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作用与农业产业资源耦合系统发展研究
2021-11-03榆林市榆阳区水土保持检查监督站王燕刘宇宁
榆林市榆阳区水土保持检查监督站 王燕 刘宇宁
引言
随着国家生态政策逐渐向水土治理方面的偏移,相关部门先后实施了小流域综合治理、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态工程,用以改善部分地区严峻的水土流失形势,并且已明显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和生态平衡。但在稳扎稳打、逐步推进生态工程由“绿”转“稳”的过程中,新增的林草资源冗余,尚未得到有效开发利用,以及由此引发的退耕还林还草区域农业产业资源系统耦合度降低等现象也日益严峻。
水土保持的作用在于保护土壤、保护生态,在于以新的生态系统为人们的正常生活和生产提供最安全、最可靠的生态屏障,在于基本保障人们生活、稳步推进人们生活质量的显著提升。农户是农业产业资源耦合系统的直接受益者,是农业产业资源耦合机制不断发展与革新的动力源泉,因此,实现水土保持作用与农业产业资源耦合系统发展将对提高百姓生活质量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也将从侧面改善我国的水土生态系统现状,助力可持续发展。
1 我国水土保持现状
水土流失是指在风力、水力、重力以及人为因素等外界力量的作用下,水土资源和地表生产力遭到持续破坏的自然灾害,主要集中出现在山区、丘陵区以及风沙严重区域等,它是制约我国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阻碍,是造成部分地区人民生活质量持续较差和贫穷落后的主要因素,更是威胁我国和世界生态平衡的重大环境问题。
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就我国国情而言,我国的水土流失具有分布区域广、分布面积大、水土流失严重的特点,据统计,我国现有水土流失面积367万km2,每年新增流失面积1.5万km2,水土流失严重区域主要集中在西北、西南、华南的大部分地区。
随着国家小流域综合治理、退耕还林工程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等的实施,我国的水土治理工作实现了较大的突破,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沙漠绿洲得到了有序恢复,沙漠化得到了有效遏制,生活及生产用水得到了有效保护,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可持续发展得到了进一步推动,同时,水土资源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也获得了进一步实现。尽管如此,从整体上而言,我国的水土流失形势依然严峻,水土保持工作依然是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以及和谐社会建设的长远大计。
2 农业产业资源及其耦合系统
2.1 系统耦合
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任继周在对农业系统科学的研究中首次引用了耦合这一概念,他指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生态系统在性质相近的前提下具有相互亲合的发展趋势,当满足一定的条件时,这两个或两个以上生态系统会结合成一个统一的、更高级的结构——功能体,这就是系统耦合的过程。
从概念上来讲,系统耦合是一个系统净化和整合的过程,其最终目的和最重要的功能体现就在于完善和优化系统结构,使生产潜力得到进一步挖掘,同时使生态系统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得到最大化的发挥。
2.2 农业产业与农业资源的系统耦合
以系统耦合的概念来看待农业产业资源,可以将其定义农业产业系统和农业资源系统以双方所固有的互动关系为基础,以人类的干预行为和政策的宏观调控为手段,实现不同系统之间的耦合,从而形成了农业产业资源这一完整统一体。
在农业生态经济系统中,农业产业资源耦合系统是其核心组成部分,它结合了各个子系统的优势,使农业资源系统的综合利用率得到了显著提升,更进一步来讲,它确保了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整体功能发挥和效益的最大化,也就是实现了农业产业的高效、增产,以及农民收入整体水平上涨的趋势,对稳定国家第一产业的发展、引领第二产业的变革、刺激第三产业更进一步发挥着重要作用。
但就现阶段而言,过度退耕还林还草以及林草资源利用不充分等现象暴露无遗,使得农业资源量的增加和产业结构的优化,以及生态经济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阻碍,而在水土保持作用与农业产业资源耦合系统的建立与完善方面的研究和改进相对来讲,还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
3 水土保持与农业产业资源耦合系统
根据上述水土保持与农业产业资源耦合系统的重要作用,以下以我国水土流失情况较为严峻的黄土丘陵沟壑区为例,对水土保持作用下的农业产业资源耦合系统关系进行简要分析。
3.1 黄土丘陵区地域环境
黄土丘陵沟壑区是我国黄土高原面积最大的一个地表类型,位于黄土高原的中心,地跨黄河干流峡谷两侧,处于干旱、半干旱气候区,地形破碎、沟壑纵横、陡坡沟深,开发历史较早、人口数量较多、可耕地面积较少、农业产量不稳定,是我国自然生态系统极为脆弱、人类生产与生活活动难以开展的典型区域,更是我国水土保持工作开展的重点区域之一。
3.2 黄土丘陵区水土保持与农业产业资源耦合系统
黄土丘陵沟壑区的水土保持政策实施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其一是20世纪80年代初正式试点和施行的小流域综合治理阶段,典型代表是该区域的纸坊沟流域;其二是20世纪90年代末实施的战略性生态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典型代表是吴起县。不同时代实施的不同水土保持政策,对从整体上改善该区域的生态环境,推动农业产业资源整合,建立水土保持与农业产业资源之间的耦合关系,实现区域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影响力。
3.2.1 纸坊沟流域小流域综合治理
小流域综合治理是将水土保持生物措施、工程措施、耕作措施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措施体系,是我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的一条重要路线,为改善我国部分水土流失严重区域的生态环境、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作为小流域综合治理措施体系的典型代表和良好试验场,经过近20年的水土保持措施和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纸坊沟小流域有效林草植被覆盖率达57%以上,截至2000年,农林牧用地结构由1:0.1:0.1调整为1:2:2.2。总体而言,纸坊沟小流域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观,生态平衡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以及百姓生存需求之间的矛盾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和。
根据对比纸坊沟小流域综合治理及退耕还林工程措施实施过程及效果的监测数据,分析在水土保持作用下该区域农业产业资源耦合效应,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农业产业和农业资源之间的耦合协调度整体上保持着波动增长的态势,水土保持政策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业产业和农业资源之间的耦合协调程度。但是,水土保持作用在农业产业和农业资源方面的影响存在差异性,农业产业发展与农业资源环境的改善之间的不同步化在退耕还林实施以后更加凸显,也正因此,导致了系统耦合协调度的波动。同时,资源环境转化为产业效益的效率也并没有得到显著提高,因此,可以说明,水土保持在这一转变过程中的作用并不明显。
3.2.2 吴起县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退耕还林还草是在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百姓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和生态环境改善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的环境下,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质量效益型农业和可持续农业做出的必然选择。1999年,该政策在吴起县正式施行,225°以上的坡耕地退耕面积高达10.37万hm2,成为全国“退耕还林第一县”。同时,该县强化农田水利建设,通过修建梯田、坝地为主的工程措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从而使得该区域的资源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截至2008年,该县基本农田总面积达到2.096万hm2,农林牧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为9:66:25。
通过抽样调研该县百余户农户数据,并对其进行分析、整合发现: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态工程显著改善了该区域的农业资源条件,但该区域的水土保持政策与农户行为之间存在激励不相容的矛盾,致使农户利用农业资源、投入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大打折扣。这种矛盾不断激化下所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农业产业发展目标的偏离。简单来讲就是,农业资源环境并未对系统耦合产生直接影响,反而是农户行为、农户生产决策与农业产业发展构成了系统耦合状态的影响因素。基于这种情况,对吴起县农业未来发展而言,应合理开发利用现有资源,以科学的资源利用率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深化农业产业与农业资源之间的互动关系和系统耦合。
4 结语
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当下最主要的一项工作,水土保持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综合性生态环境工程,无论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推广开来的小流域综合治理,还是近10余年来实施的退耕还林工程,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水土保持作用在农业产业和农业资源系统耦合特征演变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不仅改变了农业系统发展的原有轨迹,有利于提高农业产业和农业资源系统的协调耦合程度,还可以通过新的农业生态系统的形成为水土保持工作的有效、大面积推广创造有利条件。但就现阶段而言,随着国家方针政策导向的偏移及其他外力因素的影响,我国的水土保持工作已初步建立起了相对完善的生态系统,然而,农业产业和农业资源系统并未与之相适应,形成一种良性互动,农业内部结构不合理、资源配置欠优化等问题,总体上制约着水土保持系统的平衡。因此,需要依据区域内的实际生态需求与经济发展需求,优化资源配置、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有效提高区域内资源利用率,避免资源浪费和结构性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