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个葬礼策划师眼中的9000 次告别

2021-11-03蔡家欣

中外文摘 2021年20期
关键词:骨灰盒逝者葬礼

□ 蔡家欣

38 岁的高春霞,是上海福寿园的一名葬礼策划师。工作8 年,高春霞经手办理的葬礼接近9000场。她见过相濡以沫的老年伴侣,也接待过平静接纳生死的子女,还主持过同学给同学举办的告别仪式。最悲痛的时刻莫过于白发人送黑发人。疾病,意外,总会夺去一些年轻人的生命,留下父母独自承载悲伤。这些父母会倾向于给孩子办一场特殊的葬礼,能够记录他们短暂的人生轨迹。在福寿园,高春霞为这些逝去的年轻人做过摄影展,足球等主题的葬礼。

高春霞希望通过葬礼,帮助逝者完成人生的最后一场告别,也希望生者能够从中得到安宁和抚慰,早日开启一段新旅程。

以下内容根据高春霞的讲述整理。

多样的要求

今年清明特别忙。单清明节那一天,我们园区的落葬仪式就有70 多场。这也是上海本地的风俗习惯,冬至、清明、大寒是三个重要的落葬时节,特别是冬至,一天能有100 多场仪式。

我们说的葬礼,指的是骨灰盒落葬仪式。有的地方在火化当天,就要直接把骨灰盒落葬。在上海,通常火化后再择日举行葬礼,有的在追悼会后几个月,有的在隔年举行。去年因为新冠肺炎疫情,很多人没有来扫墓,有的火化了也没举行告别仪式,所以今年清明节的人特别多。

墓园会推出很多可以选择的套餐,价格从两千元到四五万元都有。最简单的分类就是中式和西式葬礼。仪式一般不会超过一个小时,但我们从前期接洽到物料准备,可能要持续一个月。比如客户会给到逝者的照片,生前证书,我们需要做成一个人生小电影,穿插在仪式当中。

逝者如果是高寿老人,家属一般会选择中式葬礼,我们会以喜丧去落葬,现场布置的鲜花以红色系为主,中间穿插敬茶、家祭等仪式。对中国人而言,扇子是比较有文化的东西,中式葬礼有一个写祈福折扇的环节。现场让家属在折扇上面写一些想对逝者说的话,折扇和骨灰盒一起落到墓穴里,这就等于一个长期的陪伴。还有家书环节,相当于逝者给生者的一封信,这样可以体现,虽然我离开了,但希望爱人孩子能继续更好地生活。

西式葬礼的客户,有的长期在国外生活,有的是基督徒。他们不提倡点香,崇尚更简洁的仪式。我们主要以白绿、白蓝色系这一类的鲜花去打造现场,祈福仪式中,使用喷漆杯烛。临近清明,容易遇上下雨,打开墓穴可能会进水。现场一般会搭雨篷,西式葬礼的客户不喜欢普通的那种雨篷,觉得压抑。我们就选择龙柳亭,用一些绿植搭起雨篷,寓意为家人遮风挡雨。

对家属来说,葬礼其实也是一种连接,把平常不怎么联系的亲朋好友都连接在一起。很多客户会提,要选一个家属全都休息的日子,大家聚在一起,好好送一下他。我不希望葬礼都堆积在某个时间,如果可以分流成每天一场,这样人力可以够得上,可以帮客户实现更多的想法。比如,两个高寿的老人合葬,那么结婚纪念日会更有意义,这叫“有始有终”;也有一些人讲究“七里葬”,我们也会挑五七,七七这样的日子做落葬的一个分流。

80 后、90 后这些年轻人来给亲人办葬礼,对殡葬其实不太懂。找到我们,一般先把想法说出来,说希望你们协助。

老年人到了一定年龄,经历的事情更多,更会觉得生命珍贵,我见过七八十岁的老人来给父母办葬礼,一般都说厚养薄葬,生前对他好一点就可以,但在选日期方面,就要求必须是冬至、清明,传统就在那里,我们也没办法改变。

别样的葬礼

2020 年我策划了平如美棠的葬礼。当时,平如美棠的五个子女找到我们,说要给父母做一个合灵仪式,给我看了那本书(注:《平如美棠》讲述作者饶平如与妻子毛美棠60 年的故事,战争让两人分离,老来相守,美棠生病去世。饶平如画下两人故事,留下回忆)。书里讲的故事很平淡,就跟所有平民老百姓一样,但可以感觉到,在那个动荡的年代,这真是幸福的一家人。

我翻到一张他们在礼堂结婚的照片,想到用婚礼策划这场合灵仪式。一般的合灵是指两个骨灰盒一起落到墓穴里,平如美棠不一样,他们老家不在上海,按照那里的习俗,需要把两个人的骨灰全倒出来,混在一起再分成两半,一个落在上海福寿园,一个带回他们从小生活的地方。他们真的是相亲相爱,相濡以沫。

婚礼进场都是手牵手,我们就在进场的路上做了一个时空隧道,上面放满了平如美棠一家人的照片,所有宾客都能看到。然后由他们的长子捧着平如美棠的骨灰盒缓缓进场。当天有一张全家福也陪着骨灰盒一起落到墓穴里。他们希望全家人相亲相爱在一起,所有的子女都能陪伴在身边。

那场葬礼来了差不多100 人,算是中等偏大的规模。葬礼不像追悼会,一般只有至亲家属才参加,平时20 个人已经算非常多了,有时只有四五个。

到这个年纪,儿孙都在身边,平如美棠的结局算是圆满。葬礼当天,没有特别悲伤的感觉,更多的是祝福,这是我们比较乐意看到的氛围。但没有办法,总有一些突如其来的意外,一些逝者年纪比较小。对他们的父母来说,白发人送黑发人,悲痛是肯定的,有的人泣不成声,一句话也没办法说完整。

2014 年,我们团队做过一个19 岁男孩的葬礼,他在一场足球比赛里,踢进一个球之后就倒下了。最终比赛赢了,他也没了。这个男孩非常优秀,平时也很健康,父母真的不能接受。男孩喜欢旅游,但是父母平时忙,没时间,他走了以后,爸爸就带着儿子的一些影像,到各地旅游,拍摄不同的风景。

西式龙柳亭

落葬时,他的爸爸找到我们,希望给孩子做一场要面对所有亲朋好友的葬礼,而不是单独的家庭式落葬。

这个男孩很喜欢足球,也有喜欢的足球明星。后来,葬礼现场的布置都是和足球、球场有关系。进场签到区就是半个球场,摆放这个19 岁男孩的奖状,生前的比赛,用过的足球,还有他非常喜欢的一个球星的球衣;椅背全都用鲜花做成足球的样子,给宾客回礼的U 盘也是足球形状。

那一天,很多宾客都落泪了。一个是因为真的很惋惜,还有就是会觉得这个葬礼,真正意义上是依照这个男孩人生轨迹行走的一场仪式。

很多父母来给孩子办葬礼,就是为了让孩子生命的最后一程走得更安心,这也能让他们更好地抚平自己的内心,得到解脱,继续往前看。我做的第一场个性策划,是一位父亲给病逝女儿做的追思会。生病前,女儿提过喜欢摄影,父母没有上心,离开后父亲整理遗物,才发现女儿拍的照片,他就决定用摄影展做一场追思会。

这个父亲喜欢绘画,他把女儿最喜欢的一幅摄影作品画成了一幅画,在现场展示出来。对这位父亲来说,这也是一种心理上的安慰,至少在有生之年完成女儿举办摄影展的梦想。

父母为19 岁儿子举办的足球主题葬礼

比较特别的一场是同学给同学做的葬礼。一个七八十岁的老奶奶,从来没结过婚,是由她身边关系很好的小学同学给她做这一场葬礼。当时几个同学说,我们从小在弄堂一起长大,一起上课。我就想到以上课的形式来做这场葬礼。

葬礼的开头,播放一个老上海风格的视频,有上海弄堂、老唱片机、缝纫机,接着同学们一个个进场。上课铃声响起,老师开始点名,点到逝者的名字时,全场突然黑掉。一束灯光打在角落的骨灰盒上。我们以这种方式说明,她已经走了,没有办法来到这个教室。当时,我们工作人员特意全部戴红领巾,穿白衬衣、小白鞋。

高寿的老人,家属一般会选择普通的套餐。只有像年纪比较小的逝者,或是有名望的人,才会选择个性策划的葬礼。每年我们个性策划的葬礼只有10 来场,最多也就20 多场。但对我们的工作来说,要不断抚平亲属们的悲痛,希望最终葬礼的呈现能比较圆满顺利,生者也能重新开启一段新旅程。

特殊的客户

这几年,殡葬行业真的改变很多,之前的葬礼必须敲敲打打,还要哭丧。现在更多崇尚的是以葬礼的形式来寄托怀念,而不是亲人离开后,自己也处在一种不健康的心态。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很多葬礼,都很恭敬,生者能感受到逝者的尊严。对生者来说,这也是一种安宁,能够给他们继续前进的信心。

我们做了很多新的尝试。比如生前契约这个服务,就是客户还健在,但希望给自己做一场人生告别会,自己选择喜欢的音乐、喜欢的色系。这些人比较有个性,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样的葬礼,人生最后一程有哪些人来送别。我自己没有接触过这类客户,但他们还蛮伟大的,给了葬礼一个新的定义。

我们最近在做一个癌症康复俱乐部,成员都是长期和病魔抗争的人。生病的人需要心情舒畅,把他们聚起来学习小提琴、手风琴,也能减轻痛苦。在一些癌症逝者的葬礼上,让俱乐部的人现场演奏,给人生命如歌的感觉,希望他们能够以乐观的心情去对待每一天。

虽然有些人对殡葬有忌讳,也有恐惧,但我觉得这种葬礼能让年轻人了解到,现在的殡葬行业也在不停改变,会让他们去除恐惧。

做了几年葬礼策划师,最重要的就是要跟客户多沟通、多聆听,因为各地风俗习惯都不一样。印象中最难沟通的客人是一位香港老太太,她和爱人在上海结缘,所以选择在上海给爱人和女儿办葬礼。女儿20 岁在去香港上学的途中心脏病突发去世了,最后一面都没有见到。后来夫妻俩相依为命,女儿骨灰盒没有落葬,一直陪伴身边。

为老同学举办的上海老式弄堂葬礼

2017 年,老太太的爱人去世了,老太太一下就崩溃了。整个人跟长了刺一样,很难靠近。有时候,长达几页的文案,我们哪怕说错一个字,她就立马跳起来指责我们。前后沟通了三个月,你要试着理解她、安慰她,那个阶段她是最难的。

对我们来说,这场葬礼的难度在于父亲和女儿一同落葬,两个逝者身份不同,但都要顾及。后来墓地设计成蝴蝶的形状,父亲环抱着女儿,优秀的女儿早逝,我们就使用破茧成蝶的概念。老太太对整场葬礼很满意,每年来扫墓,都提前跟我联系,只要求我一个人陪同。

我每天都在接触不同的悲伤的故事。刚开始接洽客户的时候,面对面坐着聊天,客户眼泪哗哗地流,自己也会情不自禁被他带动。我化解情绪的方式,就是去看会展。这也算是我工作的一部分,找一些创作灵感,有时候也和同事去逛花市,看看现在新的花艺设计。

我家两个孩子,不会觉得妈妈从事殡葬行业就很忌讳。老大今年要中考,学习压力也大,但他会觉得人生更重要的是做有意义的事情,而不是困在学习上。做这行几年,我现在也知道生命的宝贵,也能正确看待死亡。既然人出生了,就必然会走向死亡这条路,只是早一点晚一点的问题。

猜你喜欢

骨灰盒逝者葬礼
这是在葬礼上听过最多的一句话
逝者师友二题
爆炸一周后,贝鲁特停下来缅怀逝者
可携带骨灰盒风靡日本
不可思议的太空葬礼
徐显秀墓的镇墓神兽壁画 逝者的神佑
邓颖超的“骨灰盒”遗嘱
骨灰盒传奇