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1-11-03赵守东

就业与保障 2021年24期
关键词:产教校企育人

文/赵守东

产教融合是职业院校与企业开展的深度合作,将学校教育与企业技能训练相融合,突出双主体育人的特点。作为一种双主体育人模式,产教融合与职业教育非常契合,企业与学校合作共同参与学生培养工作,学生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进入企业锻炼实践技能。产教融合模式是深化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对于该育人模式,政府部门通过政策引导企业参与到人才培养工作中,教育部门也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支持育人模式的发展。在此背景下,通过积极探索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将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作为研究重点,使得产教融合模式获得了快速的发展,也取得了一些实践效果[1]。

一、产教融合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与需求

(一)产教融合是高职院校发展的新趋势

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侧重于专业技能的培养,为社会提供高素质、高技能的专业人才。目前,高职院校在教学与实践结合方面比较欠缺,需要将教学重点从理论转向实践。在此教学需求下,产教融合模式的提出就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在教学中,需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操技能,为学生今后的就业发展做好铺垫。高职院校较为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学校和企业之间的相互合作,促使教学工作更加贴近时代需求,为社会提供更多的专业技能人才。在高职院校未来的发展中,产教融合将成为重要的教学手段,以此为社会输送更多高质量、高素质的专业技能人才。

(二)产教融合需要院校在人才培养理念上进行调整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发展逐渐转型至新兴产业和制造业,促使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在此背景下,引发了市场对人才需求的转变,具体表现在需求量不断增长方面,各行各业均在不同程度上存在专业人才缺口。随着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企业产值不断提升,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在培养技能型人才时,要充分与时代变化相结合,使教师在教学上及时调整教学理念,积极创新教学方法,使培养出的人才能够达到各行各业对人才提出的要求。这也需要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上能够积极调动教师的教学热情,发挥其自身的人才培养能力,使教师能够充分利用学校这一人才培养基地,结合先进的教学理念,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以适应时代发展对人才的需求[2]。

(三)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培养需要以产教融合为基础

高素质、专业技能人才既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过硬的专业理论知识,又具备实操能力,熟练掌握本专业所涉及的技能,能很好地服务和解决生产问题。在时代不断发展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需要快速适应经济发展节奏,满足时代对人才的需求。这就需要高职院校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产教融合为基础,在人才培养上与企业的实际需求相对接,使学校的教学活动能够快速地与社会发展相匹配。目前,我国已有多个院校对产教融合模式进行了探索,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使高职院校学生在毕业后能够获得企业的认可,快速进入职场状态,为企业生产贡献自己的力量和智慧。高职院校需要以产教融合为基础,使人才培养更具专业性和针对性,在教学活动中对教学方案进行细化,为职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提供有力保障[3]。

二、高职院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现状

目前,不少职业院校都在积极开展产教融合工作,积极与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并在专业设置、招生工作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同时,学校和企业双方根据企业的人才需求共同建设专业课程,根据企业的岗位工作内容设计教学内容,并由校企双方共同委派教师培养,以发展专业技能为最终目的。在这种交互式培养模式下,学生经过学校的理论学习和企业岗位实践和工学交替,既能获取专业知识,又能锻炼实践技能。学生毕业时,校企双方共同进行考核,学校根据人才培养方案考核学生是否达到毕业要求,企业根据岗位工作内容考核学生能否胜任该岗位。

在“二元制”培养模式的基础上,部分院校还提出了“三元制”培养模式,即“学校+企业+行业”协同培养,将职业资格认证工作也纳入进来。截至目前,学徒制发展出了三种培养模式,分别是在岗交互式培养,交互式培养以及通用型人才交互培养。这样,高职院校为学生进一步拓宽了就业渠道,使学生既能胜任合作企业的岗位要求,也能在该行业中找到合适的工作。

三、高职院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教学内容落后

当前,各个行业都处于飞速的发展变革中,产业技术的更新换代速度很快,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需要学校在培养人才方面能够与时俱进,使学生在校园中做好未来职业发展的准备,在步入职场后能以最快的速度适应新环境,在工作上表现出超强的技术能力。高职院校需要在教学上时刻与社会发展相对接,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相互融合。要不断地更新教材的内容,使教材内容处于动态的变化中。但教材更新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其特点是周期长、速度慢,要想使其与时代的发展同步,对改编人员是一个不小的挑战。目前高职教育教材一般采用的是国编或省编的统一教材,这些教材使用率较高,且大部分内容存在普遍性,能满足一般教学需求。但是这些教材经过多年的修订,其与时代的发展之间存在一定的误差,会造成教学内容落后,进而引发一系列问题。一方面,教材的更新速度跟不上产业发展的速度,导致高职人才的培养工作滞后于产业发展,不能让人才培养的目标落实到产业发展的需求上;另一方面,给产教融合教学带来了困扰,学生学习的专业知识相对陈旧,与企业的要求不匹配。因此,企业在学生入职后还要对其开展职业培训,这部分工作对学生来说既熟悉又新鲜,原因在于所学的内容不具备实际操作性,进入职场后才有机会将理论与实践相联系。这不仅降低了毕业生的竞争力,而且提升了企业的招聘成本[4]。

(二)校企合作水平较低

由于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因此,在教学活动中需要将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学生在课堂上学到基础知识后,还需要进行一些实践活动,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互联合,才能扎实掌握专业技能。但是当前大部分高职教学中很少组织实践活动,校企合作的水平较低,企业参与力度不够,导致学生的专业技能实践不足。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比较多,首先,学校在建立校企合作上没有采取积极措施,没有积极地与企业进行沟通交流。其次,企业没有认识到产教融合的重要性,其更重视校园宣讲,而没有将学生引进企业,做好提前培养的工作。企业参与深度不够,影响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要想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需要教师拥有过硬的实践知识,但目前的高职院校教师大多都是长期在教学一线从事教学活动,而实践经验少之又少,这就导致教师的教学内容脱离时代的发展,不能很好地对接企业发展变化,对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造成不利影响。最后,校企合作的关系没有深入联结,导致学校和企业之间不能进行有效沟通,学生在企业的表现如何,学校很难了解到实际情况;学生在职业能力上存在的问题,也不能向学校进行及时反馈,给学生职业能力认证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三)教师自身实践能力不足

目前,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最大问题在于,部分高职院校教学与生产实践相脱离,大部分教师自身的实践能力不足,在教学上很难将教材内容与实际技能作深度连接。高职院校教师的实践能力、专业技能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技能水平的提升。大部分高职院校教师由于长期从事授课教学工作,缺少一线工作经验,导致他们在实际授课的过程中缺乏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就限制了产教融合培养模式的发展。而具备生产实践经验的教师较少,并且这部分教师在教学上投入的时间比较少,在教学内容上不注重基础教学,这就造成部分基础能力较差的学生跟不上教学节奏,培养出来的学生差异较大。所以,教师自身实践能力的高低,对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具有重要的影响,但结合目前的高职院校教师情况来看,其实践能力还存在一定的欠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断探索创新的教学方式,其目的就是提升学生的综合实力,但在自身实践能力的提升上也不可忽视。

四、高职院校产教融合育人模式改革的探索

产教融合育人模式通过整合校企双方的资源,针对性地强化了职业技能。开展产教融合,校企联手,共同培养合格人才,有助于解决企业人才流失的问题。作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高职院校需要进一步探索产教融合育人模式。在产教融合培养模式下,校企双方互融互通,共同培养人才,但是如何使双主体真正发挥育人作用,让两个育人主体有效配合,仍然是高职院校需要进一步探究的问题。

(一)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实施产教融合育人模式,校企双方必须提前制定好人才培养方案,成立人才培养工作指导委员会,让政府、校方和企业都参与进来。对于培养过程中的重大决策,由专业人才培养指导委员会决定。由多个主体共同组成的人才培养指导委员会能够兼顾各方的需求,更科学地培养人才。高职院校也能够根据职业能力培养标准,制定出更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专业人才培养指导委员会可以定期召开会议,根据专业培养工作和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修正与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产教融合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程,学校应与企业紧密合作,整合双方的资源,同时结合产业和合作企业的现实变化,适当调整人才培养工作,保证人才培养方案精准适应企业的人才需求情况和行业的能力要求,保证学生能够通过产教融合模式,获得专业技能。在产教融合模式下,学校和企业共同承担培养任务,学校承担理论技能教学任务,企业承担实践技能教学任务。而学生可以以两种身份去学习,在学校作为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在企业作为学徒学习实践技能。企业成了育人主体,对产教融合培养模式的实施起到关键作用。实施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重点是要调动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使企业与学校协同参与教育。

(二)企业参与课程体系制定工作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符合社会需要、具有综合素质、掌握专业技能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其最终目标是使学生具备该行业的职业能力。因此,高职院校实施产教融合模式,可以让企业参与到课程制定工作中,在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必修课程以及选修课程等方面享受一定的决策权,让高职院校的培养工作与企业的现实人才需求更匹配。

在课程体系制定过程中,可以将企业主体引进来,整合校企双方的资源,参考双方的意见,实现产教融合育人的效果。校企双方各自利用其资源来开展育人工作,学校培养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引导学生掌握基础技能,企业主要在选修课程或者专业课程上提出一些意见,根据企业的现实需求,培养学生的岗位胜任能力。基于企业现实需求,可以依据岗位技能要求构建课程体系,根据岗位工作内容确定教学内容,最后由校企双方共同委派教师培养学生,这种交互式模式可以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

(三)校企共同开发新型教材

在校企合作模式下,校企双方都能提供教学资源。针对当前高职院校的专业教材明显滞后于产业发展实际情况的现实问题,可以邀请企业加入到教材的开发工作中,校企共同开发能够反映行业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新流程、新规范的教材。紧跟社会发展的需要,可以合作开发工作手册式教材、活页式教材,并配套开发信息化资源。例如,在实务课程中,让企业开发实务操作手册,讲解实务知识,而实务知识随着时间变化更新很快。这样,在教材整合了最新的行业知识的同时,便于企业骨干和专业教师共同向学生传授知识。由此,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学工作与产业发展的最新状况相吻合,以具有较强实操意义的校本式教材为基础,以企业骨干员工为支撑,提高教学效率。随着行业生产技术和运营模式的不断变化和升级,实务工作手册即时更新,使高职院校学生能够学习最新的行业实务知识。教材的适时性不仅保证了教学内容的实效性,也增强了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和学生能力培养的实效性。

(四)校企双方共同建设实践基地

学校往往只能给学生提供实习机房和模拟软件或者给学生举办各种竞赛活动,学生只能在模拟的环境中学习专业知识,不利于培养学生掌握实践技能。在产教融合的培养模式下,企业与学校共同建设成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能够为学生提供学校难以提供的实习条件,从而让学生拓展了专业视野,提升了专业能力,使他们能够尽快掌握专业技能,在未来更快地适应该行业的工作。

五、结语

产教融合育人模式是职业教育的一种创新育人模式,在产教融合模式下,校企双方共同承担育人任务,双方整合资源。落实产教融合育人模式,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提高课程与岗位技能的匹配度,将企业的实际需求融入高职专业教学中。学校和企业双方都要为学生提供高技能的教师,让学生既掌握理论知识又掌握实践技能,从工作到学习实现无缝对接。高职产教融合人才模式应按照产教融合的特点和要求,实现“二元参与、工学交替、岗位成才”的目标,培养学生成为符合企业需求的高技能人才。

猜你喜欢

产教校企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