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时代下传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挑战

2021-11-03黄凡榕

就业与保障 2021年24期
关键词:思政思想大学生

文/黄凡榕

“谁赢得了互联网,谁就赢得了青年。”中南大学党委书记高文兵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曾发表此观点;微博校园发布的“2018中国大学生日常生活及网络习惯调研报告”结果显示,在进入大学以前,至少有86%的大学生就开始使用手机上网,而绝大部分的大学生都高卷入度地体验过BBS、微博、微信、网络直播、网络短视频等应用。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网络已经不仅影响了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更成为广大学生的一种生活方式。与此同时,席卷而来的互联网对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掌握“互联网+”的应有之意

首先,要从理论层面上深度研究“互联网+”理念,明确网络行业发展的方向,构建社会经济现代化发展的形态。“互联网+”体系不是网络技术的简单应用,而是要将互联网思维与传统组织模式、管理体系紧密的融合在一起,紧紧围绕互联网理念,积极地进行传统模式、体系的再创造。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紧跟时代发展的脚步,充分发挥“互联网+”的核心作用,掌握“互联网+农业”“互联网+工业”“互联网+教育”等先进理念,分析“互联网+”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其次,从特征层面上,深度分析“互联网+”理念在社会思想变革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通过对思维意识的积极创新和改革,为企业注入现代化创新意识,构建以科技创新、产业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为核心的经济新形态。根据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加大对管理者与组织成员创新理念培养的力度,推动传统经济交流、信息交流以及营销交流形式的创新与改革,使其成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的新形式。此外,各个领域应该充分重视互联网技术的特殊性,严格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和要求,分析“互联网+”理念具有的人本特性,开展全民思想教育活动,调动人们参加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

二、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思政教育的变革

互联网时代下,经济层面、人际交往层面、生活方式层面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但互联网对大学生的思维方式、道德观、价值观等方面的影响,无疑是最直接与思政教育相关联的。

当前处于一个信息平等的时代,任何人只要拥有一部能上网的手机,能识文断字,就能同步接受信息,教育者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和绝对的权威,这对教育者提出了严峻的考验。

(一)多元信息涌入,挑战传统思政权威性

互联网信息量大、速度快。网络以超链接的方式将存储信息的容量无限放大,同时自媒体、社交应用的广泛使用进一步加速了热点信息的传播速度。而传统思政往往局限于课堂教学、电视纸媒等范围,无法任意扩大和丰富发布的信息内容。在效率上,传统思政所传递的信息都是经过删选和加工,将正面的、积极的内容传授给学生,而囿于信息体量和技术手段的限制,网络难以监管到每一个角落,学生很容易就能接触到鱼龙混杂、真假难辨的信息,这会导致大学生接收信息的速度和体量甚至大于教师,思政教育者的信息优势已不复存在,绝对的话语权威被削弱,他们对教师的观点不再深信不疑,会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但同时,大学生自身价值观念的建立尚不牢固,极易受到外界不同声音的影响。例如,许多西方国家通过互联网向全世界推销自己的意识形态、价值标准,以人权、民主作为幌子歪曲事实、颠倒黑白,对一些主权国家特别是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恶意攻击和诽谤。大学生如果缺少辨别能力,就会被这些舆论引导所哄骗。

(二)虚拟空间活动,减小传统思政约束力

互联网空间的另一大特点是虚拟性、开放性以及身份的隐匿性。在虚拟网络社会中,人们不再有年龄、性别、容貌、衣着、谈吐、声望等条件限制,而是一个虚拟的名称。如果把网络看作是一个社群,根据古斯塔夫·勒庞的解释,个体的异质被群体的同质所淹没,而且无意识品质也占了上风[1]。特别是对大学生来说,意志的独立性不够,更易受到煽动,在网络舆情中出现伦理失范,具体包括网络用语失范、引发虚假泛滥、导致善良缺失、侵犯个人隐私、侵害知识产权、淡化责任意识等。比如我们常说的“键盘侠”,由于大学生网民的思想与性格不太成熟,对互联网的依赖也最为强烈,他们当中出现“键盘侠”的几率明显是高于其他网络群体的。另外,还有的大学生通过网络进行学术剽窃抄袭,甚至利用网络进行诈骗。

传统思政也涉及学生诚信、守法等道德方面的教育。但互联网出现后,催生了各种新兴网络行业,比如网络直播、网络借贷等,都在无形中降低了大学生的道德阈值。因此,以往思政教育的覆盖面和约束力已有所不够,互联网时代对思政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解决传统思想道德困惑和危机,更要全面把握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思想动态和应对方法。

(三)呈现形式多样,降低传统思政吸引力

传统的大学生思政教育手段有其优点,它可以在一个相对集中的时空内完成有明确导向的主题教育活动,容易收到比较明显的教育效果。但与互联网相比,其短板也显而易见。思政工作者在教育过程中往往采用单方面传播的方式为主,不论是一对多的课堂,还是一对一的谈话,不可避免地会有严肃性、规范性和谨慎的特点,且“说教”式的教育较为空洞,甚至会引起部分学生的反感情绪[2]。

三、互联网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

互联网一方面有利于营造师生共同参与的互动环境,双方平等交流,相互探讨。电子信息设备还能辅助教育工作,例如,现在很多高校推出微课、慕课等丰富传统教学模式。另一方面,网络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资源信息库,集声音、文字、图像于一体,既有网络语言又有符号语言,调动人的各类感官,捕捉民众的内心。特别是自媒体的兴起,其短平快的特点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很多时候,思政工作者强调多次的内容不如网络中一小段视频所起到的效果好。例如,爱国教育是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网络中一段撤侨的视频也许就能使学生产生充分共鸣,油然而生一股民族自豪感,不经意间起到爱国教育的作用[3]。

由此可见,互联网虽然给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诸多挑战,但不能否认互联网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助推作用。共享、协作、民主、普惠、自由、平等等理念也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大行其道,这些理念对传统的独占、封闭、集权、权威等思维造成强烈冲击,并借由互联网媒体、社交网站、即时通信等渠道广泛传播,已经开始自下而上地改造整个社会的思维模式。在这种思维模式下的大学生个体更加自信、开放、包容,更加注重自我表达,也更加关心自己的个性需求与应有权利。所以,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有与互联网相结合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4]。

首先,要利用互联网的超时空性的特点及时化解矛盾。“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互联网速度快、受众广,在社会热点问题或校园突发事件产生之初,思政工作者就可以抓住黄金二十四小时,进行舆论引导或事件的先期处理。如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引起恐慌之时,在师生居家无法聚集的情况下,就可以借助互联网特性,建立快速应急处理机制。建立快速应急处置机制的关键在于,始终能在疫情防控的信息对抗中处于优势地位,掌握信息发布、实施影响的话语主动权。这也提醒我们,一是要建立健全校园网信息监管制度,要建立网络信息监管机制;二是要加强互动平台建设,强化教师主导作用,使矛盾发生的第一时间就有信息发布的畅通渠道。

其次,要利用互联网增强思政教育感染力。思政工作者必须具备三种能力:一是网络舆情的引导力;二是网络文化产品的研发力;三是网络正面舆论的影响力。除了舆论引导,我们还应注重开发当代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络思政产品,搭建丰富多彩的网络思政平台,创新网络思政育人方式方法。一是使用好已有的主题网站和教育平台,如易班、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等,牢牢把握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唱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旋律,大力宣传科学真理、传播先进文化、倡导科学精神、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切实发挥网络滋润心灵、陶冶情操的作用。二是加强网络社团的建设,让学生利用网络做好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例如让具有一定信息技术特长的骨干学生开设自媒体公众号、拍摄微视频、设计文创产品。三是加强思政理论课与网络的结合,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渠道,至今仍然占据主要地位。“有意思”如今也已成为思政课的重要“指标”,因此,利用互联网的人性化、个性化特点,将课程与网络相结合,也是最受大学生喜爱的教学形式。如建设高水准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文献资料库,搭建3D全景课堂,使学生足不出户的情况下重走长征路,接受爱国主义精神的洗礼。然而,很多思政教师认识不到这一层面,因此我们还需要增强师资力量,促使教师重视自身学习,努力提升自身思想道德素质。比如可以开展教师培训活动,要求全体教师积极参与其中,学习的内容可以划分为文化传授、心理疏导、教学经验传授等板块来推行和实施的教师培训活动。通过这种方式,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来选择自己所需要进步和培训的板块,从而达到更佳的培训效果。与此同时,高校还可以利用学校的报刊、图书馆、广播等实施和开展对教师的思政教学,让教师意识到自身素养的重要性,从而在教学期间重视自身的学习,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像在课间抓紧时间学习文化知识,在参与教研会议时主动提出自己的困惑和问题,又或者是利用放假和空余时间学习一些有趣、新颖的教学方式,将其实施到教学实践中,进而获取更佳的教学效果,为开展高质量教学课堂奠定条件。

再次,要激发思政教师的育人热情。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高校思政教师在从以往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知识引导者的过程中,其在思想引领和教育方面的功能也呈现出逐渐弱化的发展趋势,未能发挥出思政教师的育人功能。针对这一情况,高校应在深入分析“互联网+”理念的前提下,挖掘“互联网+”的思政教育内涵,才能将思政教育的教育引导功能和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这就要求思政教师必须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将“互联网+”理念与教育平台有机融合在一起,充分发挥两者的优势,加大对学生情感教育工作的力度,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政治教育与道德教育,正确认识和理解思政教育的本质,提高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最后,要利用互联网的人性化和交互性特点审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关系。在传统思政工作中,教师往往处于主导地位,与学生是一种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关系,在进行思想教育时,更多倾向于单向交流、权威压服和简单说教。但新时代的大学生受社会环境影响,个性独立、自信心强、主观能动性强,同时维权意识、竞争意识增强,并且善于利用网络。他们在网上试图消解、湮灭现实中的不平等性,因此,在教育中他们更渴望与教师构建一种较为平等的关系。网络的交互性、人性化也使大学生能更方便地传达自己的声音。他们每一个人不仅是信息的接受者,更是制造者、传播者和监控者,自身不仅成为受教育者,也成为教育者,他们的身份因不单停留在受教育者层面而变得更为多元。在此过程中,思政工作者成为引导者、影响者而非说服者,比如利用大数据实现信息的精准推荐,满足大学生对于传播内容的个性化的需要;在公众号等自媒体中设置评论开放、任务打卡等,增强与学生的互动。“交互性”不仅是一种互联网属性,更要成为网络思政下的交往原则和理念,这样才能在尊重平等和谐共享的环境中更好地引导当代大学生完善思想素质,并且当其遇到问题和困难时,就可以通过网络提问加以解决问题,既可以实现学生在网络中畅所欲言,又能避免面对面的尴尬局面,这对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是有利的。这正是互联网的人性化和交互性,更是互联网的优势所在[5]。

纵观人类历史,无论是农耕时代、工业时代还是信息时代,技术力量都在不断推动着人类创造新的世界。当前,互联网正在全球范围掀起一场影响人类所有层面的深刻变革,因此,互联网时代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提出了挑战,也带来了机遇。在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信在高校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存在的不足一定可以得到妥善解决和处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也会得到提升和进步。

猜你喜欢

思政思想大学生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思想与“剑”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