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技能现状与培训策略
2021-11-03王芳
文/王芳
我国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是我国幼师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承担着培养优秀幼儿园教师的重要使命。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的文件和政策,支持和鼓励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掌握系统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更要掌握各项基本的教学技能和实践能力,以此满足幼儿成长的各种需要。另外,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懂得教什么,更要明确如何教的问题。现阶段,国家较为重视实践型的幼师人才,出台的各项政策也比较偏重实践性,各高校虽设置了较多的实践性课程,但仍存在一些弊端。加强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技能的培训十分重要,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各项技能,而且能不断满足国家、社会以及人民的需要。
一、学前教育专业技能的内涵
现阶段,在我国社会经济水平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及实践逐渐增多。教师的专业技能属于教师专业化的内涵,与专业理念以及专业知识并列,主要指的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上具备较为丰富的专业知识及经验。同时,可以在不断练习下完成相应教学任务的能力。当前,学术界在学前教育专业技能上的分类尚未形成统一的定论,按照《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对幼儿园教师专业能力方面的要求,幼儿园教师技能表现的是能在幼教时间内良好地运用幼教专业知识及经验,顺利地完成幼儿园保育以及教育工作。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主要需要包括以下能力:一是教育技能;二是艺术技能。其中教育技能包括教育设计能力、教育科研能力、了解幼儿的能力以及沟通能力等,艺术技能包括手工技能、音乐技能、舞蹈技能以及美术技能等。除此之外,还应具备一些复合综合技能,更好地对幼儿园一日生活进行协调与处理。例如,班级的组织技能、环境创设技能、家园沟通技能以及教育资源利用技能等,以便更好地开展幼儿教育工作。
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应具备的素养
(一)牢固的理论知识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如果想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获得良好的幼儿教育成效,应掌握足够且牢固的理论知识,只有在理论知识的指导下,才能更好地开展实践教学,在幼儿教育中能够更好地应对一些突发事件。例如,幼儿哭闹或者与其他小伙伴发生冲突时,能够应用以前学习过的知识理论加以解决。因此,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而言,需要有牢固的理论知识。
(二)过硬的专业技能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掌握相应的基础理论知识,还应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拥有较多的才艺,需要对舞蹈、钢琴、美术以及音乐等方面的内容进行学习,只有掌握更多的专业技能,才能在幼儿教育中教会幼儿更多的知识。与此同时,多才多艺的幼师更受家长的喜爱,对自身工作的开展具备一定积极的作用。
(三)全面的专业素养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择业时,大部分会选择符合自身专业的幼师工作,将自身所学技能及才华在幼儿园教育中尽可能地发挥出来。但需要注意的一点是:专业技能强并不代表会成为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还应具备全面的综合素养。幼儿园属于一个班集体,受到幼儿年龄的影响,班集体中的成员不太受约束,思维也极为活跃。因此,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只有具备较强的团结力及领导力,才能更好地开展幼儿教学。
三、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技能的现状
现阶段,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将学生技能培养作为关键内容,不过仍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教育教学的观念较为落后、学校的培养目标缺乏科学性、课程体系设置不够合理、实践课程开展不够充分、学生缺乏过硬的技能和特长等,具体表现在如下几点。
(一)教育教学的观念较为落后
在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活动中,因长时间受到传统理念的影响,主要以理论课程为主,并且高校在课程设置过程中也重点突出了理论课程,忽视了实践课程的设置,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虽充分地掌握了相关的理论知识,但对幼儿的生活、观察、分析以及组织幼保活动和游戏等实践内容则学习不到位,导致学前专业学生在进入工作岗位后忽视幼儿的主体性和创新性以及幼儿的实践性活动等内容,难以满足国家、社会对幼师的相关要求。这种传统理念不仅会影响学生获得实践性知识,也阻碍了学生教育教学能力的发展,使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相关技能不能得到充分提高,从而影响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效果。
(二)学校的培养目标缺乏科学性
学前教育专业主要培养优秀的教育人才,随着国家对学前教育事业的重视和支持,学前教育的功能也不断地深化。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从事幼儿园教师、家庭教师以及早教机构等工作时,必须有专业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经验。然而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缺乏科学性,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注重研究,忽视了专业素养及专业能力的培养,使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虽拥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知识、心理学知识以及教育学知识,但缺乏相关的职业技能,学前教育专业人才质量不佳,不能满足社会对学前教育教师的要求,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无法发挥,严重影响了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未来的发展。
(三)课程体系设置不够合理
国家出台了相关的政策对幼儿园的六大课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我国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仍不够合理。在课程设置中较为重视专业理论课程以及幼儿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计划与实施能力的培养,缺乏师德师风、评价反思等专业素养的相关课程[1]。某些高校存在专业课程重复设置、专业课程整合程度低的问题,严重影响学生专业理念的提高。某些高校选修课程过多,使得许多必修课程占比较少,不能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基本素质。与此同时,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艺术课程设置较为单一,在进行艺术课程设置时没有基于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只是简单地将幼师的艺术素养等同于会弹琴、唱歌、画画和跳舞,将大量的课时集中于弹、唱、跳、画等方面,忽视了艺术素养的真正内涵,不能提高学生欣赏美、感受美和鉴赏美以及创造美的能力。不合理的课程设置严重地阻碍了学生的各项发展,使学前专业的学生不能更好地满足幼儿教师的需求。
(四)实践课程开展不够充分
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开展不够充分,在实习和见习的安排上存在着严重的问题。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部分实践课程中安排的实习活动,既没有清晰的实习要求,也缺乏严格的实习时间,导致学生在观念上难以重视实习活动,不利于学生实践活动的培养。另外,学生实习主要以分散实习为主,学生寻找实习的幼儿园并安排实习内容和计划,最后向学校递交实习报告,导致学生在实习期间缺乏严格的指导,不能全面掌握幼儿教师的相关教学技能和幼儿管理的相关知识。部分学生在实习时工作较为单一,存在学生无法适应环境的问题,或影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质量。甚至部分学生由于忙于毕业论文、准备考研或找工作等原因,甚至没有到幼儿园或者幼儿机构实习。高校必须在保证学生理论知识掌握的情况下,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从而提高学生的总体素质,促进学生的成长。
(五)学生缺乏过硬的技能和特长
现阶段,幼儿教育十分重视特色教育,例如英语、绘画、舞蹈、音乐、体操等活动。但是,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没有专职的艺术类教师,存在艺术系教师兼职代课的情况。艺术系教师缺乏幼儿的相关知识,在教学时很难将课程与幼儿的心理相结合,导致艺术类课程脱离了实际情况,使学前教育专业缺乏过硬的特长和技能。此外,高校还存在设备资源不足的情况,严重地限制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技能训练活动的进行。
四、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技能培训策略
(一)科学设置课程体系,构建多类型的培养模式
高校要科学设置学前教育专业的相关课程,并且课程设置要满足当下社会对幼儿教师的要求。高校要合理分配专业理论课程与专业实践课程之间的比例,要增加实践课程在学前教育专业总课程中的比重。通过学习专业理论课程,例如教育学、心理学、人体解剖学等学科,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素养,让学生能够正确地把握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规律。实践课程要立足于幼儿实际,通过专业实验、实习和见习等活动,充分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其在实习中学习真正适合教学的相关方法。另外,高校要设置专门的应用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和选修课程,不断地提升学生的技能,满足幼师岗位所需要的各项特殊技能。此外,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开设相关选修课程,不断地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文化素养,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合理定位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要不断提升学生技能,合理地定位其培养目标,并且要对培养目标有着清晰的认识,对学生的技能发展提出明确的要求。高校要培养贯彻专业培养、特色培养以及个性培养的目标,将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培养成专业理论扎实、实践能力优越、具有科学精神与创造精神的优秀人才[2]。首先,高校要着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注重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以便充分地把握幼儿的心理成长;其次,要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使学生获得胜任幼儿教师的各项教学技能,从而实现高校专业化人才的培养目标。
(三)优化艺术类课程体系,提高学生专业技能
在学前教育专业中,艺术课程是课程中重要的内容,但学前教育专业艺术课程中存在着课程结构单一、艺术课程与幼儿实际不符合等相关问题,高校必须予以重视并优化艺术类课程体系的建设。首先,艺术课程大多为技能展示类课程,可以将课余时间与艺术课程相结合,通过成立相关的社团,如音乐社团、舞蹈社团、绘画社团等,安排专职教师承担社团组织与管理事项,教师与学生共同制定好固定学习的时间。在此期间,教师集中地对学生进行指导,其余时间由学生根据教师布置的任务自由练习,这样既保证了理论的学习,也可以进行技能的训练;其次,由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幼儿园教师,应发挥学前教育专业自身的特点,将心理学以及教育学知识与艺术类课程相结合,从而满足幼儿成长的需要。另外,还要加强与一线教师的沟通,将艺术课程立足于幼儿实际,帮助学生了解幼儿的心理规律及成长的特点,满足幼儿教师的需求。
(四)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教育教学技能和实践能力
高校要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地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实践活动不仅包括实践课程,更包括选修实践课程、社会实践、见习以及毕业实习等。首先,高校要将实践活动贯穿于课程体系的全过程,从大一入学到毕业期间,要不断地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实践能力,将公共理论转化为个人的思想;其次,高校要完善见习和实习制度,实行分散实习和集中实习相结合的制度,严格要求实习的任务,将实习任务和要求标准化。在实习阶段,教师要及时对学生实习情况进行询问和审查,做好学生的指导工作,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融入实习环境中;最后,要在课堂中渗透实践活动,抓好主干课程与技能课程的训练,在课程实验中要制定严格规范的操作流程和要求,加强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渗透,在保证学生理论知识掌握的情况下,不断提升专业化技能和实践能力[3]。
此外,高校还应对教育教学方式进行丰富与优化,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成效。高校应转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将教学重点放在学生整体实践能力提升上,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应对以往的教育教学方式及内容进行不断丰富,与现场观摩、一日一课以及角色互换等新型的教学方式结合,确保学生能够深入地了解自身选取职业的内容及形式,同时在新型教学模式深入推进中使学生自身各类教育技能得到持续提升,例如,反思能力、总结能力、观察能力以及评价能力,保证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未来更好地适应岗位要求[4];第二,应制定出细致、科学的教学实践方案,使实践类教育教学有效性得以稳定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属于应用性较强的学科,相关教育教学活动开展环节,需要将科学、有效的实习方案作为主要依据,实施结合式教学,转变以往的实践教学框架,将短期见习同阶段性实习结合起来,同时,保证每个见习学生均有一名幼师指导。一方面,提升学生自身岗位适应度;另一方面,提升学生的实践教学能力,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的良好融合。
(五)改革传统的教学评价和考核方式,重点突出实践能力的考核
高校要改变学前教育专业以考试为主要形式的考核方法,重点突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首先,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考核,例如,运用口试、发展性考核以及现场测试等手段对学生的知识掌握、师风师德、技能掌握以及实践能力进行严格的考核。在运用现场测试的方式时,可以针对学前卫生这一标准,考核学生营养配餐的能力以及对人体进行正确施救的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各项技能,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5];其次,学校要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进行全方位的监控,一旦出现学业成绩不达标的现象,立即帮助学生重新制定学业计划,并且不断地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让学生圆满完成学业任务。
五、结语
学前教育专业是我国培养优秀幼儿教师的重要基地,加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技能的培训,能够不断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满足幼儿成长的规律,还能满足社会对幼儿教师的各种需求。文章从科学设置课程体系、合理定位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优化艺术类课程体系、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改革传统的教学评价和考核方式等方面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技能培训提出了相关的策略,这些策略的有效实施,能够不断地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各项技能,满足幼儿教师的各种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