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职计算机类专业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2021-11-03夏长林

就业与保障 2021年24期
关键词:产教实训计算机

文/夏长林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社会生产过程中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中职学校计算机类专业的重要任务是培养能有效适应社会岗位的计算机技术技能人才。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能有效缩短学校与市场、社会之间的距离,充分发挥学校、学生、企业的作用,学校所培养的人才与工作岗位高效匹配,学生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有机融合,企业的人才缺口得以加快弥补。为此,在国家政策的号召下,中职学校应把握好产教融合这个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最大限度地发挥学校、学生与行业企业的优势,深入开展计算机类专业产教融合培养模式实践和研究,培养出更多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的计算机技术技能人才。

一、产教融合的内涵和作用

产教融合渊源于“教学做合一”“生活即教育”等理念,重视“知行结合”,在我国教育界存在深厚的文化基础。产教融合的基本内涵是:深度对接生产过程与教育教学过程,促进产业、行业、企业与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社会服务、交流合作等全过程融合发展,打破企业与学校、生产与教学之间的壁垒[1]。

产教融合的育人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产教融合促进学校的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教学内容及过程与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相匹配,确保学校培养的各类人才融入社会所需要的时间大幅缩短;另一方面,产教融合发挥了行业企业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学校的学科建设、专业发展可共享企业资源,双方优势互补,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将更为高效和便利。

二、当前中职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双师型”教师短缺

首先,青年教师是中职学校教师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他们大多数是一毕业就从事教师职业,参与的企业实践项目有限,行业第一线的从业经验缺乏,在授课过程中难以突出相关领域企业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其次,学校一线教师有繁杂的教学事务,对开发应用项目心有余而力不足,学生实际开发和创新创造能力的培养面临挑战。最后,中职学校需培养师资,大力引进企业中有丰富项目经验的计算机人才来指导学生实践,但中职学校工资待遇与企业相比不具有吸引力,企业计算机人才难以流向中职学校。

(二)课程教学内容脱节

随着计算机行业相应的岗位标准的不断提高,中职学校计算机类专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教学改革压力。许多中职学校计算机人才培养方案不是建立在充分调研区域发展需求和计算机行业现状的基础上,其课程设置没有紧跟行业、企业的需求,教学内容更新缓慢,学生所学知识跟不上实际,不能适应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因此,学校应突破传统视野的局限,调整传统的教学模式,适时更新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加强学生专业能力培养,贴近岗位实际业务实践标准,促进培养的计算机人才能够满足新技术的发展和企业用人需求。

(三)实习实践质量不高

实习实践质量不高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实训设备老化与不足。例如,在计算机专业某些课程教学中,实训环境要求安装虚拟机,对计算机的内存容量有较高要求,一般不应低于4GB。此外,软件开发平台、电子商务实训平台普遍存在内容老化或缺失的现象;二是缺乏系统、全面、充分的实习实践环节。实习实践环节表现为学科片面性,与企业应用脱节。由于企业参与度不高,中职学校制定的实习实践计划不能紧密联系实际需求,实训内容严重脱离实际岗位的技能要求。例如:多数中职学校计算机类专业的实践内容难以满足智能制造行业、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企业的需求。

(四)学生入职适应性不佳

当前不少中职学校计算机类专业毕业生对口就业率不高,走出学校的学生不能较好地胜任相关岗位,有些毕业生入职后频繁辞职换岗,暴露出专业认可度低、职业适应性差等问题。究其原因,在于学校原有的教学模式偏重对单一知识结构和技能的传授,而且没有紧跟技术领域的更新换代,无法适应产业行业的升级变化;学生在校期间学习计算机类专业的兴趣不够,缺乏学习信心和学习动机;走上工作岗位之后,解决问题能力不强,动手实践能力不足,并且不具备继续深入学习的能力和意愿,最终导致学生逃离自己所学的专业。

三、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体现

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实施效果来看,深化产教融合是解决中职学校人才培养问题的一条有效路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发挥学校、企业的资源优势,双方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学校提升了人才培养效率和质量,企业也能吸纳到紧缺的人才。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以下几个优势。

(一)与产业转型升级相适应

当今,随着科技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产业格局发生重大变革,新兴产业对创新创造提出更高要求,传统产业面临着设备升级和技术更新,素质好且实践强的计算机技能人才供不应求[2]。中职学校通过深化产教融合,主动融入区域经济发展,站在服务区域发展的层面找准自身定位,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可融合企业课程,实施教学评价可纳入企业指标,建设实训基地可凭借企业力量,培养优质师资和引进企业人才,从而使学校的人才培养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对相关产业特别是新兴产业而言,其发展链条可能尚不完善,要通过与职业教育相融合,获得可持续供给的高素质人力资源,让产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从而迈入良性循环的起点。

(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深化产教融合,学校和企业双方存在共同的利益点:人才储备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而中职学校又是向企业输送人才的重要基地。在人才培养方面,学校教育、行业企业的实践指导不应独立发挥支持作用,需要在合理的规划下,实现两种资源的交互、穿插和叠加,进而形成教育合力。中职学校通过产教融合,加强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对接企业发展需求,有助于抓好人才培养的闭环工作,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使学校的人才培养契合行业企业发展,切实提升计算机应用人才培养成效。

(三)实现个体可持续发展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兴产业持续涌现,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迫切需要有发展潜力的高素质计算机应用人才。中职计算机类专业培养的学生,要具备扎实够用的理论知识,熟练掌握专业技能,创新和实践能力突出,能解决现实问题,善于团队合作并具有较强的责任感,才能满足企业对高素质计算机人才的需求。但要培养具有发展潜力的高素质计算机人才,还需要学校、企业和政府的共同努力,仅依靠中职学校一方的力量难以达到这一目标。通过深化产教融合,可以找到一条提升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便捷途径。学生在校期间完成专业知识的系统学习,进行基本技能的训练,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则借力企业实践项目,可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实现个体可持续发展。

四、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科学设置人才培养方案

深化产教融合,必然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中职学校计算机类专业应当转变人才培养的总体思路和观念,放弃学历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充分调研企业岗位需求,支持企业深入参与教育教学改革,科学设置专业课程,调整优化教学内容,全面考核评价学生,突出创新实践能力。中职学校所培养的计算机专业学生,应能面向信息网络、电子商务、物联网、数据分析等企业,从事系统的开发设计、分析管理、技术支持、运营维护等工作,具备良好的职业发展基础和职业道德[3]。学校在调研企业对计算机人才需求的基础上,才能找准面向行业企业的计算机人才培养定位,制定出更符合学校实际、更加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例如,在计算机课程的设置方面不一定要全面开花,可以结合企业岗位的实际人才需求,发挥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专注发展几个专业方向,突出本校的人才培养特色。

(二)学校与企业要深度合作

要想使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与市场和企业需求相匹配,学校应与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创新合作方式。企业参与办学的方式可以是合作、合资或独资。学校还可以采取委托管理、购买服务等方式吸引企业参与办学,要牢牢把握合作的初衷,做到在课程教学中融入企业的核心技术理念,真正为学生服务。选派教师深入企业打探“情报”,调查企业的岗位需求、工作环境、发展战略等信息,为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设置等奠定基础;鼓励青年教师进入企业顶岗,积累实践项目经验,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案例和项目教学内容,提高实践教学水平;聘请企业专家和骨干兼职实践教学教师,为学生提供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学校与企业开展深度合作,搭建信息产业与教育教学的桥梁,使学生毕业后顺利完成角色转换,融入工作岗位,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三)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大多数中职学校计算机类专业都开展理论加实践教学,帮助提高学生的知识输出转化率,增强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为此,学校投入建设实践实训设施平台的耗资巨大,单一的校内实训难以提供给学生“真刀真枪”的实践动手机会,因而取得的人才培养成效有限。中职学校通过建立产教融合机制,探索与企业共建实训基地或平台,建立规范的企业实习实训制度,做好从校内实训到岗位实习的衔接和过渡,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帮助学生完成角色转换,顺利过渡到职场。通过校外实训基地,学校可聘请企业人才承担实践教学,为师资建设提供助力;学生可加入企业开发实践项目,接受团队管理、规范化培养以及合作精神的培养;企业可筛选接收师生的实践结果,给予其适当的报酬,及时锁定和吸纳部分优秀人才[4]。

(四)共建师资培养机制

信息技术更新迭代速度较快,计算机专业教师更应该持续在行业实践中学习,紧跟信息行业和技术发展趋势,保持知识结构和能力体系的更新,在教学中缩短学生能力水平与专业岗位需求的距离。为此,中职学校可与合作企业一起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建立师资培养机制。一是推进校企联训互聘的教师队伍建设。计算机专业教师定期去企业一线参与生产、研发、技术攻关,接触真实的企业项目,接受企业专家指导和培训,使学校教师真正成为“双师”;企业专家来校参与计算机课程教学,在学校教师指导下逐步积累教学方法和教学经验,提高企业专家授课水平。二是成立校企联合教研组,推动校企“双导师制”。学校计算机教师和行业企业技术骨干组成联合教研组,共同承担计算机课程教学,同一门课程可设置两位教师联合讲授,更好地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例如,计算机网络技术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学校教师主要讲授理论性较强的网络理论基础,企业工程师则主要讲授实践性较强的现场布线,并依据这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考核评价,使课程教学有效对接企业实际需要。三是打造“大师工作室”,主要借助网络信息平台,邀请行业领域的优秀专家分享经典案例项目的设计开发经验,向学生传授技巧、答疑解惑,使学生避开一些弯路,在通往未来职业的道路上走得更加顺畅。

(五)深化项目驱动策略

中职学校计算机类专业实施“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在相关课程中引入和推行项目驱动法非常必要。以“产教融合”理念为指导,计算机应用中生成的各种技术问题没有统一的方法去套用解决,应引导学生面对行业企业中的问题或项目,通过IT企业进课堂,将具体项目引入计算机课程,划分阶段、细化任务、强化技能、自主探索,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项目驱动法主要包括以下教学环节:第一,学生组建项目小组,以项目内容为依据制定具体任务框架,经师生讨论操作细节,将各项任务分配到个人,确保各项细则的实施;第二,项目小组确定操作步骤、合作形式、时间安排,小组成员按计划逐一实施相应任务;第三,项目小组对任务成果进行展示,教师以岗位要求和教学指标为参考标准给出相应的评价,指出团队在完成项目过程的亮点与不足,指导项目小组后续做出改进和调整。目前,部分中职学校以建设产教融合体系为契机,推进课程项目化成效显著,通过建立计算机实践教学基地,引进企业项目实践案例,给予学生更大的项目实操空间,这一做法值得推广与借鉴。

(六)做好学生的就业指导

中职学校的学生虽然接受的是职业教育,但部分学生并未做好进入职场的准备。学生从事企业岗位之前,要做好从校园到职场的过渡和铺垫,让学生具有面对社会竞争和岗位压力的心理准备。中职学校应稳步推进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实施针对性的教学计划,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帮助学生确定自身的发展方向,确立职业发展目标,使其结合自身意愿,朝着职业前景好、市场需求大的方向发展,从而更好地将自身目标与时代发展相结合[5]。学校可以开拓多个方向的就业渠道,与多家企业保持交流合作,保证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求职多元化,避免单一的就业方向和用人需求对人才培养的影响。学校以辅助学生未来就业发展为目标,引导学生深度接触合作企业的项目运营、工作环境、发展战略,缩短学生与社会、企业、工作岗位之间的距离,为学生适应社会竞争和岗位压力铺平道路,增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自信心,提高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成功率。

(七)建立多元考核评价体系

基于产教融合,中职学校应打破传统单一的考核评价,由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考核评价机制,动态调整考核评价内容。考核评价以职业精神和职业能力为核心,坚持评价主体、评价过程、评价方式的多元化。从评价主体来看,可以将学校评价与企业评价相结合。从评价标准来看,应体现培养目标,与企业岗位标准、职业能力标准等相对接。学校通过深入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统筹安排相关课程考试与职业技能等级考核,严抓学生获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考核率,督促学生取得一证在手,为毕业求职打好基础。此外,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可考虑将课程教学与企业的制度、需求相结合,制定量化标准,从学生基本素质和能力两方面打分,作为学生未来进入对口企业岗位的基本薪酬标准,这样的考核评价方式能够使学生对企业产生一定的归属感。通过构建产教融合的计算机专业多元考核评价体系,推动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全面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产教实训计算机
计算机操作系统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基于计算机自然语言处理的机器翻译技术应用与简介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信息系统审计中计算机审计的应用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微课在数控实训课中的应用探析
Fresnel衍射的计算机模拟演示
虚实结合实训平台的开发与应用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