灵灵的艺术形象,化生物繁衍为艺术创新”。这种美学象征和重要功能,很大程度上是借助公共艺术来实现的。自公共艺术的概念在城市中诞生开始,它就成为了城市面貌、城市历史、城市文化、城市精神的重要体现者和记录者。随着时代的发展,公共艺术的这种功能、作用和角色定位的程度也越来越强烈。
公共艺术是城市成熟发展的标志,表达着地域身份特征与文化价值观,体现着社会公众对所在城市的认同感与自豪感,有着宣传城市形象与文化教育的重要作用。早期的公共艺术因功能和题材的要求而承载着一种精英文化价值理念,代表了古典主义艺术所承载的文化价值取向。其具体表现是,从典型的历史事件中挖掘有价值的题材,借用庄重典雅的形式,追求视觉的均衡与完整,营造静穆而严峻的美感,表现宏大的主题、深邃的思想、丰富的内涵、神圣的精神,弘扬历史积淀下来的艺术理想、道德观念与社会规范。
对于城市文化而言,公共艺术可以突出城市品位、塑造城市形象、积淀城市文化、凝聚城市精神,增强民众的文化认同感;对于所在环境而言,公共艺术可以借助造型、色彩、材质、空间等方面的外在形式,形成视觉美感,美化环境,益于民众生活;对于社会公众而言,公共艺术以丰富的文化寓意,起到教育、宣传、劝慰、警醒的作用。早期公共艺术的价值功能尤其注重于以立体空间存在的方式对曾经发生的历史及其中涌现出的典型人物、事件进行纪念、缅怀。比如意大利都城罗马的城市标志《青铜母狼像》,叙述着罗马城的起源,赞扬母爱天性,是一件具有民族意义的纪念碑式雕刻,传承着数千年的历史文化情结。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中心广场的《撒尿的于连》雕像,传播着“布鲁塞尔第一市民”小于连的神奇故事,赞扬了比利时反侵略中勇敢机智、不怕牺牲的崇高精神。美国纽约海港自由岛上的《自由女神》雕塑作为法国赠送的礼物,成为凝结着美国自由、民主、和平、人权等理想与精神的重要标志。西班牙圣塞巴斯蒂安海湾岩石上的《风之梳》,展示了无畏的勇气与倔强的性格,是人与自然对立与和谐关系的展示。丹麦哥本哈根海岸《美人鱼》铜像,是牺牲精神、高尚情操、美好品德的代表,是哥本哈根存在与发展的精神支柱。可以说,这些传达着古典主义美学理念与价值精神的公共艺术作品,对一个城市甚至一个国家来说,都是极为重要的物质与精神财富。
二、流行文化背景下公共艺术价值的新取向
随着经济提升、科技发展与文化进步,尤其是互联网产业和信息传播的快速发展,全球化、一体化的趋势不断推进,现代化使得全球范围内大众的生产生活节奏如同飞速运转的车轮,越来越快,导致人们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而具有娱乐化、快餐化、即时化特点的流行文化深受欢迎而迅速发展起来,成为当前社会文化形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流行文化是一定时期内受社会上大多数成员欢迎并广泛传播的文化,表现和反映出这个时代人们的心理状况与价值取向,具有娱乐性、商业性、通俗性和互动性[2]。流行文化是一种商业文化,一般是相对于高雅文化或精英文化而言[3]。流行文化的载体多是电影、电视、录音、快餐、时装等普遍可得的人工制品,反映或代表了社会上大多数人普遍喜欢的一种生活方式。这种社会状态或文化形态反映在公共艺术上,则是价值、理念及表现形式的变化。
不同时期的公共艺术,体现和表达了不同的城市文化,建构着不同的文化空间和城市文化形象,并传达出不同的文化理念和文化精神[4]。在流行文化背景下的当代公共艺术中,原本的古典主义美学标准与价值理念虽然依旧存在,但代表新的理念和精神的流行文化日益加强,甚至大有后来居上之态。古希腊、罗马时期奠定的崇高标准,文艺复兴以来的理智规范,以及追求辉煌、完美、和谐的统一形式、严谨结构与规律秩序,它们曾经无比稳固的统治地位都在新时代、新思潮、新文化对个性追求的冲击中岌岌可危。公共艺术作为公共空间中的艺术形态,不仅以重要的人文景观,起着协调环境、发挥公共空间亲和力和审美趣味提升的作用,还以一种特殊的形式提醒大众合理处理人与自然的正常而和谐的关系[5]。当前的公共艺术更加注重当代功能,其存在意义更多是作为所在地的标志景观,唤起人们对自然环境、人际关系及相关社会问题的思考与认识。
正如海德格尔所说,“艺术作品绝不是对那些时时现存在手边的个别存在者的再现,恰恰相反,它是对物的普遍本质的再现[6]”。伴随流行文化日益蓬勃发展,公共艺术中的古典主义美感、普世精神及承载的文化教育与精神引导作用日益减弱,对作品本身的材质、造型、色彩等外在美感的重视度日益提升,具有娱乐功能的流行元素成分不断增加。与造型严谨、主题严肃的主题纪念性公共艺术相比,流行文化影响下的公共艺术有着多方面的突出优势。从艺术感染力上来说,流行文化影响下的公共艺术因其令人愉悦的外形特点和易于感知的表现内涵,更有趣味性,识别性更高,更易于被民众接受,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与影响越来越强;从艺术创作层面上来说,流行文化影响下的公共艺术形式灵活、形象夸张、充满活力,表现形式更加多元化,能够更加准确地表达艺术家的内心世界和独特思想;从城市环境层面而言,流行文化影响下的公共艺术能够更加生动鲜明地展示城市活力,带给市民新的审美经验,激发他们对居住城市区域的自豪感与荣誉感;从制作加工层面上来说,流行文化影响下的公共艺术的设计成本与制作成本较为低廉,可以以较少的资金投入把作品体量制作得体量更大,更有视觉冲击力,对于美化环境和宣传城市形象起着更好的推动作用。
三、流行文化中卡通形象的文化特点及发展
当代流行文化影响下的公共艺术中,带有即时色彩与愉悦趣味的快餐式价值内涵的卡通形象成为了创作者与欣赏者的新宠,给公共艺术沿袭已久的价值理念以新的震撼与启迪。正如大黄鸭第一次出现在伦敦泰晤士河的时候,给予泰晤士河周边的古典主义文化氛围极大的冲击。巨大而华丽的大本钟与哺育了灿烂英格兰文明的泰晤士河代表了英国古典文化,是伦敦的标志、英国的象征,却成为了代表时尚文化与快餐消费的大黄鸭的背景。这种极具戏剧色彩的冲突,成为英国新旧文化碰撞中一种社会事件与文化现象。伴随着这种通俗、流行、平民化的审美观的快速传播,形象简洁、尺度巨大、夺人眼目的卡通形象公共艺术为公众提供了更多的参与机会与途径。
“卡通”在西方语境里最早诞生时指的本是一种具有幽默、讽刺意味的绘画形式,在发生、发展上具有两个重要的因素,一是因为资本主义的萌芽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增强了民主意识,壮大了市民阶层的力量,使得一系列新型社会结构不断出现;二是“文艺复兴”带来的思想解放运动冲击了人们的思想观念,追求现实生活中的幸福、倡导个性解放、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的人文主义精神为社会所广泛接受,导致传统文化艺术走下中世纪的神坛,文化艺术中平民化的审美倾向提升,大众文化消费日益生活化、多元化和个性化,让人赏心悦目的卡通形象备受关注,并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社会上活跃起来。卡通画成为市民阶层表达自身要求的手段,并且被赋予了政治的内涵[7]。
经过两百多年的发展,卡通艺术作为一种从生活中抽象出来的绘画语言,在社会生活中不断得到演绎而诠释出新的含义,“‘卡通’已成为当今世界流行词汇,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融入到人们衣食住行之中[8]”。今天的卡通艺术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拓展,卡通形象在原来动漫形象的基础上,超越了动画、漫画、游戏等美术作品或媒体展示中的角色形象,经过修正和完善后被广泛呈现于商品及商业活动中,成为具备更高辨识度、亲和力,符合市场需要的重要公共文化形态,蕴藏着巨大的文化、经济与社会价值,成为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卡通形象作为承载人们童年印象与记忆的艺术媒介,能使人们找到自己的情感共鸣。尤其是在当前人们生活节奏加快、电子科技产品拉开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人情也变得相对冷漠的情况下,卡通形象能唤起人们对童年生活最纯真的回忆,能让压力巨大的人群在回忆中找到心灵归属。卡通形象作为一种新型的表现形式,因受大众喜爱而被运用到多个领域,以丰富的形式特征影响着人们的情感观念。具体反映在城市公共环境中,主要表现于各类形式独特、引人入胜的卡通形象造型的公共艺术作品的应用。
四、卡通形象介入公共艺术的典型案例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尤其是计算机数字艺术的日新月异,使得卡通艺术在全球范围内日趋全民化、专业化、学术化,各国形式独特、个性鲜明、内涵丰富的卡通形象层出不穷,比如美国的白雪公主、米老鼠、唐老鸭、史努比、汤姆、杰瑞、超人、蝙蝠侠、美国队长,日本的铁臂阿童木、童僧一休、柯南、机器猫、奥特曼、蜡笔小新,中国的孙悟空、哪吒、三毛、葫芦娃、黑猫警长、喜羊羊、灰太狼等,受到各个年龄阶段的人群的喜爱。除了在电影、电视、动画、漫画、广告等领域内被广泛使用,还有不少卡通形象进入城市环境之中成为公共艺术作品,起到了美化公共空间、提升环境品质、慰藉人们心灵、促进文旅发展的多重作用。
概括而言,卡通形象公共艺术的创作过程是创作者充分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运用夸张、变形、抽象等艺术手法,对人物、动物、植物及无生命的对象进行形象处理,摆脱客观世界里真实形象的束缚而独立存在的过程。早在19 世纪,法国艺术家奥诺雷·杜米埃就以轻松的手法创作过一批夸张变形、生动有趣的漫画式雕塑艺术作品。这些被誉为“没落阶级集体形象的辞典”的作品,一定意义上具备了卡通形象公共艺术作品的标准。西班牙画家、雕塑家毕加索虽然从未接受过正规的雕塑基础训练,但也以自由的实验精神、大胆的想象力和出奇的创新手法,进行了将高度夸张变形的绘画作品直接转变为开放空间内的立体公共艺术的尝试,在西班牙、美国的多个城市的公共环境中创作了一定数量的卡通式雕塑作品,推动了卡通形象公共艺术的发展,见图1。
图1 《公牛》
目前,世界公共艺术领域中也已涌现出许多极具代表性意义的卡通形象介入公共艺术的典型案例。
(一)巴塞罗那卡通形象的公共艺术
西班牙的第二大城市巴塞罗那,自工业革命开始,就重视通过公共艺术的建设来提升城市形象,加深文化底蕴,扩大国际影响。经过几十年发展,多个知名公共艺术家从满足市民阶层审美需要的角度上创作了众多优秀的公共艺术作品,助力巴塞罗那在历史文化名城的基础上发展为知名的现代艺术胜地,有了“伊比利亚半岛的明珠”之称。比如艺术家高迪在佩拉达山上主持创作了奎尔公园,里面充斥着大量卡通式公共艺术作品,那些用彩色马赛克拼成的蜥蜴、龙等卡通动物造型,形成了色彩、光影、空间上的美妙变化,充满了浓郁的文化艺术气息和地方民族传统,代表了巴塞罗那的地域特色文化。西班牙艺术家胡安·米罗1982年在米罗公园里创作的卡通公共艺术作品《女人与鸟》,充满了卡通式的童趣和神秘的诗意之美,见图2。1988年开始,巴塞罗那政府进一步提出了“以城市更新再造人性化城市”的口号,改造城市街道、广场、公园,把城市里的公共空间还给真正的主人翁——城市居民,还专门规划出一定的场地交由艺术家进行艺术改造。来自西班牙国内外的艺术家们以饱满的热情,根据巴塞罗那的历史文化和时代精神,创作出了各类龙造型的卡通公共艺术作品。1992 年巴塞罗那以举办奥运会为契机,将城市发展的理念从经济本位转向文化本位[9]。在一批奥运题材的公共艺术作品中,卡通形象主题占了极大一部分。比如米拉莱斯设计的对角线公园给城市公共空间增添了无限灵动的气息,让市民在喧嚣城市中享受与自然和生物亲密接触的活力空间;兰克盖里的《奥运村鱼形雕塑》(见图3)衬托出巴塞罗那开放和自由的精神气质,成为巴塞罗那的地标[10]。此后,巴塞罗那艺术家乔治·阿维拉则创作了很多等身高的蜘蛛侠、超人、粉红豹等卡通形象的公共艺术作品,再次成为新时期巴塞罗那街头的一道道亮丽风景。
图2 《女人和鸟》
图3 《鱼形雕塑》
(二)游遍全球十几个国家、几十个城市的《大黄鸭》
荷兰艺术家霍夫曼以浴盆里的黄鸭仔为创意原型,创作了巨型系列橡皮材质的公共艺术品《大黄鸭》,在2007 至2018 年的11 年间,先后造访了荷兰阿姆斯特丹、德国纽伦堡、日本大阪、英国伦敦、中国香港等12 个国家的27 个城市,见图4。数十米的大型黄鸭作品无论在哪座城市,都被市民争相观赏,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既成就了一件全球知名的公共艺术作品,也成为一个典型的公共艺术事件。在《大黄鸭》获得成功的基础上,霍夫曼又趁势推出了多件卡通形象的公共艺术作品,比如2010年的《胖猴子》在巴西首都圣保罗展出,2011年的《大黄兔》在瑞典耶尔马伦湖西岸城市厄勒布鲁展出。这些体型巨大的、拥有卡通动物造型的公共艺术作品,虽然形态简单但极富童趣,没有令人落荒而逃的恐惧感,而是散发着触动人心的温柔情感。
图4 《大黄鸭》
霍夫曼所有关于《大黄鸭》作品的创作及公共艺术的社会实践,都切合了当代流行文化的特点。从美学意义上来说,大黄鸭造型简单,形象生动,金灿灿的颜色给人以视觉上的舒适与愉悦之感。从文化意义上来说,大黄鸭以“把快乐带给全世界”为己任,代表着正义和友好,传达着美好、真挚、单纯的祝福,具有跨文化传播效果,能为全世界各个年龄阶段的人所接受,“作为一个视觉符号可以激发人们联想起自己的童年以及童年的各种记忆[9]”。从社会学意义上来说,霍夫曼创作的卡通动物形象的公共艺术作品,有助于人们放松心情,寄托着相同的内心情感,承载了各年龄阶段人的童年记忆,具有跨文化、跨地区的全球化特点。
(三)上海静安区《新世纪福音战士》
2017年1月6日,上海市静安区汶水路210号新业坊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基地矗立起一座巨大的动漫模型雕塑,高达25 m,得到了吉尼斯世界纪录的认证,成为全球最大的初号机雕塑作品。这件作品取材于日本卡通动画《新世纪福音战士》,塑造了动画中EVA初号机犹如天外来客、手持朗基奴斯枪,在战前蓄势待发的情景。虽然《新世纪福音战士》于1995 年10 月4 日在东京播放,其播放期间收视率低迷,但是播完后在全球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见图5。原因是该剧以人类对抗外来入侵为切入点,深入探讨了人类生存与人性意识,加上强烈的意识流手法与大量宗教及哲学意象的运用,使其成为日本动漫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在全球青少年人群中掀起了巨大反响与冲击,全球粉丝超过两亿人。在这种文化影响下,通过引进日本卡通形象,建成独具特色的公共艺术作品,让《新世纪福音战士》成为展示上海二次元文化的新地标,打造“历史沉淀感融合现代美学的文创园”,是卡通形象介入公共艺术并助力当地文旅产业发展的有效探索。
图5 《新世纪福音战士》
(四)新西兰雕塑家尼尔·道森《地平线》
新西兰籍当代雕塑家尼尔·道森因用铝和不锈钢材质创作的大型公共雕塑而闻名。他受新西兰吉布斯农场委托,用钢焊接打造了一件高15 m的公共艺术作品《地平线》,见图6。该作品以独特的创意和造型,塑造了平坦开阔的山坡上飘落了一片被风吹起的超大型“纸张”的奇伟景象,形成了视觉上的一种强烈的震撼效果,被誉为“打破次元壁”的存在。他用钢制的简单线条在三维环境中营造出一种二维的错觉,雕塑中间的透明镂空部分令环境成为了它的画布,将艺术和生态进行了完美结合,从不同角度、不同时间观看都能获得焕然一新的体验。他就像一位在天空中画漫画的漫画家,让那些简洁而极富趣味性的线条雕塑一次次突破想象力,在空间错位中展现出新的艺术魅力。而观众的移动和不同的天气及光照条件,则让作品变得更加生动形象。他在新西兰、澳大利亚、欧洲、亚洲等多地都留下了很多件卡通形象的公共艺术作品,所有作品专注于线条和负空间,充满趣味,异想天开,成为当代公共艺术领域令人瞩目的新亮点。
图6 《地平线》
五、卡通形象与当代公共艺术价值观
由于现代生活节奏加快,人们的工作强度增加,承受的各种压力越来越多,需要有适合情绪宣泄的媒介与渠道。卡通形象的公共艺术作品中,艺术表现的题材与对象不受时间和空间的束缚,可以根据受众不同的心理需求进行相应的设计创意,让虚构出来的艺术形象及承载的文化内涵、寓意符合人们的现实需求。因此,形式奇特、活泼可爱并充满娱乐性的卡通形象的公共艺术作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承载人们自由奔放的心理需求,能够引起情感上的共鸣,进而放松精神、释放压力。
(一)卡通形象公共艺术的受众与影响
由于卡通形象融合了现代社会的许多新元素,具有独特的视觉效果,既充满天马行空式的想象,可以有效地吸引人们的好奇心理,又能贴近日常生活,满足人的实际需求。因此,卡通形象的公共艺术的主要接受主体从少年儿童向所有的年龄群体拓展。在当下追求生活多元化的社会潮流中,卡通形象最初普及于青年人群的生活与审美中。青少年是刚刚跨过童年的一个群体,他们对卡通形象有自己独特的情感,在对个性潮流的追求中拥有着自己的独特喜好,在面对学习、生活的压力时,可以借助生动有趣的卡通形象让浮躁的心态得到放松,更好地应对学习与生活。此外,卡通形象对一些中老年人也有着一定的吸引力,他们可以借助卡通形象想起美好回忆,体验童年时代的快乐。由此,卡通形象实际上成为了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向各年龄阶段的人群传播健康欢乐、积极向上的正能量,促使人们更好地去认识与感受生活的美好与社会的进步。
(二)卡通形象公共艺术作品的功能与作用
和一般题材与主题的公共艺术作品相比,卡通形象不管是人物、动物,还是植物、器物,都具有独特的个性、鲜明的外在形象,代表着共同的文化心理与审美情趣,识别性较高,活泼有趣,让人喜欢,是一种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造型。通过分析而言,卡通形象的公共艺术作品从功能与作用上,可以分为教育和娱乐两大类别。教育类作品是借助卡通形象的作品向幼儿、少年及青年人传播政治、文化、科技以及精神层面上的思想教育理念,有助于未成年人树立自己的人生价值观念。娱乐类作品则主要是突出娱乐功能,用滑稽的人物、搞笑的情节,让各个年龄阶段的人群产生亲近感、生动感和愉悦感,有利于释放工作、生活带来的各种压力,更好地感受生活中的乐趣、事物的美好,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与幸福感。因此,卡通形象公共艺术作品可以观看,可以触摸,甚至可以借助现代VR虚拟技术达到“物我一体”的体验式感受,从视觉、听觉、触觉、嗅觉以及知觉等多个层面上满足人们的多重需要。
(三)卡通形象公共艺术的题材与类型
卡通形象的公共艺术作品题材类型较多,基本都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有关系。根据卡通形象的外形特征,卡通形象的公共艺术作品的题材与形式主要包含几个方面:拥有人类身体特征、思维方式的卡通人物形象,如美丽纯洁的白雪公主、嫉恶如仇的蝙蝠侠、聪明可爱的一休、勇敢无畏的孙悟空;以动物为题材拟人创作、外形多变的卡通动物形象,如米老鼠、唐老鸭、黑猫警长;将人类特征融入植物原型中的卡通植物形象,如植物大战僵尸中吃人的“大嘴花”、会爆炸的“辣椒”、能发射炮弹的“豌豆射手”;此外,还有将生活用品、家具电器、交通工具等无生命的物品卡通化的形象,如海绵宝宝、汽车侠等。经过艺术家们的精心创作,各种类型的卡通形象都具有了身世背景、造型特征、性格脾气、道德标准、知识技能等个性特征,有的活泼可爱,有的美丽善良,有的滑稽可笑,有的英勇顽强……这些题材与类型各具特色的卡通形象被运用到公共空间中,结合各自所处的特定环境,传播着多重的艺术美感与精神内涵,从不同角度上满足着人们的情怀。
(四)卡通形象公共艺术的创作特点与要求
目前所有以卡通形象为题材的公共艺术作品,都是在原有卡通形象的基础上,用相对写实的图形、夸张的手法将原型再现,并进行二次加工与创作。这需要设计者或艺术家具有扎实的美术功底,能够熟练地从原型中提炼出特征鲜明的主体元素,用立体空间艺术的手法重新表现;同时要有扎实而丰富的文化底蕴,能够深入地明晰每个卡通形象原型的产生背景、形式特点、性格特征及内涵寓意;还要妥善把握出资人或建造方、社会受众的实际需要,将妇幼皆知的平面图案或虚拟立体形象以三维立体的形式立于公共空间中,塑造出该卡通形象或滑稽可爱或严肃庄重或威武雄壮或秀丽迷人的形式特点与性格特征,使之成为雅俗共赏、老少皆宜的优秀公共艺术作品。
(五)卡通形象公共艺术蕴含的文化心理
作为视觉符号设计的一种,卡通形象的公共艺术作品造型、色彩、材料以及尺寸规格等细节的确定,是为迎合现代人的心理需求而创作并建立起来的。承载不同文化内涵与功能特征的卡通形象公共艺术作品,可以满足不同人群的不同心理需求。卡通形象公共艺术作品奇异的造型、大胆的色彩以及承载的故事情节与文化寓意,可以一定程度上满足人们的猎奇心理。卡通形象公共艺术作品表现出来的时尚文化特征,可以满足人们引领时尚风潮和社会流行趋势的诉求。卡通形象与目前流行文化中的“草根现象”有着共同的群众基础,也是平民文化、大众文化的代名词,满足了受众心理上的认同感与归属感。更关键的是,卡通阅读就像成年人的精神奶嘴,成年人也需要卡通阅读,需要这种唤醒儿时记忆的阅读……我们可以让卡通形象在其中发挥引导、推动和教化作用[11]。卡通形象公共艺术作品对人心灵深处的自我成长、自我暗示有着重要的抚慰作用。视觉上夸张变形且生动的卡通形象公共艺术作品摆脱了真实世界的束缚,充分调动了观赏者的想象力,可以帮助人们尽情享受卡通艺术带来的乐趣并获取激昂的快感和情怀。
(六)卡通形象公共艺术变化更新的时代性特点
事物都是变化的,卡通艺术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一方面通过外在形式与内在理念,形成对精英文化、高端文化的消解;另一方面也在实现着对旧有形式与理念的消解。然而消解却不是单纯地“破坏”,卡通艺术通过消解传统而建构新的价值体系[12]。毕竟,卡通产品的消费主体是庞大的年轻族群,这一群体的消费特点是活跃、求新、多变、狂热,他们关注自己的物质与情感生活,标榜自我价值[13]。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卡通艺术主要体现的是新时代年轻人的价值观与生活态度。年轻人在属于他们的时代到来之前追求标新立异,在他们的时代里则创造并代表着新潮风尚,而在未来的下一个时代里,他们不再立于潮头,当年代表他们标新立异的观念与行为与新的时代无法兼容,将成为非主流而进入被淘汰之列。这意味着一个时期的流行元素是一个从新到旧的过程,卡通形象的公共艺术也是这样。随着社会文化与科技的进一步发展,新的时尚风潮和社会流行元素的不断涌现,卡通艺术美学自身也在提升,特定区域、特定时间内卡通形象的公共艺术作品也会在时代之潮中落伍而被拆除或者更替。而新的卡通形象的公共艺术则将继续从造型外观、色彩感受、空间营造、创意内涵、人文关怀等方面,满足人们在形式与内容、使用与审美等多方面的新的需求,从而进入下一个引领时尚、落伍谢幕的新一轮循环。
六、结语
总之,公共艺术作品在环境中,会成为一个地域形象的标志,是一种地域文化的象征,体现着人们的生活追求与精神诉求。任何形式、内涵的公共艺术作品,都是艺术家把握特定公共环境空间并在特定地区、特定文化、特定信仰基础之上的艺术思考,是传达公共意志的空间形象与形式载体。虽然在公共艺术的当代主义阶段,形式风格方面展现了无与伦比的多样性,但其所体现的公共公众的文化价值取向并没有改变,就是多年来一以贯之的崇高性、经典性、普世性。而卡通形象公共艺术代表了当前的流行文化与平民价值,是传统经典价值观的有益补充。随着科技飞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生活节奏明显加快,信息传播方式和速度也是日新月异,人们对社会文化与精神层面的需求也在改变,更加倾向于选择表现方式更加直接、视觉效果更加强烈的形象载体。卡通形象的公共艺术作品更加符合当下人们的欣赏习惯和审美方式,拥有强大的发展活力与广阔的发展前景。由此,代表普通大众公共审美标准与价值倾向的卡通形象将会更大尺度、更大力度、更大幅度地进入公共艺术领域,进一步为公共艺术严谨、高尚并具纪念特点的价值属性带来新的补充,具有新时代价值与文化上的必然性和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