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海国庆假期各区消费数据出炉

2021-11-03陈良

上海商业 2021年10期
关键词:销售额涨幅芯片

国庆节前,瑞虹天地太阳宫、前滩太古里相继开业,上海又迎节假日消费热潮。据消费市场大数据实验室(上海)监测显示,国庆节日期间(10月1日至7日)七天全市线上线下消费总额765.88亿元,同比2020年增长16.0%,同比2019年增长12.8%。其中,线下消费金额511.02亿元,同比2020年增长23.4%,同比2019年增长11.2%。

监测36个商圈的线下客流总量637.4万人次,线上消费回流线下较为明显;消费金额排名前三商圈分别为南京西路、南京东路和陆家嘴。

黄浦区73家重点商业企业联合抽样调查结果显示,节日期间累计实现销售额11.7亿元。(2020年10月1日—8日,黄浦区71家重点商业企业联合抽样合计实现销售额为12.73亿元)。

南京路步行街人气火爆。新世界城、新世界大丸百货等百货企业假期销售均超过9000万元,同比增幅分别为10.7%、7.1% 。(2020年国庆8天,新世界大丸百货销售额为 9547.2 万元;2019年国庆假期,销售额为7452.6万元)。

长宁区12家主要商业企业国庆假期销售额为2.27亿元,同比增长10.26%。(2020年国庆假期,销售额为2.75亿元)。

9月24日—10月7日,长宁区两大商圈统计企业销售额稳步增长。龙之梦购物公园、虹桥南丰城、尚嘉中心、金虹桥商场、缤谷广场5家商场14天销售额合计达3.01亿元,高岛屋百货、百盛优客2家百货14天销售额合计7148万元。

虹口区21家商业企业的抽样统计,国庆长假七天共实现销售额3.18亿元,同比增长59.44%,其中,购物中心业态销售额同比增长111.47%。(2020年国庆黄金周期间,虹口区内大型商业体日均客流均达5万人次以上)。

据“虹口商务”统计,长假七天,瑞虹天地太阳宫、来福士广场客流合计突破180万人次。另据“上海发布”报道,长假期间,瑞虹天地太阳宫日均客流量达到20万人次。

徐汇区20个购物中心、百货商场、专业零售、超市卖场、餐饮等样本企业国庆7天累计实现销售(营业)额3.28亿元,同比增长10.15%。(2020年,徐汇区23个百货、购物中心、专业零售、超市卖场、餐饮等监测样本企业数据显示, 国庆假日8天累计实现销售额14.2亿元)。

徐家汇商圈区域抽样的8家商业企业(东方商厦、上海六百、汇联商厦、太平洋百货、汇金百货、港汇广场、美罗城、百联徐汇)国庆7天累计实现销售(营业)额2.64亿元,同比增长10.42%。

普陀区21家重点商业企业长假七天实现营业额同比增长11.98%。上海环球港以“国潮新势力”为主题,演艺不断、特色显著、中西碰撞、玩乐参半,销售额同比上升16%。

杨浦区17家重点商业企业抽样统计显示,国庆7天累计实现销售4亿元。(2020年五角场商圈内5家大型商业综合体8天销售额3.58亿元)。

闵行区七天假期,纳入监测的39个重点商业体总销售额约7.88亿元,总客流量约867万人次。除马桥万达、上坤中心先番城和七宝顺恒外,已报送监测数据的36个商业体销售额同比增长19.6%、客流量同比增长5.5%。(2020年闵行区33个重点商业综合体总销售额约6.35亿元,总客流量约900万人次)。

嘉定区8家大型商业综合体共实现销售额约5.18亿元,同比增长21.3%。其中南翔印象城MEGA国庆期间的销售额达2.22亿元。

宝山区宝山区抽样的大型购物中心和超市国庆长假销售情况来看,8家购物中心累计实现销售额2.8亿元,同比增长15.1%,较节前七日(9月24日—30日)环比增长73.7%。

松江区纳入监测的12家百货店、购物中心假期销售额超2.15亿元,同比增长20.51%。

奉贤区的五大商业业态12家重点商业企业抽样数据统计,2021年9月24日— 2021年10月7日国庆节前一周及节中7天共实现销售额2.55亿元,同比去年上升7.15%。

青浦区据对区内重点监测单位的销售统计,全区10月1日至7日,实现销售5.45亿元。总体消费分布较为平均,日均销售额为7782万元,单日销售最高为10月2日,销售额8241万元。青浦首位奥特莱斯举办“国风莱潮”主题活动,推出汉服集会、古典演绎、传统手作、国风巡游等活动,节日客流量环比节前一周提高超过50%。

金山区国庆假期,金山各旅游景区(点)共接待游客59.89万人次,各文化场馆共接待2.51万人次,同比2019年增加29.97%。

(陈良)

乌中市集牵手Prada农贸市场变时尚

墨绿的复古色调,金字市集招牌,绿白相间的马赛克瓷砖,以及拱形门廊、弧形窗户,呼应了上海这座城市的低调静谧与腔调体面,位于徐汇区乌鲁木齐中路318号的乌中市集近日正式营业。

从Delvaux、Bottega Veneta等国际知名高端时尚品牌集中入驻,到大牌首店首展首秀,再到菜场与大牌跨界牵手重新定义时尚潮流。见证了上海营商环境、人文环境不断优化提升,成为独具魅力的城市名片,让中外品牌近悦远来。

市集一楼主营生鲜蔬果和海鲜肉类,从崇明大米到舟山海鲜、云南菌菇、泰国芒果都不落下,新开的一家花店更增添生活中的浪漫气息。二楼主要出售豆制品、半成品和熟食,从腌制小菜、火锅丸子、菜肉馄饨到大排、鱿鱼……上海人的讲究和精细全部体现于此。

农贸市场全面引入“云秤”大数据智能化管理系统,通过对食品源头把控和进销环节检测等手段,在“保供”的同时,还实现“稳价”。同时为市场管理方还配置智能信息追溯设备,建立集商户档案展示、智能支付、信息自动采集、交易数据分析等功能为一体的智慧管理系统,实现追溯系统的智慧化、可视化、便捷化。 (淮海)

9月消费市场供需基本平稳 价格总体稳定

国家统计局10月14日发布的数据显示,9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0.7%,涨幅比上月回落0.1个百分点;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上涨10.7%,涨幅比上月扩大1.2个百分点。业内人士预计,年内CPI涨幅将低位震荡,PPI涨幅料保持高位,进一步应对原材料价格上涨和经济增长压力加大的举措将会陆续出台。

数据显示,从同比看,CPI上涨0.7%,涨幅比上月回落0.1个百分点。其中,食品价格下降5.2%,降幅比上月扩大1.1个百分点,影响CPI下降约0.98个百分点。食品中,猪肉价格下降46.9%,降幅扩大2.0个百分点。非食品价格上涨2.0%,涨幅扩大0.1个百分点,影响CPI上涨约1.65个百分点。非食品中,工业消费品价格上涨2.8%,涨幅扩大0.3个百分点,其中汽油和柴油价格分别上涨23.4%和25.7%,涨幅均有扩大。

据测算,在9月0.7%的CPI同比涨幅中,去年价格变动的翘尾影响约为0,比上月回落0.2个百分点;新涨价影响约为0.7个百分点,比上月扩大0.1个百分点。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同比上涨1.2%,涨幅与上月相同。

展望未来物价走势,国联证券分析师张晓春表示,9月翘尾因素进一步回落0.2个百分点,继续成为压制CPI同比上涨的重要因素。但进入四季度,这一因素或推升CPI同比涨幅。

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认为,今后一段时间,CPI运行将继续受食品价格下行影响,但在去年基数回落以及非食品价格温和上涨影响下,预计年内CPI将同比小幅上涨。

从同比看,PPI上涨10.7%,涨幅比上月扩大1.2个百分点。其中,生产资料价格上涨14.2%,涨幅扩大1.5个百分点;生活资料价格上涨0.4%,涨幅扩大0.1个百分点。调查的40个工业行业大类中,价格上涨的有36个,比上月增加4个。

“预计四季度大宗商品价格仍将维持高位,PPI同比将保持在10%以上。”光大证券首席宏观经济学家高瑞东称,从国内看,尽管地产、出口需求承压,但供给端约束较多,工业品供需环境持续偏紧,带动高耗能行业价格上涨。从国际局势看,近期各国加快解封步伐,极端天气限制绿色能源发力,加之冬季用能高峰到来,共同推动石油、天然气等传统能源需求上升,供给端存在产能不足、库存低位等问题,供给弹性不足,使得能源问题短期内难以得到有效缓解。

中美洲墨西哥和多米尼加琥珀形成时代大约是新生代晚第三纪渐新世至中新世的原生矿床的砂岩中。加勒比海中大安的列斯群岛上的伊斯帕尼奥拉岛,属于热带雨林和草原气候,多米尼加琥珀其成分中不含有琥珀酸。最出名的就是多米尼加蓝珀,拥有纯正的蜜黄色体色,在太阳光或白炽灯下显蓝色。

民生银行研究院高级宏观研究员王静文表示,从基数因素看,预计四季度PPI涨幅会先冲高再回落,10月可能是全年高点,随后两个月有望见顶回落,“回落速度主要取决于能源和生产资料的环比涨幅”。

CPI与PPI涨幅“一降一升”,二者“剪刀差”继续扩大,表明消费市场价格总体稳定,但中下游企业发展可能面临一定压力,保供稳价措施仍需进一步发力。

“PPI和CPI逐步扩大的‘剪刀差’表明,尽管不存在全面通胀问题,但中下游制造业和中小企业的利润率不容乐观,这将对未来经济增长带来压力。”中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王军表示,需做好跨周期调节和今明两年的政策衔接,采取适度扩张的宏观经济政策,更加重视稳增长,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温彬认为,当前,国家已经部署一系列大宗商品保供稳价措施,预计进一步应对原材料价格上涨和经济增长压力加大的举措将陆续出台实施。

(商辑)

中国汽车供应链大会 求解汽车芯片短缺

自去年以来,汽车芯片短缺问题备受关注。受芯片短缺影响,今年5月至9月,我国汽车产销量连续5个月同比下降。记者从近日在渝举行的2021中国汽车供应链大会上了解到,“缺芯”问题在9月略有缓解,克服“芯荒”曙光初现,但芯片供应仍不能满足生产需求。业内认为,应强化车规级芯片与汽车产业链协同,提高芯片国产化率,构建融合网状供应链生态等,打造安全可控的汽车芯片供应链。

记者在会上采访了解到,目前,汽车芯片产能不足的问题依然严峻,叠加多重因素造成市场波动。多名业内人士认为,目前国内外多家晶圆代工厂均推出扩产计划,产能释放仍需要时间,预计芯片供应紧张的情况或将延续到2022年二季度,汽车行业芯片短缺可能进一步延续至2023年。

为应对芯片短缺,政府主管部门正集中力量解决。工信部组建了汽车半导体推广应用工作组,支持成立中国汽车芯片产业创新战略联盟,加强供需精准对接,并推动相关企业加快复工达产,保障特定芯片的供应。

与此同时,在整车厂、芯片企业等共同努力下,汽车芯片国产替代也加快推进。业内认为,由于车规级芯片普遍采用更为成熟的制程,加之国内芯片代工企业基本能满足代工需求,国产汽车芯片替代机遇也已到来。

自去年至今,一些中国品牌车企使用了更多国产替代产品,自主汽车芯片的使用率正不断提高,如理想ONE采用地平线征程3芯片,极狐阿尔法S搭载华为MDC自动驾驶平台上市,还有大量车型搭载了地平线征程2芯片实现智能座舱功能。

“近年来,我们每年推出一代车规级芯片新品,已和14家以上的车企签下前装量产项目订单,并已顺利完成多个量产项目交付,征程系列芯片出货量已达50万片。”地平线首席生态官徐健说。同为智能芯片龙头企业的紫光国微,推出的车规级安全芯片已导入众多车企,并实现批量供货。

从中长期看,如何确保汽车芯片供应?业内认为,应鼓励整车企业联合投入或建立产业联盟,引导芯片企业有针对性开展研发制造,加快推动汽车芯片国产替代。“好产品都是不断用出来的,车规级芯片需要强化与汽车产业链协同,推动量产应用并不断迭代。为此,要加快打通应用断点、突破协同难点,逐步加大国产芯片市场占有率。”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刘宏表示。

多名业内人士还认为,随着汽车产业重构,应推动汽车供应链从传统的垂直分层向融合网状转变,整车厂、芯片公司、软件公司等共同打造“圆桌式”的创新生态,满足消费者对智能汽车功能方面及安全方面的需求。

业内人士建议,未来应加快变革汽车电子电气架构,提高芯片集成度,降低供应链管理的复杂程度。

“推进汽车电子电气架构由分散式向集中式演进,或是汽车行业‘缺芯’的终极解决方案之一。”地平线总裁陈黎明说,传统的分布式ECU架构中,一辆汽车需70颗至300颗MCU芯片,种类繁多,供应链管理难度大;而在未来智能汽车中央计算架构下,高性能MCU芯片仅需10颗至20颗,供应链管理难度将大幅降低。

(黄兴)

猜你喜欢

销售额涨幅芯片
金佰利2022财年第三季度净销售额为51亿美元
芯片会议
人体微芯片
关于射频前端芯片研发与管理模式的思考
《日本动漫产业2019》:海外销售额首次超过1万亿日元
中国奥园:销售额首破千亿元 净利润同比增长近八成
深市十大涨幅 等
沪市上半年涨幅前50名
中小企业板上半年涨幅前50名等
最近一周涨幅最大的10只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